37、不害 ●智展
「不害」是善法之一,即「不损害、逼恼众生」,是学佛人基本的素养与心态。雪公在内典研究班开学致词时便曾说:「佛经中之《孛经》、《尸迦罗越六方礼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、《仁王护国经》等,皆教佛弟子要实践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夫义妇听、朋友有信、君仁臣忠等五伦十义的道理。因此,自古以来,凡真学佛者,决不肯做出犯上作乱、为非作歹等恼害众生的事情!」(〈人格是学佛的初基〉,《明伦》一六四期)由此可知,「不害」之心不但学佛人必须具备,且是树立人格的要件与基础。
不害之心由持戒中来
所谓「不害」,包括不损害他人的生命、名誉、财产,乃至不妨害公共秩序、不侵犯他人自由等,这都需要相当的觉察与自制,而持守戒律正可以帮助吾人达到这个目标。雪公说:「真正佛教徒,最低限度,精神上须保持五戒十善,五戒便同世法的仁义礼智信,十善即是身口意不害他人。」(〈纾难解忧佛教是赖〉,《明伦》一九四期)换言之,若能持五戒、行十善,必能与众生结善缘,成为令人欢喜的善知识。
何以持五戒就是不害众生呢?《佛说五大施经》上说:「持不杀行而名大施,谓不杀故,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,以无畏故,无怨、无憎、无害。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,无怨憎害已,乃于天上人间得安稳乐,是故不杀名为大施。不偷盗、不邪染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亦复如是。」原来,持五戒就是布施「无畏」给一切众生,是一切布施中最为殊胜的,能让众生获得安稳快乐,所以表面虽是律己,实际却能普利有情。
又,十善其实是五戒的延伸,当中的「不瞋」,就是「不害」的体性。蕅益大师在《百法直解》中说:「不害,即以无瞋而为体性。」佛子若能时时觉察、克制心中的无明怒火,自然就不容易做出恼害众生之事。因此,「惩忿窒欲」虽是内心功夫,却也同时是利益众生的大行。
不害的功德
众生最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,总是深怕无端失去或被掠夺,因此,「不害」之中,又以不害众生的身命最为紧要。不害众生的身命于己何益?佛陀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中对龙王说:「龙王!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,何等为十?一、于诸众生普施无畏。二、常于众生起大慈心。三、永断一切瞋恚习气。四、身常无病。五、寿命长远。六、恒为非人之所守护。七、常无恶梦。八、灭除怨结,众怨自解。九、无恶道怖。十、命终生天,是为十。」其中的第四到第十条,就是不害众生身命所得的福报。佛陀进一步说:「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后成佛时,得佛随心自在寿命。」如果将这些功德福报回向一切众生,同生西方极乐世界,圆满究竟佛果,则将来成佛时,寿命便与佛同样无量,不受业果支配,能够随心自在。所以,切莫轻忽小小的「不害」之心,它也是学佛人成就佛果的增上助缘啊!
念佛人不恼害众生
雪公在〈慎斋堂新春开示〉中说:「念佛不碍士农工商各行业,职业只要选择不恼害众生,皆可干,此是正命,若害众生即为邪命。故念佛,为朝暮二课念兹在兹;而忆佛,只要不害众生,为宣扬佛法、赞佛功德,皆可干。」(《明伦》七一期)可知,念佛人虽朝暮念佛欲生极乐,然「白衣学佛,不离世法」,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仍有该尽的本分,只是,必须选择从事不害众生的职业来滋养自身,如此方与菩提道相应。若从事戕害众生身心的行业,害人而利己,那就偏离佛道甚远了。
徐自民老师补充说道:「雪公恩师在世常常讲:我们念佛的人,最基本的不要恼害众生。不但人类众生,物类众生也不恼害;不论大动物也好,小动物也好,我们要悲愍牠,不忍心让牠起烦恼,更不忍心来陷害牠。不恼害众生,时时刻刻记在心里面,对于一切众生,都是存著大慈悲的心,那自然就包括诸恶莫作、诸善奉行了。能够老实持名念佛,奉行诸善,就是行的功夫。果然这么做,行就是切切实实的了。」(〈净业资粮〉,《明伦》二五五期)
净业行人时时以不害的慈悲之心自期,再加上老实持佛名号,就是最切实的行持,此理虽看似平易,却值得吾人用一生的时间去领会与实践。就像唐朝鸟窠禅师对白居易说的:「三岁孩儿虽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」,行得切不切实,端看吾人用不用心、用不用功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