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人的一天 |电子书在线

admin 电子书评论1阅读模式

41、不饮酒  ●智展

 

「不饮酒」是五戒之一,属于戒律中的「遮戒」,意即饮酒本身虽非罪恶,但因饮后容易误事,有犯下杀、盗、淫、妄等罪过之虞,故佛特制戒以遮止。或谓:「饮酒只要不过量即可,制戒以禁止是否过当?」君不见当今社会酒驾肇事层出不穷,或使人无辜丧命,或使人家庭破碎,肇事者在黄汤下肚前,可曾想到后果如此严重?可见,「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」,佛制「不饮酒」戒实有先见之明。

 

佛制「不饮酒」戒因缘

 

根据《优婆塞五戒相经》记载,佛之所以制定「不饮酒」戒,乃因降伏恶龙的莎伽陀尊者误饮贫女供养的水色酒,而烂醉如泥、有失威仪,故特制此戒。经中描述尊者饮酒后的情状道:「尔时间酒势便发,近寺门边倒地,僧伽梨衣等,漉水囊、钵、杖、油囊、草屣、鍼筒,各在一处,身在一处,醉无所觉。」佛见此状,即问诸比丘:「于汝意云何?此善男子莎伽陀,今能折伏虾蟆不?」比丘答言:「不能,世尊。」佛言:「圣人饮酒,尚如是失,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。若过是罪,皆由饮酒故。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,不得饮酒,乃至小草头一滴,亦不得饮。」

 

降伏恶龙的尊者,乃断惑证果的圣人,喝了酒之后尚且意识不清、不醒人事,连一只虾蟆都折伏不了,何况一般凡夫,若是恣情饮酒,怕不知要犯下多少罪过了。所以,佛特制「不饮酒」戒,要以佛弟子自许者谨守勿失。

 

经论祖语劝令勿饮

 

《大爱道比丘尼经》云:「酒为毒药,酒为毒水,酒为毒气。众失之源,众恶之本。」《俱舍论》亦云:「诸饮酒者,心多纵逸,不能守护诸余律仪,故为护余,令离饮酒。」酒之所以为「毒药」、「毒水」、「毒气」,乃因能让佛弟子丧失理智,糊涂地违犯其他戒律,造种种恶业、过失,故为维持清净律仪,佛子自应远离饮酒。

 

印光大师在《护国息灾法语》中说:「酒能迷乱人性,坏智慧种,饮之令人颠倒昏狂,妄作不规之事,故凡修行者,绝不许饮。」祖师甚至将「不饮酒」列为「佛化儿童」的启蒙规范,希望家长能从小教育孩子远离饮酒,保持理智的清醒、道德的清白:「酒是狂药,饮必乱性,醉则反常,越礼犯分,最好勿吃,免致大喝,聪明智慧,常保清白。」(《佛化儿童读本》)

 

在《四分律》中,曾列「饮酒十过」、「饮酒三十六失」,《大智度论》也有「饮酒三十五过」,凡此种种,皆在揭示饮酒对于修行的危害。

 

兹举《大智度论》(卷十三)所列如下,贪杯好饮者当有所警惕:「一者、现世财物虚竭,何以故?人饮酒醉,心无节限,用费无度故;二者、众病之门;三者、斗诤之本;四者、裸露无耻;五者、丑名恶声,人所不敬;六者、覆没智慧;七者、应所得物而不得,已所得物而散失;八者、伏匿之事,尽向人说;九者、种种事业,废不成办;十者、醉为愁本,何以故?醉中多失,醒已惭愧、忧愁;十一者、身力转少;十二者、身色坏;十三者、不知敬父;十四者、不知敬母;十五者、不敬沙门;十六者、不敬婆罗门;十七者、不敬伯、叔及尊长,何以故?醉闷恍惚,无所别故;十八者、不尊敬佛;十九者、不敬法;二十者、不敬僧;二十一者、朋党恶人;二十二者、疏远贤善;二十三者、作破戒人;二十四者、无惭、无愧;二十五者、不守六情;二十六者、纵色放逸;二十七者、人所憎恶,不喜见之;二十八者、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;二十九者、行不善法;三十者、弃舍善法;三十一者、明人、智士所不信用,何以故?酒放逸故;三十二者、远离涅槃;三十三者、种狂痴因缘;三十四者、身坏命终,堕恶道泥犁中;三十五者、若得为人,所生之处,常当狂?。如是等种种过失,是故不饮。」

 

关于济公喝酒

 

或谓:「经论对于饮酒的弊端言之凿凿,然而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僧济公(道济禅师),既喝酒又吃肉,该如何解释呢?」关于此点,印光大师曾提出他的看法:「道济禅师,乃大神通圣人,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,故常显不思议事。其饮酒、食肉者,乃遮掩其圣人之德,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,因之不甚相信。否则,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。凡佛菩萨现身,若示同凡夫,唯以道德教化人,绝不显神通。若显神通,便不能在世间住。唯现作颠狂者,显则无妨,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、食肉也。世间善人,尚不饮酒食肉,况为佛弟子,要教化众生,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,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,反令人退失信心,故饮酒、食肉不可学。彼吃了死的,会吐出活的,你吃了死的,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,何可学彼吃肉?彼喝了酒,能替佛装金,能将无数大木,从井里运来,汝喝了酒,把井水也运不出来,何可学他?」(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.复庞契贞书》)济公喝酒、食肉,乃欲遮掩圣人之德,以便显神通住世化人,自不可与凡夫为满足口腹之欲相提并论。吾人既非证果圣人,也无半点神通,为令人对佛法生起信心,自应依教奉行,不饮酒、食肉,如此方为正道。

 

其实,不只佛家禁制饮酒,儒家的孔子亦采取「不为酒困」(《论语.子罕篇》)的节制之道,

 

可见,世间欲学做正人君子者,也是与酒保持距离,而学佛人欲出离三界、了生脱死,怎能被这「杯中物」给障碍了呢?

 

「慎独」出于《礼记.中庸》: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」意即一个「志于道」的君子,即使在私下,别人看不到、听不到的地方,仍然戒慎恐惧,不敢做出半点愧对良心的事情。在众人面前道貌岸然不难,难在于独处之时,心是否仍在「道」上。因此,不只世间的儒家讲究慎独,着重出世的佛家亦多所着墨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30日11:40:4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5584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