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、对治习气 ●智展
何谓「习气」?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云:「言习气者,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,故名习气。」换句话说,「习气」就是「惑(烦恼)之气分」。《佛学大辞典》上解释,吾人即使「伏惑之现行,断惑之种子」,然「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」,即名「习气」。
由此可知,这是吾人妄惑当中十分微细的部分。若就修行阶位而言,了脱三界生死轮回的阿罗汉,尚不免为习气所困(如:舍利弗尚有瞋习、毕陵伽尚有憍习等),何况吾人?四圣法界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)中,唯佛一人断尽习气,可见漫长的菩提路上,佛弟子每天都必须跟自己的习气对抗。习气不伏有何祸患?伏灭习气有何良方?且看祖师、大德谆谆教诲。
对治习气的重要性
关于「对治习气」的重要性,净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有许多恳切的开示:「修行之要,在于对治烦恼习气。习气少一分,即工夫进一分。有修行愈力,习气愈发者,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。」(〈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〉)、「学道之要,在于对治习气,每有学问愈深,习气愈盛者,此乃学道作学艺耳。故其所学愈多,畔道愈盛,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。」(〈复王尊莲居士书〉)、「须知佛之所以教人,皆为对治习气,以由习气障蔽自心,不但佛之神迹不能知,即己之从生至死见闻觉知又何尝自知乎?今既信佛而不于能得真实利益处致力,而泛泛以己之知见不及处询问,诚所谓舍家常茶饭而欲得天厨妙膳,其失计也大矣。」(〈复罗鸿涛居士书一〉)
印祖简明扼要指出,对治习气是「修行之要」、「学道之要」,意即修行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此,学佛若不能掌握这个重点,凡夫习气始终如一,则所学所行即流于枝末矣。
对治习气之方
至于如何对治习气?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曰:「克除习气,莫若三业行慈(按:即无论起心动念、行事开口,常存慈爱,绝不可伤天害理,惹人烦恼),三业行慈,则无十过,十过既除,十善斯在,而五乘之本(人乘)立矣。果能以慈修业,自能善人佛慧。不然,学问愈多,我慢愈炽,习气愈长,去道愈远,惟益多闻,增长我见,可惧也。」(《灵峰宗论‧示清闻》)、「出要无奇,正在平常日用闲,切不可离事觅理,舍麤求精,厌动求静,喜顺恶逆。或钻他故纸,认指为月;或枯守蒲团,钉椿摇橹。此近世禅讲学人,膏肓痼疾,习气最恶毒者。设不深自省察,力加克除,愈趋愈下,无救无归。」(《灵峰宗论‧示慧含》)
由蕅祖开示可知,对治习气别无他法,日用平常在身口意上的种种造作,即是吾人用功之处。慈舟大师亦有类似看法:「念佛者必须要做到身非佛法不行,口非佛法不说,身、口七支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)能护住,意业纵未清净,亦足以减其势力。意如树根,身、口如枝叶。伐去枝叶,虽有根在,不易生长。再加修行,以佛法转意业,令其不起颠倒妄想,正念相续不断,出入往返,常常如是,久之三业即可清净,降伏旧日习气。」(《慈舟法师开示录‧四众道场药言》)
对治习气之方无他,全在行人深自省察,于平常的身口意上着眼用心而已,方法虽无奇特,然须具备坚韧的誓愿力方能有成。故陈海量居士在《建设佛化家庭》中说:「我们的『姑且再做一次』这个念头,便是恶习气的根啊!所以我们要破除一种习气,便须抱定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:『从今天起,立誓不再做』。立誓以后,倘使误犯,要向佛前真实忏悔。天亲菩萨说:『设误作者,恐怖忧悔』。这就是教我们要真实忏悔。但不可再而三、而四、而五,继续违犯。长此以往,道业便荒芜了。」
教孩子对治习气
最后要补充的是,在家佛子除了戮力伏灭自身习气外,亦应善巧引导孩子对治习气。清初学者陆桴亭在〈论小学〉中说:「教小儿,不但是出教外傅谓之教,凡家庭之教最急。每见人家养子,当其知识乍开时,即戏教以打人、骂人,及玩以声色、玩好之具。此等习气,沁入心腑,人才何缘得成就?」雪庐老人亦云:「幼儿教育全在父母身上,他靠父母给他伏惑,常常的教他别说瞎话。嘴里胡说八道,言为心声,心不正,口才乱言。所以孩童自幼,父母帮助他建立人格,伏住一些恶习气,否则习气一旦染浊,长大便难以改正。」(《明伦》二二一期〈明伦采掇〉)
对治多生多劫以来累积的习气,必须从小开始做起,许多不良的习惯、负面的情绪,都与成长的环境、教养的方式息息相关,为人父母若欲培育福慧兼备的子弟,于此便应留心、致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