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、随喜功德 ●智展
学佛不外「修福」、「修慧」两个范畴,在「修福」的部分,除了由外显的善行来累积福德外,其实内在几微的起心动念,也是修福的地处,而这绵绵密密的心行,即普贤菩萨「十大愿王」中所谓的「随喜功德」。
君子成人之美
「随喜功德」,简言之,即见人为善,便生随顺欢喜之心。雪公说:「君子成人之美,谁办好事帮助他,佛家的随喜功德大,如以烛火相施,愈多人点烛火,周遭就愈亮。谁有好事必须成就他,让他成为好人,这是成就君子,君子成就君子,小人帮助小人,观友而知其人,总是要叫人家走好路。」(〈明伦采风〉,《明伦》三四四期)「随喜功德」虽未必是实质出钱出力助人行善,但一句赞叹或鼓励的话,却也能使他人的善行如绵延、相传的烛火,照亮世间黑暗的角落,因此,佛弟子都应学习此等存心。
印光祖师说:「人生世间,不可无所作为。但自尽谊尽分,决不于谊分之外,有所觊觎。士农工商,各务其业,以为养身养家之本。随分随力,执持佛号,决志求生西方。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,或出资,或出言,为之赞助。否则发随喜心,亦属功德。以此培植福田,作往生之助行。如顺水扬帆,更加橹棹,其到岸也,不更快乎。」(〈复宁波某居士书〉)在祖师眼中,对于世间善事能怀着一颗随喜之心,是佛弟子行善的基本存心;一念随喜心虽然看似微小,却也能培植福报,作为往生西方的助行。所以,「随喜功德」不只是成人之美而已,更能在无形中增加菩提路上向前冲刺的动能。
以随喜代替嫉妒
相对于「随喜功德」,一般人常有的心理却是见不得别人好。看别人做善事,非但没有随喜心,反而不以为然,或出言毁谤,这便是嫉妒心在作祟。「嫉妒」在佛法中称之为「小随烦恼」,是一种心病,不但障碍修道,也对健康有损。雷久南博士就认为,欲得福寿康宁,就必得转嫉妒心为随喜心,这样才能保持心情愉快,成为一个有福之人:「看到别人成功,有好事情时,要训练自己跟着欢喜,也可想想佛菩萨所做的功德,这样心情一定愈随喜愈快活,渐渐地就能将嫉妒心的习性转过来。如此来训练自己的心念,心情会好,命运也会改变。事实上,寿命、健康、命运等之好坏在于福报问题。一个人如果时常随喜,福报就会增加。」(〈癌症与身心灵的关系〉,《明伦》二二七期)
雪公在来台第十年时,也曾劝勉莲友们,要转嫉妒心为随喜心:「见人有善,不嫉妒要随喜。见人有恶,不攻击要劝导,或守默。见人错事,不指责要协助。」(〈新春敬为台中莲友进一言〉,《明伦》二六一期)可见,嫉妒是众生通病,即使学佛多年也未必能觉察,因此老人家才殷切提醒。若能常怀随喜心,心量必然宽广,道场也必然和合,吾人若欲学有进境,就得在这上头多下点功夫。
随喜的殊胜处
在《大智度论》中,对于「随喜功德」有一个很巧妙的比喻:「譬如种种妙香,一人卖,一人买,傍人在边亦得香气,于香无损,二主无失。如是有人行施,有人受者,有人在边随喜,功德俱得,二主不失。如是相名为随喜。以是故,菩萨但以随喜心,过于求二乘人上,何况自行!」随喜心,如见人买卖香。一人卖香,一人买香,旁人也会闻到香气。香并无折损,买卖双方也没有损失,随喜他人的功德就是如此。菩萨因有随喜心,所以功德大过二乘人。
随喜功德,使人心量扩增;心量变大,才能含容更多的福德。福德丰厚之人,成佛之道必定顺遂,难怪位居等觉之位的普贤菩萨,还要恳切发愿:「十方一切诸众生,二乘有学及无学,一切如来与菩萨,所有功德皆随喜。」博地凡夫如吾人,若欲转凡成圣,就得效法菩萨,发广大心,时时随喜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