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、行善 ●智展
《十住毘婆沙论》云:「一切众生无始时来,习善时少,造恶时多。是故善法虽遇强缘,亦难生长。恶法虽遇少小外缘,则便炽盛。」正因众生趋向恶法的因缘较为强盛,因此在六道轮回生死海中头出头没,不得出离。佛子遵循佛陀教敕,精进修道欲了生死,必得扭转凡夫格局,忏悔所造诸恶,身、口、意均趋向善法,如此方与佛法界相应,故「行善」实为佛子一切行止之总则。
行善为转运之枢纽
细究「行善」的内涵,其实亦含「改过」的成分,而「改过行善」即是转运之最关键处。世尊在《四十二章经》中说:「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,罪来赴身;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;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」人若能觉察过失,真心忏悔,改过向善,罪恶就无缘不生而自行消灭;就像偶感风寒,立即服药发汗,病情就能减轻而痊愈。一个心念的翻转,不仅能转恶行为善行,更能阻断心田中恶种滋长的助缘,使其无法发挥作用,而这正是免受命运牵制的法宝啊!
明朝的袁了凡居士,他的科考名次、寿命年限、子嗣有无,原本都被算命先生算得清清楚楚,彷佛丝毫不差,但自从他聆受云谷禅师的开示,了知「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」、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」的道理,并以纪录「功过格」的方式积极鞭策自己改过迁善之后,他的命运完全转变了,不仅仕途顺遂,而且老来添得贵子。这不正是行善转运的最佳实例吗?
雪公云:「能发忏悔,便是正知正见;肯作善事,即能希圣希贤。人为六道善趣,又为三才中心,必如此立志,方不愧人。」由此看来,「转运」仅为改过迁善所得之花,成圣成贤(乃至成佛作祖)方为其果,吾人若欲超凡入圣,必得立志行善、改往修来,如此方不枉得此人身。
行善为念佛之助功
唐朝怀感大师曾说:「以至诚之心念佛,即是意业行善。口称名号,即口业行善。合掌礼拜,即身业行善。因此三业行善,故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」可见,至诚念佛、拜佛,即圆具万德、众善。
或谓:念佛既圆具众善,当一心念佛即可,其余善行应可置之度外。然印光大师(〈复周群铮居士书三〉)曰:「一门深入,尽废余门,此唯打七时才可。平时,若非菩萨再来,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,以凡夫之心,常则生厌故也。」又曰:「学佛,必须专以自了为事,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。若大力量人,方能彻底放下,彻底提起;中下之人,以无一切作为,遂成懒惰懈怠,则自利也不认真,利人全置度外,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。故必二者相辅而行,但专主于自利一边。」亦即净业行人除以念佛为修行正功外,亦应随分随力行善积德,如此方能防范因无法恒常念佛而衍生的懈怠之心。所谓彻底提起佛号,唯有上上利根者能为,一般中下根器之人,须兼修众善作为调适,否则必易流于自利、利他悉皆落空的窘境。
雪公曾说:「净宗学人,既具信愿,必事修行,行有正助,正者念佛,在求工夫之精进,助者行善,以求障碍之免除。正助双修,如鸟两翼,不可或无。今之学人,念佛不得其力,皆有亏于助行。苟有一手拂尘,一手撒尘者,人必见而笑之。」因此,若欲念佛得力,行善亦不可或缺,倘仅恃念佛法门之殊特,而尽废乃至鄙夷其余善行,欲求净业有成,无异缘木求鱼。
万善回向西方
曾有人问雪公:「若是行善、布施、敬佛、敬神,没有念佛,这能得生西否?」雪公答曰:「行善至敬神四事,只是有漏善业,仅得福报而已。至云没有念佛能生西否,请思不求种因,而希得果,有是理乎?」以此反思今人学佛之常态,似有广行众善以求福报之趋势。若欲求福报而行善,所行善业便属「有漏」,亦即仍与烦恼相应,仍不脱凡夫的生死轮回,此实与学佛求解脱之本义相悖。
因此,念佛人若欲净业有成,便应将修行功夫的「正」、「助」之分再加以厘清。信愿念佛是正功夫,于此精进不懈,方有往生西方、圆成佛道之果;随缘行善是助功夫,吾人为之是为了防范懈怠、增益正行。换言之,广行众善,目的亦在于求生西方、了生脱死,速成佛道、广度众生,若能万善回向西方,将大有助于念佛正功的精进,则所行善业便属「无漏」,个个均与清净、解脱之法相应,便不落于凡夫的烦恼、执着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