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1981.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/ 编号:09-007 / 共 36 集
注: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。
圆觉经 (第三集)1981年 圆觉寺 档名:09-007-0003
本经的精华就在第一章。第一章是圆觉根本的根本,所以我们第一章是细讲,其余的就略说。第一章大家要背诵,这一章只有四百多个字,我们十天结业之后来个考试,默写第一章,错一个字扣一分,希望诸位一个字不错,人人得满分,人人就圆觉了。
再看下面经文,「一切如来,光严住持」,可见得,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没有一个不是以智慧庄严境界,我们常讲“庄严佛国土”,以什么庄严?以智慧庄严。物质的庄严是其次,形式上的庄严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要智慧庄严。这个境界就是如来所住持的境界。换句话说,我们“住”要学佛,要住在大智慧之中。“持”是保持而不丧失。我们常常保持着智慧光明,也就是前面给诸位所说的,一定要住持在观照般若之中。唯有观照,才能够证得实相。实相也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讲的「神通大光明藏」,同时亦是一切众生「清净觉地」。
如来是在果地上说的,他是修学圆满了,一切众生这是在因地当中,我们才开始修学。那么由此可知,因地心与果地觉是一不是二,因此它是圆融的。正是佛门里面常讲的因该果海、果彻因源。也正因为如此,所以佛门里头常常用莲花来表法。莲花是花与果同时的,一有花,里面就有莲子,莲子与莲花是同时生长的,而不是像一般的先开花后结果(那是先有因后有果)。一乘佛法里面讲因与果是同时的。所以诸位不发心则已,一发心就成等正觉啊!
那也许你们会说啊,我现在已经发心了,那我就成等正觉了?你如果真正发心了,确实,这一发心就成佛。问题是你没有发心啊!天天讲发菩提心,只是嘴皮上发心,心里头没有发心,这个没用处的。真正发了心,就是佛。佛与凡夫的区别,一个是用的真心,一个用妄心。妄心就是心意识,用八识,这是妄心。真心不是八识,真心是四智菩提。佛在楞严会上教我们“舍识用根”,用识的是凡夫,用根中之性的就是如来。我们现在见色,是用第六意识、第七识去见,第六识见色分别,第七识见色染污。如果用见性去见色,色相是平等的,不生分别心啊,不生分别心是平等的啊。你们现在行不行呢?所以你们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哪!
我们再问,你有没有用过真心呢?有。当你初生下来的时候,大概在几个月时,你用的是真心,你跟诸佛菩萨没两样。可惜的是你太小了。怎么晓得你用真心呢?比如说,给糖你,你很欢喜吃;给大便你,你也很欢喜吃。为什么呢?你没有分别心,吃糖与吃大便是一样的啊!到你年岁长了,妄心当家了,起了分别起了执着了,“糖好吃,大便很脏不能吃”,分别心起来了!所以你又堕到凡夫里去了,愈堕愈深哪!我们几时能把这个舍掉呢?所以这个发菩提心不容易啊!以《楞严经》来讲,发菩提心就是舍识用根,用见性见一切色法,用闻性闻一切音声。用心意识对外面境界才叫六尘哪,尘是染污,尘土染污我们真心啊。你要是用六根根性,对外面这六种境界,就不叫六尘,就叫做见性了。我们见性见色性,闻性闻声性,舌尝的是味性,六跟接触外面是六性哪。以性见性,所谓是头头是道、左右逢源啊,这个多自在啊,这才是真正证得「平等本际」。
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这样的啊。所以真正发菩提心的人,他用的是真心。真心决定是平等的。体是平等的,自受用是清净的,六根清净、一尘不染哪;他受用是慈悲的,慈悲一切,决定没有分别,不会说“这个人是好人,我对他慈悲,那个人是恶人,我就对他不慈悲”,没有这个道理,一律平等的慈悲,无分别的慈悲,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啊,这个人才叫做发菩提心哪!我们想想,我们发的是什么菩提心呢?一天到晚还有人我、是非,这个没有菩提心。
修学大乘佛法,发心是根本。不发心,没法子修啊。这一发心,怎么修呢?见色,就在色上生平等心、修清净心;闻声,在音声上修平等心、修清净心。这叫修行啊!无时无处不是道场啊,什么境界都是好境界!顺境里生平等心,不生欢喜心,没有乐受没有喜受;逆境里面也是生的平等心,没有苦受没有忧受。连舍受也没有,这个多自在啊!怎么说“连舍受都没有呢”,如果果然是住在舍受里面,那在顺逆境里就一点表情都没有了,那就像这个泥塑木雕的菩萨一样,年年面孔都是这样的,没有变化的。如果连舍受都没有了,那表情就有变化了,你欢喜,我就欢喜,内心清净,外面随缘,里面不动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哪!你苦,我现的相也苦;你欢喜,我现的相也欢喜。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所以他不是木头人啊,他是活活泼泼的啊,八面玲珑啊。心地怎么样呢?清净不动。外面随顺一切缘,内心清净不动,这是佛境界啊。这样才能够成就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,帮助一切众生觉悟。如果一天到晚像个木头人一样,一点表情都没有,人家看了你就害怕,死人一个,活死人,赶快离开你。你还能度众生吗,你还能帮他开悟吗?所以是活活泼泼的。因此佛菩萨在世间,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跟佛菩萨接近,就是因为他活泼自在。他是住在正受里面啊。此地讲的因地心与果地觉是一,佛是住在这个境界。
「身心寂灭,平等本际」这两句显示性体之深。「圆满十方,不二随顺」这两句就讲作用的广大。圆满十方,本来就是如此啊!我们现在难在哪里呢?有分别。所以你不能觉察你的心是圆满的。诸位如果离开分别心,不用分别心、不用执着心,你自己立刻就觉察到,你自己的身是圆满的,是尽虚空遍法界的,你能见得到啊!心圆满是理事无碍,身圆满是事事无碍啊!所以我们的大病,就是分别、执着、妄想。
我昨天给诸位说,一切的妄念是妄想。念佛、念经、想经里的道理,都叫妄想。为什么呢?本来无一物嘛!有一物都是妄想。也许你说,“好,我一念不生了”。这个一念不生还是妄想。为什么呢?这是无想定。你心里有个“一念不生”,还是有哇!所以你住在舍受里,还有个舍啊,总不是究竟啊!不是活泼的,那是死境界。像阿罗汉所入的偏真涅槃,佛在楞严会上说他是“内守悠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”,这是阿罗汉不晓得的,他干的是这一套,不是究竟,所以他不见性。所以要晓得,见性的人,应用自在。
底下这两句就是「于不二境,现诸净土」。这是应用自在啊,于一切世间随类化身。我们肉眼看他是凡夫,实际上他的境界与我们不一样。我们是染污的凡夫境界,人家是清净圣者境界。虽然我们是把手同行,但是却是两个世界的人。他是在一真法界里面,我们是在十法界里头,那怎么会一样呢?那为什么一真法界的人又可以与我们拉着手一块同行呢?一真与十法界本来不二哪!再给诸位说,有名无实啊。悟了叫一真,迷了叫十法界啊。所以只有迷悟之名,并不是事实啊!事实是唯一真法界!所谓十法界也就是迷惑浅深而已。像菩萨、缘觉、声闻迷得浅,六道凡夫迷得深。愈往下面去,迷得就愈深。而事实呢?事实并没有改变,绝不会说你迷了,法界就变了。没这个道理。正如同迷失方向,我想往北方走,但把南当作北,结果往南面走了。但北方就是北方,它不会因我们的迷失而真的变成南方。北方还是北方,南方还是南方。事实上没有改变。可见得就是我们一念迷情执着妨害了自己。这是佛说明在一真不二的境界中随顺众生,示现种种净土。不二境就是一真法界,不二就是一真嘛。
“诸净土”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比如说,地藏菩萨在地狱里面现的净土,地狱众生受苦哇,地藏菩萨在地狱里他不受哇。他是三昧正受、清凉自在啊!佛在我们人间,我们人间受种种苦难,佛菩萨住在我们人间,但他不受这个苦。他还是三昧正受、清凉自在。他是随缘不变、不变随缘。我们的麻烦是,随缘随着变。你看我们的心,被外面境界牵着走,自己做不了主啊。到百货公司逛一趟,哎呀,这个也想买,那个也想要,心都随着它转啊。这叫迷惑颠倒啊。几时看到种种色相、种种境界心做得了主,如如不动,外面色相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,心里清凉自在,这叫做学问、这叫做成就、这叫做享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们心被外面境界转,这是不正常的享受,苦乐忧喜舍都是不正常的。佛为什么从一真法界里现种种差别的净土呢?这是为了便利接引、诱导一切众生。说经的处所就讲到此地。
下面经文是众成就。「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」。我们看到,这个法会里全是菩萨摩诃萨,而且是大菩萨。大菩萨就是说的大乘菩萨,大乘是就始教来讲的。换句话说,本经的境界与《华严经》完全相同。华严里面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圆教,本经也是圆顿大法,所以与会大众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。此地大菩萨是指圆教初住到十回向,这个三贤我们称大菩萨。摩诃也翻作大,摩诃萨是指地上菩萨,从初地到等觉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共四十一位,在圆教里面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在我们净土里面就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。由此可知,理一心不乱里面还有四十一个阶级,初住菩萨就理一心了,到等觉还是理一心,可见的理一心有浅深的不相同,证得理一心时就是圆教初住的地位,证入这个境界后再不断加深,一层比一层深。
“菩萨”这两个字,希望我们初学的同学不要误会。菩萨是梵语普提萨唾的简称,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,所以把这些名相后面的轻音都省略掉了,就音译成菩萨。菩萨翻译成中国的意思有古今不同。古译为“大道心众生”,今译是玄奘大师,古今是以他为分界的,玄奘大师译为“觉有情”,觉悟的有情众生。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名相的意思,千万不要误会,一听说菩萨,就想到泥塑木雕的偶像,这就错了。你看现在的世间人,土地公菩萨、城隍爷菩萨,把鬼神都叫作菩萨,凡是个木偶,他一看都称为菩萨,其实这是大大的错误啊!泥塑木雕的是无情众生啊,菩萨的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,这怎么能叫菩萨呢?这个是菩萨的形象啊。真正的菩萨在哪里?真正的菩萨是我们自己,活人哪!活着的人,你觉悟了就叫菩萨,你迷惑了就叫凡夫。问题是你悟不悟啊!
怎么叫觉悟呢?简单的说,你能够在一切法里辨别哪是真哪是妄、哪是正哪是邪、哪是善哪是恶,你能够有这个智慧辨别,你就是觉悟的人。换句话说,你就够得上称菩萨,我们一般讲的权教菩萨(当然不是此地的菩萨,此地的菩萨比权教菩萨的等级高),这就是你能够觉悟,你跟世间人已经不相同了。你比如说世间人,他对一切人、物,他都把它当作真的,他不晓得这是虚妄的,如果你真正明白通达了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、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你就是菩萨,你对事实真相就不会再有错误的观念,不会再有错误的行为。错误的观念是把假当作真,于一切事项里面分别执着不能放下,这是错误的行为。
所以真正开悟的人,他怎么会不放下呢?看破之后一定放下,放下之后一定自在。不自在就是放不下,放下就自在了,放下就没有忧虑了。放下,先从哪里放呢?先从得失上放,得到没有欢喜心,失去没有一点苦恼。为什么呢?我们知道,没有得失。你说你多自在啊!我们凡夫的苦,就是得失放不下啊,这是第一个关口。你要真正学菩萨道,像菩萨那样的自在,一定要通过这个关口,这是觉者,而不是迷惑的人啊。谁觉悟谁就是菩萨,什么时候觉悟,什么时候你就入菩萨位了。菩萨是在因地,佛是在果地。就像我们求学一样,考取这个学校了,入学了,这就是菩萨,毕业呢就叫成佛了,所学的东西都圆满了。在佛法里面,所学圆满,学的什么?应该放下的统统放下了,就成佛了,还有“成佛”没放下,那你还是菩萨,为什么呢?你还想“成佛”啊。你把“成佛”都放下了,这就没得学了,这就叫真正成佛了。所以佛是一切都放下了,真正是一丝不挂啊。菩萨虽然放下,他还带着那么一点,觉悟了,但还是有情,他还带着那么一点情,情执,地位越高,带的就越少,等觉菩萨只带一品生相无明,这个问题佛菩萨在大经大论里面给我们有详细的讲解。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,菩萨是活人,绝不是泥塑木雕的。
而且菩萨也没有名号,菩萨的名号也是用来教学的。有许多人问,观音菩萨到底是男还是女,观音菩萨是什么时候的人?都问些外行话。还有什么传说,观音菩萨是妙庄王的公主。那是什么呢?那是方便中的方便说,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。佛门里面这些菩萨名是通号,不是专称的。观音菩萨,有无量无边的观音菩萨,你是问哪一位观音菩萨。这就好比学校的教员一样,好比你们学校有国文老师、有英文老师,教国文的老师太多了,教英文的老师也太多了,那都是国文老师、英文老师啊,你是问的哪一位啊?佛门里面菩萨的名号也是这个意思,是通称的。
观音菩萨教的是大慈大悲,有三部经都是专讲观音菩萨的,《楞严经》里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是专讲观音菩萨的,是讲观音菩萨自己修学是怎么修成的。《法华经》里的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也是专讲观音菩萨的,是讲观音菩萨如何教化一切众生,利益有情,是讲度他的。《华严经》里的《观自在菩萨章》,自行化他都具足。这是观音菩萨的三经啊。一提到观音菩萨,你就得想到观音菩萨这三部经典里面的教义、理论、方法。我们依照这个理论、方法修学,我们自己就是观音菩萨。要晓得这个道理啊!我们礼拜观音菩萨,是提醒我们自己修观音菩萨的法门,一见到这个形象,就要想到自己真如本性里面的慈悲心,无缘大慈同体大悲,这就是观音菩萨,是我们本性里面的良德良能啊!要把它发挥出来啊!
文殊菩萨是教智慧的,教我们开智慧。地藏菩萨是教我们修根本的,地是大地,藏是宝藏,我们今天讲资源,一切的资源都在地下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。这个“地”是代表我们心地,我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,我们要从心地上修学,把我们心地里面的智慧德能显发出来,我们能够自在的受用,这叫地藏啊!普贤菩萨教我们实践、笃行,解行相应啊,解就是行,行就是解。由此可知,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里面的四大纲领,就好像一个大学的四个学院一样。你们现在念书,一个院、一个系念完就可以毕业了,佛法不行,佛法要把所有的院系统统念完了才能毕业,一个院系没有念完都不能毕业。所以,我们一身具备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,统统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。佛的名号是我们果地上的德能,菩萨的名号是我们因地上的德能,如此而已啊!所以,一切佛菩萨是自己一个人啊!我们诸位要从此地才能够入得进去。
这里讲的“十万人俱”,这个“十万”不是数字,你要把它看作数字就错了,“十万”是代表圆满。换句话说,来参与这个法会的大菩萨是无量无边哪!十是数的圆满,是一到十这是小数的圆满,万是大数的圆满,从百千到万是圆满,所以“十万”是表法的,不是数目字。“十”与“万”代表的是尽虚空、遍法界所有修学圆觉的菩萨。在念佛法门中,心真正安住在理一心不乱,我念佛,我的目标就是希望念到理一心不乱,那么你就是一个求圆觉的菩萨。你参禅,你的目标在明心见性,你也是求圆觉的菩萨。不要死呆板,“照圆觉经修行才是圆觉菩萨,其它的都不是”,那就错了,那就不圆了,也不觉了。既圆又觉,就是求的明心见性,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,也是《华严经》里的“入不思议解脱境界”。
下面呢,是列大众当中的上首。「其名曰。文殊师利菩萨。普贤菩萨。普眼菩萨。金刚藏菩萨。弥勒菩萨。清净慧菩萨。威德自在菩萨。辩音菩萨。净诸业障菩萨。普觉菩萨。圆觉菩萨。贤善首菩萨等。而为上首。」这里列的十二位菩萨,就是本经里面的十二章。所以这部经,经文不长,只有两卷,所以希望诸位能把这两卷经文都能够背诵受持。你要有着一部经做基础,将来在大乘佛法里面,可以说是迎刃而解,不会遇到困难。
这部经,我给诸位定的标准是,你先念,念到完全能够背诵了,然后再背诵一万遍。如果你真正想入圆觉,你要有这个底子,你没有一万遍的底子,开悟就很难。你有一万遍的底子,就容易开悟了。而且这个一万遍,还得定时间,如果要不定时间,那慢慢来嘛,三十年五十年也不要紧嘛,这样也开不了悟,这一万遍多久的时间呢?决定不能超过五年。超过五年就不会有效果了,不能超过五年。你要真正会背的话,一天背个三遍五遍、十遍八遍,当然是越多越好。为什么呢?这就是修戒定慧啊!三学等运啊!而不是次第,是同时来修学。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到圆觉呢?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太乱了,妄念太多了。当我们心里一有妄念,立刻就背诵经典,把这个妄念就取代了,所以用这个经典来除妄念,这是一种方法,对治妄念的方法。在三年当中,我们背诵一万遍的经典,把我们的妄念就控制住了,就会养成一个习惯了。妄念少了,妄念没有了,这就到开悟的边缘,遇到善知识给你一点,就通了。今天你遇到诸佛菩萨、古师大德都枉然,为什们呢?你没基础,点不醒你啊,你没有底子啊。你要有背诵一万遍圆觉经的底子,那一点就通啊,你就能入圆觉啊。
你背诵经典,尤其是这一部《圆觉经》,是一切经中最为殊胜的经典,善中之善啊,所以你背这个经典就是众善奉行啊。背诵经典时心里面妄念不生,这就是诸恶莫作,戒也圆满了,三聚净戒统统圆满了。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背诵里面统统圆满了。你背诵要专心,不专心就会背错,专心就是修定,定有了。从“如是我闻”到“信受奉行”,一个字不错,字字清楚,这是慧啊,所以用这个方法,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这是叫圆满的修法。除了经典之外,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,这是次第的修、次第的戒定慧,诸恶莫作众善奉行,修定修慧,以文字起观照这是次第,背诵经典是圆融的,正是华严所谓行布不碍圆融、圆融不碍行布(行布就是次第)。所以我们现在的修学是次第与圆融同时进行,这种教学法是世间第一啊,最殊胜的教学法。
因为其它的经太长了,比如说楞严,有十卷,六万多字,这个经两卷,才一万多字,所以是特别好背。尤其是它这十二章,每一章段落分得清清楚楚,一章属一桩事情,你可以先一章一章的背,先背第一章,第一章会背了再背第二章,把十二章都背熟了,再连起来背一气呵成。而且每一章字数都不多,第一章只有四百多字,所以都不是很长的文章。它是章章独立,你将来给别人讲解,每一章可以单独讲,可以连起来又可以独立,这是这个经的好处。
这十二位菩萨可以说是这部经十二会的会主。当然,这个会主是如来,但是他们都是祈请者。刚才给诸位说了,十二位菩萨的名号都是自己性具的德能,千万不要以为,我外面还有一个文殊菩萨,这就坏了。要晓得,文殊是自己自性文殊,普贤是自家自性普贤,要晓得会归自性才有受用。看这些菩萨的名号,就是看自己觉悟的面目,明白了原来我觉悟时是这样的啊。现在我们没有觉悟,看这些菩萨名号,让我们看看我们觉悟后是什么状况。经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这面镜子,正是照自己觉悟时候的境界。我们迷惑颠倒,对着经照一照,帮助我们快速的觉悟。
首先,我们要把这十二位菩萨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第一位文殊师利菩萨。文殊师利,是梵语,翻成中文意思是妙吉祥。世尊在世时,这位菩萨示现在人间,他出生的时候有种种祥瑞的征兆(瑞兆),同时也有种种的瑞相,他具备了我们世间人所谓的最好的德相,所以我们也把它翻译作妙德,意思是说他的智慧德行既深又妙。在华严会上,他代表根本智,为一切菩萨的上首。为什么呢?菩萨就是求的智慧,而求智慧里是以根本智为主。这一点诸位特别要重视,没有根本智就不会有后得智。就像树木一样,树木要没有根本,哪里有枝叶呢?
说到这个地方,诸位今天所修学的,很不容易成就。为什么?就是你们把本末倒置了,本末颠倒了。这是病根的所在。就像一棵树一样,你们现在是根与本没有,只求枝叶。枝叶能不能求到?能求到,但只是花瓶里插的花啊,没有根本啊。很好看,但几天就死掉了,今天干的是这一套啊。我们今天教育采取的是西洋的方法,西洋方法就是花瓶的办法,不是从根本上下手的。我们中国自古的教学,以及佛法的教学,它是从根本智求起。所以,教学的目的是叫你开智慧,不是叫你晓得这个经怎么讲法,这个意思是什么样,不是这样的,这个东西不重要。为什么呢?经有无量义,长说短说深说浅说,爱怎么说就怎么说,没有一定的啊。你智慧一开了,一切都通达了,你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,头头是道,活活泼泼。但是,你如果没有开智慧,你听一种讲法,你就执着一种讲法,先入为主,死在言语文句之下,读死书啊。再换一个讲法,就会疑惑“不对啊,我以前听过的不是这样的”,你还要跟人家抬杠呢,这是不通啊,不晓得自己病根之所在啊。
我们中国自古以来,世间最乐,读书最乐,你们现在读书乐不乐?你看看今天的考试,苦死了,从小学背着书包,背到大学,苦不堪言啊,乐在哪里啊?古时候人念书,是享受,开智慧,唯有读书人他一生才能活在诗情画意之中。今天有没有?古人从根本智下手,所以读书是乐事。到求学的年龄了,六七岁,拜了老师了,跟老师读书,这个时候读的都是圣人的经典,老师教你什么呢,教你句读,老师在旁边看着你背诵,意思一个字也不会给你讲,就是叫你背,小孩的记忆力好啊,一两遍他就会背了,但是不督促他,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就忘掉了,所以要督促他,聪明的小孩要背一百遍,会背了还要背一百遍。像我在学校念书时,国文课本我一遍就会背,所以我就不念书了,记忆力好啊,考试前把书翻一翻,就能及格,应付考试行啊,我答题时就会把分数算一算,够六十分了就交卷,多一分我也不要,所以我读书很自在啊,不受拘束不跟别人争名次,只要年年升级,我对家里就有交代了,就可以了。课外时间呢,晚上去听戏,听评剧,那时候没有电影,每天晚上都去听戏。我们小学生,人小,缝里头一钻就进去了,不用买票。白天就看小说,中国古典小说以及翻译的西洋小说,我在初中一年级以前全部看尽了,好的小说看过二十多遍。为什么呢?有的是时间嘛。书都不用念啊,翻一翻,就能及格了,有这样的能力。可惜我生的不是时代,要是生在念私塾的时代就好了,老师督促你要背诵,背四书五经甚至于十三经,乃至于经史子集里挑选重要的好的叫你背,到了十二三岁这些东西全部都背完了,这个时候再去参学。你没有背诵的底子,参什么学啊?你要不能背诵,你就没有能力听啊。有这个底子才能参学啊。什么是参学呢?哪个地方有好老师讲这个经典,你去听,讲《论语》、讲《大学》,那个时候的讲学,不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规规矩矩,书本都摆在这里,没这回事情,老师也是背的滚瓜乱熟,学生也是背得滚瓜乱熟,哪里要什么经本哪!不要经本也就不要讲堂了,讲书怎么讲法呢?学生挑着担子,有酒有菜,到山间到树下,一出去两三个月才回来,天天游山玩水,那怎么不乐呢?怡情养性,你们今天能有这个享受吗?没有这个享受啊。问题在哪里?没有底子。学生没有底子,老师也没有这个底子。所以我们看古人那个读书的方式,真是羡慕极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