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、婚丧喜庆 ●智展
学佛人行于世间,难免与人酬酢往来,因此人情必须通达,才能有「礼」走遍天下,尤其在家修行者,在这方面更须讲求。雪公于民国六十三年特为内典研究班订定班训,其中第七条即「洞明人情事故」,何谓「人情」?又为何需要「洞明」?「人情就是一般众生的心理,恩师勉励大家在行菩萨道、度众生时,要透彻的明白众生的心理,通达人心的好恶,菩萨道才行得通。」(智果〈浅释内典研究班班训〉,《明伦》一七六期)由此可知,通达人情的目的是为了与众生结善缘,以便令入佛智,人情若不通达,菩萨道必横生障碍。
在日常的人情事故中,「婚丧喜庆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,如何在这上头掌握学佛人应有的分寸、原则,吾人不可不知。
依佛理 尽人事
提到婚丧喜庆,不免想到民间一般总要请地理师挑日子、看风水。针对这样的风俗,卓智立居士曾请教印光大师,他说:「奉佛之人,为防微杜渐,力矫俗弊计,如遇造坟建屋,是否随缘相宜位置,但依佛理,存天理,不依俗理讲地理?」学佛之人深明因果之理,知道万法唯心所造,是否如法修行就好,而不必在乎世俗讲究的地理呢?
印祖答曰:「虽不力讲,亦不宜完全不令地师一看,所谓先尽人事也。若长年养瞎眼之地师,皆是不依天理,不明地理之狂妄人。」学佛人当然不讲究堪舆风水,但也不宜完全不择日、不择地,草率行事。挑个让大家都安心的时间、地理,也算是尽了人事,至于完全仰仗地理师的指点来趋吉避凶,那是不依天理、不明地理的狂妄之辈所为,有智慧的学佛人绝不如此。(以上问答见《印祖文钞三编下册卷四.答卓智立居士问》)
立于礼 风浊世
欲通达人情事故,应以「礼」立住根基,正因如此,雪公为青年学子编著《常礼举要》一书,目的即在帮助学子出社会后,办事能更为顺利。他老人家在〈编《常礼举要》缘起〉一文中说:「我是在社会碰过壁的人,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。知道没有礼节,万事行不通。我深恐青年同胞,不懂礼节,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,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,贡献给大家,作个参考。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,是恭敬人的善行,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,是必要通达的。」(《明伦》一六七期)
其中关于「庆吊」的部分,值得吾人特别留意:一、参加吉礼(指祭祀、结婚和作寿等喜事),不谈衰丧话,不戚容,不啼泣。二、居丧(百日内)不参加吉礼,只送仪物。三、丧服(麻衣、孝服等)不入公门(指公家机关等地处),不观吉礼。四、贺婚在众宾前,辞不谐谑(以免新人难堪,并伤新人家长的尊严)。五、临丧(上丧宅或上殡仪馆)不笑。六、里有殡(左邻右舍,或同条街上,有人过世,尚未出殡),不巷歌(不在街头巷尾或家中唱歌)。七、饭于丧家,酒不赭颜(以示吊丧之真诚)。八、佩会葬徽章者(丧礼中佩带白布、小花等物),礼终即卸去,不佩带他往(以免招人忌讳)。
这里虽只有简单的八条,但要完全做到并不容易,因为稍一不慎就容易轻忽,尤其在世风浇薄、自我意识张狂的今日,要时时保有这种为人设想的存心,更是难能可贵。婚丧喜庆虽为世俗之事,但若能依「礼」行之,倒也是磨炼慈悲心的地处。
敬谨以对 不忘念佛
董正之先生在回忆雪公生前行谊时,曾提到他在人情事务上的敬谨:「雪公于莲友婚丧喜庆,每接请帖,每须亲往道贺,或致唁。前二十年,礼到人到,近十余年,则礼到人不到。然关怀亲切,一如从前,不待言喻。至逢年节,尤以过旧历年,元旦起,灯节止,中市外埠莲友,依礼趋府拜年。台岛正月,气犹严寒,公每因送客感冒,仍不改变素行。」(〈永怀雪公恩师〉,《明伦》一六九期)从这段叙述中,可以看到雪公应对世事的坚持与原则。
雪公弟子又回忆道:「他(雪公)自己每日划定的功课,纵使遭逢婚丧喜庆,也必定要完成的:常劝弟子们说:『宁可不吃饭不睡觉,也不能不做课。』所以除办公、讲课外,经常可看见老人家手不离珠,在那里记数念佛。」(吴希仁〈忆—雪公恩师内佛外儒的风范〉,《明伦》二六三期)在家人难免俗务纷繁,但修行的意志与工夫是否坚定、扎实,端看在这些俗事的牵缠上能否依然不变道心。火中栽莲本就殊为不易,如何兼顾世法人情,又能善护业已萌芽的菩提道种,在祖师、大德的提点及躬身实践当中,吾人确乎有一条明确的道路可行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