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、不妄语 ●智展
「不妄语」为五戒之一,简言之,即不说不实之言。但在《大智度论》中,对于妄语有更广义的解释:「四种口业(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),妄语最重故;复次,但说妄语,已摄三事。」亦即妄语亦含摄两舌(言语反复,掉弄是非)、恶口(骂詈恼人之言)、绮语(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)。因此,欲将不妄语戒持守清净,等于不能违犯佛家所谓口的四种恶业,在今日这个传播媒体发达,讲求言论大鸣大放的时代,要如实践履是相当不容易的。正因造口业的恶习在现实环境中有「泛滥成灾」的趋势,因此,学佛人的身心欲脱尘离垢,便应在「不妄语」戒上自觉与用心。
一切恶事,虚妄为本
或谓:「妄语与杀生、偷盗、邪淫相比,造恶的情节似较轻微,有必要如此大力禁绝吗?」佛在《涅槃经》上说:「一切恶事,虚妄为本。」若妄语而不察,乃至积累成习,便易生恶心,恶心一生,便易造恶业,造作恶业,则必堕恶道,如此便与鬼道同流,而和佛道天渊相隔了。
在《四十二章经》中,佛亦以口四种恶业为「不顺圣道」,若吾人轻忽口业,以恶小而为之,就等同背离佛菩萨的觉悟解脱之道,其害处之大是超乎想像的。正因妄语害人不浅,故不仅佛家制戒禁绝,学者亦在自身修养上提撕、警策。
清人唐翼修云:「先贤云:『半句虚言,折尽平生之福。』释氏云说谎为第一罪过。尝见虚伪之人,从幼稚时,即喜谎言。及其长也,随念所起,造为虚假之论。空中楼阁,虽无意害人,而适逢其害者多矣,安得非罪过之大乎。尤可恶者,其炫耀己之才能学行也,则增一为十。矜夸粉饰,以为人可欺也。不知人皆厌听也,徒增己之丑耳。」(〈人生必读书〉)半句妄语,就能折尽一生的福气。如果从小就养成妄语的习惯,长大就会不自觉地编造虚假的言论,而听信妄语而牵连受害的人之多,是无法想像的,其罪过之大也就可知了。
妄语成习,日久之后,旁人是看在眼里的,如果还不知自己已经成为大众嫌恶的人,还在那里洋洋得意地搬弄丑态,就真的太不知反省、检点了。
切戒大妄语
在妄语之中,佛家有所谓「大妄语」,即「未得谓得,未证言证」,没有断惑证果,却对外宣称自己是证得果位的圣人,此乃学佛人务须禁戒者。《楞严经》云,若大妄语,「是一颠迦(即断善根人),销灭佛种,如人以刀断多罗木。佛记是人,永殒善根,无复知见,沈三苦海,不成三昧。」以贪名图利之心对人诳称自己断惑证果,是断灭成佛善种的行为,此种人将永沉三恶道中,与觉悟解脱的佛道绝缘。
佛于《楞严经》中云:「我灭度后,诸菩萨及阿罗汉,应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种种形,度诸轮转,或作沙门、白衣居士、人王宰官、童男童女,如是乃至淫女寡妇、奸偷屠贩。与其同事,称赞佛乘,令其身心,入三摩地。终不自言:我真菩萨、真阿罗汉,泄佛密因,轻言之于未学。唯除命终,阴有遗付。」在佛灭度之后,若有菩萨、罗汉在末法时代现种种身度化众生,绝不会自曝身分,说自己是菩萨、罗汉再来,除非临终之时或命终之后以婉转方式透露,绝不会于在世时公然对外妖言惑众。此可作为吾人勘验正法或妖言、善知识或恶知识的依据。
此外,印光大师亦以说食数宝、不务实修的佛徒为大妄语人,此亦值得吾人善自省察:「今之学者,每每专说假话,不修实行。意拟沽名邀誉,以求体面,并非真实自省寡过,而作是言也。此名『自暴自弃』,名『大妄语』,名『不知惭愧』。若非此等,则为圣贤之徒。若带此气,则是下流坯,乃法之罪人,佛之逆子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直心直行,方与佛合。」(《印光法师文钞正编.复高邵麟居士书三》)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,但行为举止却背道而驰,这就是自欺欺人,也是一种大妄语,是志于佛道者应极力避免的,唯有说一分、行一分,才能得真实利益,也才与佛道相应。
以至诚心为本
宋人吕本中在《童蒙训》中,曾记载时任「待制」(皇帝侍从顾问)的刘器之对他说过的一段话:「少时就洛中,师事司马公,从之者二年。临别,问公所以为学之道?公曰:『本于至诚。』器之因效颜子之问孔子,曰:『请问其目。』公曰:『从不妄语始。』器之自此专守此言,不敢失坠。」刘器之在年少时,曾拜司马光为师,于其门下修学两年。学成临别之际,他向老师请教为学之道,老师说:「以至诚心为本」。刘器之进一步仿效颜渊问仁于孔子,向老师请问实行的要领,老师说:「从不妄语做起」。刘器之从此以后便以此为座右铭,谨慎持守,不敢稍有轻忽、懈怠。
学世间学问,尚且要从不妄语做起,不自欺欺人,以至诚心达到实学之境。修学出世间的佛法,更应摈除虚妄、矫伪的言行,踏实地在解行二门上精进用功,道业方有可成之期。此与印祖所谓「直心直行,方与佛合」,正可相互印证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