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人的一天 |电子书在线

admin 电子书评论1阅读模式

08、说话  ●智展

 

人生在世,免不了与人交际、酬对,说话得不得体,与人际关系的好坏密切相关。古人言:「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」,可见说话不但攸关个人利害,更对国家、社会有着重大、深远的影响。佛弟子于世间生息,不可能离群索居,若发大心欲弘法利生,亦离不开说话,因此,如何将说话转为修行的功课,是吾人必须再三致意的问题。

 

说话遵循的原则

 

陈海量居士在《建设佛化家庭》中,引明代儒者薛瑄(一三八九─ 一四六四)的话说:「『心诚,色温,气和,辞婉,必能动人。』我们说话能够注意这四个条件,那么说话的礼貌,可算是中节的了。薛居士又说:『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,多是颜色辞气暴厉,能激人之怒。且如谏人之短,语虽切直,而能温颜下气,纵不见听,亦未必怒。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,而词色俱厉,纵不见怒,亦须怀疑。故与人言语,尤当自警』。」由此可知,说话的得体与否,与存心十分相关。

 

雪庐老人亦云:「说话行事先为他想,即是恕道精神的发挥。孔子说:『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』,譬如:人家用粗鲁的话,用粗暴的行为对待你,你受不了吧?既然你受不了,那你也不可以用粗鲁的话、粗暴的行为加在他人的身上。诸位在内念上总要时时将心比心,推己及人!」(《明伦》一六四期,〈人格是学佛的初基─雪公恩师内典研究班开学讲话〉)若能存著为他人着想的心来说话,纵使不擅于言词的修饰,也不至于伤害对方,这是必须留意的大原则。

 

在中国传统启蒙教育中,对于子弟说话(言语)须注意的原则与技巧早有训勉,且看《弟子规》上说:「凡出言,信为先,诈与妄,奚可焉。话说多,不如少,惟其是,勿佞巧。奸巧语,秽污词,市井气,切戒之。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。事非宜,勿轻诺,茍轻诺,进退错。凡道字,重且舒,勿急疾,勿模糊。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闲管。」从说话必须讲究信用,延伸到不要听人说长道短,这段文字对于说话须注重的焦点,可算提示得相当完备了。

 

此外,《庭帏杂录》上说道:「凡言语、文字与夫作事、应酬,皆须有涵蓄,方有味。说话到五七分便止,留有余不尽之意,令人默会。作事亦须得五七分势便止,若到十分如张弓然,过满则折矣。」如何让说出的话产生令人回味不尽的效果,这是另一个层次的艺术境界,须待吾人再细细推敲、琢磨。

 

佛家对于说话的观点

 

佛知口为祸福之门,故总训示弟子善护口业,切勿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云:「离无义语,而行施故,常富财宝,无能侵夺,言不虚设,人皆敬受,能善方便,断诸疑惑。」学佛的人,若说话能句句踏实,再兼行布施,则所有的财宝必定无人敢来侵夺。再者,由于不说虚妄之言,所以听他说话的人,必都尊敬、接受他的言语。如此一来,便能进一步运用善巧的方法,教化事理不清楚的人,使他们断除心中种种的疑惑。这段经文可谓将说话的自利利他之益,都圆满地呈现出来了。

 

此外,《方便心论》云:「凡所言说,但饰文辞。无有义趣,皆名为失。」一切的言说,如果只是讲究文辞的华丽动人,却缺乏实质的内容和意义,便可以说是一种过失。可见,佛门力戒世俗言说的浮夸,因为浮夸的言语正代表妄心的躁动,祖师大德劝人「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」,乃至道场打佛七力行「禁语」,用意都为了对治造成虚浮无益之言的那颗妄心。

 

《毛诗.大雅.抑篇》云: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。斯言之玷,不可为也。」白玉上的瑕疵,尚可借由琢磨加以去除;言语上的瑕疵,可就无法挽救了。这是儒家在言语上用以自省的嘉言,与佛门的善护口业在旨趣上是不谋而合的,只是,佛家更强调言说的「利他性」。

 

《佛说须摩提经》中,便有四条关于说话的训词:「何等为四?一者,不传恶说,斗乱彼此。二者,导愚痴者,使入佛道。三者,若有毁败正法,护使不绝。四者,劝勉诸人,教使求佛,令坚不动。是为四法。菩萨用是四事故,不为他人所别离(按:陈海量居士注云:「别离,指为人所舍别离弃。」)。佛于是说偈言:不传说,斗彼此。导愚冥,护正法。劝进人,使求佛。终无能,别离者。」如何让最容易造业的一张嘴,变成弘护正法、导引众生离苦得乐的「法器」,是所有佛弟子要终身努力的目标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30日11:40:4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584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