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人的一天 |电子书在线

admin 电子书评论1阅读模式

48、不昏沉  ●智展

 

「昏沉」是「大随烦恼」,也是学佛人在修行中常常遭遇的障碍。《成唯识论》云:「云何昏沉?令心于境,无堪任为性,能障轻安,毘钵舍那(观)为业。」简而言之,昏沉就是神志昏昧不清,不能专注在所观的境界上,使得内心不得安适。

 

雪公说︰「昏沉不是睡觉,是心里不清楚,一点精神也提不起来,不晓得自己干什么事情。」(〈辛亥年灵山寺佛七讲话〉,《明伦》三二三期)念佛时若昏沉,就变成有口无心,嘴巴虽在念佛,但内心其实不在佛号上,如此长久下来,是无法获得一心的。会性法师说︰「像我们这些具烦恼缚的凡夫,其心念,不是昏沉,就是散乱;如果不假借身口礼诵之力,想要得一心不乱,『末由也已』!」(《读印光大师文钞记》)可知,若任由昏沉状态持续,毫无觉察,不思对治,修行欲有所成,实为不可能的任务。

 

对治昏沉之法

 

昏沉既为凡夫通病,该如何对治以免其害呢?雪公说︰「少食,断欲,心不攀缘,体无过疲,昏沉自灭。」(〈佛学问答〉)在日常生活中,适时对身心各方面进行调适,是避免昏沉的最佳「抗体」。又,蔡惠明居士另点出了修行免于昏沉的关键处:「我们在家学佛,一天工作和学习颇为紧张,身体疲劳,在念佛时容易昏沉。对治昏沉方便很多,重要的是心要恳切。昏沉时要振作精神,提起心来。如果提不起来,可以站起来绕佛,绕佛仍不行或因地方狭小,不便绕佛,那就不妨拜佛。再不行时,可用冷水洗脸,或喝茶提神。总之,关键在于心要恳切。」(〈修持要对治昏沉与散乱〉,《明伦》二Ο五期)昏沉不只是身体疲劳的问题,更是心力、心态的问题,若能在念佛前提起恳切之心,再搭配种种醒神的方便法,自能挣脱昏沉的泥淖。

 

此外,念佛中若觉察昏沉,「高声念」是驱走此弊的好方法。雪公说︰「高声治昏沉,低持治散乱,各有妙用。课时或低或高,临时采用,不必拘泥一法。」(〈佛学问答〉)昏沉、散乱都是大随烦恼,经常同时出现在念佛修行的过程中,障碍念佛人不得一心,持名念佛若能依当下的身心状况,「高声」、「低持」交互运用,就等于掌握了对治昏沉、散乱的诀窍,念佛就比较容易得轻安与一心。又,雪公在〈净宗简介〉(《明伦》一六七期)一文中,还提出念佛时用心记数,「三、三、四,为十,再二十,再三十,念到一百,再从头起」的「记数法」,及「两手搓耳」、「冷毛巾揩脸」的方法,都可提供吾人作为对治昏沉的参考。

 

临终不昏沉

 

学佛人对于昏沉若不以为意,临终之时陷入昏沉就会变成理所当然。学佛、念佛一辈子,却在最重要的关卡陷入昏沉,如何与佛感应、往生西方呢?为此,印祖就提出警示︰「临终欲不昏沉,必须平常有真行持,平常泛泛悠悠,临终何能清白?」(〈复吕智明居士书〉)想要临终时不昏沉,正念分明往生西方,平常就得踏踏实实用功,累积「信愿行」三资粮,若是不把念佛修行当一回事,以轻忽、散漫的心情对待,怎能期待临终时能清清楚楚提起正念呢?

 

除了平常用功念佛外,外缘的助力也可避免吾人临终陷于昏沉。有人曾问雪公︰「平素念佛虽然有恒,至临终自身蒙胧,且亦未得助念,能往生否?」雪公答曰︰「朦胧即是昏沉,临终得生要在正念分明。预防昏沉,仍是助念稳当,而家庭佛化,亦是助念之先决条件。」(〈佛学问答〉)助念、家庭佛化,是吾人临终跨越生死关卡的最大保障,有学佛、念佛的家人在一旁帮助提起正念,吾人就比较不易陷入昏沉。当然,得此保障的先决条件,自然是自己在生前必须规划、安排,若曾点点滴滴于此致力,得善终的机率自然大增。

 

对于「昏沉」这看似不具威胁的烦恼,雪公有一首偈子可供吾人作为警惕︰「昏散应知业未消,求生恐有万年遥。弥陀时被贪瞋盖,自己修桥自拆桥。」昏沉、散乱来自于自身的业障未消,若不对治、处理,求生西方恐怕还需要万年的时间。既然昏沉是自身的烦恼,吾人就得自己想办法加以消弭,倘若视而不见,它终将变成捣毁往生大业的「最后一根稻草」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30日11:40:4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584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