底下经文中说,『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』,这是大慈悲。「庶类」是讲一切众生,六道的众生,他们苦而且迷惑,不知道怎麽样出苦,也不懂得向佛菩萨请教,「我怎麽能够出苦?」能够向佛菩萨请教,这种人都已经相当聪明,有智慧,业障比较轻的人。一般人他不懂得请教,佛菩萨在面前,这麽好的老师,当面错过,不懂得亲近,不懂得求学。佛,这是老师,老师有师道尊严,不可以主动去教你,所谓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你得来求学,这是师道尊严。可是菩萨就不一样了,菩萨他也是佛的学生,他以同学的身分去帮助众生,他等于做学长,他就没有老师的那种限制,所以他能作众生「不请之友」,庶类就是众生。就是你不请他,他也来,他主动来帮忙,看到你这个人能教,他就来主动找你,这是他慈悲的地方。我们问,为什麽他不来找我?怎麽我没见到菩萨来找我,都是那些冤亲债主来找我,为什麽会这样?这我们可以说是有眼无珠,不认识佛菩萨,他们来了,你见不到。因为什麽?你有强烈的分别执着,认为这些不是佛菩萨,这些就是冤亲债主,那你就是冤亲债主常围绕,你不是菩萨常围绕。弥勒菩萨曾经讲过一个偈子,说「时时示世人,世人常不识」,佛菩萨常常来给众人示现,众人就是不识,不认识他。不认识他,当然也就得不到利益。
底下经文说,『受持如来甚深法藏,护佛种性常使不绝』。「如来甚深法藏」就是这部经,就是淨土法门,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,帮助众生也受持如来甚深法藏,念佛求生淨土。我们看到本经释迦牟尼佛最后嘱付弥勒菩萨,要他担负起护持流通的任务,当然这个嘱付不光是对弥勒菩萨的,与会所有的这些大菩萨们都是佛所嘱付的对象。我们学习这部经,也要直下承当,当仁不让,我们也有义务来受持如来甚深法藏,来流通如来甚深法藏,就是修行和弘扬这部经,使「佛种性常使不绝」。佛种性是什麽?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,没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,所以叫佛种性。除了菩提心以外,还包括菩萨行,六度万行,十大愿王,包括师父提出的五个科目,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,这都是佛种性,我们要落实,落实才是护持。什麽叫护法?不是拿多少钱去印经,建个道场,那些当然也可以说护法,那都是很表层,最重要的你是护持自己佛法的修学,你的身就代表着佛法,你这叫护法,你的存在就是佛法的存在,这就是护法,常使不绝,不让它断绝。当然还要找一个你的传人,让这个佛法能传递下去,薪火相传。底下经文:
【兴大悲。愍有情。演慈辩。授法眼。杜恶趣。开善门。】
这是讲利益众生的行动纲领,也是前面说到的「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」的具体说明。『兴大悲』,兴起大慈悲心,来帮助一切有情众生。怎麽帮助?『演慈辩』,演就是演说,辩是无碍辩才。菩萨说法是慈悲心推动,帮助众生来觉悟,所以他非常精进、非常用功,他不是为名闻利养。世间人工作得很认真,也很努力,那是什麽?为了名利,没有名利他就绝对不会这麽认真。菩萨不要名利,为什麽他还夜以继日的干?那是慈悲心在推动,为了教化众生。
这一点我也有一点体会,当慈悲心增长的时候,真的你的工作会比以前更努力,更精进。像过去我在大学裡教书,工作其实并不算是非常的多,工作量不大。我一个礼拜只上六小时课,六个小时是两堂课,一个礼拜只用两天上课,而且这个课年年都是教那门课,闭上眼睛都能教,教得很熟,也不用备课,其他时间做点研究,写写文章。我还算比别的人要努力一点,所以写的文章在我们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算是老师当中最多的,名列前茅的。工作也是挺舒服,因为一年有三个月的假期,只工作九个月,然后每个礼拜只用上六个小时课,其他时间你自己安排,真好。现在教课可不一样,现在每天就两到四个小时,一个礼拜下来,我算一算,十四加八得二十二个小时,一个礼拜二十二个小时,是我以前在大学上课的将近四倍,而且礼拜六、礼拜天都得上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工作日。要不是学佛的人可能都不理解,你这是不是有点精神不正常?这麽轻鬆又舒服的工作,收入又高,教授还挺受人尊敬的,你都不要,你跑到这裡来自我折磨。这只有学佛的人才可能会理解,跟世间人是没办法说,说都不懂。这是什麽?各人价值观不同,他们的价值观是为名闻利养,为名利夜以继日的干,就不理解你没有名、没有利你还干个什麽,不晓得离开名利那是慈悲心推动,要觉悟众生,那个干起来真的比为名、为利干得更努力。
底下说『授法眼』。授是传授,法眼是认识一切诸法真相的这样的智慧,这就是法眼。我们凡人有肉眼;天人有天眼,天眼就比肉眼能力要强,看得就比较远,比较多;阿罗汉有慧眼;菩萨有法眼;佛是佛眼,这五眼。菩萨这裡是法眼,法眼是什麽?能见到一切法的真相,菩萨把这个能力传授给众生,实际上就是讲经说法,让他们觉悟,这就是授法眼。『杜恶趣』,杜是杜绝、防止的意思。什麽叫恶趣?一般人都想到三恶道是恶趣,当然没错。人天是不是恶趣?相对阿罗汉来讲,人天也是恶趣。为什麽?他没出三界,还在轮迴受苦,所以那也是恶趣。我们问,阿罗汉是不是恶趣?相对菩萨来讲,阿罗汉也是恶趣,因为他只断了见思烦恼,没有断尘沙烦恼。我们问,菩萨,等觉菩萨该不算恶趣了吧?如果比起佛来讲,他也是恶趣。所以,杜恶趣讲到究竟处,就是让你圆满成佛,这才是把一切恶都断尽了。如果没成佛,这恶趣都没有办法全断,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没断,那也是属于恶趣。我们自己不要以为我学了佛,贪瞋痴比以前少了点,这就是杜恶趣,早着呢!你是有一点点进步,可是离那个标准是差老远。而且我们对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恶习不可以掉以轻心,这种习气很深重,恶习是难断。即使你现在学佛有法喜了,你深入经教,你念佛,能够暂时把这个恶习种子伏住,可是稍不留意,你稍有傲慢心,觉得自己不错了,你这一念一起来,这个恶习很容易就生长起来,真的是古诗所谓的「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」,这很容易就生出来。所以,真正修学的人,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,才有可能平平安安度过这一生。
『开善门』,善这是本性中本有的,这裡的善是讲绝对的善,不是善恶相对那个善。善恶有相对,那还是有分别,就不是真善。所以这裡的善就是《三字经》讲的「性本善」,性是什麽?本性,自性,也就是你能够明心见性,这就真正开了善门,此时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。我们如何来杜恶趣,开善门?用淨宗的标准来讲,善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你念这句阿弥陀佛,其他妄念统统放下,这就杜恶趣,因为凡是不属于佛这个念头的都属于恶趣。刚才不是讲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烦恼没断吗?相对佛来讲那就是恶趣。所以,我们念菩萨不如念佛,念阿弥陀佛这是最圆满的善,你果然能够淨念相继,念佛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你就成就了,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,一往生真的是杜尽恶趣,圆满的开了善门。下面经文:
【于诸众生。视若自己。】
这是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,把众生看成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这是事实真相,一切众生都是心现识变,同一个真心本性,同一体的。只是众生迷而不觉,不知道这个真相,所以在一体裡面分自分他,起对立、起分别、起冲突,造出种种的恶业来,损人利己就是恶业。菩萨觉悟了,知道众生跟我一体,所以帮助众生无条件。帮助众生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也认识这个一体,他果然能明白了我们都是一体的,何必要再起冲突,何必要去跟人争?为什麽不多布施,多关怀爱护别人?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,这是真的。菩萨来这世间就是教导众生觉悟,觉悟这个的。但是众生如果迷惑颠倒得很深,你跟他讲,他也不觉悟,这是缘分没到。缘没到,菩萨也不着急,他在那裡等,等你觉悟,等你的缘分到。有时候你可能一沉沦,无量劫都在恶道裡受苦,菩萨还是等。为什麽?你缘分没到,来教你,你也不觉悟,你甚至会反抗,会诋毁菩萨,会在那裡毁谤佛法是迷信,他就不来,他在等你成熟。当然等也不是说坐在那什麽都不做,他自己修行,努力提升自己,他不浪费时间,终有一天他会等到这个因缘。下面经文说:
【拯济负荷。皆度彼岸。】
『拯济』就是救度,把救度众生的使命扛起来,『负荷』就是担负这种使命。我们都得学习这些菩萨,真正以弘法利生为己任,以度众生为自己的本分事业,这是学佛菩萨。让众生『皆度彼岸』,让他们都能够接触佛法,离苦得乐,「彼岸」就是涅槃彼岸,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求生淨土,到了淨土就出三界,证大涅槃。下面经文:
【悉获诸佛无量功德。智慧圣明。不可思议。】
这是讲这些菩萨德慧齐佛,跟佛相齐的,他们获得佛的无量功德,另外获得佛圣明的智慧。佛是福慧二足尊,足是满足,尊是尊贵,佛的福德、智慧都是圆满的,所以就最为尊贵。这些菩萨跟佛平等,来参加《无量寿经》法会的这些菩萨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。底下做总结:
【如是等诸大菩萨。无量无边。一时来集。】
像这些智慧、德能、慈悲圆满的大菩萨们都来齐了,人数有多少?『无量无边』。每个都像普贤、文殊、弥勒那种大菩萨,『一时来集』,全都集会在耆闍崛山中,听释迦牟尼佛讲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想像得到,这个法会是无比的庄严!我们问,耆闍崛山有多大?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来了,能容纳得下吗?这个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。《华严经》裡面讲的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所谓「芥子纳须弥」,芥菜子很小,能够容纳须弥山。耆闍崛山没有变大,但是能容纳无量无边的菩萨,一切菩萨都能来集会,都有他们坐的地方,不会人挤人、没地方坐,这是不可思议的。所以,这部经体现了《华严经》的四无碍法界。最后本品经文还介绍菩萨以外的其他的听众:
【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。欲界天。色界天。诸天梵众。悉共大会。】
这个道场人数很不少。前面讲的有比丘众就一万二千人,这裡还有比丘尼,就是出家女众有五百人,还有在家男众『清信士七千人』,在家的女众『清信女五百人』,你要算一算,加起来就有两万人,人数两万。菩萨、看不见的众生,就是无量无边、不可胜数,这时候他们都来。还有欲界天的、色界天的,『诸天梵众』,诸天也包括无色界。欲界六层天,色界十八层天,无色界有四层天,总共二十八层天的所有的天众、梵众,梵就是梵天,全部都来集会,来听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广大圆满、方便究竟、稀有圆顿的大法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这一品经我们讲完了,下一次我们讲第三品。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,阿弥陀佛。
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 锺茂森博士主讲 (第七集) 2010/9/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57-034-0007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