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
锺茂森博士主讲(第六集)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57-034-0006
让我们先合掌,恭念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以及开经偈: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尊敬的诸位大德、同修,大家晚上好!阿弥陀佛。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》,请看经文第五页第一行:
【天人归仰。请转法轮。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】
这一段以及下面很长一段的经文,一直到「显示三乘」,这裡都属于八相成道的第七相,第七相是转法轮。我们昨天跟大家介绍了,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诸佛在世间示现成佛,都有所谓八相成道,这实际上就是对众生的身教和言教。佛教它不是宗教,是教育,释迦牟尼佛是老师,他来这世间就是教导我们,这个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够破迷开悟、转凡成圣。所以,经文这裡讲到『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』,这是佛教学的宗旨之所在。
底下这一大段都是讲转法轮,可以说把佛陀教育到底是什麽给我们基本都讲明白了。佛在世间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一定要有人请,所以这裡我们看到『天人归仰,请转法轮』。为什麽佛讲法还要有人请才讲?这是因为佛教是师道。所谓尊师重道,对老师要恭敬,要对法尊重,所以要请老师讲,要求学,而不是马马虎虎,一点恭敬心都没有。现在我们看到学校裡面老师教课,学生确实对老师恭敬心就不如从前。当然学校的教育它是收费的,不像释迦牟尼佛以及古圣先贤那样,教育从来不收学费。孔老夫子唯一就是你拜师的时候送一点束脩之礼,就是一个礼节,除此之外老师不要求你。这束脩之礼是表达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恭敬心,表示我是来求学的。老师教学生全是义务的,因此学生对老师就非常的尊敬,真正尊重老师的人格,老师是无私奉献。当然现在学校的老师就做不到这样,这也是师生双方都有这样的一个责任。学生要真正得到利益,一定是要对于老师有十足的恭敬心。这不是老师要求的,而是什麽?学生自己要有诚敬心才能受益,这对学生好。
我们看到佛陀当年出家修道,十九岁出家,三十岁证道,证道以后,他唯一留在世间的使命就是弘法利生,如果没有缘分,他就要走了。如果他真的走了,谁知道他成佛了?世间肉眼凡胎的凡夫,谁能晓得这位三界大尊?没人知道他。那就要有人慧眼识英雄,来请他住世。但是凡夫不懂,凡夫只是看到这是个苦行僧,有福不会享,太子位都不要,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苦修,看不起他,轻慢。一定要什麽?真正有德行的菩萨他才能够会请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谁请的?天人请的,「天人归仰」。这是四禅天上的五不还天(淨居天)这些天人,在天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,很难得,三界裡头这是无上至尊,遇佛出世是非常稀有的。淨居天人他们都不是普通人,都是什麽?至少证得三果以上的圣人,阿那含果以上,甚至有很多是阿罗汉。他们从淨居天下来,来请佛说法。首先是归仰,归是皈依,仰是敬仰,这是尊师重道。真正圣贤人他懂得尊师重道,凡夫不懂得尊师重道,佛在面前都当面错过。所以,这些天人来皈依敬仰,然后请转法轮,请佛留在世间,不要涅槃,给我们大众宣说妙理。
佛是很慈悲的,只要有人请,有求必应,除非没人请。没人请,他也绝不攀缘,他就走了。他看到有人请,他就留在世间,就开始讲经说法,从鹿野苑开始度五比丘,一直到七十九岁圆寂,讲经四十九年,说法三百馀会。鹿野苑度五比丘之后,陆陆续续很多人就开始认识释迦牟尼佛,像大迦叶、目犍连、舍利弗这些尊者,其实他们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。原来都是修外道,带着很多徒众,他们是外道的首领,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很高,他们很佩服,都带着外道的徒众来皈依。释迦牟尼佛也水涨船高,一下子就被捧起来了,大家都知道了,这释迦牟尼佛是人天导师。这些学生,说老实话个个都不是普通人,舍利弗、目犍连那都是古佛再来的,来同台唱戏,他们表演学生,来尊师重道。这个我们也要学习,特别是对佛法已经有一定造诣的人,看到真正善知识,我们要学会「请转法轮」,请他来弘法,让众生有觉悟、得度的因缘,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。
我们在中国历史上也看到,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这是了不起的人物,听了半部《金刚经》就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了,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。五祖把衣钵就传给他,给他说,给他印证了,你识得本心,便是天人师,便是佛。当时惠能大师还没出家,二十四岁的一个小伙子,靠砍柴为生的樵夫,什麽文化都没有,根性特利,听到五祖给他讲了开示,他就能够觉悟,能够见性成佛。可是世间人没人认识他,没人相信他是成佛了,五祖把衣钵传给他,大家都不服气,为什麽不传给神秀,传给六祖?神秀又有威仪,身材又高大,北方人,六祖是广东人,身材比较矮小。神秀气宇轩昂,还能给武则天讲经说法,理应把衣钵传给他,可是他没见性,没见性就不能传,六祖见性了。所以,五祖传给他之后,叫他赶快跑,不跑不行,大家嫉妒,大家不服。六祖惠能大师就跑了,而且在猎人队裡躲了十五年。大家追他,追衣钵,不服气,他就躲起来。十五年的时间,不是短的时间,真叫韬光隐晦。十五年之后,人们对这个事也就慢慢澹忘,他才开始复出,来到广东广州,就是现在的光孝寺,当时唐朝叫法性寺,这是千年古刹。我也是在光孝寺得度入佛门的,当时是本焕老和尚接引我们入佛门,现在光孝寺还在那裡,非常的烟火鼎盛。
印宗法师那时候是法性寺的方丈,他讲《涅槃经》,惠能大师那时候就来到那,就在外面听经。正好两个法师在外面吵起来,一个人说风吹着幡动,他说是风动;一个人说是幡动,不是风动。一个人说这,一个人说那,两个人就吵起来。结果惠能大师上去跟他们俩讲,「你们都别吵了,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」。结果这话传到了印宗法师耳朵裡,印宗就知道这不是普通人,能讲得出这样的话来。立刻请他来见面,一了解才知道,原来他正是五祖的衣钵传人。印宗法师也不简单,立刻就给六祖剃度,他就在那时候出家了。六祖是二十四岁开悟见性,十五年下来,将近四十岁才出家,印宗给他剃度。剃度以后,反过来就拜他为师。印宗法师当时是法性寺大寺院的方丈,徒众很多,他拜六祖惠能大师为师,把所有的徒众都带到六祖会下,跟六祖惠能大师来学,这一下就把惠能大师捧起来了。这是真正的护法,不是普通人,他没有嫉妒心。一般他觉得,「你有什麽了不起?把我的徒众都带到你那」,他不肯这麽做。甚至你在那讲经说法,他会叫徒众「不要听他的,你听我的,别听他的」。这是什麽?嫉妒障碍。像印宗对惠能大师这样来成就,成就他的法缘,这是功德无量,印宗的境界绝不在六祖惠能大师之下。正如当时舍利弗、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的,他们来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这就是叫做天人归仰,请转法轮。
僧团一定要什麽?互相讚歎,互相护持。古德有一句话讲,「若要佛法兴,除非僧讚僧」,对别人要讚歎,法师与法师之间互相讚歎,绝不能够自讚毁他,那就成了勾心斗角,破坏僧团。自讚毁他都是自己心裡头有名闻利养的执着,担心自己的利给人家夺去,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心,这样的心怎麽能够弘法利生?僧团也就没办法有六和敬。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在一起学习,我们要怎麽样建立僧团?就是要互相尊敬,互相讚歎,互相的鼓励。譬如说我们上台讲经,我们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,我们是学生,我们是向大家学习,台下坐的是我的老师。我是一个学生练讲,上来给台下的老师们做汇报,这是我学习的最新的这样的一个成绩,来汇报,请老师监督,请老师指正。我们学讲经的人都得要有这样的心态。而对听经的人只有感恩,是你们来成就这样的法会,成就我这学习的机会,你们才是真正的菩萨。
还有像我们协会的这些义工、职员,没有他们尽心尽力的奉献,哪能够成就这样的法会,哪能够成就这种功德?这个团体谁都少不了。像我们在这讲,后台有摄影组,有上字幕的,还有做行政工作的,包括扫地的、打扫卫生的、做饭的,统统都是菩萨,来成就这项功德。一个团体谁都少不了,就像一个手錶,手錶要走得很精确,每一个零件都不能少,少一个零件,这个錶可能就走不动。我们学讲经的等于是面上的那个指针,大家能看得到,底下的零件,它的作用绝不亚于指针。所以互相之间要恭敬、要讚歎,大家的功德是平等的,没有说高下,没有说上台的人就高、下面的人就低,没有这样的。正如释迦牟尼佛当年,所谓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。释迦牟尼佛是扮演佛、老师的角色,底下的这些弟子们其实都是古佛,都是大菩萨,前台好像是这样的师生关係,在后台,扮演学生的可能都是扮演老师的老师。
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就一定要学着生平等心,自己谦虚,恭敬别人,礼敬诸佛。不管是讲法的人,还是护法的人,都是心心念念想着众生,自己不能有丝毫名闻利养的贪着,那是真正为众生来护持佛法。护法的人对弘法的人,就好像父母对自己儿女那麽样的照顾;弘法的人要担当弘扬圣教的使命,对护法者要感恩,感恩戴德。这是讲究请转法轮。谁能够请?那绝对不是普通人,如果不明理,自己没有智慧,怎麽懂得请法?而且请法都是要有一个团队一起来工作,大家有团队精神,那就是修六和敬,这才能够把这个法轮转得起来,世间的众生就得福。如果团队裡面的人个个都是自己想着自己的事,互相之间又不服气,还勾心斗角的,这就完了,法轮就转不起来。所以,和敬,这真正是佛法弘扬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,所谓法赖僧传,僧就是修六和敬的这样一个团体,这才能够真正转法轮。
为什麽要用轮来表示?这是个比喻。佛法用轮来表示,这个比喻非常好。轮子是圆的,圆的轮子它的圆周是在转动,在动,可是圆心是不动的,这个很好,就是动和不动是一不是二。动的是相,不动的是性,性相是一不是二,这个意思表示得好。圆周是表示有,圆心是表示空,圆心你找不到,你找不到圆心,它只是一个点,数学上说的一个点,它是没有长度、没有体积的,只是你概念中有这麽一个圆心的点,它是空的。虽然说空,但是它有,空有不二。空有不二,它就能够带动整个大千世界转动起来。所以,用轮来代表佛法这真的是很贴切。而且轮要转动,转动是表示什麽?要推广,佛法一定要辗转流通,普及十方三世。
下面,「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」。这句话就是所谓法说,上面是比喻说,现在是法说,把那个道理讲出来。常是不断,佛法不能断,要永恆的来流传。使佛法不断,不是说经典能够流传在世间就能不断了,不一定,最重要的是有讲经说法的人,有真修行人,把经典裡面的道理能开解出来,能演示出来,否则经典摆在我们面前,我们凡夫真的看不懂,不能入境界,这就要有人去说。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,这法音就是说法。当然说法不仅是口说,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都是说法。我们师父上人他台上每天两个小时那是说,台下二十二个小时那也是说,有智慧的人懂得观察、懂得学习,就从老人家的一举一动当中你就能觉悟。譬如老人家他讲让我们放下分别执着,这是说,我们听到的,这是语言文字,可是什麽意思未必能懂。如果你真懂,你就能放下分别执着,没放下说明你没懂。然后你看老人家他日常生活是怎麽待人处事接物,他把如何放下分别执着的这些道理演出来给你看。
我跟在他身边时间久了,体会特别深。有时候一些事情来了,自己觉得很急,这事情很重要,跑到他身边跟他讲,他听完之后好像无动于衷,悠然自在,这下我一看他的表情,我的心也就定下来了。原来是心浮气躁,为什麽心浮气躁?你有分别执着,你把这事真当成真的了。不是告诉你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吗?你没懂,事情来了你就忘了,你就没把它当梦幻泡影,你把它当成真的,所以你会气急败坏,你会心浮气躁。老人家他什麽话都不说,就这样一表演,你就回光返照,这不就是说法吗?这不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吗?如果不是真入境界的人,你怎麽可能真正把佛法的道理演示出来?这叫为人演说,演就是表演,说才是用语言,而且是不间断的说,一生都是这样说,二十四小时没间断过,只是你能不能看得出来,那是你自己的本事。
觉诸世间,诸世间是指十法界,包括六道,还有六道以外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是四圣法界。这个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已经放下分别执着,但是他起心动念还没有完全放下,还差一点,放下了,他就入一真法界,没放下,那继续得学,这是还没完全觉悟。所以,觉诸世间,包括十法界。这裡「天人归仰,请转法轮,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」,这是讲转法轮相,第七相,总相,总说。底下是别说,就是分别给我们讲转法轮相是怎麽个转法,把这个相给我们分别细緻的说出来。我们来看经文: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