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法师、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早上好!天气愈来愈热,但是我见到人数还是愈来愈多,不是愈来愈少,非常难得。虽然天气炎热,我们这裡空调的设备不是十分理想,所以大家来听法要忍耐一点点,这个是为法而忘身,我们要做出一点点努力。很难得,大家能够这样来求法。听经闻法你想要有所成就,最关键就是诚敬心,真诚恭敬。印光大师说,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大家这样来忍耐、这样来学习,定弘非常敬佩。我跟常住这边也请示过,希望能够装新的空调机,将来八月份最热的时候也能够熬得过去。
我们继续来学习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》。上一次我们刚刚开了个头,讲到六种成就的第四种。六种成就,跟大家複习一下,所谓信成就是「如是」,闻成就是「我闻」,「一时」是时成就,「佛」是主成就(教主,佛是我们的老师)。从处成就开始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。处就是讲这部经的处所、地点,经文说「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」。这个地方在很多经典裡面我们都看到,当年释迦牟尼佛常常在那裡讲经,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《法华经》就是在这个地方讲,而且《法华经》当时参加法会的大众也是两万人,跟这部经是一模一样,你看地点、人数都相同。确实这部经跟成佛的《法华经》是同一个境界的,所以这部经,蕅益大师曾经讲是「法华祕髓」,祕密的精髓在这部经裡面。这个地点是在「王舍城」,王舍城是当时古印度的一座城,古印度也叫做天竺,天竺国。五天竺有十六个大城,其中王舍城是最大的,这个城外有一座山叫做耆闍崛山,这个是音译的,用中文意译,就是用意思来讲叫做灵鹫山,鹫是一种鸟,一种好像鹰这样的鸟。这座山非常殊胜,是王舍城外面五座山当中最殊胜的一座。
因为这座山,第一个很靠近这个城,世尊的比丘团队每天都要入城来乞食,我们说乞食、行乞,因为近这个城就很方便,走路不需要走那麽久。因为出家的团队是不从事生产、自己不谋生的,只是去乞食。我们中国人一听到乞食就很看不起,其实在印度的观念是不同的。印度人古时候非常讲究修行,而大家都知道修行一定要吃苦,所谓以苦为师,所以很多当时的名门贵族、达官贵人的儿女都出家去做修行人、做苦行僧,当时这些苦行的修行人在印度是普遍受到尊敬。跟我们中国不同,中国看到乞丐就没有人尊敬他;在印度不同,因为这些人其实都是很有福报,他们不是乞丐命,但是去做乞丐。为了什麽?就是为了锻鍊自己放下,因为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放不下名闻利养、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。五欲是什麽?欲望有五种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些是世间人都贪爱的,各个人贪爱的对象程度上有不同。譬如说有的人贪财多一点,有些人贪色多一点,有些人贪名多一点,有些人贪吃,有些人贪睡,每一种人他贪心的对象有不同。但是无论你贪什麽,只要你有贪,那就是修道的障碍。
所以世尊当年他示现出家修行,做一个苦行僧。他本来做太子,可以做国王,国王是世间地位、富贵最高的,但是他统统都放弃,过最苦的日子,所谓「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」,所有的财产只是三衣一钵。当时印度天气比较热,所以他的衣服不需要很多,三件衣就可以了。我们一般说五衣、七衣、大衣,就是我们出家人受戒之后搭的衣。我现在身上搭的是畅公师父送给我的九衣,这件衣有点小,因为他老人家个子不高,他说要为我在台湾再订做一件比较大一点的。这件身上搭的衣是古时候印度出家人的服装。出家人他们的衣不是说用绫罗绸缎来做的,用什麽来做?在街边、垃圾池那裡捡回来的布料,人家都不穿的衣,烂了,他就捡回来,见到可以用的就裁出来,一块一块这样裁出来,然后把它拼起来。有五条拼在一起的,就叫做五衣;有七条拼在一起的,就叫做七衣;九条拼在一起的,就叫做九衣,所以这件衣叫做袈裟。什麽叫做袈裟?袈裟叫做染色衣。因为这个衣用不同的布料、不同的质地的布拼起来的,而且颜色也不同,拼起来花花绿绿就不好看,所以乾脆就去染色,统一染成现在我们海青的这种咖啡色,这种颜料当时应该是最便宜的,所以就统一染成这种袈裟色,就叫做染色衣。这个是出家人的服装。
然后吃饭就是乞食。乞食不是说随随便便的,它有一定的威仪,有一定的我们说的礼节。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团队很大,经裡面说常随众,常常跟在佛身边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是一个大的团队。你想想,我们现在的讲堂也就是两百多人,如果比这个大五倍到六倍,你说这个地方要多大才容纳得了,所以不可能在城裡面住的,一定要在城外,住在山上。到了要吃饭的时候,就托钵。出家人的饭碗叫做钵,钵很大。现在我们用的出家人的钵比较小,就好像一般饭碗一样,这个是意思一下,因为现在中国出家人不再托钵。古时候那麽小怎麽够吃,就拿着好像一个锅那麽大的,拿着这个,威仪具足,双手要捧着钵,挺直腰,排好队,一千多人进王舍城来行乞,这个队伍很庄严。我们可以想像得出来,释迦牟尼佛带头在最前面,后面一千多人,一个大队伍。
所以经常都是国王、长者,就是我们讲达官贵人、最有福报的人他们来供养。最有名的是,我们知道有个祇园精舍,所谓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这两位,一个是贵(太子),一个是富(长者很富有),拿黄金铺地建立这个精舍,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大团队在这裡长住,每天讲经说法。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当时的生活,他每天都要托钵去行乞。但是乞食不是说乞完就走的,是怎样?他是按照次第一家一家的乞,如果一家够了,就不需要去第二家。如果一家乞的不够,因为人家未必特别为你煮,而且出家人绝对不可以麻烦别人,你吃剩的这些饭菜拿给我就行了,你吃什麽就给我什麽。当时佛在世是不要求出家人吃素,因为在家人他们如果不吃素的,你要求他特别为你煮素,那是添麻烦,这个不够慈悲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是「你给我吃什麽,我就拿什麽走」,不够就第二家。所以他们吃的饭是很多家,你看一千多人一起出去乞,乞完之后回到他们住的地方,全部倒在一起搅拌,然后一起分,这个叫做袈裟饭。就好像袈裟衣一样,是所有不同布料拼起来的;饭菜也是一样,大家一起吃,所以叫做一钵千家饭。真是,你看一千二百多人,每个人到不同的家裡乞食,真是千家饭。乞食完之后,一定要跟这家人讲法。出家人接受信众的财布施、粮食的布施,反过来要反供养给他法,法供养。这样来为众生做福田,也通过这种教育启发众生觉悟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当时这个团队个个都是好老师,每个人都证得阿罗汉果,个个都是好老师。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教育,社会教育,这个教育送到你家裡,敲你家的门来跟你讲,这个是当时印度的这一种方式。
王舍城它除了很靠近城之外,它也很高、很难上、很陡峭,所以一般的閒杂人等就不会上山来打搅,出家人能够保证清淨。这个是对修学来讲非常重要。如果我们功夫未到家,却跟那些閒杂人等来往,在很热闹的场所出入,这对自己修行来讲往往是非常大的障碍。所以初学者尽量要有清淨的环境。王舍城耆闍崛山也是福德吉处,就是很有福德、很吉祥的地方,我们现在讲风水很好。我们问为什麽风水好,是不是佛很会看风水?当然佛肯定会看风水,但是他选择,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去找一个风水宝地去居住的,他不会有这种分别心,他是随遇而安,去到哪裡就在哪裡住,在恆河边、在大树下,随便找个地方他都可以住下来。我们问,为什麽他现在住的地方是风水宝地?包括中国,你看佛教历史上两千年来,所谓「天下名山僧佔多」,出家人找的都是名山、风水很好的地方。我们大家会问,出家人是不是都要学风水才可以?甚至我出家之后没多久,有个人新装修房子,他找我看风水,我说「我不看这些东西」。
有人问,为什麽出家人找的地方都是好风水,原因何在?其实不是出家人找的,是因为相随心转、境随心转,境界、自然环境是随着我们的心念变化而变化的。我们的心善良,这个风水自然就转好;如果我们的心很恶,邪恶,即使你住在一个好风水的地方,过二、三年风水就坏了。为什麽?境界随着你的心念来转。真正修行人他去到这个山上,可能这个山风水不好,让他住几年之后风水就变了。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名山宝刹风水都很好,其实是因为那裡有真正修行人,在历史上有那些人在这裡住过。耆闍崛山中风水是最好的,为什麽?释迦牟尼佛在那裡住,还有佛的诸大弟子,所以自然就是风水宝地。你懂得这个道理,还用不用去看风水?不需要,你真正有这个信心、真正有功夫,你不需要去找风水宝地,你去改风水。你说哪个家裡不好,你去那裡住两天,帮他改一改不就行了吗?真正大修行人就有这个本事,出去之后,天地鬼神都恭敬他。所以佛教它不是宿命论,也不崇尚算命、算卦、看风水,这些统统都不需要,为什麽?相由心转,命随心转,你的相都在变。
很多同修看我以前的相,跟现在的相貌完全不同。两个礼拜之前,日本有一位同修来拜访我,四月那时我在日本讲经,他来听我的课,结果这次来了之后他说:「两个月不见,你的面相都改了。」我笑笑说,「我不知道,不过你说是就是了。」真是,我们学佛人学佛的第一个成就、最浅的成就,就是先把你自己的相貌改过来,把你自己的身体改过来。原来相貌不好的、身体不好的,学了一年半载好起来了,你学佛学得如法;如果学了很多年都没有改,甚至愈学愈差,那就要好好反省一下,一定是学佛学得不如法。所以从这裡可以检验自己的功夫、检验自己的心地,你的心地是不是愈来愈好、愈来愈善良、愈来愈慈悲,从你的相可以看出来。这些骗不了人的,你的功夫全部写在你的脸上面,你能够骗的是骗比你差的、比你更愚痴的人,可以骗到他;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,一看就看出来了,你不用出声,就知道你有多少斤两了,真是这样。
所以自己的相是由心来转的,包括我们家裡风水也是一样。你如果真正修行,你会发现你的环境会愈来愈适合你修行,你的心愈来愈顺畅。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。我这也是半世了,今年四十岁,半世来可以说搬家不知道搬了多少次,从国内去美国,美国又搬了好几次家,然后从美国到澳洲,澳洲又搬过几次家,从澳洲又回来。愈搬东西愈少,搬到最后已经两袖清风,四大皆空出家了。但是觉得居住的环境是愈来愈好、愈来愈清淨、愈来愈适合我修行。这个就使自己有信心,我们修得如法,方向正确,这个就是效果。当我们如果是家裡的居住环境不是很理想,或者修学的环境不理想,有的同修经常跟我说,「我在家裡没有办法修,家裡人都是冤亲债主,一看到我念佛就雷公脸,都不让我提一个佛字,很难过」。我当然又不可以跟他说「是你自己的事情」,我只能点他,我说「不怕,你好好修,境界慢慢会转的」。
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人要反求诸己,不要抱怨外面的环境不理想,环境全部是你内心变现出来的。弘一大师在他的《晚晴集》裡面就举了一个例子,他说,好像一个人鼻子上面有一个墨点,那很难看,结果他去照镜子,一看见这镜子裡面的人,为什麽鼻子上面也有一个墨点?黑黑的很难看,于是就说「你要抹掉它」,对着镜子,因为他不知道镜子裡面的人就是他自己,他说「你要抹鼻子」。见到对方也指着他,于是就很气,又指着对方骂,他愈气对方就愈气,结果两个打起来,一拳打过去,把镜子都打破。这个是开玩笑的话,有没有这麽愚痴的人?我们觉得好像没有,其实可能是自己也说不定。镜中的人是代表什麽?外界所有的人事物,当你看到他们不理想、不符合你心意的时候,就好像你照镜子看到镜裡面的人鼻子上有个墨点一样。你拿块布应该是抹它还是抹自己?你抹它,永远都抹不掉的;要抹自己,这样把墨点就抹掉了。这个就是修行关键之所在,不是去改变境界,是改变自心。当你的自心改了之后,这个境界跟着改,因为境界是由你的心变现出来的。这是讲地点。
再下面,我们投影上面有科判,是淨空老法师做的科判。淨空老法师做的科判,也是根据民国时期的慈舟律师做的科判来完善的。我们在座不知道有没有听过慈舟律师这位大德的?有听过。我们畅公师父跟慈舟律师学过一段时间的戒律,他是民国时期两位律师之一,一个是弘一律师,一个就是慈舟律师,他也是到最后专修淨土。好像我们畅公师父跟过三位大德,圆瑛老法师、慈舟律师和倓虚大师,这三位大师最后都是念佛求生淨土。这些近代的大德为我们做示现,一定要以淨土为归;如果不归心淨土,说老实话,你这一生是没有成就的。为什麽?你肯定出不了六道轮迴。想出六道轮迴不是简单事,要断见思烦恼,至少证得罗汉果。我们自己问一下,有没有这个能力?别说我们没有能力,连圆瑛大师、倓虚大师他们都没有能力。我们这个末法时期,即使是佛菩萨来这个世界示现,也要示现好像凡夫一样没能力断烦恼,这才能带动众生修行淨土;如果你有能力断烦恼而众生没能力,他觉得你高不可攀,没有办法学,「你是另一类人,我们不行,不跟你学」。末法时期,释迦牟尼佛预言,要以淨土成就,就是这样解释。
这个科判,下面讲的丙二,它用甲、乙、丙、丁这些天干,天干不够加上地支,这样来排列。好像丙二就是属于乙这一段的。我们如果看科判,甲一就是序分,就是一开始的三品经文。然后有乙一、乙二,乙一就是正信序,就是我们上一次讲到的,它是两个部分的序分当中第一部分,叫做正信序,帮我们建立信心的,讲六种成就;第二个序叫做发起序,是第二部分,叫做乙二。我们属于乙一裡面,下面分成两个部分,丙一是讲的五种成就,丙二就是第六种成就,叫做众成就。众就是参加当时法会的这些大众,大众裡面分为声闻众跟菩萨众,声闻就是讲比丘,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。除了声闻众(就是出家人)和菩萨众,还有天人,就是一般凡夫。我们首先看的是声闻众,我们把经文读一下,只有一句:
【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。】
我们一句一句来讲。标列大众的顺序有讲究,先讲大比丘众,就是出家的男众,已经受了大戒,所谓三坛大戒,沙弥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,这些出家众他们排在最前面;然后才讲到比丘尼,就是出家女众;还有接着是在家的,在家的男众、在家女众。一般我们的法会,譬如说我们绕佛时的顺序也是用这种顺序。为什麽要这样排列?这个是有讲究的。因为出家人是住持佛法的人,他剃了头、现出家相,就代表僧宝,他是三宝的代表、三宝的形象,所以我们要尊敬他们。无论他们是不是如法的修行人,这个是另外一回事,他只要现出这样的形象,剃了头,穿了这个袍、衣,这就是代表佛法。我们尊敬他,就等于尊敬三宝,这是我们要懂得的,也是为社会大众做一个榜样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