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孔子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,这是《论语》裡面下一篇我们会说到。志向是「志于道」,「据于德」这个据就好像我们拿着拐杖,依据,要依靠着德来实现我们的道。「依于仁」也是,这个仁是刚才讲的内心存仁、对外行仁,半内半外。「游于艺」这个游就像我们游泳潜水,可以潜得很深,说明你有很深的功力,在技艺方面我们要专精、要精深。艺可以表现道、德、仁,我们用我们的这门技术去实现我们的理想,推行仁,实现道和德。「艺者,礼乐射御书数」,一般儒家都讲究「六艺」,就是礼,我们说礼节;乐是音乐;射箭;驾御,骑马驾车是驾御;书数,书是写文章;数是推算。这些六艺当中,「以礼为首,故虽博学,而首须学礼」。所以,博学裡面是学艺,学艺先学礼,所以称为「约之以礼」。
「学礼则通世故人情,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合中道,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」。人懂礼了,就能通人情世故,通人情世故,他才能够跟一切人和谐交往,不会跟人产生冲突;一切的学问他就能够行之能合中道,他用中庸,他不会偏激,这是有礼。我们讲知书达礼的人,一定是温文尔雅、温良恭俭让之人。『可以弗畔矣夫』,这个「畔」有两个说法,一个当背叛的叛字,就是离经叛道的意思。这种讲得比较尖锐,好像如果不博学于文、约之以礼,就会离经叛道,这个意思有点太偏激了,所以雪公说这个意思不採用。另外一个意思当偏字讲,偏离,这个比较中庸一点,说的语气比较和平一点。所以意思是,能够博学于文、约之以礼,就可以不偏离于道,也就能够得中道。这样讲比较合乎他语气的意思。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注解中说到,「学于文,乃就闻以开觉路,不同贫数他宝。约以礼,乃依解而起思修,所谓克己复礼,不同无闻暗证,所以弗畔」。这个学于文,就像《弟子规》裡面讲的,行有馀力则以学文,「有馀力,则学文」。这个学文就是学什麽?学圣贤的道理,不光只是单纯说学六艺。所以学文,文以载道,它这个文裡头蕴含的是圣贤道理,可以「闻以开觉路」。我们闻到了这种道理,开觉路就是我们开悟、我们明白了,不会盲目,盲目叫「贫数他宝」。我们盲目,就等于是自己昧去了自己的真心,方向搞不明白。但是这个也不能够称为贫数他宝。什麽意思?就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,我们数别人的宝物,不是自己的,也就是说自己得不到受用。这裡讲的学文,「不同贫数他宝」,跟那个贫人数别人的宝物是不一样的;如果有人光学文,不力行,那就等于是贫数他宝了。因为文以载道,它所记载的这些道理是圣贤人的所证所得,那是圣贤人的,不是你的。你要是光学文,没有去力行,那你就好像是说别人的宝,跟自己无关,得不到受用。所以我们学文的同时,要避免光学文、不力行,是这麽个意思。
「约以礼」,所谓约,这裡可以作约束来讲,约束我们的身心,这是「乃依解而起思修」。解是从学文而得来的,我们解悟了、明白了,要起思起修。闻思修称为三慧,闻,从学文那裡就是闻,思、修就是你要真正把你所学的道理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。思是你的思想,你要改变思想;修是你的修为,你的言谈举止要变化,改变思想、改变行为,这叫约以礼。所谓是克己复礼,所以约以礼就是克己复礼的意思。这个己是烦恼、毛病,自己的习气要克服掉,那个不是真正的自己,那是一个虚假的自己,要把它克服掉。然后你要恢复礼,这个礼是性德,本来具有的,现在你把它恢复出来。怎麽恢复?克己就能恢复。所以你得真干。学文,像学《论语》是学文,学了之后能不能真干?你要真干了,就叫约以礼。所以学文和约礼相辅相成。
「不同无闻暗证」,无闻暗证是不学文,这是无闻,暗证这是「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」。昧理真就是暗证,自己是昏昧,不知道方向,盲修瞎练,这就是无闻暗证。所以这个约以礼,不同无闻暗证,是因为我们要博学于文。博学于文,这就有文了,然后约之以礼,这就有修证。这个修证是完全方向正确,符合圣贤教诲,「所以弗畔」,就没有偏离,弗是没有,没有偏离圣贤之道,也就是你会慢慢的修成圣贤。
底下蕅益大师又说,「畔者,边畔」,这个畔他当作边畔,像湖畔,湖边那个边字来讲。「以文字阿师,偏于教相之一边。暗证禅和,偏于内观之一边。不免罔殆之失也」,这裡更进一步给我们说明。这个畔他当作边畔来讲,边是二边,不能够取中道,落到二边了,弗畔就是不落二边,这个讲法也很好。怎麽不落二边?既不落偏于学文而不能力行这边,又不落偏于力行而不学文,这二边我们都不能落,要既学文又力行。学文和力行并重,就是博学于文、约之以礼并重,这是我们真正求学圣贤之道的方法。
博学于文是解门,解得愈透彻愈好。学《论语》就是求解,学四书都是求解。行门愈简约愈好,约之以礼,所以我们提倡就是《弟子规》就够了,这是力行,力行就用《弟子规》,天天对照《弟子规》反省忏悔,改过自新,够了。只是什麽?你对《弟子规》的理解要愈深愈好。理解如何才能深?你得读四书。你读了四书,你才明白《弟子规》哪一句、哪一句该怎麽讲法,你的领悟力增强,你力行就更得力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