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朱子引程子的话,「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五者,废其一,非学也」。这个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,出自于《中庸》第十九章,教我们怎麽样学。博学,你要学得广博,广博是什麽?你好学之心,无论遇到什麽境界,什麽人、什麽事、什麽物,你都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,这叫你博学;博学还得审问,把义理弄清楚,不明白的去请问善知识,请问老师、善友;要慎思,慎重的去思惟,精思其义,你才有解悟;解悟之后你要运用,明辨,你能够辨明事理,了解一件事是非善恶,你就懂得取捨,什麽该做、什麽不该做,该做的努力去做,不该做的绝对不做;笃行,就是付之于你的行为。这五个方面,有一个方面废弃掉了,就不成为「学」,你想想,这学的含义,一定包括你去力行,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这是讲到你信、解,笃行是你去行、证。学习的过程包括信、解、行、证,不能光停留在信解,如果光有信解,这个学问不是实学,你学儒家的学问,就是儒学,你搞学术的,你成为一个大儒。所谓大儒,也是大儒学家,但是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」的不亦悦乎你没有,不亦悦乎是要用行去证,笃行才叫学儒。所以这个殆,朱子是讲「危而不安」的意思。
第三种说法,这个殆,根据王念孙,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进士,也是一位大儒,他有一部着作叫《读书杂志》。王念孙引《史记.扁鹊传》裡讲的「拙者疑殆」,这个殆字跟疑字是一个意思,所以这个殆当疑字讲,也就是思而不学就会有疑惑,心有疑惑就定不下来。《大学》讲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,一有疑,定就没有了,定没有了,后面的静、安、虑、得都没有了。所以这个殆当作疑字讲,雪公赞成这种说法。实际上,古注不同的见地都很好,我们从中去圆解经义。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说,「学而不思,即有闻无慧;思而不学,即有慧无闻。罔者,如人数他宝,自无半钱分也;殆者,如增上慢人,堕坑落堑也」,这也是点睛之笔。学而不思是什麽意思?有闻无慧,光在学,不断的在吸收,不断的在读圣贤书,这是闻,多闻,听得多、读得多;但是没去思,没思是没消化,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营养。吃得饱饱的,撑着,没变成自己的营养,营养是什麽?慧,智慧没现前。这种学的知识称为所知障,障碍着你的自性,反倒无益,还有害。就好像你吃撑了,对肠胃还很不好,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,还有害处。思而不学,倒过来,是有慧无闻,这裡的慧不是真正的智慧,这叫世智辩聪,世间智慧。这个人很聪明、很伶俐,头脑很快、很敏捷,可是他的知见不正,这就是有慧无闻,他是自己知见裡生出来的,叫邪知邪见,他不是真正学圣贤之道。所以学和思要并重,《弟子规》裡讲的,学文和力行要并重,如果是「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?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」,这都错了。学、思要并重,思裡头肯定有行,你真正消化了,你才能够变成自己的行为。
学而不思则罔,罔,蕅益大师举一个比喻,说得很形象,就好像人在数钱、数宝物,金银珠宝陈列于前,他在数。这个金银珠宝是谁的?别人的,像一个会计,数的钱是老闆的,是他人的宝,不是自己的宝,自己没有半分钱,还是个穷光蛋。这比喻「学而不思」,你学到这些圣贤的经典教诲,是圣人的东西,不是你的东西,是圣人的宝,不是你的宝,你没有内化,没有吸收消化,就根本得不到圣人的受用。
思而不学则殆,这个殆是什麽?增上慢人,堕坑落堑。增上慢就是傲慢,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,甚至觉得不用学圣人的东西,我自己知见已经不错了,不愿意再学了。这个我们也常遇到,有些同学一开始很精进、很努力的听经闻法学习,学了一段时期,当然进步很大,境界也很大提升,然后他增上慢就起来了,「不用再学了,学来学去不都是这样吗?」好像老师讲的,讲来讲去都是这样的说法,没有什麽新颖的,他就不学不听了,这属于增上慢,增上慢人就好像堕到那个坑裡头他起不来了,掉落到深渊裡头,这更可怕。
所以为什麽孔子、圣人注重学?学很重要,佛法裡也讲多闻有智慧,不是说反对多闻,而是鼓励多闻,鼓励你学。夫子最讚歎的学生颜回,为什麽他有这样的成就?因为他好学。人家问孔子,你的学生裡面谁最好学?他说唯有颜回最好学,颜回死了以后,没有人能像颜回那样好学,没有人学问、道德、境界高过颜回了。所以这个殆,就像堕到深坑裡面出不来,这个坑是什麽坑?自己知见的坑,这比喻很形象,掉到井裡,坐井观天,以为天就这麽大,像个青蛙一样,井中之蛙,就是增上慢,傲慢。这个慢是什麽?愚蠢的傲慢,他永远出不来,这就危险了,危而不安;他也必定是有疑,对圣人的教诲有疑,对老师的教诲有疑,这疑心一起来,信心就没有;信心一没有,好学之心就没有;好学之心没有,只有退步,没有进步,这个可怕!
所以,即使是圣人,像孔子,他都给我们示现学而知之,其实他哪裡是学而知之?生而知之,上根之人,还是示现我们好学。即使你真成圣人,还是应该给大家表演出好学的样子来听讲,学习很认真,锲而不捨。这是什麽?你能慈悲众生,众生不好学,你先表演好学,然后教导大家好学。这就是什麽?「先行其言,而后从之」,你先做,你本来不用学了,不用学也要表演出好学,这是你的慈悲,你不是为自己,你是为众生,就像孔夫子一样,他也表演学而知之。我们来看下面一章,十六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