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善知识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。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。过去李炳南老居士教我,亲近善知识怎样亲近法,他是教我亲近印光大师。印光大师不在了,印光大师的《文钞》在,每天读大师的《文钞》,思惟、体会他的教诲,依教奉行,那就是亲近善知识,善知识说到就做到。李老师当年劝导我,那个苦心、密意真的不容易体会,我们修学的时间愈长、年龄愈大,慢慢的体会到了,最重要的是向善知识学习。印光大师,末法时期的出家人。尤其是在现代,浊恶到了极处。最严重的浊恶是心理的浊恶,我们心理的污染,这才是严重的事情。精神的污染、思想的污染、见解的污染,染污世间的尘缘,被名利污染,被私欲污染,正知正见没有了,正解正行那就更难,所以他怎麽不造业?
我能有一点体会,所以在十几年前,说这个话至少有十五年,十五年前,香港洗尘法师到台北来看我(他年岁比我大,是佛门的大德长者),我跟他建议,希望他带领我们学释迦牟尼佛。能够找到五、六个人,在佛法裡面讲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,能够有四、五个志同道合,真正想学佛的人,你老人家带头,我参加,我们住小帐篷,我们托钵。时间就多了,这些时间拿来干什麽?用在研究讨论经教,一个人讲经,三个人听经,听完之后研究讨论,互相轮流讲,天天干这个工作;不研习教理的时候就念佛。我说我们今天树下一宿,我们的身体体力比不上从前的人,但是现在有帐篷,很轻巧的帐篷,一个帐篷可以使用二、三年。晚上我们找个树下,帐篷搭起来,躺着睡也行,坐着睡也行,都可以。这个样子,佛教才能够复兴。当年释迦牟尼佛领着五比丘,六个人在鹿野苑创教;我们今天有五、六个人,在大树底下,也能把佛教复兴起来。我这个念头很久了,缘不成熟。
盖道场、盖庙不是出家人的事情,谁的事情?在家人的事情。这个道场是你们在家同修建的,在家同修建道场是正确的,礼请法师到这边来讲经说法。可是法师到道场裡面来,一接受供养又退转了、又回去了,道心就没有了。所以诸位同修,你们自己要是会看,到中国大陆从前这些寺庙庵堂裡面你们去看,看什麽?看住持住的地方,很小的房子,方丈。「方丈」是什麽?一丈,四方一丈。为什麽道场盖得富丽堂皇,出家人住那麽一点大地方?让他不起贪心,他住这个房间跟住茅蓬一样。道场是为弘法利生用的,是为讲经说法大众共修用的,绝不是自己享受的。所以自己住的是很小的小房子,不起贪心,绝不会有个念头,「这个道场是我的」,就完了。所有一切的设施、作为,都是帮助我们断贪瞋痴、断烦恼的。
现代人实在讲,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如从前,不要说别的,呼吸的空气,现在的空气污染了,从前的空气清新,不一样。外面的环境也影响我们身体,何况现在的传染病比过去增加很多,所以住帐篷,时间短可以,露营几天没有问题,时间长了恐怕就出问题了。我过去做学生的时代,我住过半年的帐篷,那个生活也很自在。所以我就给我们的学生想到,你们真正肯发心,真正想学释迦牟尼佛,我送给你们高级帐篷,高级帐篷是蒙古包,那是高级帐篷,那个可以御寒,一个人一个小帐篷。还是过托钵的生活;不要以为托钵恐怕托不到,不可能,你要真的托钵,每个人都喜欢供养你。每天只托一钵饭;心定下来,没有忧虑、没有烦恼、没有人我、没有是非、没有牵挂,我们消耗的能量就少,一天一餐足够了。诸位要晓得,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,妄想少了消耗量就少。你说吃一餐多省事,你多出许许多多的时间可以用功办道。每天到外面去托钵,托钵是为别人讲经说法,劝别人修行,自行化他。众生以一钵饭供养我们是财布施,我们说法教导他们是法布施,这一钵饭不是白受供养,我们彼此供养,他对我们财供养,我们对他们法供养。
我们初学离不开经论,经论不必多,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裡面教导我们,宁可一门有修有证,不可以学得太多太杂,变成无修无证,那就错了。我们常常听古德讲,一经通一切经通;一个法门证入,一切法门都入了。《华严》说得好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不但佛法你通达,世间法也通达了,为什麽?世法跟佛法是一个法,不是两个法,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。为什麽叫世法?为什麽叫佛法?觉悟了,一切法就叫佛法。所以佛法是觉悟了的法,没有觉悟就叫世间法。世间是什麽?世间有障碍,觉悟了就没有障碍。「世」是时间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「间」就是讲十方、讲空间。时间、空间都有障碍,不觉!觉了之后没有障碍。法哪裡分什麽佛法、世间法?不分的,觉迷。觉了之后,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。没有觉悟,哪一法是佛法?佛也不是,菩萨也不是,经典也不是,没觉!世法跟佛法的区别就是在觉迷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觉了才真正可贵,觉了才有真实的受用,觉了得大自在。佛给我们讲,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,为什麽觉悟之后会有这麽圆满?佛给我们说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明心见性之后,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自己性德的流露;自己性德流露,哪裡会有障碍?哪裡会有不通?我们要明心见性,走一个门路,一部经、一个法门,锲而不捨,长时间的薰修,你这一门就通了,一门通了就见性,见性就门门都通。
释迦牟尼佛,诸位知道,「讲经三百馀会」,这个会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单元,大单元,三百多个大单元;「说法四十九年」,那是讲时间。他没有教材,没有预备、没有书本,老师没有,学生也没有;说老实话,学生连记笔记都没有,学生听了之后他就有受用。古德教我们读经,要「随文入观」,随着这个文字,我们的观念就变了,想法看法就变了,你就得受用。从前是错误的想法看法,这一读佛经,随着佛经把我们错误纠正,这叫随文作观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就想到世尊当年在世教学,学生是随语契入,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话就觉悟,就入境界。所以佛对大家开示,学生听了开示就悟入。真觉悟了,听懂了、听明白了,觉悟了,觉悟之后境界马上就换过来,入佛境界。这样的教学,你说老师他怎麽不欢喜?于是所谓「学不厌,教不倦」,我们才能体会到一点意思。这两句话,我想诸位都听过、都念过,但是意思体会不到,必须契入才会懂得意思,是世出世间大圣教学的状况。他们学习的庄严,这六个字描写得淋漓尽致,学的人没有厌倦,教的人不疲倦、欢喜,欢喜的是学生听了之后就悟、就入。这个境界、这个味道,特别是在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,善财是代表学生,学不厌;善友是代表老师,非常高兴的教导他,尽心尽力的传授他,不倦。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境界,没有体会到这个境界,这六个字我们会读、会说,味道体会不到、尝不到。这在古时候,世尊僧团裡面,我们体会到了,我们看到了;在中国,孔老夫子教学讲席当中,我们看到、体会到了。历代祖师大德们,他们学到了,他们入这个法味之中,得真实的乐趣,真正是离苦得乐。我们今天学习懈怠懒散,什麽原因?味道没尝到。请你吃饭,囫囵吞枣,很快吞下去,什麽味道不知道,我们今天干的是这个,味道不知道。人家是细嚼慢嚥,他那个滋味完全尝到了,我们没尝到,这难怪!所以经教要天天研习、天天讲解,不可能一天两天、一个月两个月就学会了,那是菩萨再来的,不是凡夫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