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应篇汇编(第28集 视频+文字)黄柏霖警官主讲 孝廉讲堂

admin 太上感应篇汇编评论阅读模式

 

最后,第七行,『一以贯之』,一以贯之主要是讲,在《论语.里仁篇》有讲到这一段,这个经文我把它念出来,在《论语》裡面这样讲,「参乎(就是曾子),吾道一以贯之。曾子曰:唯。子出。门人问曰:何谓也?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孔子一生讲学的核心思想跟精华是什麽?曾子,他的弟子曾子说,孔子之道,孔子所讲学,核心的一个精神就是忠恕两个字。末学就引用李炳南老师的《论语讲要》,李老师对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」这一段怎麽解释?李老师解释说,「孔子之道,一理分为万事,万事归于一理,有入世者,有出世者,而能一以贯之。然出世之道,非常人所能了解,故曾子以忠恕答之。何谓忠恕?《汉注》:尽己之谓忠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是谓恕。忠恕之道仍在世间,但与出世之道相近」,「近则可以由事入理,而能一贯矣」。李老师讲述这一段是用比较文言的方式来解释,我来稍微用白话再把它说明出来。李老师说,孔子讲学,主要的核心精神就是告诉我们,做人做事要守住忠恕之道。李老师说,忠恕之道是「一理分为万事,万事归于一理」,这个可能听起来就觉得比较深奥。一理就是我们的心,我们的心具足智慧德能、万德万能,理就是真理,我们清淨本性的真理。我们每天待人处事、对人交往以及处理事情,每天你用六根在做任何事情,都是从我们这个心性出发。如果你真正明白这一念心,从这一念清淨心所做出来的行为就是清淨的;如果你这念心是迷,你这念心是不觉,所做出来的事情就带了很多的烦恼跟不愉快、跟痛苦,这个叫做一理分为万事。

 

所以悟的人一理分为万事,事事皆如意、事事皆吉祥、事事皆清淨;如果理不明白、道理不明白,又迷了,从这个迷惑的心、颠倒的心所做出来的事当然就是颠倒的、违反常理,然后就是烦恼、就是痛苦。一理分为万事,有迷跟悟的差别。万事归于一理,万事,你做了这麽多事情,还是要回归到这一念心,要问你这一念心,你做这件事对不对?如果你心清淨,你做任何事都清淨,清淨还是回归这一念心。一理分为万事,理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,叫做从体起用。佛经裡讲「如是我闻」,这个如就是性体,「是」就是用,从你真正清淨的自性所产生出来,心性的作用叫如是我闻。这就是一理分为万事,万事归于一理。李老师说,孔子的讲学裡面有入世的精神,也有出世的精神,这入世跟出世是什麽意思?在我们佛法的解释,入世就是,譬如说菩萨入世去教化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菩萨来人间教化众生,这个叫入世的精神,这叫跟众生和光同尘,这叫入世。出世,譬如说像阿罗汉,像声闻、缘觉,他们觉得轮迴很痛苦,世间真的很苦,他们想离开轮迴,想离开苦乐忧喜捨,他们去悟苦集灭道,他们证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,他们离开六道轮迴,证得涅槃,这个叫做出世。如果入世,就要有大智慧;出世,你要有厌离心,你愿意放下。所以他说,孔子之道有入世的精神,也有出世的精神。出世的精神就是告诉你怎麽样去修身养性,入世是怎麽去帮助众生,怎麽让众生得乐,这叫入世跟出世。

 

曾子说,孔子讲的忠恕之道,忠,李老师的解释说是尽自己的本分,尽自己的能力。对别人、对国家、对工作,你尽自己的本分去做,那个叫忠,不是只有狭隘的说对国家忠。就是你把工作做好,你对机关、对家庭、对社会、对种种的一切,你都尽你的本分去做,这个叫忠。恕,你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推给别人,叫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这个叫恕。所以李老师说,如果能做到孔子这个忠恕之道,近的,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好;由事入理,理就是真理,如果能这样,就能一贯,就是事事皆圆满,一般叫一以贯之。我个人对这一段的体悟,我用佛法角度来解释,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清淨心。你能够证得清淨心,也就是你能够明心见性,能够证得一真法界、入一真法界。证得清淨心以后,你的心性通达无障碍,你做什麽事情都不会有烦恼,通达无碍,所谓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,一切法都是佛法。你如果到这个境界,你证得清淨心,那一切法都是佛法,吃饭也是佛法,挑水、运柴都是佛法,走路也是佛法。为什麽?清淨心。所以佛法裡面讲,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。忠恕,如果你到达这个清淨心的境界,你的日常生活,你对待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,利益一切众生。这是我个人对一以贯之,我从我个人的一些领悟来跟各位分享。

 

这一段我们白话把它先解释一下。我们从经文开始讲,所谓的『履』就是亲身去做,或者你身体去做,还有你心裡所想的都算履。你说「我身体没有做」,可是你心裡有想,这也叫履,这也是履。履就是你去做了,你有做,虽然你手没有动,但是你心已经动了,这也叫做履。不履邪径的履标准是这样高,不要说「我没出去,我没有去做」,你只要心动就算,这个是亲身去做、意念所想的都算,叫做邪径。它指的是非常微小,『至微』就是非常微小。『而易忽者』,而且容易忽略,自己会忽略的地方,包括一件事情,小事情,还有一念之邪僻,就是一个念头,邪僻就是不合正道的,都算。『欺』,就是明知故犯。暗室,就是人家看不到、听不到的地方都算。邪径跟暗室就是善恶初分之界,好人跟坏人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分起。所以『不履邪径』的意思是从心源上,每个人的心源上要『打点得堂堂正正』,虽然只有一点点的邪路,『所关甚微』,好像是没什麽关係,一点点,动个念头而己,好像无所谓。但是,到这个时候你还是要『断然不走』,你不能让那个念头再继续走下去,有一念就有第二念,由小念就变成中念,就变成大念头,以后就不可收拾。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你不要让它这个念头走下去。

 

各位也许现在还不能明白自己的念头,我们说,一念无明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。这是你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会先生起三细相,就是无明业相,你的烦恼先生出来,然后是能见相跟所见相,就是能看到跟所看到的,这个是比较细的,我们叫做三细相,你是不太容易发现的。接下来就是六粗,比较粗的,第一个叫智相,就是会「了别」,「他讲的这句话是好还是不好,对我有没有恭敬,还是诬蔑?」你就开始了别。接下来,我刚刚讲的,让这个念头不要走下去,就是第二个相续相,你就会一直想,想他刚讲那句话是什麽意思,那个念头就一直想,这个叫相续相。第三个,你一想的时候,念头有第一念就有第二念,再接下来第三念,你就会继续执着,就是执取相,就一直抓着那个念头不放,叫执取相。第四个,念头又再来,叫计名字相。什麽是计名字相?「他那句话好像在侮辱我,他那句话是在侮辱我」,名字相就出来了,你的执着就产生,这叫计名字相。第五个叫做起业相,「他侮辱我,我就跟他回击回击,我就把他骂回去」,这个叫做起业相,你造口业,或者你起了一个瞋恨心,意业,或者你动手去打他,那就是身业,这个叫做起业相。最后一个就是业繫苦相,你跟他吵架,闹得很不愉快、很痛苦,你痛苦,他也痛苦,这个苦就随着业,叫业繫苦相。这叫三细、六粗。为什麽不能让念头继续走下去?就是不要有相续相,不要有执取相,不要有计名字相跟起业相,让它没办法展现,到此断然不走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7日22:04:1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946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