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53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孔子志于道,所以他很努力、很精进,他读《易经》,记载上讲的「韦编三绝」。过去的书是写在竹片上,竹子两头打洞,穿上绳子串起来,这部书是一捆很重的竹片,竹简。孔子读《易经》翻了很多次,读了不知多少次,翻来翻去,它那个绳子就断了,断了再把它接起来,又翻断了又把它接起来,连续断了三次,叫韦编三绝。实际上三,也有先儒讲这个不是数字,它是比喻多次,都不知多少次了。从这裡我们也看到,他老人家求学真正是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,他不学杂、不搞乱,他就是专精在这一门上。学这门,其他的先放下,专学这一门,他心力专注,他就很容易入进去,功夫得力。

 

「至老,犹曰加年以学」。其实孔子读《易经》应该是晚年,应该是他周游列国回来,他开始研读《易经》,而且为《易经》写注,《文言》就是他注的。到老年读《易》,还希望上天给他加多几年寿命可以学《易经》,这是他好学。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圣人,就是因为好学。夫子跟我们讲,他不是生而知之,他只是什麽?「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」。好古就是什麽?信而好古,他喜欢读古圣先贤的书,喜欢去实践古圣先贤的教诲,敏而求之,好学不辍,真正是「活到老,学到老,学不了」。他之所以成就圣人,就是因为好学,他非生而知之,而是学而知之。学而知之,到了知之的阶段,就跟生而知之的境界是一样的。

 

生而知之是天才,不学就通的是天才。孔子以后就没这样的人了。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学而知之,十九岁出家学道,他学了十二年,最后把所学的都放下,然后入大定,才能够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孔子也是给我们做一个示现,学而知之,好学。他讲得很中肯,他说,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」。十室之邑就是十个家庭的一个社区,邑就是城邑,一个社区。这个社区裡头十家,是小社区,这裡头也必定找到像夫子那样忠信之人,忠信是根,德行。有这个德行的根,但是能不能成就圣人?未必,要像孔子那样好学。他说这个忠信之人有,找得到,像我一样忠信的找得到,但是不如我好学。所以那些人成就不了孔子,他当不上孔子。

 

孔子是至圣先师,来自于好学。而他讚歎弟子最讚歎的是颜回,也是讚歎颜回好学,颜回好学在哪?「不迁怒,不贰过」,这是好学。不迁怒,怒是烦恼,迁是迁移,不把烦恼迁移。一般我们浅的讲法,就是不会把愤怒转向他人,就是不迁怒,那是很浅很浅的说法,境界很浅。更深一点的讲法是什麽?怒是烦恼的代名词,任何的烦恼我都不迁移,也就是第一念是烦恼,第二念就把烦恼放下,不再让烦恼相续下去,这是不迁怒。不贰过是只要一知道自己有过错,立刻就改了,没有第二回再犯同样的过错,这是真正好学。夫子学《易》,就是学不贰过。

 

他讲「且不自无过」,他不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过错,所以他学《易》,为了改过。「故曰可以无大过。夫有过不自无,故能至于无,此圣人所以为圣人也」。这是雪公评注,讲得特别好。圣人为什麽能成就圣人,跟我们凡人有什麽不一样?没别的不一样,就这一条,圣人能做到有过不惮改,他有过必改,他不会自以为无过。凡人恰恰相反,他以为自己没过错,都看别人有过错,都会批评别人,从来不会反求诸己,实足的凡人,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圣人。圣人总是看自己有过,不去看别人过,像六祖惠能大师讲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他不见别人有过,他只看自己。求自己的过错还来不及,哪有閒工夫去管别人有没有过错?管别人有过错,还看不顺眼,还有看不惯的人、看不惯的事,自己的过大了,离圣人是远之远矣。圣人能够一切反求诸己,只改自己过,不看别人过(自己过改了,别人就得感化),所以他能够至于无过。所以圣人,我们师父讲,圣贤之学没别的,勤讲学、勇改过。讲学,你就得学习,你学了就讲,讲是劝自己;劝自己,自己就要改,勤改过,最后你就能成为圣人。

 
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习到此地,这一章还有蕅益大师和江谦先生的注解没有讲,明天我们再续。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:07:3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46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