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53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五十三集)  2010/7/10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07-0053

 
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,请看「述而第七篇」,第十五章。

 

【子曰。饭疏食。饮水。曲肱而枕之。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。于我如浮云。】

 

我们先看李炳南老先生《论语讲要》,他这裡注解说,「疏食,孔注菜食」。孔是孔安国,西汉时期的经学家,他把疏食的「疏」解释成蔬菜的蔬,就是吃素,没有肉吃。在古代,一般家裡家境并不是很好,只能吃蔬菜,很少能吃上肉,富贵家的人才能够有肉吃。「朱注粗饭」,朱就是朱熹,宋朝(南宋)时期的理学家、大儒,他把这个疏解成粗疏的疏,所以疏食就是粗饭,粗茶澹饭。意思都差不多,都是讲饮食非常简单。雪公又引「翟氏《四书考异》,疏兼有粗、菜二义,今从粗义讲」。先儒对于这个疏食的疏有两种讲法(孔注和朱注两种讲法),当粗字讲、当菜字讲,两者都可以并存,雪公这裡按粗字讲,就是粗茶澹饭。孔子能『饭疏食、饮水』,吃的是粗食,饮的是水,他没有酒喝,也没有上等的茶,也没有什麽饮料,只能喝白开水,这种生活非常的简单。

 

『曲肱而枕之』,这个肱是手臂,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,只能够枕在手臂上睡觉,真的跟佛家出家人差不多。出家人也是,真正出家人,所有的财产是三衣一钵,三件披衣一个钵,钵就是用来乞食的碗,其他什麽都没有,当然也就不会有枕头,他是「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」。出家人,有的晚上睡觉也是吉祥卧,吉祥卧就是枕在手臂上,向右侧睡。孔子也是过这样简单的生活,可是他老人家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『乐亦在其中矣』,他乐在其中,虽然这样的穷苦,人家看这种日子没办法过。就像颜回一样,颜回跟他的老师真的是同一个家风,颜回也是箪食、瓢饮、居陋巷,吃饭连碗都没有,只能拿一个竹子编的小篓来盛饭,喝水的时候连杯子都没有,拿个葫芦瓢,居住在陋巷裡头。夫子讚歎他说,人不堪其忧,而回也不改其乐,颜回也乐在其中,他不想改变这样的生活。

 

他何以乐,乐在哪?可见得他的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他的乐不在此,他乐在哪?乐在道,他心中有道,心不离道,他就乐在其中。他这个乐是从内心与道相应而产生的,它不是外面物质享受带来的快乐,那种快乐只能叫刺激,不是真乐。世间五欲之乐都是刺激而已,所谓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五欲一般人都会贪染,觉得这裡头有滋味,实际上这个味要比起求道的法味,那是不能比的,真是世味哪有法味浓?孔子、颜回尝到法味了,所以对于世味一点都不会贪染。我们为什麽还会贪染世间五欲六尘?因为我们还没尝到法味,真正尝到了,要你选择,一边是荣华富贵,一边是过像孔子这样的疏食、饮水、曲肱而枕之的清苦生活,你一定会选择像孔子一样的生活。

 

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,你看他的选择,他是太子出身,荣华富贵要享受应有尽有,可是他把王位都捨弃掉了,而去过苦行僧的生活,他也是乐在其中,不改其乐。一生都是过着这种日中一食、树下一宿的生活,从十九岁出家,一直到七十九岁,整整过了六十年,最后在双树林间去世。他十九岁出家求学,到三十岁开悟,正如孔子「三十而立」,而立是他毕业了,释迦牟尼佛三十岁他也学成了,他的成就比孔子还高,是世出世间的大圣,然后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教学,讲经四十九年,说法三百馀会,觉悟一切有缘的众生。他这个乐,乐在哪?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。自己得道就是自己觉悟,自觉;然后要觉悟别人,讲经说法,教学。这个教学,后面《论语》裡面有讲到,他说话的时候是教学,不说话也是教学,无时无刻无处不是在教。自觉和觉他两者都圆满了,所以那个乐真是其乐无穷。真正能追求道,你就乐。孔子讲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,死是人世间最苦的事情,但是孔子讲,只要能闻道,死都不怕。最苦的事情来,我也能够接受,为什麽?已经得道了。说老实话,你得道了,生死就没有了,生死已经束缚不了你,你超越生死了,那个乐岂是世间迷惑颠倒的众生能够想像得到的?

 

我们现在仰慕圣人,看到他们也在求道、得道,我们非常的羡慕,也效法,希望也能够得到像他们的境界,所以也将这世间的名闻利养放下。过去我也在大学裡教书,也有一些名利,当然,比起释迦牟尼佛的王位那是小儿科,小巫见大巫,他都能够捨,我们有何不能捨的?捨了以后,专心的跟着恩师学法三年半,天天在研究经教、在分享心得,真有点乐在其中。所以,现在让我再回去世间工作,我不肯干,为什麽?正如古人讲的,世味哪有法味浓?我们法味浅尝到一点点,但是已经不能够撒手了,一直要追求下去。孔子在这个圣贤的境界,真的,他讲的「乐亦在其中」不是在骗我们,我自己有这一点点体验,就对孔子的话深信不疑。

 

他老人家讲,『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』,所以孔子对世间富贵真的放下了,绝没有心去追求世间富贵、名闻利养,追求五欲六尘享受,没有。他这个境界,如果我们不能够放下一些,我们确实很难去体会,更不要说达到他的境界,体会都体会不出来。一定是要我们自己去放下,你能放下一分,你对圣贤的境界才能够有体会得一分;如果你不肯放下,读《论语》也只是文字而已。你可以研究它的文字训诂,成为一位《论语》的专家、学者、教授,可以写论文发表文章,但是,夫子这裡乐在其中的感受你得不到,这就叫儒学、搞学术,不是真正学儒。真正学儒是你要学跟孔子一样的存心、一样的言行,虽然还没达到他的境界,至少学得一、二分,这个学才真正你有乐。夫子在「学而篇」裡第一句话讲的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你才有悦,这个喜悦就是法喜。

 

你有了一点法喜,这就有动力了,你会勇勐精进的学习,不需要人去督促你,你自己就肯干。然后天天上台来跟大众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,这是什麽?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」朋友,是志同道合、大家一起学习圣贤之教的朋友,在座的诸位就是我的朋友,还有网路上远方的同修,都是我们的朋友。现在通过高科技,朋友也不用从远方来,你们就可以坐在你们的电脑前,打开你的电脑上网,我们在一起也能够共学,一样是不亦乐乎。所以,这种乐是夫子之乐,得到这种乐,对于世间富贵、名利真的看作是浮云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:07:3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46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