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(第7集 视频+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【古云。】

 

古人云。

 

【树德如滋。除恶务尽。】

 

树立道德如滋,就是滋养它,就像栽培一棵小树,要不断的给它浇水,让它慢慢的长,这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他要有时间、要有耐心、要有恆常心,积德积了一辈子,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君子,到死都不变节的,这种人就能称君子了;如果是积德积到最后退心,积了一半不再积德了,君子变成小人,就很可悲。所以君子变节还不如个小人,小人到最后临死前能够悔悟,他也能够做个君子,所以积德从你现在明白之后就开始,终生行之,这是坚永心。怎麽个修法?除恶,就是把恶都除掉,恶习、恶念除得乾乾淨淨。『务』就是一定,一定要除尽,只要你发觉那是恶,马上除掉,不能够留存纤毫。

 

【每见发祥之家。或累世积行。或多年力善。馀庆之流。非朝伊夕。】

 

『每见』就是常常见到,『发祥之家』,祥是吉祥,意思就是发达的人家,往往都是『累世积行』,好几代人都在行善积德。像孔老夫子的外公,观察孔家的祖先五代都积德,就知道这个家以后能出大人物,于是把自己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,生了孔子,果然是成为一代圣人。所以一个圣人能出现,这一家都是祖祖辈辈积德。『或多年力善』,祖辈不积德,自己积,多年、很长年的来力行善事也行,这是真正觉悟了,觉悟之后一定是拼命干。譬如说捨财作福,那就是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,自己有一分能力全部贡献,为众生,一切都能捨,没有不能捨的,这叫力善,努力的行善、奋力的行善,这个果就殊胜。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,这个『馀庆之流』,馀庆就是馀福,庆就是福,馀福子孙享,流就是这类人、这类家。这种家庭能享馀庆,『非朝伊夕』,这个伊是语气助词,没有意思,就是非朝夕可以成就,不是一天、从早到晚就能成就,那是累世或多年行善。如果没有坚永心、没有恆常心,怎麽能成就?

 

【若小有善果。便希厚福。根源已差。何由集庆。】

 

如果说小有善果,做了点善事帮助人,或者是护持正法,做了那麽一点点,马上就希求厚福。像《地藏经》裡讲的,「捨一得万报」,他冲这个说法,于是他就肯捨了,希望捨一块钱,将来能拿回一万块钱。这个心就出问题了,『根源已差』,根源就是心地。善事为什麽会做?因为你有行善的心。可是同样行善,果报不同,何以故?用心不同。用的心如果是虚伪谄曲之心,就是根源已差,『何由集庆?』这用心都差了,哪裡还能够集合福报(集庆就是把福报聚集来)?意思是说你没有福报了。可见得福是心田上长出来的,福由心耕。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上讲,「欲广福田,须凭心地」,不是凭你做的事多大,凭你的心。你的心是不是真的,是不是忘我的、无私的,还是希求名闻利养果报?从这裡自己辨别,心真福就真,心假福也是假。

【朱天麟曰。】

 

朱天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,就是明末,他是吴江人,就是现在苏州境内。朱天麟先生说过:

 

【有心为感感不灵。有心祈应应不至。】

 

原来有心就是假的,无心才是真。所以你行善,有心而为善,『有心为感』,求感应,就是求果报,『感不灵』;『有心祈应』,祈求得到回应,『应不至』,应就不会来。为什麽?因为你有心求,正因为你有心求,所以感应就不灵了,为什麽?心地不真,你有妄念夹杂,有什麽心?就是贪心,贪心怎麽能够得到善报,怎麽能得佛菩萨感应?所以要祈天立命,须从无思无虑处感格,这是《了凡四训》裡的话。祈求天感应,改造命运,要靠断恶修善改,要用真诚心。怎麽才真诚?无思无虑,就是没有想法、没有思量、没有念头,你才能感格,感动上天得到感应,这就是求感应的要诀。曾国藩先生讲什麽是诚,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,一个念头都没有,这时候你的心是诚,诚意正心;有念头心就不诚,意不诚心就不正。心怎麽不正?有贪瞋痴慢疑夹杂就不正了。你求感应,那是一个贪心求,不正;求不到,怨天尤人,瞋心;不知道因果真实不虚,还怀疑圣教,愚痴;自以为是,是傲慢。你看,贪瞋痴慢疑就那一念裡头具足了,那怎麽能感应?所以修心必须先把你的妄尘从心镜面上洗乾淨,心地犹如明镜,现在妄尘布满了,所以心镜那个光明显发不出来,现在要扫除乾淨,妄尘就是妄念。

 

你看世间要求感格都要这样做,更何况念阿弥陀佛求感应?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」,经上是这麽讲,但是你要有心求见佛,往往见不到佛。因为你有心求见佛那个念头是个妄念,那个妄念不是在忆佛念佛,你是在忆念「求见佛」这样一个妄念当中,所以不得见佛。一定要把这个妄念放下,一直这麽念下去,老老实实、平平妥妥、自自然然,不知不觉念着念着就见佛了。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,念佛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于其中,即是自欺,即非老实。凡情是什麽?你自己那个贪瞋痴慢疑即是属于凡情、情见。有的人自己很苦很苦,想赶紧往生,拼命的磕头、磕响头,把额头都磕破了,求阿弥陀佛赶快来接,使劲的念「阿弥陀佛快来接我」,凡情。你是用情执去念佛,不行,见不到佛。圣解,念佛念着念着觉得心很清淨,「这是不是得三昧了?我是不是一心不乱了?是不是阿弥陀佛快来了,有圣境现前了?」,这叫圣解,这个也是虚妄的,也不能见佛。夏莲老归纳到这都是属于自欺,都不老实、都不真诚。所以懂得怎麽用心,你就知道该怎麽去培养你的心地、培植你的福田。

 

【此宜听之自然。不得妄生揣度。故坚永尤积德之枢要也。】

 

这裡最后提醒我们『此宜』,宜就是应该,『听之自然』,不要刻意,一刻意已经就是不自然、不真诚。『不得妄生揣度』,妄是妄想,生起妄想来了,揣摩,度是思量,所谓忆往期来,想着过去我行了那麽多善,未来什麽时候得果报?想这个事,自生障碍。『故坚永』,所以坚永心,『尤』就是尤为,尤其是『积德之枢要也』,枢要就是关键、最重要的。这一段的论述确实很深刻,再下面第五: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1日22:15:5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915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