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学习心得 |第6集|钟茂森博士主讲|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身心淨洁 与善相应—《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》学习心得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六集)  2010/11/21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38-0006

 

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,大家晚上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》,请大家看讲义的第七行第三句,也就是第二十七条:

【以虚为实是一病。】

这个意思就是将虚假的当成真实的来看、来对待,这是一个大病。所谓虚实不分、是非颠倒、不辨善恶,这个是煳涂、没智慧。在《了凡四训》裡面就讲了这样的故事,说明一般人确实对于是非、真假、虚实都不是真正明白。当时在元朝,有一位很着名的中峰国师,我们大家有做过三时繫念的,对他应该非常了解。中峰国师住在天目山,有一次,有些读书人上山拜访中峰和尚。他们就问中峰国师:「佛教裡面讲善恶的报应如影随形,但是现在我们看某人善,而他的子孙就不兴盛;某人恶,他的家门很隆盛。佛说的是不是无稽之谈?善恶报应好像不是真实的。」中峰国师就说:「凡情未涤,正眼未开,认善为恶,指恶为善,往往有之。」就是一般人真假善恶都搞不清楚,原因是什麽?有凡情,有凡情就没智慧,正眼未开,往往是将善的当成恶的、恶的当成善的。所以叫做以虚为实、以非为是,往往有之。「不憾己之是非颠倒,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!」自己不去好好反省自己是非颠倒、不辨善恶,反而怨天报应有差错,说没报应,这个是自己智慧没了。众人就说:「善恶何致相反?」怎麽可能说我认恶为善,认善为恶?中峰国师就叫他们:「你们讲讲什麽是善、什麽是恶。」一个人就讲:「骂人、打人是恶,敬人、礼人(礼敬人)是善。」中峰国师就说:「未必。」不一定。另一个人又说,「贪财妄取是恶」,收别人钱财就是恶,「廉洁有守是善」,有操守、很廉洁就是善。中峰国师还是讲:「未必。」大家都讲了他们认为的善跟恶,中峰国师都说未必。

大家就问,究竟怎样才谓之善,怎样才谓之恶?中峰国师就告诉他们:「有益于人是善,有益于己是恶」,善恶从这裡分。对自己好、为了自己,这个就是恶念,自私自利;有益于人,对人好的、不为自己的,这个才是真的善。所以有益于人,打人、骂人都是善。譬如说父母管教儿女,为儿女好,打他、骂他都是为他好,这是善;老师管教学生也是一样。如果有益于自己、为了自己,你去礼敬他人,这个也是恶,你是有利、有图,所以你才去礼敬人。为自己,这样就不是善,是恶。所有的这些人所讲的都是现象,没讲到真实的标准。「是故人之行善,利人者公,公则为真」,行善,怎样谓之行善?利人就叫行善,这个是公心,不是私心,有公心就是善;这个是真,是实善,不是虚善,这个虚实就是真假的意思。「利己者私,私则为假」,对自己好的,这个是有私心。私心,即使做的事好像是好事、是善事,都是假的、是虚的,所以我们不可以不认真来检点自己的心态。又「根心者真,袭迹者假」,根心是发自于内心真诚的去做这件好事,绝对没自私自利的考虑,也不要去怀疑,「这件事到底我们做下去有什麽好的结果?」想这些东西叫做妄念,这个就不真。

曾经有位护法,我们师父老人家的护法,他为师父做一个项目,做到一半他就做不下去了。他就跟我说,「其实我就知道做这件事肯定不会有结果。只不过是师父说要做,我们才去做。所以我们一看到情况不对头了,就立刻撤兵」。我就这样跟他说,「虽然你有聪明,能够从世间的角度看到好像这件事很难进行,但是你的心还是不够真。为什麽?这件事是好事,我们就应该一味的做下去,不考虑那麽多。你考虑得太多,就做不下去了」。做一件好事肯定有障碍,好事多磨,怎麽会说没有障碍?不可以说因为障碍很大就退心,这个心就不够真;还有些没有做就开始想有什麽障碍,就一口断定说这件事肯定做不下去,这就不是根心,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。要知道,做什麽事都是次要的,关键你要将做这件事当成一个修行,是师父老人家给你的功课,叫你锻鍊你的真诚心。

曾经有一个要学道的人,这个人上山去拜访一位得道的真人,向这个真人学道。真人告诉他,「我这裡有一个金刚杵,我给你。这后山有一个大石头,很大的,你就每天鑽,把这个石头从这边鑽过去,鑽空它。等你鑽空那天我再来,再教你怎样学道」。这个人很老实,拿着金刚杵,于是开始鑽,每天就在那裡挖、在那裡鑽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总共鑽了四十七年,终于把这个石头鑽空了。那个真人果然来了,没失约,来了之后就告诉他,你已经成道了。果然他成道了,为什麽?成道要靠真心,他就是真心,他没其他念头,没那麽多想法。师父叫我做我就做,哪怕是鑽块石头也好。一般人看,毫无意义,有力不会使吗?为什麽要鑽那个石头?但是他没想这些事情,就是第一念保持下去,师父叫我鑽我就鑽下去。他没第二念,「鑽这个有什麽意义?」这个就是第二念,这个就不是根心,至诚就被破坏了!成道无他,保持你的真心,你就成道了;不能够保持,那个心就不真,是虚的,是妄心。

「袭迹者假」,袭迹是做个样子出来,搞那些虚晃一刀的事情,不是来真的,是假的。「又无为而为者真,有为而为者假」,行善要无为而为,心清淨。我们要去为善、去帮助别人,但是在帮助的时候,根本没一个念头在想「我在帮助别人」、「我在布施」、「布施些什麽」。没这些念头,叫做三轮体空,没「我在布施」的相,没「哪个接受我布施」的相,也没中间物(布施什麽),那个相没有。三轮体空,身心清淨,这个叫无为而为。做了好事好像没做一样,根本没放在心上,更加不会要图人的报答,这个就是真心。有为而为是有念头、着相,那就假了。「皆当自考」,好好去考察自己的心。一定要用真心,不可以以虚为实,这样你的果报就真实了。所谓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,做同样一件好事,如果心不是真的,是有些虚假成分的,那个果报也有虚假成分,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。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八句:

【喜说人过是一病。】

这句是说喜欢议论别人的过错,这个也是大病,造口业。《弟子规》裡面教导我们,「彼说长,此说短,不关己,莫閒管」,就是教导我们不要没事就讲这些长短是非,「谁怎样」、「那个怎样」,这些是是非非的事不可以去乱讲。乱讲,第一个破坏自己的清淨心,心裡面常常看别人的是非,污染自己的清淨心;造这个口业无形中损了德,口业是最伤阴德的,而且跟别人往往结怨。古人讲「利刀割体痕易合,恶口伤人恨难消」,用利刀来割他的身体,当然他会仇恨,但是这个仇恨还没那麽大;用恶口伤人恨就难消,他跟你没完没了。古德有句话提醒我们,是一首诗,讲的是「莫说他人短与长,说来说去自遭殃。若能闭口深藏舌,便是修行第一方」。所以什麽叫真修行?善护口业。你看《无量寿经》裡面教导我们,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自己护好自己的口业,护好自己三寸之舌,不要去批评别人的过错,这个是修行。你看《无量寿经》讲的身口意三业,它先讲「善护口业」,从这裡可以看出口业是很容易犯,所以无形之中造业就造得最多,从这裡来戒自己的是非之心。《六祖坛经》裡面讲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真正的修道之人,他不会看别人的过错,世间人有什麽过错他不放在心上。这个「不见」,不是说看不到,别人有过错都不知道,不知道是愚痴;知道肯定是知道,知道得很清楚,但是不放在心上,看到好像没看到一样。别人有过错,我们如果放在心上,就等于将自己的清淨心污染了,把自己的清淨心变成一个垃圾桶,装别人的垃圾,何苦?有智慧的人常常检点内心,将那些垃圾全部都清除乾淨,回归到清淨。

宋朝有一位名臣叫做韩琦,他曾经做了很久的中书这个官职,经常看文件。凡是发现那些大臣有人写奏章去攻击别人,攻击别人的隐恶、隐私,韩琦就要立刻将这些奏章封起来,不再流传,所以无形中积了很大的阴德。要知道,我们这张嘴应该是用来讚扬别人的功德、讚扬别人的优点,这叫积功累德,为什麽要说别人的过失?《太上感应篇》裡面教导我们隐恶扬善,对别人的恶我们要隐着,就是隐瞒,不可以揭发。将心比心,假如我们有隐私被别人揭发出来,我们自己是一个什麽心理,是不是会很生气?我们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

我们看到社会上,如果大家都喜欢谈别人的过错、说别人的是非,这个社会就会乱。在这裡面媒体是关键,报纸、电视台、广播电台这些新闻报导,如果是多去讲一些好人好事,大家听了之后、看了之后,这个社会原来是那麽美好,就会生起向善的心。像在上个月十月十六日,是重阳节,重阳登高。在「人民网」新闻报导了一个消息,说在长沙岳麓山,有一百名孝子背他们的父母去登山,他们父母都非常开心。那些孝子说:「我们小的时候,父母背我们上山玩。到我们现在长大了,我们应该回报,我们也应该背我们的父母上山。」这个活动提倡孝道,新闻报导之后,让别人看了觉得心情舒畅。《孝经》裡面讲,「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」。我们希望和谐社会,希望大家能够相亲相爱,好像一家人一样,最好就是教孝道。这样的新闻报导多的话,社会就会自然和谐,这就是教育;如果经常都是报导那些恶人恶事,谁的儿子杀死了父亲,或者是弟弟杀了兄长,或者是夫妻之间打官司打上法庭,这样的事情常常都报导,大家就会觉得这个社会真是乱!那麽多人造恶,我造些恶也无所谓,那个是儿子杀父亲,我杀一个普通人算什麽?这个人他偷税漏税一千万,我才偷税漏税一百万,那算什麽?大家就互相比恶,你说这个社会怎麽会不乱?所以,新闻媒体对这个社会的治乱就负很重要的责任。很可悲的事情是,现在的新闻报导有一种喜说人过的倾向,喜欢揭别人的阴私、喜欢宣扬恶的东西,唯恐天下不乱,那就麻烦了!中国的媒体还算比较好些,外国就更甚。

我曾经在两年前,代表我们师父老人家参加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UNESCO,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会议。会议的主题主要是探讨「媒体如何能够促进世界和平」,这个主题相当好。我代表师父发言的题目是「让媒体成为和平的天使」。怎样成为平和天使?隐恶扬善就可以了,好好的教导别人、教导大众能够断恶修善,那些恶事我们不报导,或者降低报导的覆盖面,加大善事善人的报导,使大家有一种向上、向善的心。在这个大会上,就有一位从伊拉克来的参会者,那时伊拉克战争还在进行中,美国还佔据伊拉克。他就讲,其实伊拉克的状况,包括现在整个世界的状况,媒体是负一定责任。为什麽?他说,他自己本身就生活在伊拉克,其实那裡的形势并不是好像媒体裡面讲得那麽差、那麽恐怖,媒体有些过分渲染。其实那裡的恐怖主义事件是会有,但大部分人还是心安的。如果能够减少这些渲染,就会减轻冲突。你每次渲染这些恐怖主义,是加强双方的仇恨、加强敌对,这个不是和平,所以媒体需要负一定的责任。他讲得很有道理。媒体,确实它的影响力现在不亚于国家领导人,所谓是「无冕皇帝」。记者是无冕之皇帝,他们怎样报导,决定社会思想、心态的导向。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十九条:

【以富骄人是一病。】

这句话是讲,因为自己的富有而歧视别人、看不起别人,自己骄傲、傲慢,这种确实也是大病。要知道,我们的财富是因为前生有财布施才得来的,今生我们有这个财富,应当拿这个财富去帮助苦难的众生,怎麽可以仗着自己的富贵,反而起骄慢的心,看不起别人?不只不帮助,还仗着自己的财势欺压,或者是凌逼孤寡,去使别人痛苦,这样最损自己阴德。记得我父亲跟我说过他的故事,他小时候,同村有一个地主。我们父亲那一辈人,当时小的时候都是很穷的,解放的时候确实经济非常落后。在村裡面,这户地主很富有,但是他们这家人为富不仁,见到同村的人飢寒交迫都不肯布施,甚至他将一些腊肠扔进湖裡面喂鱼,都不肯布施别人粮食。当然,「一家饱暖千家怨」,大家自然就有怨恨心。结果后来,解放之后土地改革斗地主,全村人这个时候找到机会了,你说斗地主斗谁?马上抓他出来,抄他的家,所以最后这家人都是饿死的,那个扔腊肠的小地主饿死街头,得了这样的报应。『以富骄人』,要知道那个富贵,如果你不好好去积德行善,一定不可能长久,一有骄慢的心起来,就是破家的开始。

《感应篇彙编》裡面有这样的故事,讲到杨溪那个地方,有一个富翁,他的性格是非常吝啬、小气,不肯布施;自己很贪婪,每天积累自己的财富,但是从来不去做一些善事、布施。他有个朋友叫做陈栋塘,就劝导他说,「你积财不散财的话,一定会有奇祸」,劝他多做善事,所谓积财丧道。但是那个富翁不听,过了二、三年之后,这个陈栋塘就跟别人讲,这个富翁的灾祸就快来了。为什麽?因为过去的二、三年,我看见他只不过是贪婪、吝啬、小气,不肯布施;现在我们看到他日益骄慢,甚至横行霸道,生性愈来愈刻薄,这个就是灾祸来临的徵兆。果然没多久,有一伙盗贼就打劫他家裡,将他全家人都杀精光。所以,「以富骄人」,仗着自己有财有势,生起傲慢心,这个就是祸害来临的徵兆,一定要引以为戒。

我们看到,中国第一大财主,是山东的牟氏家族,牟家。这家真是难得,从明朝末年一直到建国之前,三百五十六年的兴旺,总共兴了十代人。这个家最兴盛的时候有十八万亩的土地,财富更加不用说。一般古人讲「富不过三代」,他有什麽祕诀,可以保持十代人都富有、家道不衰?他最大一个祕诀就是多布施。他那些财富经常拿来布施给穷人,凡是吃不上饭的,他家裡常年布施饭菜,一天三餐饭,常年布施。一天三餐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一年布施粮食就差不多一百万斤,五代人一共布施粮食超过一亿斤。这家人那麽仁厚,当地人都对他这家人非常尊敬,简直就好像奉若神明一样,所以他家裡根本不需要围牆,连保镖都不用,为什麽?当地的人个个都做他的保镖,都来保护他。连强盗都不去打劫他家,为什麽?过去是「盗亦有道」,都讲究一个道义,强盗是打劫那些为富不仁的人。这家人是仁厚之家,所以强盗都不打劫,因此十代都是长兴不败。而他这一家人家教非常严格,这家人的子弟从小就要学圣贤书,而且生活非常节俭,不可以奢侈,所以四代人都没出过纨绔子弟,这个实在难得。我们再看第三十句:

【以贵轻人是一病。】

前面讲的是富,这裡讲的是『贵』。贵是指地位高,因为自己地位高而轻慢别人,也是一个大病。这个傲慢心确确实实是非常要不得,如果在富贵当中一起骄慢,其实没多久就会有祸害。在晋朝,有一个人叫做石崇,这个人福报很大,曾经朝廷封他为安阳乡侯,出任荆州刺史,统领南蛮的校尉,最后加封为鹰扬将军。可以讲,他的仕途一帆风顺。不过这个人是利欲薰心,很贪财,他在荆州做刺史的时候,就打劫抢夺了航海商客的财宝,所以他家裡就变成大富。但是这样的富裕不以正道,当然他不会好境很长。这个人家裡是富丽堂皇,妻妾都有一百几十人,个个都穿着五彩刺绣的绸缎,佩着金玉耳环,极至富贵。每天在家裡都是大摆筵席,奢侈得很。这个石崇又很喜欢跟别人攀比,比自己的富有。曾经朝中有一个人叫王恺,这个人也很富有,也很喜欢攀比,他曾经拿紫色的绸缎做地毯,四十里长。石崇不服气,就拿锦布做地毯,五十里长,长过他。晋武帝曾经赐给王恺一棵三尺高的珊瑚树,很名贵的,王恺就拿它来显示自己的富有。结果有一天,石崇来看了珊瑚树,没想到他拿着铁如意一下就将珊瑚树打碎了,王恺就非常生气。但是石崇在旁边微微笑,讲,「你这个不算什麽,你去我家看看」。结果发现,他家裡原来三、四尺高的珊瑚树都有六、七棵这麽多。当然王恺很不服气,怀恨在心。就是这样,石崇因为跟别人攀比、好胜,结果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。

石崇有一个很宠爱的妓女,叫做绿珠,长得很漂亮。同朝有一个人叫做孙秀,看到这个女子就很喜欢,命人去求石崇送给他。石崇不肯,孙秀就怀恨在心,于是找了一次机会,就下谗言毁谤石崇。而且和赵王(当时一个王爷)假託皇帝的名义下了一个圣旨,来杀石崇、抄他的家。当时绿珠听见这个消息,跳楼身亡。官兵抓拿了石崇,连他全家人押送到东市行刑。这个时候石崇才心知肚明,自己被人暗算,很感叹,就骂孙秀,「你这个无耻奴才,贪图我家财富和美女,竟然使出那麽卑鄙的手段!」结果押送他的官兵在旁边说,「既然你知道你家裡的财富会使你受害,为什麽你不早些把这些财富拿出去施捨,多做一些慈善利民的事业?那就不至于现在这样的下场!」石崇无言以对,结果全家大小统统被斩首。富贵不能够行善,其实富贵往往就是祸害!真正有德行的人,愈是富贵愈是谨小慎微,所谓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怕自己德不配位。自己如果德行不够,坐了那麽高的位置,有那麽大的财富,那个不是福,那个是祸。

你看周朝的圣人周公,这个是孔老夫子最讚歎、最佩服的圣人,他辅助他的哥哥周武王夺得天下。武王死得比较早,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做了天子。周公摄政,辅助年幼的成王,他自己是武王的弟弟、成王的叔叔,而且掌握整个天下的大权,可以说富贵到极点。但是你看周公,一点也不会因此而骄慢,反而愈来愈谦虚。记载上讲,他是「一沐三握髮,一饭三吐哺」,什麽意思?周公在洗头、洗澡的时候(古时候的人头髮很长,难得一次洗头,就要将头髮打开),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报信说,有人来访问。周公听见有人来访,澡也不洗,立刻将头髮向上一捲,出来见客,就是怕怠慢别人。那个人走了之后,就继续回来洗头,洗着洗着,又来一个人来访,这个时候又将头髮一捲,又出去见客。如是洗一次澡要三握髮,三次要捲起头髮出去见客,你看他的那种恭敬别人的心态。一饭三吐哺是什麽?吃饭的时候,吃着吃着,有人来访,立刻将饭从口裡面吐出来,跟别人见面、跟别人讲话。那个人走了之后继续吃,吃着吃着,又来一个,如是三次都是这样,可见得周公那种谦卑的态度。周朝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,八百年的基业,都是因为开朝的这些圣人,他们的德行所感召。

很有才华、很有地位、很有富贵,如果是有骄慢,那其实是一无是处。你看《论语》裡面,孔子就讲过这样的话,「子曰: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馀不足观也已」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如果有一个人,好像周公一样有才华。周公很有才华,你看他制定礼乐的制度,使周朝能够得以安定这麽多年,全靠周公。他所写的《周礼》,我们师父的老师方东美先生讲过,《周礼》其实是最完整、最好的一部国家宪法。当时,你看三千年前就做出来了,这个才华不得了,圣人!但是有他这样才华的人,如果很骄慢(骄傲而且吝啬),不肯布施,这种人再高的才华,其馀都不足观也已,不用看了。讲老实话,这样的才华都不是真实的才华,他的学问不是真实的学问,为什麽?因为有骄,骄傲。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学得愈深、愈有学问的人,一定是愈谦虚。尤其是做领导人,身在高位,能够礼贤下士,对待人才非常恭敬。我们可以看出,这样的领导人一定可以治理好他的国家。

在战国时代,在齐国,我们知道,齐桓公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君主,他当时能够做到「九合诸侯」,使天下安定。跟大家讲讲他的身世,他的哥哥叫做齐襄公,襄公是无道。当时齐桓公叫做小白,称为公子小白。小白有一个谋士叫做鲍叔牙,鲍叔牙就劝他,「襄公现在无道,你最好先离开,以免有祸患」,小白于是逃奔到莒国。结果后来,襄公果然就被他一个弟弟杀了,这个弟弟是臣,臣杀君,这个是大逆不道。当时,小白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做公子纠,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也出逃,公子纠就逃到鲁国,因为他的妈妈是鲁国人。杀害君主的那个人后来给一个大臣杀了,所以国家就乱了。杀了之后,国家就没有君主,于是齐国的大夫就招这两个兄弟快点回来,立他们为君。立谁为君?哪个先回来,就立哪个为君。这两个人就争,于是公子纠就在鲁国的拥护下,鲁国派军出去护送他回齐国。当时,管仲和召忽这两个人就辅助公子纠回齐国。管仲带了一支军队,要去拦截公子小白,不给他先回齐国,甚至要将他杀了,那就不用担忧了,齐国就肯定是公子纠的天下。在路上,果然遇上公子小白,管仲见到小白,就弯弓搭箭,一箭射向小白,射到小白的衣带。小白很聪明,就装死。管仲被他骗了,以为他真是死了,于是就兴高采烈班师回去。

既然竞争对手都已经死了,于是公子纠就非常自在,慢慢的走,不用那麽快,没人跟他争皇位。结果走到齐国边境的时候,才听说这个公子小白已经做了齐国的国君,而且派了支军队来阻拦公子纠,不让他回齐国。齐国的军队很强大,当然一下就打败了鲁国的军队,公子纠最后返回鲁国。结果齐国下了书信,叫鲁国一定要将这个公子纠杀了,而且交出管仲、召忽这两个谋士。鲁国不敢得罪齐国,最后将公子纠杀了,召忽是一个忠义之士,就为公子纠自刎而死。管仲就给别人押送到齐国,他没死。公子小白做了齐桓公,齐桓公一看见这个仇人,分外眼红,立刻想杀了他。那时候他想一箭射死自己,幸亏命大,死不了,现在就想杀了他。结果鲍叔牙劝止齐桓公,「管仲是一个人才,如果我们重用他,他将来可以为齐国做一番大事业的」。很难得,齐桓公心量很大,听见鲍叔牙这样的劝导之后,就回心转意。于是对管仲非常礼遇,后来拜他为齐国的相,宰相。管仲感他知遇之恩,于是很努力的为齐桓公去卖命、去治理国家。当时,确实齐国成为了诸侯的霸主,齐桓公「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」,这个是非常难得的伟业,都是管仲的力量,使齐桓公能够称霸。我们想想,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于天下,其实就是他自己有这种心量,并不因为自己做国君了,就看不起别人。管仲当时是阶下囚,齐桓公能够这样礼贤下士,这个就是他量大福大,有这种德,自然有这种福。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十一句:

【以贫妒富是一病。】

这一句是说,不可以因为自己贫穷而嫉妒富有的人,这一句与前面「以富骄人」刚刚可以对应起来。孔子在《论语》裡面讲过这样一句话,「贫而无怨难,富而无骄易」。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贫穷的时候,他能够做到无怨,没有怨天尤人,这个是很难得的;相比之下,富而无骄就容易一些。如果是以富骄人,这种人在贫穷的时候就肯定会怨天尤人。我们问,怎样能够做到贫不妒富,不去嫉妒那些富有的人?一般来说,嫉妒的心人皆有之,这个是与生俱来的烦恼,都会有嫉妒的心。如何能够达到把嫉妒心放下,即使自己是贫穷的状况,都能够不嫉妒富有?这个要明白道理才行。读圣贤书的好处就在这裡,读圣贤书明白道理,他的心就能够平,心平气和就不会有嫉妒。我们要想,人为什麽会有富贵?为什麽我没有富贵?要知道,富贵是因为自己前世布施、今世积德,加上祖宗有阴德庇佑,才能够有这样的富贵。我们不应该去嫉妒他人的富有,甚至还希望别人破散,这个心态就不好了,这个是狠毒、刻薄的心。应该反过来想,一个人的富贵是前生利益他人得来的,善有善报,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善行。我们想富有,很简单,我们也去布施。要知道,布施得愈多,我们得到的财富就愈多。

你看现在的世界首富,是Microsoft(微软公司)的老闆Bill Gates(比尔.盖茨),他为什麽有那麽大的财富?前生布施的,如果不是前生这样修行来的,怎麽可能这一世有那麽大的福?你说他是不是很聪明?可能是,但是有他那麽聪明的人多的是,为什麽别人没那麽大富,他有那麽大富?这就是他布施的因,得到财富的果。你看他现在都是很喜欢布施,将自己百分之九十的财富拿来捐助慈善事业。他立愿将来死的时候,留给自己的儿女都是很少一部分,其他绝大部分,百分之九十以上,统统拿来布施。而且他还倡导,所有世间上的富翁都要拿他自己起码百分之五十的财产去布施,这个很难得。他为什麽今生喜欢布施?我们知道,这个是前生的习气,善的习气,前世就喜欢布施,他这一生也很喜欢布施。所以你可以想到,他的财富是布施来的。我们自己也要去学布施,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是贫穷,但是我们布施。我们如果是拿出百分之九十五来布施,这个功德不会亚于比尔.盖茨,为什麽?因为你穷,你穷还能够拿出这麽大的比例去布施,你的功德不会比他差!布施的功德大小不是看绝对值(布施多少)。比尔.盖茨即使布施一个亿,对他来说都不算什麽。但是你,可能你很穷,布施一千块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。

在《了凡四训》上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,说从前有一个贫女,这个女孩很贫穷,甚至沦落到要靠乞食为生。有一天,她就将她乞来的两文钱拿去寺院布施。寺院裡面的住持是一位得道的高僧,他知道这个女孩发这个真心,非常难能可贵。所以亲自为这个女孩做一堂忏悔迴向,帮她消业障。后来,果然她福报现前,给皇帝看中,选入宫中做了贵妃,这时候就大富大贵了!她就想到,今天有这样的福报,真是全靠那天能够布施寺院得的福报。布施寺院是支持佛陀教育,要知道寺院就是教育的机构,它不是神庙,它不是宗教。佛教是什麽?是教育,是佛陀对于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,使人能够破迷开悟,就能够离苦得乐。它说什麽内容?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明白真相,你不会煳涂、不会迷惑颠倒,就不造业,就不受报,所以苦就不会有。人为什麽会有苦?苦都是因为自己煳裡煳涂造业形成的果报,所以支持、弘扬佛陀教育,这个功德就很大。

这个女孩将她乞回来的两文钱(这个是她全部的家当),统统都拿去布施,所以感得这个福报。贵妃娘娘这时想起自己过去这个因缘,于是很感恩三宝,决定这次布施一千两黄金,就带着一群丫鬟、下人,浩浩荡荡开赴到寺庙,来布施。贵妃娘娘来布施,大施主来了!一般寺院的人高兴得要死,但是没想到这个住持和尚竟然不出来迎接。不只不出来迎接,贵妃娘娘要在这裡做一个法会,这个住持和尚派一个小和尚出来,代她来忏悔迴向。这个时候贵妃娘娘想不通,就一直找到方丈室,找住持和尚来问,「师父,过去我是一个贫穷的女子,布施两文钱,你老人家亲自为我做迴向。为什麽今天我布施一千两黄金,竟然你叫一个小和尚马虎了事,是什麽意思?」这个住持和尚就心平气和跟她说,「昔日妳来我这个寺院布施,虽然是两文钱,但是妳的施心甚真(布施的心很真诚),如果老衲不亲自出来给妳迴向,对不起妳的真心。但是事过境迁,现在妳是贵妃娘娘,一千两黄金对妳都不算什麽,妳布施的心已经远远不如昔日的心那麽真!所以叫一个小徒弟代我去做就够了」。你看这个故事讲什麽?一个人布施,关键是用真诚心,这个功德就很大;如果是用傲慢的心,自以为是,以为自己是大施主,这样的心去布施,功德反而不是很大,千两黄金的功德都不够那两文钱的功德大。

我们看到中国四川,在二OO八年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大地震。当时大地震之后,全中国的人都纷纷伸出援手,布施财、布施物,很难得,所谓「多难兴邦」,有灾难反而使人心团结起来。我看到一个杂志就登了一个很有趣的排行榜,这个排行榜是按照人布施的钱的数量来排列的,当然都是富翁,甚至有布施整亿的。这个排行榜还有一栏很有趣,是将他所布施的数量(金钱金额)对比他财产的比例也公布出来。我一看,没一个布施超过他财产的百分之一。同时我又看到新闻报导,在广州一个街头上,因为当时很多人要组织做捐款,那个捐款的捐助箱就摆在街头,大家就自动自发投钱进去。有个记者拍了个镜头,是一个残疾人乞丐,他两隻脚都没有了,靠隻手撑着地爬着过来,抬起身将自己这一天所乞来的全部的钱,都是一元、一毛的散钱,全部放入功德箱裡面,这一幕使人动容。我就想到,这个乞丐所做的功德绝不低过那个排行榜上面那些富翁所修的功德,为什麽?因为功德是讲比例,不是说绝对值的。这个乞丐能够在自己那麽贫穷的时候,加上自己身体残疾,竟然能够拿出这麽多自己的收入去布施。这种仁厚的心,我们可以预测到他将来一定有大福报,如果不是今生,一定是在来世,来世他就做大富翁,肯定的!风水轮流转。所以,富有的人我们不需要妒忌,贫穷的人也不需要觉得自己不好意思见人,为什麽?贫穷和富有可以轮换的。如果我们富有,不肯布施,将来就贫穷;我们现在贫穷,乐于布施,将来就富有。而且如果我们乐于布施,布施得非常勇勐、奋不顾身,将来得的富贵就殊胜。

我们看到富有的人,我们怎样去想,用什麽心态?这裡讲的,第一点是应该想到他财富是布施而来,应该学习他布施的精神,不可以妒忌他现在富有的果报。第二个我们要想到,一个人富有都是靠劳心劳力,赚钱不容易,很辛苦得来的。即使是比尔.盖茨这样的首富,他赚钱也不容易,他的财产不是说天上突然掉下来的,是靠自己白手起家慢慢赚回来,这个过程当然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。前世虽然有布施财富,有这个富贵的因,这世都要靠缘,缘是你所做的事,你要劳心劳力。看见这样,我们应该心平静下来,不可以去忌妒。甚至看见很多富贵的人,可能一生在劳心劳力创造财富,到了晚年一身病。我们看这些报导就知道,有些富人,大富翁,身家是几十亿,最后到晚年只能吃那些番薯,其他什麽山珍海味都不可以吃,只能够天天吃番薯,为什麽?肠胃不行。所以我们一看,其实富有的人都很可怜,怎麽可以妒忌他?我听一位同修讲过,他曾经拜访过一个很富有的人,这个富翁到最后在加护病房裡面,全身都插着管,靠着呼吸机来呼吸。他去看的时候,见到这个人向他摆手,示意「帮我拿一张纸巾,可以擦一擦脸」。这个人就拿张纸巾给他,他就很高兴。他出来之后就很感叹,这个富翁的银行裡面的钞票,那些钱数都数不过来,但是到临终的时候,竟然那些钞票都不如一张纸巾好用,你说是不是很可怜?所以,人有财富的时候,要知道是用你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过来的。懂得这个道理,也没什麽可以值得去忌妒、去羡慕,他是年轻的时候用生命换财富,到年老的时候用财富换生命,还换不回生命,何苦来?还不如那些一生并不富贵,但是他每天可以耕田、可以做事,一直到老了,身体还很健康,走得很自在,这种人反而有福。

第三,我们应该怎样想?如果是富有,见到那些为富不仁的、不肯做好事的,往往一般人看见起怨恨心,这个是人之常情。但是这个怨恨心也算妒忌,这种心态也不好,他为富不仁,他自然有他的果报。自古都是财富聚散无常,所谓五家所有,哪五家?第一个水灾,水灾来了,好像印尼海啸,一下就把所有的财富淹没了;第二个是火灾,一把火就烧完了;第三个是盗贼,盗贼来打劫,现在我们说黑社会来敲诈勒索,可能搞得我们倾家荡产都有可能;第四个是败家子,如果为富不仁、不肯修德的,往往都会感召败家子来投生。他是个纨绔子弟,将那些财富统统都散了,去赌博的、去嫖娼的,想用钱容易得很,全部都给他用完,最后破家。还有官府,官府是什麽?犯了罪,到时进监狱,抄家。我们看到现前就有这些例子,曾经二OO八年的时候,被选为中国首富的人,不点名了,现在在哪裡?在监狱裡面。经济犯罪,官府来了,法律制裁,可能没收财产、重罚,这个也是破家。所以财富不是自己所有,是五家所有。你知道这个道理,就要及时行善。财富,现在拥有的时候,是暂时拥有,不可能永久拥有,带不走的。人死的时候,身体都带不走,何况是身外物?你真正明白之后,马上拿这些财富去积德行善,带些善业走。带得走的我们要拼命去做,带不走的放下,不要紧,这个人就是聪明人;如果财富到了自己手上就据为己有,以为是我的财富,这是愚痴颠倒,梦想!你的财富可能在你的银行卡上面显示多几个零而已,多几个零有什麽用?如果没德行,这些零往往是带来灾祸。贫穷的人不需要忌妒那些富有的人,为富不仁者,自然就会有上天来报应他,哪用自己去操这个心?真正明白人,他即使在贫穷的境界裡面,他都会自得其乐。

像颜回,你看这个是孔子最讚歎的学生,他是怎样?孔子讚歎他「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」。孔子说,颜回的生活很贫穷,吃饭的时候连碗都没有,用箪食。箪是什麽?竹字头一个双单的单,箪是用竹片编成一个篓,一个装饭的竹篓,碗都没有,用这个来吃。喝水的时候杯也没有,用一个葫芦瓢,瓢饮。居住在陋巷裡面。如果别人好像他那种状况,不堪其忧,很忧虑。但是颜回不改其乐,很快乐,乐在哪?乐道,心中有道,法喜充满,这个确实是要自己有一些体会之后才能够认同颜回的这种快乐。像我自己就做过这些实验,以前我又有工作、又有财产,有房屋、有车,收入也算是很可观。跟我们师父学法、学圣贤之道后,将这些全部放弃了,现在我可以说一无所有,连银行帐号都关了,很自在,为什麽?没东西就没忧,你有一样东西,就要忧这样东西,有什麽就忧什麽。你没东西就不用忧了,一天到晚做什麽?学习圣贤之道、读圣贤书,每天最高兴的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心得,「不亦乐乎!」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就知道颜回不改其乐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现在我都不改我的乐。

我辞职的时候,商学院的院长,因为我原来是在昆士兰大学商学院教书,院长不理解,「你看你的文章经常获奖,学校破格提升你做终身教授,收入又那麽好,年年都有奖项。那麽好的前程,你为什麽要走这条路?」他就不理解。当然我也没法子跟他说那麽明白。他是澳洲人,西方人,不懂传统文化,不管怎麽讲都不一定明白。算了,我就善巧方便。他又很好心,他说,「这样,你的职务我跟你保留一年,如果一年裡面你后悔了,回来还可以继续做」。我很感恩他,善巧方便答应了,我就跟他说:「好,一年,万一我回头,我会继续做;如果我不回头,你就不用再想了,立刻可以给别人。」结果到现在,你看四年都没回头,讲老实话,九牛拉我都不回头,不改其乐。正如古人说的「世味哪有法味浓?」我们稍微尝到一些法味,世间的名闻利养的味道不值一提。所以,真正学道之人,首先要放下身外之物,对于身外物你还有一点执着,都是障道因缘。当然,我在这裡不是说劝导大家学像我一样,将这些财产统统拿去布施,这个是看因缘,各人的法缘、各人的因缘不同,不可以硬学的。你如果是有富贵,在富贵当中你能够安心,能够将你的福报和众生分享,利益众生,那也一样。利益众生最好的是什麽?就是支持弘扬佛陀教育,使大众能够破迷开悟,这个是最真实的利益。不一定说将你的富贵全部都给别人,你给了那个人,如果那个人没有德行,那你不是浪费了?不如你自己去利益众生。

《中庸》裡面有句这样的经文,说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行乎富贵,素贫贱行乎贫贱,素夷狄行乎夷狄,素患难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」。这句话是说什麽?君子,他的心永远是安住在当下,素其位而行,就是在他自己的地位上面安心,安住于自己的位置上,不会向外去攀缘,不愿乎其外就是不攀缘的意思。如果是自己有富贵,素富贵行乎富贵,怎样去行?你能够多些帮助众生,就是行富贵。你是天生有福报,你就做有福报的事。素贫贱行乎贫贱,贫贱之人,你可以做贫贱的事情。好像我一样,我现在就是贫贱之人,贫是没财富,贱是没地位。现在我的头衔都没有了,以前还有个什麽教授,现在没有了;钱就更加没了。但是我们可以行乎贫贱,做什麽?学像释迦牟尼佛一样。你看释迦牟尼佛,太子都不做了,国王都不做了,去做一个苦行僧,「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」,过最贫贱的生活;开悟之后就弘法利生,从事佛陀教育的工作,做老师做了一辈子,四十九年讲经说法;最后走的时候,双树林间离开人世。这个是跟我们示现出,在贫贱的境界裡面一样可以做利益众生的大事,讲经说法,我们就要走这条路。无论是富贵、贫贱,富贵可以护法,贫贱可以弘法。你看佛陀当年,他将护法的责任付託给那些国王、大臣、富贵的长者,要他们来护法,因为他们有这个福报;自己就是安心教学。师父一生也是这样,坚守着三个原则,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财。在任何一个道场,只是专心讲经、教课,做一个老师,你说多自在。

素夷狄,夷狄就是没有文化的地区,如果你生长在那个地区裡面,一样可以安心,做什麽?一样是可以学习和弘扬传统的圣贤文化。素患难行乎患难,即使是患难的时候,灾难临头了,不用怕,没什麽好怕的,行乎患难。现在大家看了「2O12」的影片,难免就有些担心,常常都问是不是真的?其实真正学道之人,管他是不是真的!即使是真的,也是只有两个结果,一个是死了,一个是不死,是不是就这两个结果?如果不死,那就继续行道;如果死了,往生淨土。所以心永远是安的,心平气和。这样的话,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,无论是入什麽境界,贫也好、富也好,顺也好、逆也好,这些君子都能够自得其乐。这是真正将这个世间看破了才能够做到,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现前这些所有的万事万物,虚假的幻象,何必要去执着它?何必要因此而生烦恼?不需要,放下。所以,富也不用骄,贫的时候不用妒,就会做到贫而无怨,富而无骄;如果是富就有骄,贫就会妒,这个果报就不好。我这裡跟大家讲个故事,也是《感应篇彙编》裡面的。是讲到一个虹县的地区,有一个富翁叫做周义夫,这个人虽然富有,但是很奢侈,而且性格很骄横。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叫做孙识之,曾经多次劝诫他,周义夫就很生气,不听从他的意见,反而还骂他说,「你懂得什麽?敢来管我的事!」结果孙识之因此怀恨在心。一个是骄,一个是妒。

这个孙识之后来就登了第,考取了进士,做了官,刚好就是在虹县这个地区做官,管这个县的。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就告周义夫,说他在市场上打人,刚好这个被打的人后来就死了。这个孙识之看到,惩罚你的机会来了。就找兵卒去抓拿周义夫,判他死罪,当然周义夫就被处死了。没几年之后,这个官员孙识之就转到河北,结果全家人被寇贼(强盗)杀害了,这两个人的下场都是不得好死。这个周义夫以富骄人,注定他会遭致灾难;这个孙识之因为嫉妒别人的富有,对人有怨恨的心,想去报复他,结果自己也是招来杀身横祸。这个故事提醒我们,我们看到富有的人不要生嫉妒心,知道他如果为富不仁,好境不长。不需要自己去惩罚他的,自有因果报应,自己又不是阎王爷,用不着操那麽多心,阎王爷判处人都是依他的因果来判处。孙识之判人判重了,是出自他自己的私心,没想到自己竟然种下祸根。这个妒忌心不只是对财富上有妒忌,其实任何的事情,譬如说见到别人得到了才华、能力、名闻利养、别人的讚歎等等,这些我们都不可以妒忌。所谓「见人之得,如己之得」,见到他人得到了,好像自己得到一样,随喜他,自己都生欢喜心,这样自自然然就能够将妒忌的烦恼破除。

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,是妒忌才华的,这个结局都是不好。在战国时代,有孙膑与庞涓两个师兄弟,很有名的,他们都学兵法,跟鬼谷子学习。鬼谷子是精通兵法,教了这两个师兄弟都是很厉害,两个人都有大志,将来能够出山大显身手,做一番事业。孙膑的兵法、技艺比庞涓要高,庞涓就妒忌孙膑。庞涓这个人为人很奸猾,虽然心裡面妒忌人,但是表面上就跟孙膑非常亲热,称兄道弟。孙膑就信以为真,没有怀疑庞涓妒忌他。结果有一天,刚刚遇上魏国要招纳贤士、贤才,庞涓是魏国人,于是他就去应召。临行之前,他拜别鬼谷子和孙膑,跟孙膑讲,「我今天先下山,我如果真正有机会飞黄腾达,我一定不会忘记师兄你的,我一定会向魏王推荐,帮你也能够一展宏图」。于是两个人就洒泪告别,庞涓就下了山。到了魏国之后,庞涓是很有两手的,又送礼,又托人去讲情,终于很快就见到魏王。庞涓是有两下子的,言谈之中就很快得到魏王的赏识,就给他封成将军。后来庞涓指挥军队,跟卫国与宋国开战,打了几场胜仗,于是庞涓一下成为了魏王很宠信的将军。春风得意的庞涓,就想到这个世界上唯有孙膑是他的敌手,所以就暗暗下了毒计,想要除了孙膑,自己就天下无敌了。于是他写了封信,派人送去孙膑那裡,好言好语劝孙膑来投靠魏国,说自己可以帮助孙膑,见到魏王之后极力去推荐。孙膑信以为真,立刻赶到魏国,投奔庞涓,庞涓大摆宴席招待孙膑,盛情款待。结果过了几天都没有说要见魏王的消息,孙膑不好意思问,就在庞涓家裡自己等,在庞涓的府上等。

有一天孙膑正在看书,忽然之间听见屋外面闹哄哄,还进来一队军队。这些兵士一看到孙膑,就将他五花大绑绑起来,押到一个军官面前。那个军官就说,「圣旨说孙膑私通齐国」,说他是间谍。于是就将他两个膝盖的骨挖了,结果孙膑就成为一个废人。而且他脸上还刺了犯罪的标志,这种人就不可能再被国家重用,加上他自己又残废。孙膑后来才能够明白,原来这个是庞涓的毒计。孙膑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,悟了之后,他就在那裡装傻,好像疯了一样,每天披头散髮。庞涓就叫人将他关在猪圈裡,跟那些猪睡在一起。有时候去看他,见到孙膑披头散髮,全身都很髒。见到庞涓来,竟然在他面前拿着一块猪粪向口裡塞,然后大口大口的咬。庞涓一看,人真是傻了,知道这个人已经是废人,于是对他看管就没那麽严。孙膑到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机会,齐国有个使臣来魏国,他就偷偷找了一个机会前去拜访他。这个齐国的使臣听了孙膑讲述之后,就知道这个是了不起的人才,于是偷偷将他藏在小车裡面,就运了出去,投奔了齐国。孙膑到了齐国,就在大将田忌手下,做他的谋士。田忌也是一个很爱才的人,与孙膑一交谈就知道孙膑这个人是一位很有谋略的军事家(我们知道后来他写了《孙膑兵法》),就极力向齐王推荐。但是孙膑说自己已经是被人谋陷、陷害,成了个废人,现在也不做什麽将军,愿意只做田忌的一个谋士,做他的军师。

这个时候刚刚遇到魏国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。赵国是小国,打不过魏国,加上庞涓很懂兵法,赵国不是他的敌手。结果魏国的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,非常紧急,就派人送信到齐国求救,齐王立刻派田忌率领大军去救。这个时候孙膑就说,我们不要这样救法。应该怎麽救?现在魏军所有精锐的部队全部去打赵国,它的都城一定空虚。应该怎样?我们的军队应该是直接打魏国,一定会逼使庞涓的军队回过来救自己的国家,自然赵国就解围了,这条计策就是很有名的「围魏救赵」。田忌用了孙膑的这条计策,大军直向魏国的都城进发。庞涓接到都城来的急令,立刻班师回朝,日夜兼程,拼命往自己的都城赶,当然兵士都疲惫、疲劳不堪。遇到齐军在那裡以逸待劳,等着。结果来到之后,一场战斗就打得魏军溃不成军,连庞涓都给抓拿了。孙膑度量很大,虽然抓了庞涓,但没去报复,只是给他一次教训,就将庞涓放了回去。庞涓当然很羞愧,但是他心不死。

十几年之后,有一次庞涓又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韩国,韩国也是请人向齐国求救,孙膑又是用这个围魏救赵的方法,攻打魏国。庞涓急急忙忙带兵回来救援,但是庞涓这个时候就有准备了,他就不太消耗体力,准备要去迎战孙膑的军队。结果孙膑就用了一条计,用减灶的方法。因为齐军十万人,开始第一天就用十万人的灶台,一路撤退,第二天就减成五万人的灶台,第三天减成三万人的灶台。庞涓带的军队一天一天的赶,见到第一天齐军十万人,第二天就剩下五万人,第三天三万人。庞涓就哈哈大笑,「这些齐军都是胆小鬼!见到我们大军回来就吓得全部逃跑」。不知道原来孙膑用这条计去迷惑庞涓,于是庞涓下令,乾脆就带着一队骑兵,所有的这些军粮、物资全部丢下,轻装上阵,就带领一支小的军队去追击齐军。没想到走到树林那裡,这个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了,庞涓心急,得胜心切,点起火把继续追。结果发现前面的道路愈来愈窄,发现前面被树木挡住,原来齐军在这裡将前面的道路堵塞了,两边是山谷。这个时候庞涓就知道不妥当了,结果走到树林旁边,点起火把一看,树木上面竟然写了一行字,「庞涓死在此处」。这个时候知道上当了,但是来不及了,两边山谷齐军一声呐喊,万箭齐发,将庞涓的军队打得乱七八糟,最后一败涂地,庞涓就自刎而死。庞涓因为嫉妒孙膑,本来是同门师兄弟,最后自己得到不得好死的下场,所以嫉妒的心理确实是一个祸害的根源。
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裡。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
 

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学习心得 |第6集|钟茂森博士主讲|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8日22:04:2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270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