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大之后,老师接替母亲教学的任务,老师给小学生做示范,所以老师值得人尊敬,他是一生做出了牺牲奉献,没有想到自己,他想的什麽?下一代,我怎样把下一代教好,绝不想自己,全心全力来教导,让小孩扎根。德行上,母亲扎的根已经非常好了,老师再给做增上缘,把这些德行要给小朋友做示范,要给小朋友讲清楚、讲明白,他就永远不会改变,他不会学坏。他接触到不善的,他很清楚,善恶辨别的能力非常强,他不会变坏。他会影响别人,不会受别人影响,有这种本事。对于学术,让他接触,学术接触最初的阶层,小孩年岁小,十二岁以前记忆力特别强,教他什麽?教他背诵。背诵有很大的好处,帮助他记忆,读的书一生永远不会忘记。第二个防止他的邪念,小孩要胡思乱想,天天背书他就不会胡思乱想,所以这一举有数得。
十三、四岁,中国从前没有中学,有太学,就是大学,只有小学、大学,进太学。太学是研究学术,那时候就教你专攻一门,你对于哪种东西有兴趣,你基础已经很深厚,专攻一门,一生专攻一门,他心是定的,涉猎太多,他心是乱的。所以我们现在人,成就非常困难,为什麽?他精神意志不能集中,散乱心,所以他所得到的全是知识,要靠电脑帮助,要靠资料。古时候不是,古时候不需要用这个东西,他们开悟,他一门深入,三、四年,佛门裡面讲他得三昧,他心定了,定在那一门;七、八年,开悟了,这一悟,就跟此地讲的,法门无尽誓愿学,他全通了。到开悟之后,法门无尽怎麽学法?在生活上,就是《华严经》后面的五十三参,放你出去,你去看,你到处去看、到处去听,什麽你都去接触,全通了,智慧开了。没有得三昧,智慧没有开,老师决定不准你离开,你还没有资格出去参学。所以参学是成就后得智,一门深入是成就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禅定,根本智是般若无知,就是极清淨的心;一开悟了,无所不知,五十三参是无所不知,很容易。
像过去,龙树菩萨开悟了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他用多少时间把它学完?三个月,通了。你要说是真开悟了,世出世间法,中国的一套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大藏经》,顶多一年全部通了。哪个方法好?还是古人的方法好,我们现在怎麽搞都搞不过古人。如果你说古人不懂得现代这些科技,那是假的,你完全不了解。他懂得为什麽不发明?他要发明,世界就早一天毁灭,这是真的事实。连科学家都告诉我们,这个地球上五万年前,科学发达到顶峰,世界毁灭了。现在的科学发达也差不多了,也接近毁灭的边缘。所以科学技术适可而止,古人不愿意搞这个东西,它副作用太大。好处你能得到一点,但是副作用,你要认真去观察,你就晓得得不偿失,不值得去做,不是他不懂。这是报身菩提之因,报身真的是无量智慧。
第四,「无上菩提誓愿证」,我们通常讲的是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「是愿求证得佛果菩提也」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脱究竟圆满,这是成佛。我们今天在四弘誓愿裡头,我们特别偏重在前面两愿,发心度众生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我们就专学这两愿。后面这两样呢?后面这两样我们留到极乐世界再办。我们把精神、力量、时间集中在前面两个,把前面两个做好,决定往生淨土。我到极乐世界再去学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,到那边去搞,不在此地耽误时间。在这个地方就是一心求生淨土,没有别的事情。今天这个世间灾难太多,学佛不能没有慈悲心,没有这个缘分,当然老实念佛,有这个缘分你就不能不做。所以,佛菩萨随缘,随缘不变,不变什麽?不变求生淨土,这个目标、方向决定不变,然后再恆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我们也全心全力帮助你化解灾难,帮助你化解冲突,帮助你恢复安定和平,帮助你消除灾难,这附带做的。这些附带做的,有时候也妨害我们自己功夫,但是可以,没有关係,往生淨土是决定没有问题。妨害的是到极乐世界品位低一点,那个无所谓,蕅益大师讲得好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。对,一点都不错,因为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一愿讲,第二十愿不就讲到了吗?生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,阿惟越致是什麽地位?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阿惟越致,你看那还得了吗?所以,不能不修淨土,不能没有慈悲心。没有慈悲心,那就是违背了菩提,这裡讲发菩提心,你不能违背。遇到众生有苦难的时候,能不伸出援手吗?能不细心去照顾吗?那不是佛弟子。这个道理要懂、要清楚。
下面这是念老跟我们说的,「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,而证得三身圆满之菩提,还复广利一切众生也。」度众生、断烦恼、学法门,这三愿具足成就才证得三身圆满。证得三身圆满,以后还有没有事?有事,就是你那个第一愿,第一愿那个愿是无有穷尽的。生到实报土,也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之后,就是一桩事,普度众生。哪个地方有感,哪个地方就有应,什麽叫感?佛法裡有个字说得很好,缘,哪裡有缘就到哪裡去,缘就是感,感就是缘,我们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讲条件,有这个条件。什麽条件?他能相信、他能理解、他真肯学,这就是缘。有缘,帮助他,要帮他提升;他能信,帮助他理解;已经理解了,帮助他修行;已经在修行,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重要。不信的?不信帮助他起信,一个都不漏。大乘教裡面所谓「佛氏门中,不捨一人」,就这个意思,念念都是普度一切众生,要有这个心,要有这个愿。真正行动起来,那就叫行菩萨道。
下面我们看第二段,「缘理菩提心」,此即密乘之胜义菩提心。《无量寿经》显密圆融,所以它是大乘圆满的一部经。小乘的思想有,大乘的思想有,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都有,贤首讲的小始终顿圆也都有,显教有,密教有,佛法有,世法也有,完全具足,这叫大经。这给我们讲密乘裡头所说的。「一切诸法本来寂灭」,这是从理上说,「安住于中道实相,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,是为最上之菩提心」。这是什麽人?真正当机,是开悟的人,为什麽?他能安住中道实相,不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做不到。何以能做到?因为他彻底明白一切诸法本来寂灭,他证得了,这八个字就是惠能大师开悟讲的二十个字。一切诸法,实际上就是这四个字「本来寂灭」,能大师说的,寂灭的体,寂灭的相,寂灭的作用,我们从这裡去看,你就很明白了。
「本自清淨」是从相上说的,「本不生灭」是从体上讲的,「本自具足」是从德上讲的,「本无动摇」跟本来寂灭意思接近,可以说它从体上,也可以说从德上讲的。末后一句,「能生万法」,虽生万法,生灭是一不是二,生灭不二。怎麽体会生灭不二?你想弥勒菩萨给你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你就能够体会到生灭不二。这样才能安住中道实相,实相是真相,宇宙万有的真相,你在真相裡头如如不动,不动是什麽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叫照见。《心经》裡面讲的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是照见,那不是情见。我们凡夫是用情见,情见裡头有分别、有执着,有起心、有动念,这就错了。那不是安住中道实相,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烦恼习气裡头,凡夫跟佛菩萨一念之差。
现在人的心,我们细心去观察就知道,一般世间人心安住在哪裡?自私自利,他安住在这裡,所以他离不开六道轮迴。真正明白人,能够见到一切诸法本来寂灭,这是开悟的人,这是见道了,就是见性了,这是个明白人,他再也不会安住在烦恼裡头,不住在自私自利,没有自己。《金刚经》上,前半段四相破了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后半段讲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,念头都没有了。不但不着相,根本心裡没这个念头,那就是安住中道实相,这是胜义菩提心。虽然安住中道实相,你看底下,「圆成上求下化之愿行」,这是什麽?《还源观》裡头讲的四淨德,你去想对不对?随缘妙用,恆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心,心安住在中道实相上;应化身,恆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叫妙。一切时、一切处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,威仪有则。什麽叫好样子?他现在哪裡做得不对,你把他纠正过来,就是好样子,没有好坏。你看他毛病出在哪裡?哪个地方他受罪,你现个相给他看看,你现在自在,你现在是心地清淨,每天快快乐乐,这个相就好。现在社会上人,面孔板着,愁眉苦脸,你看那个相多难过!你快快乐乐现相给他看,这就是做好样子,这就是威仪有则,柔和质直,代众生苦。
来到这个世界干什麽的?来表演的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众生苦从哪来的?迷来的,愈迷愈深,这还得了吗?愈深愈苦。迷的什麽?现在最严重的,迷在贪瞋痴上,佛家讲五个字,贪瞋痴慢疑,没有一样不迷,而且迷得非常非常深。果报在哪裡?果报在阿鼻地狱。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,自然就离苦得乐。所以这是缘理菩提心,理就是自性,完全从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上来说,这是缘理。四弘誓愿从事相上说的,好懂,后面这一段深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发大誓愿第六 (第二十四集) 2010/12/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(节录自淨土大经解演义02-039-0216集) 档名:29-204-0024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