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要是果然觉悟了,先求明理。理明白之后,好比走路,这个路我认识,我只一开步走,不会走岔路,绝不会走错,克期取证,遇上多少天一定走到。不认识路的走,虽然目的地没有好远,走一辈子也走不到,甚至隔壁一条街你都走不到。为什么?走岔了路,往那边走去了,愈走愈远,毛病就在此地。所以学佛,不明理要能学得成,释迦牟尼佛不必出世,他出世就是多余的,四十九年所说的叫白说。为什么?不说,人家也能做到,那岂不是白说?诸位要晓得,觉悟之后,修行不但容易而且快速。所以学佛一开头,功力着重在开悟,宗门如是,教下也不例外,没有不注重开悟的。
讲到随缘不变、不变随缘,这个原理原则可以说是世尊说法之弘范,也可以说是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依据。这两句全是称性之词,不变是讲性体,随缘是讲性用,有体有用,从作用上要能见其体,从理体上要能明其用。在此地结论告诉阿难,『当知如是精觉』,精觉就是不变之真体,『妙明』就是随缘的德用。体不变,所以非因缘;用又可以随缘,所以非自然。不但是非因缘、非自然,下面这一句是无问自说:
【非不自然。无非不非。无是非是。离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。】
这两句确实将心性和盘托出,不容易。为什么?这桩事情本来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他能用这样善巧的方法把它形容出来,确实不简单。这是又进一层的来说,此中既然是非自然,又怕我们执着,望文生义,这是佛法教学里头最忌讳的,这是我们在讲堂一再给诸位同修提示的,要悟不可以执着,不能望文生义。所谓「望文生义,三世佛冤」,三世诸佛都喊冤枉。经的意思懂了就懂了,不懂不要去想它,不必去研究它。所以念经讲熟,不在记;讲悟,不讲研究,处处是避免心意识起作用,时时叫你提起观照般若,照久了,自然就开悟。
佛这个地方的五句话,就是堵住阿难的心意识,不但是「非因非缘,亦非自然」,还『非不自然』,这正是双非双离。「精觉妙明」,元清净体,那个非与不非、是与不是,统统加不上。这个道理在此地,确实可以不需要再多解释,为什么?前面世尊跟文殊菩萨在讨论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比喻「一文殊」,一文殊当中还能不能再有个文殊?就是这个意思。一真之体上什么都加不上,再给诸位说,一真的相用上也加不上。诸位不要以为,「一真之体加不上,这个我们点头,想想有道理,在一切相上如何加不上?」相上你所加上的全都叫戏论,这个道理实在讲也不难懂。你看《老子》第一句话就说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是讲体上的;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是从相上讲的。老子也悟入这个境界。所以一切名相是遍计所执性,里面也没有是非,也用不着执着,一切名相是人为的,假名安立,不是天生的,不是本性里头原有的,本性里头本来无一物,什么也没有,本性显出的这些相也无有名字。
再给诸位说明白一点,所现的这些相,相即非相。为什么?体跟相是一不是二。体不可得,相哪里会可得?诸位去细细的微细揣摩,在一切万相当中你看看哪一个相有可得?这要很细心去观察。粗心大意的时候,「我有得,我怎么没有得?你看这本书,我已经得了好多年」,这个看法太粗心大意!微细去观察,一切法剎那生灭,佛所讲的,「一弹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灭」,我们所看的是相续相。说真话,当体即空,所以这个相叫幻相,有叫妙有,「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」,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。真空是讲体,妙有是讲相、讲作用;真空说的是不变,妙有说的是缘,它两个是一不是二,这才叫正觉,真正觉悟了。所以他心里还有什么牵挂,还有什么放不下的?一天忙到晚,心地清净、一尘不染。一天忙到晚,给诸位说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。如果在这个地方体会到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,祖师讲《净土生无生论》,你也不怀疑了,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没有疑问,一点都不错,你就点头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