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缘的定义是随缘随着变,古人的解释「资始为因,助因为缘」,实在讲,因缘意思是相通的。因此在《缘生论》里面只说四缘,都是缘,为什么?第一个缘是第二个缘的因,第二个缘又是第三个缘的因,所以因缘之义是互为的。从果上看,与这个果最密切的这个因,我们就叫做因,其次的我们都叫它做缘。在唯识里面,我们说眼识九缘生,耳识八缘生,诸位从《百法明门》都能看到。一般讲四缘,这是开合不同,四缘是讲亲因缘、所缘缘、无间缘、增上缘;再要细分,是无量因缘,绝不是简单的事情。佛常说法,说四缘说得多,这都是从纲领上说,便于说话起见,把一切缘归纳为四大类。
阿难在此地说,『心犹未明,咨询如来,是义云何合因缘性』,这就是自己想想有疑惑,好像因缘生也不是很妥当,求佛明白开示。觉性本来是常遍、性非生灭,怎么能够符合因缘是随缘随变的定律?所以说是义云何才能合因缘性?「合因缘性」就是合乎因缘生法的定律,怎么才能合?
【佛言。汝言因缘。吾复问汝。汝今因见。见性现前。此见为复因明有见。因暗有见。因空有见。因塞有见。】
这一段文里面一开头,佛就先破见性不是从因生的。因也叫做种子,诸位要知道,八个识在阿赖耶里头都有种子。譬如九缘生识,我们讲眼识,第一个就有眼识的种子。没有眼识的种子,虽然其他的缘具足,眼识也不生。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,有为法才如是,无为法哪来的种子?没种子。凡是有种子的,就是有因的,皆是世间的生灭法;无因、无种子的,这才是真正的无为法。所以接着就教他,汝因见明,或者是见暗、见通、见塞,而后才发现你有个见性现前。换句话说,果真如是,那这个见性就于明暗通塞之中,这真正能找到因。但是亲因只能有一个,不能有两个。我们种瓜,瓜子是亲因,这一粒瓜子才长一个瓜出来,不会说许多瓜子长出一个瓜,没有这个道理,亲因只能有一个。缘可以有很多,亲因只许有一个。好了,见明、见暗、见通、见塞,这个因只许有一个,你才能够显示出你的见性现前。
底下就是追究来问他,『此见为复因明有见、因暗有见、因空有见、因塞有见?』你这个见性是以哪一个为种子?以哪一个为亲因缘?刚才说过,一因多缘能结果,多因一缘不能结果,没有这个道理。这里摆了四个,到底哪一个是因?我们看看世尊的破法:
【阿难。若因明有。应不见暗。如因暗有。应不见明。如是乃至因空因塞。同于明暗。】
这个文意很显然,佛的意思是:如果以明相为种子,见性现前的话,你的见性就不应当见暗。为什么?暗与你的因不相合。假如暗是你见性现前的种子,换句话说,你就不应该见明。事实上,你的见性既能见明又能见暗。从这两番问答,岂不是很显然的告诉我们,体性不变。体性不变就不能说是因缘生的,因缘生是随缘随变,我们想想,这见性确实是如此。如果我们讲识,讲眼识、讲第六意识,真的是随缘随变。譬如眼随茶杯的缘,眼识里头马上就变这个相,它就变了,它就有这个相在;第六意识再缘眼识的缘,第六意识的相分又变现这个相,随缘随变。不缘怎么样?不缘,相灭了,眼识的相灭了,意识的相也灭了。只有一个不灭的,在阿赖耶识里头,虽然没有了,想想刚才的茶杯是什么样子能想得出来,那是把阿赖耶识的印象又提出来;如果不提的时候,只有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相的种子,其他各个识都没有。所以随缘随变。
见性怎么样?见性随缘不变。所以性跟识不一样。学佛的人就是要学一个用见性,不要用眼识;用真性,不要用心意识,与心意识相应的那些心所,当然更不必去用它,这就叫佛菩萨。要去问,如果这样学佛的话,那我不是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吗?实在讲,是不应该有这样的疑惑,为什么?我们讲席里说过多少次,用根性(就是用真性),是自己;用心意识,是待人接物,是办事,那就什么?心意识都叫做成所作智。把每一样事情都办得圆圆满满,三轮体空,这在佛法里面叫做「无作而作,作而无作」。做了没有?做得非常好,样样事都做圆满了,做了等于没有做。为什么?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。所以一个是自受用,一个是他受用。由此可见,佛法是活活泼泼,它不是死东西,不是消极的,是积极的、是进取的。
再看底下一段文,这个文都好懂,就是换一个字就是。前面讲的因,这里讲助缘。在见性里头找因,明暗塞空里头找因找不到,于明暗塞空当中找缘也找不到。
【复次阿难。此见又复缘明有见。缘暗有见。缘空有见。缘塞有见。】
缘就是讲助缘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