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75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我曾经就问过我们恩师,因为恩师常讲,佛在经裡讲的这些意思是不是真有什麽意思?不是,没有意思,佛的心是空寂的,叫做什麽?应你众生的启请来回答的。就像叩钟一样,你叩它,它才鸣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它不会你不叩它自己鸣,那个不会的。所以他有没有意思?他没有意思,你问他,他就跟你讲,讲得很精彩、很圆满,你都听明白了,他自己始终没有意思。像夫子讲的「空空如也」,「有鄙夫问于我」,就是「叩其两端而竭焉」,告诉你两端,包括善恶、是非,一讲出来肯定有两端,讲得很明白,自己还是空空如也。所以,老师是没有意思的。我就问恩师,师父您讲经典,我们听您讲,每个人听的意思都不一样,领会也不一样。听完之后大家一起讨论,甲说师父应该是这个意思,乙说不对,师父是那个意思,每个人听了他都有一个意思,那怎麽回事?恩师说,这全不是我的意思。我就问,那是不是您没有意思?他说没错,我没有意思,你听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我的意思。所以应该怎麽听?听什麽就认认真真的听,不要起心动念,不要去思考,不要分别执着,直下领受,懂了就懂了,不懂由它去,这你才能够解圣贤、师长的真实义。真实义是空空如也,就是让你放下分别执着而已。你放下了,你就跟他境界相平等,其实哪有什麽意思?

 

蕅益大师在这裡教我们学习的方法就是安住当念。后一念去领会、去理解的那个意思产生了,是你自己的意思,那叫惰,惰于学。「先一念而预相迎,亦是惰」,老师还没讲到那,你自己就产生一个意思,那也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那个经典裡面的意思,经典裡面也没有意思。所以不要去回味,也不要相迎,相迎是还没讲到那,你就预先在那裡思考,不需要。学道跟学世间知识学问不一样,学世间知识你可以预先准备、预习,听完课之后回去複习,这都可以,那是学知识,你能记得住;学道,这个方法用不上,学道就是让你锻鍊不分别不执着、不起心不动念。所以听课也是修行,安住在当念,这叫不惰。

 

底下举四个比喻,让我们能够领会,「如空谷受声」,自己的心要像空谷一样,那个山谷是空的,所以有人在那裡大叫一声,它有回声。老师的教导就好像声音传到空谷裡头,你立刻得到回响,这叫感应道交。「乾土受润」,土地很乾,一下雨它就大量的吸收水分,全部吸收。你能够做到不回味、不将迎,安住当下,你就能够全面吸收,百分之百、圆满的、原汁原味的吸收营养;你要一回味,你所吸收的是经过你自己分别执着加工扭曲之后的,那个就不是原汁原味了。「大海受雨」,大海广阔,下了雨全部都下到海裡头,一滴都不会漏走,也是比喻这个意思。「明镜受像」,像镜子,一个物体、一个人走过镜子前面,镜子能够照得清清楚楚,当下、瞬间照得圆圆满满。不会这个人来了,我先把头照出来,然后把两隻手照出来,再一个身体照出来,两条腿再照出来。没有先后的。如果有先后,那就有前念、有后念,它是当下全部完完整整照出来。这明镜受像,同时全部、圆满的接受,这个要诀就在于你听的时候不动念头,你就能够圆满吸收。专注的听,你听得很清楚,你不打瞌睡、不开小差、不走神、不胡思乱想,就是听得清清楚楚,就是这样,你就全面吸收。

 

「随语随纳,不将不迎」,随着你的老师的语言,随时他讲出来,「随纳」,纳就是接纳。老师没讲之前我们不将迎,没有什麽预期的想法,老师讲完之后也不必回味,这叫不惰,这是学道的要诀。那你问,我这麽听,听不明白怎麽办?我非得想,我不想我不能明白。这个事情你不能想,听不明白再听一次。现在我都说比古人有福报,你拿光盘再听一次,第二次听不明白,第三次,第三次不明白,十次、百次。人一能之己十之,人十能之己百之。别人一次听明白的,你十次总能听明白;人家十次才能听明白的,你一百次也能听明白;一百次不行,还有一千次,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,一千次你肯定明白。千万不能够去想,一想,你就真的永远不明白了,这是要领。这一想就是障碍自己的悟性,悟性是不动念头的时候,它自然就出来了。

 

我们读书也是这样,读书叫随文入观。听讲,随语随纳,纳是吸收,悟入,这叫做会听会看。我们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,也就不会听、不会看,学了老半天,他只记忆得多,知识多了,悟性少了,学的都是知识,所以成为一个什麽?美其名曰儒学家、佛学家。实际上,道的门都没入,不是真学儒的,不是真学佛的。颜回这种方法,夫子最为讚歎,所以说,『语之而不惰者,其回也与』,只有回做到了这一点。我们再看下面一章,第二十一章:

 

【子谓颜渊曰。惜乎。吾见其进也。未见其止也。】

 

孔子在这裡讲到颜回,『颜渊』,这个肯定是跟别人讲话,讲话的时候颜回已经去世了,孔子在这裡很感叹,『惜乎』,太可惜了。接着他说,『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』,吾就是孔子自己,其是指颜回,孔子见到颜回生前非常用功,非常的精进,所以说,我只见到他一直往前精进,在进步,从未有见到他停止过。这个「止」可以当停止讲,这是一种说法。也有古注说这个止是止境,就是夫子见他一直往前进,没有见他到了止境,意思就是说他还没有真正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,就是还没有学到头。没学到头就去世了,所以非常的可惜。这是人命无常,所以我们在人道学习真的是很多遗憾,还没有完全学圆满,寿命到了,这是八难之一,寿命到了,因此学就不能够圆满,所以孔子在这裡叹息。

 

蕅益大师注解裡面讲,「进是下手,止是归宿」,夫子讲「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」,这个进是下手,功夫下手,不断进步,颜回功夫得力,可是没到归宿,寿命到了。「正在学地,未登无学,奈何便死,真实可惜」。颜回还在学地,他在圣贤之道上还没有毕业,还没有成为大圣人,还是一位贤人,将要成就还未成就,「未登无学」,无学就是毕业了,圆满了。在佛法裡面,无学在小乘佛法是指阿罗汉,他出三界了,断了见思烦恼就证得小乘无学。因为小乘最终的目标就是出三界、脱轮迴,阿罗汉证得了。但是大乘佛法的无学,那是究竟佛果,阿罗汉都不究竟,还继续修,还有菩萨果位、还有佛果位,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。那麽颜回,当然这裡我们未能够鑑定颜回到底是在哪一地上的菩萨,但是他肯定没有成为究竟佛果,奈何便死了,寿命一到,这一生所学的就终止了。第二生往往还要从头来过,那是真实可惜。所以,为什麽佛劝导我们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?如果我们不求生西方淨土,这一生即使你学得像颜回那样,那真了不起,可是还是很可惜,来生(菩萨都有隔阴之迷)你一投胎往往就会迷,一迷了,所学的功夫就中断,出生以后至少你得有二十年,到二十岁你才重新接触到圣教,接触到佛法,再开始学,那就浪费二十年光阴。这二十年当中如果遇到不好的缘,遇到诱惑,往往让我们堕落,那就更可悲了!往生极乐世界没有这些恶缘,因此我们的修学可以永不退转,毕竟成佛,一定能成佛,只有进步,没有退步,直到大乘无学、究竟佛果而后止。这是二十一章。下面我们看二十二章: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:17:4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1350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