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75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【子曰。苗而不秀者。有矣夫。秀而不实者。有矣夫。】

 

这章孔子用比喻,比如种稻穀。『苗而不秀者』,苗是已经生了苗,长出苗来了,但是「不秀」,秀是指出穗子,像稻穀它有稻穗,如果长了苗而不出穗,这样就不能结果;『秀而不实者』,这是讲有的已经出了穗子,但是它不结实,就是没有结果实,这两种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成果。『有矣夫』,就是有这样的人,大概是指孔子弟子们,到底指谁,孔子没说。

 

孔子讲这个话的意思,蕅益大师他注解裡面讲,「令人惕然深省」,所以我们不要去猜测,「孔子这个话到底是指谁?」猜测这个没什麽意义,关键是反求诸己,问问自己。这个话说出来是让我们惕然深省的,惕然是警惕起来,提高警觉心,深刻的反省自己到底是什麽样的人,是苗而不秀者,还是秀而不实者,还是你真正有得到了圆满的成果?这是讲求学,求学不能够苗而不秀,也不能够秀而不实,一定要到达成就的果位。

 

什麽叫苗,什麽叫秀,什麽叫实?江谦先生补注裡面有跟我们做了开解,「苗是生信,秀是开解起行,实是证真」,这是用清凉国师的话,唐朝清凉国师对于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清凉《疏钞》裡面提到的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这是修学四个次第。苗,长苗是生信,我们对圣贤的教导产生信心,这个是第一步,这是很可贵的一步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我们对于圣贤教导的信心,是道的源头、功德的母亲(母亲能生孩子),生功德,信心很可贵,可以长养我们的善根,这第一步是信。所以学圣贤之道跟学世间知识不一样。世间知识一开始,你是先怀疑,到底是怎麽样的,是不是这样的?我们来个设问,然后开始研究,开始寻找答桉,这是世间法的学习。但是学圣贤之道那个思惟方式是完全不一样,先是要信;你一开始就怀疑,你就不能去起行。先要信,信了之后慢慢求解,然后实行,最后证,证是证明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是对的。所以第一步信心,我们问问自己,到底我们对圣贤人的教诲有没有信心?你有一分信心,你才能够解得一分。像夫子前面讲到的,颜回他就是能解,所以夫子「语之而不惰」。颜回能解,为什麽能解?他能信,首先第一个信老师,信老师所说的道理,不怀疑,这是颜回做到了,然后他解就容易了。开解了之后,他得行。光有解,解悟,我听明白了,可是听明白了不肯去做,那不行,不肯去做,那就叫做「秀而不实」。光有信而没有解行,那就是「苗而不秀」。所以解了之后,力行重要,解一点就行一点,解两点就行两点,不断的力行,就不断的证明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是真的,真理。「实是证真」,你真正就得到满意成果,你成圣成贤了。

 

我们问,我对于圣贤教育我也信、对佛法我也信,解,我也听经,也能明白,但是遇到境界来了我提不起来,我用不上,我用的还是我原来那套的烦恼习气,还是原来那套思惟方法,我没能够用上佛法,没能够用上圣贤教诲,事后回头想想又很烦恼,甚至很内疚、很自责,怎麽办?这个是功夫还不到家。功夫包括信、解、行,信,信得不够;解,也解得不深;行,就更行得不力。归根到柢是什麽?道理还没明白。所以还是要在信解上面下功夫,你要解,要多听,听得愈多愈好,印象愈深刻。你印象深了,你在境界面前才能提得起来,用得上,你的行才得力。行的时候,那就是要下狠心断习气,克己复礼,对自己的毛病习气不能纵容姑息,要下狠心改过自新。《了凡四训》裡面讲,天下这些英才俊秀不少,为什麽一生没有成就?只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。因循二字就是什麽?得过且过,不肯认真对治自己毛病习气,对自己还是放鬆、还是纵容,纵容自己的习气,没肯真干。因循苟且,悠悠度日,不知不觉老之将至,真的是后悔莫及。底下这些,这几章我们可以连在一起看。夫子一开始说颜回,给我们树立个好榜样,这裡又提醒我们,警惕我们不能苗而不秀、秀而不实。否则时光浪费了,到四十、五十以后愈学愈艰难,因为什麽?习气愈来愈重。所以断习气愈早断愈好,愈年轻的时候要断的话愈容易,愈到老年愈不容易。底下第二十三章我们来看,这也是警惕我们。

 

【子曰。后生可畏。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。四十五十而无闻焉。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】

 

『后生』就是指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,真正是风华正茂,学习能力是最强的,所以称『可畏』。可畏,就是让我们不可以轻视他们,他们会很了不起的。『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』这意思是说,后生的前途不可限量。「焉知」,就是怎麽知道他将来不如我们?来者,就是这些后生将来会成为很有成就的人。「今」就是指,根据《皇疏》,这是南北朝皇侃的注疏,《皇疏》以为,「今,谓我今师徒」,今是讲孔子自己说我们这些师徒,包括自己在内,包括弟子们。可能现在的后生,二十岁之前发心学习,立志求道,将来成就会高过我们。也有的注解说这个今,像「邢疏、朱子,皆作『我今』」。邢是邢昺,北宋的经学家,他的注疏,还有朱子(朱熹)《四书集注》裡面讲到,这个今是指「我今」,就是专指孔子而言。根据雪公的意思,用后生来跟孔子相比,这比较难讲,所以雪公比较倾向于《皇疏》的解释,「今」是当作孔子师徒,这样比较好。所以我们讲,这个话用白话来讲就是说,怎麽知道后生将来不如我们师徒?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

底下一句,『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』,就是说人如果到了四十岁,或者到了五十岁,他的学问、事业、德行还是没有什麽成就的话,「无闻」,闻就是别人都知道,那一定是成就了别人才知道。如果别人都不知道,你没有成就,「斯亦不足畏也已」,这样他也就不足畏,就不是那麽可畏了,不如后生可畏。夫子讲这几句话,一个是教我们不要轻视那些年轻人,见到年轻好学的,我们应该多加重视、多加以培养,希望他们将来有大成就,希望他们超过我们。长江后浪推前浪,我们希望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要超过,这我们教学才叫有成就。如果我们教下面一代,不如我们这一代,那是没成就,这是教学失败了。所以对于后生要多加栽培,不能够轻视,更不能嫉妒。要是嫉妒,那自己是造很重的罪业,为什麽?圣贤之道就断在自己手裡了。你不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,那等于是圣贤之道到你这就停止了,这是很重的罪业。孟子所谓的「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」,对于法脉的传承,假如说法脉到我这就断了,那我就是大不孝,对祖宗、对圣贤大不孝。

 

所以这是鼓励我们要重视栽培后生,同时也是在勉励,孔子这裡勉励后生要及时努力,要认真求学,把握好光阴,不能够把少年大好光阴给空过了。少年时期记性好,悟性也好,为什麽会悟性好?你心清淨,受的污染少,涉世未深,受的污染就少。所以他这个年纪学习是黄金时代,只要好学,只要认真肯干,就容易成功。我们看到夫子本人,「十五有志于学」,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,到三十岁,「三十而立」,三十岁毕业了,学成功了,三十岁就成圣人了。佛门的祖师大德裡面也是一样,很多都是二十多岁大彻大悟,做祖师了。你看六祖惠能大师,他开悟二十四岁;蕅益大师,注解这个《论语》的蕅益大师,明末清初的人,他开悟的时候也是二十四岁;我们做中峰三时繫念,每天晚上做的,中峰国师,元朝时候的人,开悟是二十七岁;释迦牟尼佛也是,他见性开悟三十岁,都是很年轻,把握好光阴,就学成功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:17:4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1350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