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记得我十九岁开始接触我们恩师的经教,后来到美国留学,刚刚读完硕士的时候,开始读博士,二十四岁的时候,在达拉斯恩师的道场拜见恩师。老人家见到这年轻人挺好学的,也很欢喜,看见我对老人家也很尊敬,见面就顶礼三拜,他就笑眯眯的问我,你从哪儿来?叫什麽名字?今年多大了?我就一一回答,我是从广州来,在这读书的,今年二十四岁了。他说你是广东人,二十四岁,当年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广东人,他开悟就是二十四岁。我这一听,心裡也就挺惭愧的,人家二十四岁就成六祖了,接了衣钵,我们这二十四岁还是迷惑颠倒。老人家当时很慈悲,勉励我认真学佛,我当时向恩师发了九条孝愿,我写下来,读给老人家听。老人家很鼓励我,「你要落实这九条孝愿,必须认真学习圣贤教育」。然后送给我一套《华严经》,精装本五册,这麽厚,五册,让我以后好好学习。所以回忆当时,这是二十四岁,我现在已经三十七了,转眼十几年过去了,还没有什麽成就,心裡非常的惭愧。真的,如果早一点觉悟,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圣教上来,到现在可能已经成就了。那时候还在继续攻读博士,走世间的道路,工作,当然这也是自己的因缘,自己福报还不够,还要酬业。工作也是酬业,你欠着社会、欠着人民的,你就得工作。
所以这十多年也就晃晃悠悠过去了,直到二OO六年底,那是三十三岁、三十四了,十年过去,觉悟了,把工作辞掉、放下了,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圣贤教育当中。这三年半、不到四年的时间学习,自己也感觉到有进步,比以前进步要快很多。人家见了面说,没想到你进步得这麽快,听你讲课,跟几年前讲课完全不一样了。他这麽一说,我才回头想想,是,是有点进步,他不说,我还没去想这个问题。进步从哪来?没别的,就是恩师常讲的,放下。你放下一分,你就进步一分,就看你肯不肯放下,道路都已经给你指得清清楚楚,你肯不肯走?我们还算老实听话。老人家的教诲,他鼓励我应该全职投入到学习和弘扬圣教上来,我听话,把工作辞掉,放下了身外之物,身外的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,把它放下,真的对圣教的领悟力就发现增强了,自己在力行上一年比一年在进步。这是感恩恩师的教导,圣贤佛菩萨的加持。想想自己马上奔四十了,这是孔老夫子讲的,「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」,人生已过一半,以前二十多岁的时候不觉得,觉得光阴还是挺多的,现在转眼人到中年了。过去听到「中年」两个字好像挺遥远的,不知不觉自己就是了。再过二、三年,四十岁就来了,再一忽悠恐怕五十岁都到了,还要是不成就,这一生恐怕就空过了!所以老人家昨天讲经又说到,只要你认真的去做,认真去干,十年你能成就。他举出两位,一位在东北的刘素云居士,一位是在四川还没有见到的,这两人就用十年时间成功了。只要我们好好把握时光,认真努力的依教奉行,十年就能成就。人生没有几个十年,要干就得赶紧,现在抓紧。
但是,李炳老在《讲要》当中又提到,到了中年,学习能力是在递减,这是人生的一个规律,一般人是这样,但是也不代表我们四十、五十以后的人要学习就不会成就,不是这意思。只是学起来可能比二十、三十稍微困难一点,这是肯定的,因为体力衰一点,记性差一些,脑子裡妄念多一些。但是只要你真肯干,还是能成功。孔老夫子他就曾经说过,「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」,夫子到老年还是这样好学。发愤忘食就是废寝忘餐,努力精进。乐以忘忧,学得很快乐,没有忧恼,也不会担忧自己四十、五十了,年纪大了,忧虑自己学不好,没有这个忧虑;也不会忧虑「我习气毛病很多,放不下」,不要忧虑那些,一味的去学,一味的去做,不要管那些烦恼习气,把烦恼习气也就忘掉了,不要让它现行,不要让它起作用,你就成功了。你看,「不知老之将至」,那时候,你就没有老,你学成功了。特别是淨土法门,那是什麽?我们恩师讲的,让你不病、不老、不死的法门,不仅不知老之将至,你也不知死之将至,你不会有死了。身命到头了,阿弥陀佛接你,你活着去,不是死了去的,这是不死的法门。
孔子、圣人给我们示现的都是一生好学,没有间断的学习,我们更应该努力。说老实话,只要努力,不管你年纪有多大,恩师讲的,你哪怕现在是六十岁的人,你可能还有十年寿命,现在世界平均年龄是七十岁,你就还有十年,你认真学,你一样能成就的。刘素云老师她就是五十五岁开始学,学了十年,现在学成就了,老人家给她鑑定。她怎麽学?她的要领就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这八个字。年纪大了,不可以学杂,一学杂,心力也用不上,耗费精神,反而样样都学不好,一定要学一门。刘素云居士就是一门深入听《无量寿经》,听了十年,听成就了。听《无量寿经》,每天十个小时,实在忙的时候,最起码一天也是四个小时,听我们恩师老人家的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早期讲的。她是什麽?一片光盘重複,一天就听一个光盘听十次,一个光盘一小时,听十次。因为记性不够好,重複听可以弥补。现在有光盘,真的学起来的时候方便很多。所以这些善知识给我们示现的榜样,给我们很大的信心。她五十五岁开始学,我现在三十七岁学不晚,四十岁学也不晚,现在就开始,要领就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她能够学成功,我们为什麽学不成功?我们不会亚于她,要有信心,要有决心,而且抓住这个原则,一定要专,不能杂。
现在我终于悟明白这个道理,我辞职以后跟着老人家学,扎根,当然学的这些经典主要是扎根类的,但是还是杂了。你看我儒释道这些经典、专题,我自己讲的(我是通过讲来学习,教学相长),讲就讲了一百多个专题,包括《弟子规》、《孝经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、《五种遗规》、四书,这是儒家的;道家的《感应篇》、《阴骘文》、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记》、《了凡四训》等等;佛家的《十善业道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、《中峰三时繫念》、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经典讲得太多了,现在得归口了。讲了一千三百个小时,现在发现,假如这一千三百小时全用在一部经上,那成就肯定比现在要大。所以我现在也下定决心,四书,因为是老人家叫我讲的,我要至少《论语》得交个差,到年底之前把《论语》讲完,《孟子》和《中庸》,我向恩师已经请假,我说等我开悟了我再继续讲,现在我先暂停,请个假,剩下时间专修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希望用十年的工夫专修、专念、专讲。我是希望把恩师老人家十次讲解《无量寿经》的这些讲记进行一个会集,这十年把这桩事情做下来。《无量寿经》是会集本,恩师老人家也讲过十次,也需要有个会集,我就希望,既然我是专职做这一行的,读书、文字这方面能力还算可以,那我就应该好好把这件事情做好,希望这十年能真有成就,不能再耽误自己了。老人家听了我这个愿也很高兴,还补充一句说,你会集好之后,还要把它翻译成英文,我说好!「有志者,事竟成」,我们就干,希望恩师老人家多加持,佛菩萨加被,希望能满愿。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对这章《论语》的注解,「今日立志,后来满其所期,所以可畏」。后生可畏,年轻人为什麽可畏,为什麽不容忽视?因为他能立志。今天你能够立志,志一立,人就有动力,人的这种精神就提起来,能专注在你的志向上,后来一定能够满愿。「满其所期」,期就是期望,你的期望一定能实现,真是「有志者,事竟成」,就怕你没有志。即使你现在已不是后生,你可能已经是中年人,甚至是老年人、到七十岁的人,这样修能不能成就?一样能成就,只要你有坚定的志向。最怕你自己没有志向,觉得「我不行了」,你觉得「我不行了」,那真的就不行了,你心想事成。你想它成,就能成;想它不成,那就是不成,取决于你这个心念。底下又讲,「四十、五十而不闻道,不能酬今所立之志,则越老越不如后生矣」。就是人到了四十岁、五十岁还不闻道,那真的很可怜,人生过了一半,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还不明瞭,这不仅可怜,也是可悲,真叫可怜悯者。不闻道也包括什麽?接触了圣贤教诲,但是并不能够生起真正的信解,这也属于不闻道。这样的人有不少,你说听经,天天也在听,听了十年、二十年的都有,但是,是不是悟入了?怎麽看他是不是悟入?看他是不是真有力行,是不是做到。如果没做到,那没悟入,没解,再说句老实话,没信。
你看我们恩师跟我们常讲的一个例子,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,在我们恩师出家受戒以后回来看老师的时候,李炳老指着我们恩师,他还没进门就指着他大声叫:「你要信佛!你要信佛!」这让我们恩师听得有点煳涂了,怎麽我还不信佛?不信佛我能出家吗,我能去受戒吗?我还教佛学院,怎麽不信佛?这时候李炳老让我们师父坐下来,跟他解释说,有很多出家几十年、一辈子的老和尚,到最后还不信佛。这时候我们恩师明白了,原来老师叫他信佛,意思是对佛的教诲你要真正做到,你才叫信佛;你没做到,说明你还没信。信了,你肯定做到,那叫真信。这个是「闻道」,所以「四十、五十而不闻道,不能酬今所立之志」,不能够圆满我们当初所立下的志向,那就「越老越不如后生」了,年纪愈大,那就真的是愈可悲了。这些话我读起来,都好像根根针刺自己的心一样,确实让我们惕然警醒,不敢再因循放任,真要认真去干,时光不留人、不待人。对于年轻人,我们也要多提醒这个,年轻人也不可以觉得自己还年轻、以后时光很多,这一忽悠就十年、二十年过去,时光太快,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。不要以为你总是二十岁,时间就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跑得最快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