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仁原于德,德原于道」,这个原是本源,仁的本源在于德,德的本源在于道,一切都是道所生的,它是本体,它是根的根,最根本的。所以,要证道,要从艺修仁,由仁来修德,由德证道。道是我们的目标,志于道。但是道你没法修,因为它无形无相,没有办法修。修是从仁、艺上修,也就是说从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上来修。佛家讲的《十善业道》就是身口意三业的修行,身,不造杀、盗、邪淫;口,不造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;意,不起贪、瞋、痴,这叫修善,这就是从仁艺上修。孔子这裡讲得简单,仁就是讲意业,心地上的这些念头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你才能做到仁;艺是身、口上的造作,持戒守礼,你这就是修德证道。
「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」,中根以下的人很难去理解、去体会。为什麽?它是不可道、不可见、不可闻,它太抽象了。我们一般讲的形而上,它很抽象。虽然是抽象的,但是它真有,不是没有。它是空寂,但不是没有。一般中根以下觉得很玄,这个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他没办法去体会。那麽孔子也有方便,你就修仁和艺。
「然行仁艺,道德即在其中」,你能够行仁艺,你就是在修德证道,这是教学的善巧。对中根以上的,孔子讲,「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」,中根以下的不能够讲道德,太高远了。中根以上的人可以跟你讲道德,可以讲到宇宙的本体,我们人的本性,不仅是人,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本性。这个本性跟宇宙的本体是一不是二,万物同一个本性,所以宇宙万物是一体,这个一体我们也称为法身。我们能够理解到这层,对我们修仁学艺确实有很大的帮助。这是什麽?根性利的人。
我们学《论语》,常常会联繫到道和性上面来讲。虽然孔子当年讲得不多,这是因为什麽?大概大部分人都不是上根人,大部分人是中根或者以下,所以孔子说得少。你看子贡也讲,「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」。孔夫子讲的性和天道,这就是对上根人才讲,一般人是不可得而闻。对一般人只能讲文章,文章就是仁艺,表现在外面的,你能够学习到、触摸到、感知到的。但是,我们现在学《论语》也学到第七篇了,已经是超过三分之一,可以多加入一些性与天道的内容。为什麽?我们的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升,不能够老在中下根,这个根性是变化的。何以有根性的分别?在本性上来讲,人人都是一样的,无二无别。我们凡人跟圣人本来没有区别,本性上讲是没有区别的,都是性本善、性本觉,都具足了明德。我们现在为什麽在智慧、能力上跟圣人相差甚远?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有障碍,这个障碍就是习气,所以夫子讲「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」。本性上是一样的,习性上跟圣人差得老远老远。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就是不断的去除习气的过程,习气慢慢放下,我们的根性就提升了,跟圣人也就慢慢近了,跟仁就不远了,你就逐渐从下根到中根,最后到上根。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三分之一,假使你一开始就是下根,你现在也应该到中根才对,所以「可以语上也」,可以跟你讲性与天道的事;如果你原来是中根,现在就应该到上根了;如果你原来是上根,现在就应该开悟了,这样的学叫实学,开悟就证道了。
实际上,真正利根的人,听一、二句也就证道了。你看颜回跟夫子,《论语》裡面,颜回向夫子请教的只有两个问题,其他人跟夫子请教的问题都比较多,颜回只请教两个问题,一个是问仁,一个是问政,问治国方面的。真正对他自己修学的问题只有一个,就是问仁。夫子就答覆他,「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就答覆他一句话,颜回言下就大悟,马上就证道了,他明白了,这是利根。夫子跟他讲的都是对上根人讲的话,说叫你一日克己复礼。克己复礼,表面上我们听起来是讲艺,仁艺,道德仁艺的艺。六艺裡面第一个是礼,你克己复礼就是修这个艺,从外面来修。而且修多少?就一日。一日你能够真正做到克己复礼,天下就归仁了。归仁,仁是一体。这个天下,夫子当年对一般人只讲天下;现在我们科学发达,视野广阔了,天下已经不算大了,我们应该讲什麽?讲宇宙。一日克己复礼,「宇宙归仁」,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说的话。宇宙归仁是什麽?宇宙归一,一体,你就入境界了。为什麽?因为天下跟自己是一体,本来一体,你只要把自己好好修好了,你据于德、依于仁、游于艺都修好了,你就立刻证道。整个宇宙归于仁,他本性本善的面目就现前了。
所以夫子最后补充一句,「为仁由己」,由自己,「而由人乎哉」,哪裡由别人?颜回在这一句当下就证道了。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通了,为什麽?他把障碍全放下了。什麽是障碍?克己复礼的「己」是障碍,己是一个小的自己,小我,我执,讲得再粗一点,自私。有自私,你怎麽能复礼?复礼是回归到礼上来。回归到礼,你就回归到仁了,因为礼是仁的外在,仁是礼的内在。把自私自利放下,这个我没有了,法身就现前。所以,你能够克服掉一个自己,这个小的自己,这个有习气毛病的自己,你就回归到本来面目,那就是道、德、仁,表现在外面就是礼(艺)。所以我们学习没有别的,就是放下,把自己的那些习气毛病一天一天的改掉。学习的过程就是觉悟的过程,觉悟什麽?觉悟到自己有不少习气毛病,就觉悟这个,不是说让你增加多少多少知识,那个方向不正确。过去我在大学裡读书的时候,那是学知识,学的是金融知识,学的这些技术,那些东西是往外攀求。当然那些东西不是坏事,但是你能不能证道?你要不肯放下,你不能证道。放下是什麽?你得往内观,看看自己身上有什麽毛病。一开始就用《弟子规》、就用《太上感应篇》、就用《十善业道》来检查,天天做反省的功夫,就是曾子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天天做颜回的克己复礼的功夫,你有一天就能够归仁、归礼、证道。
底下雪公又讲,「如此由体达用,用不离体,中国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」。中国文化的精神,我曾经讲过六个小时专题介绍,因为现在中国人也在提倡振兴中国精神,报纸上也登一定要重振中国精神。这精神是什麽?最简单的来讲,就是用《论语》这一章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,这就是中国精神。如果展开来讲,我就总结了十大纲目,这个纲目将来有机会我把这个文发给大家,大家也可以上网去听我讲的「振兴中国精神」这个专题,也是按照道、德来讲的。道是体,德是相,仁和艺是表现道和德。在道上讲,在本体上讲,我们用一、二、三来讲。一是什麽?一体。你要形容道不好形容,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勉强的去说,我们用一、二、三来形容。一是「一体」,二是「二相」,三是「三宝」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