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31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所以你看看,都是一时迷惑,被这张面皮给诱惑了。你好好想想,她老了是这个样子,死的时候更可怕。死之前,重病的时候,面色灰白、头髮蓬鬆,起不了床,屎尿一大堆,你就想想,你还有什麽可乐?死了以后,如果没有人收尸,三天就开始长蛆虫,外面有蚊子、苍蝇都来咬,裡面的那些虫子慢慢的开始滋生,然后虫在肚子裡头咬出来,千疮百孔,一个洞一个洞的,虫子咬出来的。然后人随随便便的把这尸骨拉到黄土堆裡,也不埋藏,风吹日晒,把肉、筋骨都搞乾了,还有点筋连着骨头留下来,真的是野狗都不想吃。人到最后不就是这个样子吗,斯有何乐?做这种不淨想、不淨观,我们的欲心刚刚起火,立刻就是冷水浇头,把它扑灭了,这种方法确实好。常常用这三种观想,亲想、怨想、不淨想,常常这麽练习,真正遇到境界现前,你就可以泰然自若,你会如如不动就能够过关。所以欲一定要伏住,真正到了无欲,你自然就刚。

 

我们再看雪公李炳南老先生的《论语讲要》,下面一段话说,「李中孚《四书反身录》」,他是引用李中孚的四书解《反身录》,「正大光明,坚强不屈之谓刚,乃天德也」。刚则无欲,这个刚是什麽?心地正大光明,他志向非常坚定,在什麽样的顺逆境界当中,都能做到坚强不屈。顺境诱惑现前,他能不动心,他能够伏住自己的欲念;在逆境当中,他绝不会屈从、不会变节,这叫刚,这是天之德。「全此德者,常伸乎万物之上」。有这种德才能够将德行延伸到万物之上,你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并称三才。「凡富贵贫贱,威武患难,一切毁誉利害,举无以动其心」。这都很好解释,不难懂。「欲则种种世情繫恋,不能割绝」。刚才讲刚,现在讲欲,这是因为我们心裡有种种的事情牵绕,放不下。对于财色名食睡,对于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诱惑放不下,不能够斩绝乾淨。这样,「生来刚大之气,尽为所挠」,我们的浩然正气就被这个欲给覆盖住了,给扰乱了。虽然还有一丝欲在那裡,如果没有斩绝乾淨,假如真正遇到境界的考验,往往欲念滋生,念念增长,把原本有的正大光明之气就给抹杀掉了。就像刚才讲的洪承畴的例子,可惜,真的太可惜!

 

「心术既不光明,遇事鲜所执持。无论气质懦弱者多屈于物。即素贞血气之强者,亦不能不动于利害之私也」。所以孟子教我们养浩然之气,让自己心地真正达到纯淨光明。如果意地上有丝毫不淨,心术有丝毫阴暗、不光明,真正在遇到境缘现前,很难保节。所以刚才我举洪承畴这个故事,大家想想,假如我是他,我能保节吗?本来气质懦弱的人刚性就不够,「多屈于物」,被物欲所缠缚。即使是「素贞血气之强者」,本来很有血气,英雄豪杰,也难免在利害面前会动心。动一念私心,可能这个私心就会膨胀,因为境界考验太厉害了。如果没有把它斩绝乾淨,都不敢说能够过得了关。所以要养自己浩然正气,必须要把自己的私心斩绝,得洗刷得乾乾淨淨,让意地上一尘不染,大公无私,这才能够做到刚。刚则无欲,无欲则刚。

 

「故从来刚者必无欲,欲者必不刚,不可一毫假借」。在这裡我们自己真正对自己负责,你想做君子、想做圣贤,绝对是认认真真,没有丝毫自欺才行。如果对自己还有纵容、还有懈怠,还有一丝毫的苟且之心,说老实话,现在考验特别的厉害,魔境非常厉害。魔境现前,万一你也遇到像阿难遇到摩登伽女那个样子,恐怕也就不保了,一生修持断送于顷刻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真的是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的去修持自己。常想到头顶三尺有神明,即使在暗室屋漏当中,没人见到你的时候,你也知道有鬼神在旁,你不敢任意妄为,慎独你才会有功夫。你看洪承畴为什麽就过不了关?就是慎独没有,都是个表面功夫。文天祥过得了关,因为他平时就有慎独的功夫。

 
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这段注解,还是第十一章。「只说枨是欲不是刚,不可以刚与欲对辨。以对欲说刚,非真刚故」。这个话实际上是把理又向上提升一步。只说申枨这个人是欲,不是刚,因为他有欲,所以夫子说「焉得刚」。但是不可以以刚和欲相对,因为这个刚如果是真的刚,不是相对,不是说有欲跟有刚相对。那个刚不是真的刚。刚是什麽?完全是无欲,也没有刚的意念,没有相对。它是什麽?就是性德。有对待,这叫善恶而已,不是性德。刚是善,欲是恶,有善有恶,这是对待,是对欲说刚,那讲的是善恶,相对,不是真的刚。真的刚是没有相对的,完完全全回归自性。离了欲,也没有刚的念头,刚和欲都放下,这个人才是圣人。这个人能做到什麽?他不仅能够不造这些恶业,同时他能做到孔子讲的从心所欲而不踰矩。从心所欲,你说他没欲吗?他这个欲不是凡人之欲,但是他不踰矩。不踰矩也是刚,欲和刚完全是用来教化众生用的。这个境界,文天祥都没达到。文天祥的这个刚,只是与欲相对的刚。一定要怎麽?心中已经离相,离了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)之后,境界才能够不动心,才不会诱惑你。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二章。

 

【子贡曰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。吾亦欲无加诸人。子曰。赐也。非尔所及也。】

 

这是讲到仁恕之道。首先我们看《雪公讲要》,他说「子贡曰」,子贡跟他的老师讲,「我不欲人以此事加之于我身,吾亦不欲以此事加之于人」,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「孔子曰:此非汝所能及也」。孔子告诉他老实话,这不是你的境界。从这裡我们也看到,子贡确确实实有自负的习气,总觉得自己到一定的水平了,然后有点轻言妄谈,跟他的老师讲这个话,结果老师就批评他,你根本没到这个境界。下面说,「此是恕道,尚非大贤所及,仁可知矣」。子贡讲的这个境界是讲仁的境界,仁者爱人;己欲立则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这是仁的境界。子贡以为自己达到了,这是他的错解,误会了。孔子给他点出来,这是恕道。尚非大贤所能及,你还差得很远,何况是仁?仁比恕确实又高一层,仁道是圣人所及的境界。

 

下面引「刘氏《正义》」,这是清儒刘宝楠先生《论语正义》,他说,「程氏瑶田《论学小记.进德篇》曰」,这是引程瑶田《论学小记.进德篇》裡面的话,「仁者,人之德也;恕者,行仁之方也」。说到仁恕,仁是讲我们的德,这个德是帮助我们证道的。你看孔子讲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,道德仁,仁就是我们的德,这个德就是帮助我们证道。恕是行仁之方,方是方法。我们要力行仁这个德行,用什麽方法?用恕道,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这个恕道,现在全世界所有宗教都把它做为黄金法则,因为每个宗教裡面都有讲这个教诲。证明孔子说的恕道,不是光有儒家才讲,它是什麽?共同的黄金法则,因为它是性德。性德,只要你是人,你本来具有,不是孔子一家之言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8:11:4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1322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