底下又说,「尧舜之仁,终身恕焉而已矣」。尧、舜为什麽能成就仁道?他就是终身行恕,他就能达到,所以恕是行仁之方,落实就在恕道。子贡曾经向孔子请问,有没有一个字使我能终身奉行的?孔子就教他「恕」。你看恕字,上面一个如,下面一个心,如其心,就是你不想要的不能加给人,替别人着想,你的心要想到别人,如别人之心,这是恕道。「子贡曰,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此恕之说也」。《论语》这句话就讲到恕道。「自以为及,将止而不进焉。故夫子以『非尔所及』警之」。这是孔子警告他,这不是你的境界,你不要误会。你要是误会,以为你达到境界了,跟人一讲,这是什麽?大妄语。大妄语罪业是重,未证言证,这个是大妄语。孔子不仅说这个话是警惕他,更重要的还是鼓励他,因为做老师循循善诱,总是希望能够帮助弟子们提升。
蕅益大师注解裡面引「卓吾云」,李卓吾先生讲的话,「推他上路」。这是循循善诱,诱导子贡向仁道、向恕道去进修,让你提升。不是只是给他打压,而是让他提升,这就是老师对弟子的恩德。我们再看第十三章。
【子贡曰。夫子之文章。可得而闻也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。不可得而闻也。】
我们先来看朱熹朱夫子《四书集注》裡面的解释,他说「文章,德之见乎外者,威仪、文辞皆是也」。夫子的文章不仅是讲他的文辞,凡是德之现于外,就是他表现出来的,都叫文章。把夫子德行表现出来的形式,有他的言谈举止,就是讲威仪;还有他的文辞,文是他所写的东西,辞是他所说的东西,就是夫子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是什麽?道德的表现,这叫文章。这是子贡讲的,夫子的文章『可得而闻也』,这是我们能够看得清楚的,学得到的;学不到,至少我们能看懂,这是可得而闻的意思。
『夫子之言性』,这讲孔子说的性,性理,性是什麽意思?「性者,人所受之天理」。朱子理学讲,天理是贯穿万事万物之理,圣人得到这个天理了。下面讲的『天道』,「天道者,天理自然之本体,其实一理也」。天道是讲天理的本体,说明天理是外面的一个相,一种表现、一种作用,而它的本体是天道。实际上当然这个本体和这个相用是没办法分的,所以「实一理也」。「言夫子之文章,日见乎外,固学者所共闻」。子贡在这裡评价他老师,说他的文章(老师的文章)是可得而闻也;老师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。这是讲夫子的德行流露出来,可以看得见,「日见乎外」,所以学者,就是弟子们可以共闻、共视、共学。这有相的,有相的比较容易理解、比较容易看懂。「至于性与天道」,刚才讲的,这是天理、天道。这个「则夫子罕言之」,孔夫子讲得很少。「而学者有不得闻者」,弟子们就有没听闻的,因为夫子讲得很少。讲得多的是德行,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,「孔门四科」,这都属于文章类。但是讲到天理、天道,这讲到宇宙本体的东西了,孔子讲得少。所以子贡讲,不可得而闻。
这个讲法当然是朱子的一个见解,他有什麽道理,为什麽他会这麽说?「盖圣门教不躐等,子贡至是始得闻之,而歎其美也」。不是说夫子故意不说给弟子们听天理天道,不是说不想说,而是它太深了、它太高了。圣贤门中教学,不能躐等,按次第而进。如果跳级,躐等就是跳级,你还没有懂得基础的,你根都没扎好,一下跟你讲天性天道,这个你听了也只是听,你根本不能入境界。所以这正是我们老师常常教诲我们要先扎根,扎根是什麽?学德行,就是学夫子之文章,学德行。最粗浅的德行教育科目是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你都没学好,你还想闻性及天道?夫子不跟你讲这个,讲了也是白讲。所以子贡是一直学到最后,始得闻之。就是子贡的根扎好了,德行有基础了,《弟子规》也做得很不错了,然后夫子才慢慢的提点他,跟他讲天理、天道的,这是形而上的,向上一着的这种道理。他歎其美也,这个道理太好了,太玄妙了!讚歎。所以这是子贡的一种讚歎。下面朱子又引程子,这是程颐、程颢二程,「程子曰: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歎美之言也」。这是子贡听到夫子关于宇宙本体的这种天道的教诲,大概是听懂了,所以他真是拍手叫绝,他「歎美」,这是他的一个感歎话。
我们再看《雪公讲要》当中说,「孔子之学有本性,有天道,有人道」,这是夫子教学不同的内容。「文章,即是六艺与修齐治平之学,此属人道。所谓人道敏政,诸弟子所共修,经常讲习,故可得而闻」。夫子讲得最多的,就是讲人道的东西,教你怎麽修身立德,教你六艺,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等等。我们看整个儒家绝大部分都是讲这个,弟子们常常修学、常常闻。「至于性与天道,则深微难知,能知之者,颜子、曾子、子贡数人而已」。所以夫子讲性与天道,讲得很少,为什麽?真能够去接受这样高深教诲的弟子不多,这种弟子要很有根性,这是「深微难知」。能知的这几个人,雪公点出来,颜子颜回,曾子就是曾参,还有子贡,就这几个人。蕅益大师给我们讲,其实真正得夫子心传只有颜子一人,曾子、子贡都排不上号。所以确确实实孔子讲性与天道就少了,不是说圣人不知这样的境界,他知,但是弟子们没这个根性接受,他也就不能去说,说了也白说,没用。「且孔子教育注重人道」,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。「故罕言之,是以不可得而闻也。《中庸》、《周易》皆讲性与天道」。我们看到《礼记.中庸》裡头(这也是四书中一篇),还有《易经》裡头,讲性与天道的讲得比较多。「然不得其人,则不能传。后儒必得佛学启发,又须不存成见,方知孔子之道无异于佛」。这是雪公给我们讲出来,儒佛其实本来无异,它们是相通的。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学问没有传下来,因为孔子讲,只有颜回一人真正得这个道,其他人没有真正得道。颜回早死,比孔子死得还早,所以没有办法传下来。
圣人讲性与天道的学问,其实跟佛学裡讲自性之道是相同的。后儒之所以能够阐发夫子的性与天道,最明显的明朝王守仁,王阳明先生,他的心学跟佛法裡头讲到的自性之学,其实是非常相像。那是什麽?真正受佛法启发。就连朱子本人,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对禅学深有研究。很多的大儒都是学佛的,所以他能够真正体会到夫子之道。因为夫子罕言性与天道,讲得少,所以我们后儒(这些后来的儒者),他们想要去学习这方面的学问,资料就少,而佛法这方面的资料很多,所以对儒是很大的帮助和启发。但最重要的,不能有成见,有成见、排斥,那是自己把自己悟道的这条路给斩绝掉。
底下雪公引明代着名学者焦竑的话,「焦氏竑」,他姓焦名竑,他是明朝万曆年间的状元,「在其《笔乘》中有云,性命之理,孔子罕言之,老子累言之,释氏则极言之」,评三家之论可谓很精闢。这个性命的道理,性与天命、天道,孔子讲得少,不代表孔子不知,只是讲得少;老子讲比较多一点,讲了好几次;但是佛家,释氏就是释迦牟尼佛,佛家「极言之」,讲得最为完备。「孔子罕言,待其人也」。他说为什麽孔子讲得少?因为要等一个真正能够接受这种教诲的,这种根机的学生。所以「故曰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」,这是《论语》上讲的话。这个「不愤不启」,愤是求学者那种发愤图强的求学态度。他想学的时候,但是未悟,将悟未悟,这时候孔子启发他。如果没到这个境界,孔子不启发他,所以叫「不愤不启」。「不悱不发」,这个悱是讲求学者已经研究有所得,但是他这个心得他不知道怎麽表达出来,他已经有悟了,但是悟处他不能说出来,孔子把它发明出来,这也是启发。不到这个境界,孔子也不去启发他,因为启发他,对学者没有帮助,反而什麽?将他的悟门堵死了。他本来要悟,结果你这麽一讲,把它讲了之后,他自己就不能再悟。悟门堵塞,这不是有助于学者。所以孔子的教学,他强调悟性。没得到这样的弟子(能够接受性与天命之道的),孔子就宁愿不说,所以罕言之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