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25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二十五集)  2010/4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07-0025

 
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。请看「里仁第四」,第四篇「里仁」。我们上一次讲到第十一章,就是第十一条,这个意思没讲完,我们先把这章念一下。

 

【子曰。君子怀德。小人怀土。君子怀刑。小人怀惠。】

 

我们上次把这个意思给大家介绍出来了,君子心中怀有德行,对身外之物并不执着;而小人就反过来,他们想到的是身外物,这个『土』是表示身外之物,表示利益。『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』,这个刑,也可以做为典型、模范,要想到我为这个世间做什麽样的榜样,这是君子心目中所想的;小人想的是恩惠,还是以利为中心。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判断谁是君子,谁是小人,君子为公,而小人只想自己,为私。我们当然,读了《论语》,不要说把《论语》一条条拿去对照,看看哪个是君子,哪个是小人,这对你没什麽好处;关键是对照自己,我自己要做君子,不要做小人,读《论语》就真正有益处。每章我们都反求诸己,就好像孔子直接对我讲的,对我的教诲,这样我们就能够进步。

 
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这章注解。他的注解是点睛注,把这个意思给点出来,他不注重文字训诂,也就是对于释词方面他忽略了。因为大儒,就是先儒们,他们的注解在文字释词方面已经是很圆满,但是对意思的开解并不一定是圆满,所以蕅益大师注《论语》,他是把这个意思点出来,画龙点睛。我们来看他是怎麽说。「见德者,不见有土;见土者,不见有德。见法者,不见有惠;见惠者,不见有法。此皆独喻于怀,不可以告人者。譬如饮水,冷暖自知而已」。这是直接点到我们心源隐微处,让我们回过头来在自己起心动念处去思考、去观察,看看自己到底是什麽样的人。如果是君子,要保持;如果还有小人的气息,赶紧回头,要做君子。

 

这裡讲「见德者,不见有土」,君子所见的是德,心有德,他看到别人总是看到他德行,不去看他有什麽缺陷;看任何的事情都想到对公众、对社会大众有什麽利益,没有想自己,不想自己的利益,所以见德者就不见有土,「土」是自己的利益,他心中没有这个,大公无私。假如我们心中想着利,见土者就不见有德。虽然这句《论语》是讲我们择居,它原本的意思是告诉我们选择住所,居住的地方,要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有德之人,不是看这个地方房地产、土地是不是将来会升值。如果是见这个方面,叫见土了,只看这个方面。真正君子不考虑这个,他选择居处,到哪居住?他到有仁德的人身边居住,「能亲仁,无限好,德日进,过日少」,哪怕是再贵的地方、在市场上来讲没有发展前途的,他也不考虑。

 

譬如说我们香港,师父上人居住在这裡。如果按照土来看,这个土地价值太高了,住的地方说老实话也不怎麽样,人山人海的,大家都住在鸽子笼裡面。我从澳洲回来真的不适应,澳洲土地很大,我们买的房子都很宽敞,出外绿化又很好、空气很好,地广人稀,住得很舒服。把工作辞掉来亲近师父上人学习,到了香港,一开始真有点不适应,都住在鸽子笼裡。可是不能考虑这个,我们要考虑亲近仁德的人,不是想那个地方好不好住。如果要想好住才来住,那就成了小人,小人是怀土,君子怀德。那个地方不好住我们也要来住,就是为了亲近善知识,「见德者,不见有土」,我们住得也很开心,为什麽?天天来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聆听师父上人讲法,虽然这个协会是在尖沙咀最繁华、最乱的,也不能说乱,人山人海这麽一个地方,人挤人。协会是在写字楼高层,九楼、十楼、十一楼,大家都挤着来,不计较协会的地方,而是要来学法,所以大家真的是君子,你们怀德,没有怀土。反过来,见土者就不见有德,你看这个地方有啥好?这哪是住的地方?你不来了,那你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亲近善知识。所以追求不一样,他选择标准就不同。

 

「见法者,不见有惠;见惠者,不见有法」,也是这个意思,这是对下一句讲的。「君子怀刑」,刑可以做为法则讲,处处做好榜样,对于有没有利益,对自己有没有恩惠,这都不考虑;小人就反之,他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到好处,他不想到我这样做能不能给社会做个好样子。这都是什麽?「此皆独喻于怀,不可以告人者」,这都是从我们内心当中去检点、反省,独自去检点,怀是内心中的起心动念。君子和小人就在你起心动念当中判别,别人可能不一定看得出来。一件事来了,你第一个念头是想公、还是想私,是想为大众、还是想为自己?这个念头你可能没告诉别人,可是你自己知道,「譬如饮水,冷暖自知」。你能为公,你能忘我,你是君子,你立刻得到君子的受用。君子什麽受用?快乐,有幸福感。《论语》裡面讲,「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」。小人整天很多忧虑烦恼,为什麽?他想着自己。想着自己就会有忧虑烦恼,不想自己了,谁忧虑烦恼?所以烦恼是自己找的,你把自己忘掉了,还有谁烦恼?我们再看底下这章,第十二章。

 

【子曰。放于利而行。多怨。】

 

这个放念的是第三声,它的意思,先儒有两个说法。第一个是按照西汉的大儒孔安国的注解,孔安国注,「放,依也。每事依利而行,取怨之道」。他这个放,『放于利而行』,这个放字当依字讲,就是依据。这句话什麽意思?每做一件事都依据,看看是不是能得到利益,想着自私自利,这样去行事,这是取怨之道。你想想,大家都自己想自己的利益,这利益就有冲突了。你要得到利益,可能就损害了别人的利益,这不当然就取怨了吗?让人家生怨了。所以化解怨恨要从哪化?先从自己内心中把自私自利给化解掉,把对立冲突化解掉。我不争利,你要利,我就给你,我只有让,绝没有争。老子讲的,圣人「为而不争」,哪裡会有对立,哪裡会有冲突,哪裡会有怨恨?我们看到这个世间,国与国之间、宗教与宗教之间、种族与种族之间都有怨,甚至连家庭当中,夫妇都有怨、父子都有怨、兄弟都有怨,这个世间哪能不乱?一股怨气,怨气迟早要爆发。平时你说要靠忍,硬忍不行的,硬忍,始终有一天会火山爆发。你看冰岛就火山爆发。这伏不住,你得化解。

 

怎麽化解?自己内心中把利放下,你怀的是德,你不要怀着利,这没有怨了,跟谁结怨?这是化解怨恨之道,你知道取怨之道,你就知道化解之道。怎麽办?要教学。把《论语》、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,大力的去弘扬,让大家都来做君子。如果世间都是君子了,这世间肯定天下太平,和谐世界。这个世间小人太多,都是争利的小人,当然世界大乱。《礼记.学记》讲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所以,你们大家做好样子,你看来听《论语》课,咱们每天晚上在这学习《论语》,学什麽?学做君子、学做圣人。我们学就不一样,就能够变化气质,你就有一种儒雅之风出来,这潜移默化的,不知不觉你就变得特别儒雅,怎麽看怎麽像个君子,你就能影响别人。不说话,端坐在那裡,你那种气分就有感染力,这是学习的好处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7:19:1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1321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