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(第二十四集) 2010/3/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57-007-0024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!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。请看第四篇,「里仁第四」,我们从第八章开始。
【子曰。朝闻道。夕死可矣。】
这一句可以说道出夫子一生学道那种坚定的志向。这个道就是仁道,夫子一生所追求的是仁。真正达到了仁,就成了圣人。仁,我们讲仁者爱人,爱有不同种的爱法,一般人的爱是有条件的。譬如说自己的儿女他爱,自己的眷属他能爱,自己喜欢的人他能爱;但是,如果不是自己的眷属,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人,他就不爱,这个不能称为仁,这种爱叫情爱,有条件,心量狭小。圣人教我们扩大心量,像《弟子规》讲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。只要你是人,不管你是跟我认识的、还是不认识,不管你是好人、还是坏人,我都爱你。这个爱是大爱,心量大,他能包容一切的人。
可是够不够?世间圣贤讲到的仁就讲到此地,仁者爱人。当然由爱人而及爱物,但是儒家强调爱人,略略提及爱物。爱物比爱人范围就更广,物不仅包括人,包括一切动物、一切植物、一切矿物,山河大地;不仅是我们这个地球,也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星球,一切的众生,我们都爱。这个爱出自于广大的心量,这个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。只要你是众生,我就爱你。这个众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,有情感的,人、动物是有情感的;还有无情的,矿物、植物这是无情的,只要是宇宙的任何现象,我都爱。
为什麽要爱?因为宇宙中一切现象,都是我心性变现出来的,所以是我的一部分。心性真正是我,所以心性中所变现的都是我,物我一体。爱物跟爱自己是一样的,这个爱比儒家讲的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又更上升了一个等级。能不能算是圆满?还不能算圆满,为什麽?因为爱的时候还有爱的念头,这个念头裡面有妄想,这是念头;有分别,这是念头;有执着,这也是念头。有念头的爱还是不够清淨、还是不够平等,所以还需要再向上努力,把念头放下。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,这个爱真正是清淨平等,这真正是无条件的大爱,佛家称为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真正到了这个境界,这就是大圣人,佛家讲成佛了。这是我们所闻的道,这是仁道讲到究竟圆满。
我们这一生能闻知这种道,实在讲也是不容易。对于仁道如果不了解,自己往往会生活在自私自利的小圈子裡,非常的烦恼、非常的痛苦。真正闻到这种仁道,儒家讲,所谓「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」,自己从仁道中得到利益,还要帮助别人也觉悟,也能闻道,使得自他两利。如果没有这个仁道,一定是害人害己,为什麽?一定是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当中不能自拔。自私自利是我们多生多世养成的习气,不是这一生养成。所以,遇到了仁道、正法,我们就能够有机会从这泥潭当中出离,否则只会陷入这个泥潭当中,愈陷愈深,在这裡面迷惑、造业、受报。所以这一生我们很幸运,真正闻到正道。
儒释道三家圣人都是讲道。这个「道」,我们讲仁道,实际上是讲它的一个名词,重要的是要从这名词中体会其中的深意,因为真正的道是不可说。你看老子《道德经》开头就说,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能说出来的道只能是相似,只能是个比喻。真的呢?真的说不出来。这常道就是真道,真才是常,假的是无常。佛家讲这个道是自性,儒家讲仁,都是讲同一桩事情,我们体会不必执着名相。所以闻道该怎麽闻?既然真道都说不出,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那我们闻也不能够简单的用耳朵去听听,这个未必是闻。真道不可说,所以我们闻道也要用这个真心去体会,真心裡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。
佛教裡面称「离心意识参」,心意识是讲我们的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识。第六识的作用是思考、分别,一般普通人听讲都是用思考分别,听进去了,去咀嚼一下、回味一下、思考一下,然后才能消化。这种闻只能学到知识,不是闻道的方法,闻不到真道,你能学的是名词术语,都是皮毛。第七识是执着,佛法称为末那识,听了之后就执着在这个相上。凡夫都会有这种执着,执着名字相、执着言语相。太上老君(老子)《道德经》裡面讲,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,就是破我们对名词言语的执着,知道执着也不能闻道。用分别、用执着就落印象,落印象变成第八识,在阿赖耶识裡头留下种子,所留下的种子都不是真道。所以我们该怎麽闻?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裡面告诉我们,要离名字相、离言说相、离心缘相。不能执着语言文字,连心裡的这些思考、思惟都要放下。思考的东西叫心缘相,你的心缘在那裡,是你分别执着,统统放下这叫闻。佛法称为「闻思修」,这叫三慧,这是智慧。我们听到了,听到之后不要去想,你听明白了就明白;听不明白,有疑先存在那裡,没有关係。古德讲,「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」,你有这个疑惑,禅宗裡面称为「疑情」,那是好事,你有疑,你就会有顿悟的因缘。假如你没有什麽疑,其实你没有明白,没有疑情就是无明。所以我们听讲,听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,怎麽听?就用耳朵专心听,听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是不要去思考,这才是真正的闻道。
如果说我听不明白怎麽办?听不明白不要紧,重複听。现在方便,你可以请个光碟回家,这个光碟我听不明白我再听一次,听不明白再听一次,听个一千遍,你肯定明白。为什麽?古人讲得好,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。他就叫你读,你读上一千遍,这个意思一下全部明瞭了。我们问,为什麽会有这样的结果?这个道理很深。你看四书《大学》裡面讲的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,这是我们修学的方法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