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 |共12集|MP3文字|jingkong法师主讲|台湾景美华藏图书

admin 净空法师评论1阅读模式

第6集

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第六讲

 

【虽诸心所名义无异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】

五十一个心所,都有恒依心起、与心相应、系属于心这三个特点属性,它们性质接近。再来分类呢,可以分为六类。

【谓遍行有五。别境有五。善有十一。根本惑有六。随惑有二十。不定有四。合五十一。此五识于六位中唯阙不定。言遍行五者】

遍行有五位心所,别境有五,善有十一,根本烦恼有六,随烦恼二十,不定有四,五十一个心所分为这六类。这六类要记住,这些我们读过百法就容易得多,百法必须要背诵,因为这一百个基本名相要熟记,以后我们入一切经论才不陌生。百法的义趣要懂得,我们平常在做功夫时候才提得起观照,功夫才得力。无论是念佛、参禅才能得力,不仅仅是研教,所以这确确实实是根本学问。八识规矩颂还有三十颂,都是公认的大根大本,三十颂的注解就是成唯识论,三十颂应该也要背诵。

【此五识于六位中唯阙不定】

前五识相应心所有五类,只有不定四法没有,虽然具足前面五类,但这五类各有多寡也不尽相同,有全俱也有不全俱。因为与前五识相应的只有三十四个心所。

【言遍行五者。遍。周圆义。行是游履义。缘境义。遍行一位具四一切。谓一切性。即善恶无记三性也。一切地。即三界中九地也。一切时。即过现未来及一刹那时也。一切俱。即八识俱通也】

遍是周遍意思,这五个心所周遍。第一遍一切性,性是讲善、恶、无记三性,善性有他,恶性有他,无记还有他,所以遍一切性。第二遍一切地,三界九地都有。第三遍一切时,过去现在未来都有。第四遍一切心,八个心都有它。这五个心所周遍,其余心所并不周遍。

【问曰。何以前五具遍行五所耶。答。五八同体。本识具此五法。又能遍一切识。然此五法。心起必有。故前五亦具此耳】

前五识与阿赖耶关系太密切,在《楞严经》里佛给我们说“元以一精明,分尘六合和”,也是说的五八同体,阿赖耶的见分印在五根门头起的作用,就叫五识。可见得五识与阿赖耶见分是一不是二。这个情形好像我们现在电流一样。我开关一开,接到灯上灯就亮了,接到麦克风上它就有声了,那个电只有一个,电好比阿赖耶的见分,光和音声就好像前五识。所以我们要晓得它们本体是一个。首先我们要晓得他们的关系,然后你就明了为什么《楞严经》里面教我们舍识用根,你就晓得道理的所在。了解这个情形,辨别真妄,我们的修学才能得到正当的途径,不走冤枉路,这样成就快。坛经里面讲的顿渐二门,我们还是希望走顿超这个路,来的快速。唯识道理懂得以后,帮助你圆证的道路。但是唯识修学过程中,是渐修,理论通通明白了就入了顿超,所以顿之前还是渐。可见顿渐有密切关系,分不开的关系。

本识具此五法。又能遍一切识。本识,指的是前五识(笔者疑此为法师口误,笔者认为本识指第八识阿赖耶识。是否正确望仁者指教。)五法就是五遍行。

然此五法。心起必有。故前五亦具此耳。五遍行心所才构成一念,换句话说,不起心动念则已,一起心动念一定有这五个。这五个心所跟其他的心所有很不相同的地方。其他心所各个可以独立,虽然心王、心所通通都有连带关系,但其它心所还有独立存在的性质。而五遍行不然,五遍行确实是一体,他是连带得非常密切,一个起,五个一定统统都起来,不可能单独只有一个。但他确实是五个心所,他是起联合作用,五个心所起联合作用完成一念,起一念的速度比电的速度还快,要不是佛经给我们这样说明,我们简直觉察不到一念里面还有五个层次,五个层次才完成一念。而且这一念极其细微,绝不是我们的粗念,我们现在能觉察的念头很粗,此地的念不是我们这个粗念头。这里所说的一念极其微细,这么极其微细的一念,是由五个层次构成。那么触与作意,在讲百法的时候跟诸位说过,有的作意在先,有的触在先。究竟什么原因呢?我在百法给诸位解释过。二乘圣者,作意在先;一般凡夫,触在先。所以排列的不同,也是随着众生根性不同而有差别。因为二乘圣者,心常在定中,他要不作意,他不起念。凡夫心是散乱,不接触,不起念,所以凡夫必定是五根接触五尘起念的,这个接触,是触这个心所,所以他在先。这是说明五识必俱五遍行。底下讲别境。

【别境者。谓别境别缘境而得生故。以欲等五法不遍心故。】

别境这五个心所起作用,他也有连带的关系,但是没有前面五遍行心所那样密切,五遍行他们太合作了,合作成为一体了。这五个也合作,但是一个一个能够看得出来。它们各有各的对象。前面五遍行心所五个是一个对象,这里五别境心所五个是各有各的对象,各有所缘,所以称它们为别境。别境心所不遍心故。什么叫不遍心?阿赖耶识没有它,阿赖耶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,没有别境心所。末那有它,意识有它,前五识有它,所以不遍一切心。

唯遍三性九地。】三性指善恶无记。三性九地都有他。

以四境别名为别境也。四境者。谓欲所乐境。所决定境。于惯习境。于所观境。】

四境第一欲所乐境指期望为境,欲是欲望,欲望当然有个期望,这是他的性体,他有期望,为了满足欲望,他就想尽一切方法来达到他的欲望,这个就是勤。很勤奋的想达到这个欲望。比如说人想发财,他很勤奋的去工作,如果有人跟他说你这个工作不会发财,他就不干了,所以他有个期望。念佛人,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如果往生落空了,他就不念了,所以他总有一个期望在那里。这就是别境心所的欲心所。

第二是所决定境,就是胜解境,胜就是殊胜,解是理解。胜解,印持为性,印是印证,持是保持不失,这是他的性体。那么这种胜解,他认定他的见解是正确的,是没有错误的,是可能的,不是不可能的,他有决定境。这个胜解不一定是善是恶。比如我们学佛念佛,我们肯定、认定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胜解,这是善的。又比如说小偷,他相信自己这个方法一定可以得手的,这也是胜解。胜解通三性,善恶无纪都通。不要以为胜解有一个胜字,那就是好的名词,这个不一定的,不能有这个想法。一切人都有,拿定了主意这就是胜解,拿定主意就不动摇,不会摇摆不定,不会犹豫不决,这就是胜解的业相。凡是拿不定主意的那就是没有胜解,他心中无决定境,无决定境则一事无成。一切事无论善事恶事要想成就,一定要有决定境,才会成就,这就是有坚定的信心,心善则成就善业,心恶就成就恶业,要是摇摆不定就一事无成。我们观察一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,就看他有没有决定境。我们自己将来有没有成就,那就看我们有没有决定境。古人常说,有恒是成功之本,有恒就是决定境。

第三,于惯习境,惯习境所讲的是念,这五个心所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,惯习境这是讲念,可见他各有各的性,各有各的业,各缘各的境界,这叫别境。念,于曾习境,令心明记,不忘为性,这讲记忆不忘。我们现前的事情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很明白。定就是依这个念,如果忘掉了,定就不能现前,这里面关系密切,互相关联。

第四,于所观境,这就是定,定以专注不散为性,此地讲的定不是戒定慧的定,也不是禅定的定,而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专心,注意,这是别境心所讲的定。他是底下一个慧所依凭的,慧是定的业相。

慧则于所观境拣择断疑。是其体用也。】

拣择就是慧的性,断疑就是慧的用。我们现在做一件事情,我们自己有所选择,就是慧的体,选择之后自己没有疑惑,这就是慧之用。所以这个五别境心所,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有各的性质,各有各的业用。但他们彼此互相还是有连带的关系。别境心所是造业的心所,没有别境,五遍行只起念,不造业,到了别境就造业了。由此可知,阿赖耶识不造业,因为他所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,只有极其微细之念,而没有业,没有分别。阿赖耶识没有分别,没有执着,没有妄想,属于无覆无记性。

问曰。何以前五具别境五心所耶。答。前五任运缘境。率尔同时俱意识。随见随即分别。各引自类种子。各各缘境不同。且如眼根缘色则不同耳根缘声等。以各各不同。故识具此别境五法也。】

这段很好懂,前五识各有各的别境心所,前五识是任运缘境,这是前五识的作用,他是随缘而缘,他没有攀缘,并不是说这个色我一定要看,那个音声我一定要听,他没有这个意思。第六意识才有分别,第七意识才有执着,而前五识没有,前五识是任运。他是任运,但他必定会跟第六、七识起连带作用,就是率尔同时俱意识,这是意识与它同时起作用,我们叫它叫五俱起意识,就是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同时起作用。这样就随见随即分别。这个分别,诸位要晓得,如果就前五识来讲,前五识不分别,因为他和第八识是同体,它不分别,前五识为什么会分别呢,因为第六意识分别,他就随带分别了。所以在境缘生识里面来说,第六识就是他的分别依,他分别是依靠第六意识,他染污是依靠第七识,第七识叫染净依,第八识跟他是同体,所以叫根本依。这个关系是多么密切。由此可知,分别、染净主要是第六、第七,前五识如果判罪的话他是从犯,第六、七识是主犯。它是从犯,听人家摆布,自己也就受牵连了。它们各引自类种子,各各缘境不同,所以叫别境。下面举了例子。眼只能缘色不能缘声,耳只能缘声不能缘色。五识各有各的境界,因此它们相应的别境心所也就各个不相同了,这是五识具别境五心所。

【具十一善法者。以五识是性境现量。故具此耳。问曰。五识既是性境现量。如何有根惑三随惑中二大八十染心所耶。答。五识本无染法。缘五识起时。以第六为分别依。第七为染净依。故挟带染法与之俱起也。若小随十法各专有主。故不具耳。】

善十一法,前五识善心所通通具足,通通都能缘到。为什么呢?因为五识是性境现量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唯有性境现量才俱一切善法,比量、带质境、非量、独影境里面都不具足真正的善法,真正的善法一定是性境现量,因为这是真实的。由此可知,善是真实的。下面的问题问得好。五识既然是性境现量,为什么还有根本烦恼3个,中随烦恼2个,大随烦恼8个。26个烦恼里面它还有13个,还有一半烦恼。后面答复得好。

五识本无染法,因为它是现量境界。缘五识起时。缘是因缘,由于五识起的时候。以第六为分别依。第七为染净依。故挟带染法与之俱起也。这是说明它的染心所不是他自己本来具有的,而是夹带第六、第七的烦恼。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,在我们日常用功夫的时候,我们不用说楞严经里头舍识用根,那个境界很高。果然会了,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前五识、用第八识,这还是用的识,而不是舍识用根。这样就把第六、七识舍掉了,虽然用的识,没有烦恼,不夹带烦恼。这个方法虽然是不得已而求其次,但距离舍识用根已经相当接近了。这是我们现前用功夫能够做得到的。那个舍识用根,是用根中之性,见性见色性,闻性闻声性,那个确实又深了一层,到那个等级,距离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确实很接近了,我们如果晓得这个道理,用前五识舍去第六、第七识,我们就接近舍识用根,念佛法门很容易成就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要楞严里头舍识用根才能做的到。那么诸位想想,这些道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明了,我们在行门里面怎么会得力,处处都有障碍,但这些障碍我们不知道。就像家里处处有家贼,家贼我们不认识,反而怪佛法不灵。由此可知,行之前,解很重要。古德晓得解后起修,没有说行了再求解,没有这个道理,就像走路一定先认识路才走路。

净土法门里面,他讲求行与解同时,并不是只叫你行不求解,那就大错特错了,那就产生误会了。净土法门里面讲念佛,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谁都可以念,可是一面念一面要求解才能相应,千万不可以误会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不求解。不求解,试问你这心、心所烦恼起来的时候,你晓得不晓得,只要不晓得,它就障碍你功夫,念了一辈子佛,烦恼习气要不能断除,还是往生不了,得不到一心。我们看净土宗这些祖师大德,哪一个不通教理,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,藕溢大师全集,印光大师的文钞,现在精装六大本,你要是说学净土就可以不求解了,那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还要去研究经教,禅教密净,他样样都通,所以人家念佛能成就。若小随十法各专有主。故不具耳。前五识与小随烦恼不相应。前五识之所以没有小随这十种烦恼,因为小随烦恼是从计度分别境而起的,计是计较,度是度量,有计较心度量心有分别才会有小随烦恼,而小随烦恼的相,这个形相,是很粗的,那么前五识是任运分别,他不是计度分别,所以小随烦恼就生不起来。小随是计度分别才有的,前五识的性质不是计度分别。

【以五识任运无矜恃执持之力。故无根惑之见.慢。以了境分明。故无疑与不定。故五识但具三十四耳】

前五识相应的根本烦恼里面,它没有见惑、没有慢惑、也没有疑惑。根本烦恼里面与前五识相应的只有贪嗔痴。我们平常讲六个根本烦恼,贪嗔痴慢疑恶见,恶见就是此地讲的见,指五种见惑。他没有慢疑恶见,因为这三种根本烦恼一定要起我法执著,有计度分别,才会有这三种根本烦恼,因为前五识没有我执法执也没有计度分别,所以他没有。这三种根本烦恼与他不相应。前五识没有执著,不能嫉妒分别。故五识但具三十四耳。而这三十四个心所当中,烦恼心所是受第六、第七意识夹带的,善心所不是夹带的,现量性境里头确实是善心所,善心所不是夹带的,烦恼心所是夹带的,十三个。至于每个心所的业用在百法里面讲过,此地省略。

 

颂文:五识同依净色根

【此颂五识依根得名也。五识随依色根立名。具有五义。曰依根之识。根所发识。属根之识。助根之识。如根之识。言依者。五义之一也。】

这句是辨别前五识所依的根,是说明前五识名称来由,有五个原因。第一,依根之识,依眼耳鼻舌身根而起作用。第二,根所发识,后面跟诸位讲净色根,唯有净色根才能发生这个识。第三,属根之识,是属于这个根,离开这个根他不能生起。第四,助根之识,识能帮助根。根离开识,不能起作用,眼如果离开眼识,就不起作用,眼就看不见了。第五,如根之识,根如其识,识如其根,彼此相依。这一句“五识同依净色根”,是五个意思里的第一个。这里面很重要的是净色根,这是一个关键问题。

言净色者。拣非浮尘。又言依根择非依境】

识要起作用,根境识三合才能起作用。比如眼识生起,一定要有根,还一定要有境,如果没有境,他也生不起来,但根比境界更清晰,根亲境疏,取亲不取疏,所以依根立名而不依境立名。

境但为所缘。无发识用。如根坏时。设若有境。识亦不起。唯根能发。故曰依根】

这是说明为什么依根,不依境的道理,刚才讲的轻疏之别。下面解释净色与浮沉了。

【非浮尘者。以彼虚假有损坏故。故名为浮。又无见闻觉知之用。名之为尘】

浮尘根,就是我们五根的粗相,这是物质,不是精神。他是讲说现在外表,尘是说没有见闻觉知的作用。

【故楞严云。浮尘根眼如蒲桃朵,耳如新卷叶,鼻如双垂瓜,舌如初偃月,身如腰鼓颡是也,以有损坏故非五识之所依耳】

这是讲浮尘根,五识并不是依浮尘根而能够发识,真正发识的是净色根,净色根又是什么呢?这就很难懂了!

言依净色根者。楞严云。元依一精明。分成六和合。以见精映色。结色成根等。根元目为清净四大。故名净色。以此净色即无明壳也。亦名胜义根。】
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,这几句话也非常难懂。这个地方就说明,净色根,就是生相无明,生相无明惑,就是禅宗讲的打破黑漆筒,黑漆筒就是生相无明惑。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,楞严经说的详细,我们要细心体会。楞严经有段经文:“诸善男子,我常言说,色心诸缘,及心所使,诸所缘法,唯心所现。汝身汝心,皆是妙明、真精、妙心中所现物。云何汝等,遗失本妙,圆妙明心,宝明妙性,认悟中迷,晦昧为空,空晦暗中,结暗为色,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。”

“常言说”就是不只说一次,一切经论里面都说这个问题,楞严的好处就是把经论所说的大问题都集中在一会说,这是楞严的好处。

“色心诸缘,及心所使,诸所缘法,唯心所现”这四句十六个字,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跟诸位讲过,就是百法。一部百法明门论包括注解厚厚的一大本,在楞严经里面十六个字都说完了,前十二个字说的是百法,后面四个字说的是来源,唯心所现,那是华严经讲的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诸位要说佛法太多了,太啰嗦了。啰嗦什么?十六个字说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讲宇宙万法的来源。“色心诸缘”,色是讲的色法,心是讲的心法,那么诸缘是指的不相应行法,“心所使”讲的是心所法。“诸所缘法”就包括无为法。九十四种有为法,六种无为法,全都包括其中,唯心所现。我们听了第一句话后,有个很大的问题,什么是心?前面讲色心诸缘,后面讲唯心所现,这两个心不是一个心。前面讲色心诸缘,那是指八识,是八心。后面讲唯心所现,讲的是真心,就是我们讲的真如本性。

佛接着又说,“汝身汝心”指我们的身体,我们现前的心,我们现前是什么心呢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,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心不是一个,我们有无量无边的心啊!通通造妄境!纵然在圣教里面跟诸位说平等心、深心、慈悲心,还是妄心!为什么呢?有名相、有分别啊!真心只有一没有三哪,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的。圣教一定要懂得他的真实义,他的真实义,无论说千说万都是一。记住华严经上一个大前提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佛法里面没有说二的,说二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说多都是一。一桩事情从多方面来解说,让你了解,并不是多。我们凡夫迷就迷在“一不是多、多不是一”,这个就是迷,这个就是不悟。佛说一切法,用意都是叫我们悟入,不是叫我们把他记起来,求解他,我们把他记起来再去理解他,用的全是意识心,虚妄分别计度分别,佛教给我们任运分别,不是计度分别,这样才能开悟。

所以佛接着说,我们的身,我们的心,幻身妄心“皆是妙明、真精、妙心中所现物”。一切法唯心造,将来我们讲到三十颂的时候,三能变变现出来的,这就是一切唯心造,唯识讲万法唯心所变,或者讲唯识所变都讲的通。真如本性一变为阿赖耶,二变为末那,三变为前六识,这是三能变。这就与我们道家所说的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说法很接近。《易经》所讲的也很接近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八卦,八卦生万物。诸位要是细心去研究,它确实是通的,说法不一样,但是是一桩事情。真正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啊。儒家道家佛家这些人事先并没有商量也没有开过会,他们讲的确实大略相同,越是深入,就越觉得他们讲的越是一致的,所以道确实是想通的,不相违背。很可惜是后人门户之见太深了,彼此互相排斥,这是一个很大不幸。如果没有门户之见,确实更容易触类旁通,使我们更容易了解,更容易深入。我们看到大德没有门户之见,坛经里面讲到的,六祖和神秀没有门户之见,而底下门徒有门户之见,这种障碍受害的是自己,吃亏的是自己。佛在楞严里面也是很沉痛的责备我们迷惑颠倒。

那么还有数句,说明迷惑的本源,楞严经上说“晦昧为空,空晦暗中,结暗为色”。这是讲迷的根源,而前面所讲的这个“认悟中迷”这才是根本。晦昧为空”就是三细相里面的业相,空晦暗中”就是转相,三细相讲的见分,结暗为色”就是境界相,阿赖耶的相分,就是我们五蕴当中讲的色蕴。净色根即无明壳”就是指的这个,接下来佛给我们讲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”。为什么要引用楞严这段话来解释呢?诸位要知道,现在讲唯识的人很多,学唯识也是风气,这门学问确实值得提倡,唯识要是不能发扬光大,佛法不会复兴,尤其是在这个时代,教育普遍的这个时代,大家要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,不会相信,不会像从前人那么老实,告诉念佛,就念佛,告诉不要打妄想就不打妄想。现在人你要告诉他念佛,他就问为什么念佛,你要让我不打妄想,他会问为什么不能打妄想,他要究根追底啊,究根追底,就是唯识这门学问,唯识这门学问就是究根追底。所以古人所谓唯上智下愚不疑,最好教的,上智是一闻千悟,不用说废话的,下愚是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,好教,都很容易成就,最难教的当中半吊子,这种人最难教。唯识这门学问就是专门对付这种人,让一切真相都明了了,才恍然大悟,才死心塌地。

现在讲唯识的人,这个净色根就发生问题了,有些人把这个神经系统认为是净色根。那么这个视神经是净色根吗?如果要照楞严经讲的这些话呢,大概不是视神经。为什么呢?经上讲的很清楚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”。妄想是什么,妄想是八识十一心所,这是妄想,这是说明我们现前这个身体是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”。尤其在佛法里面讲的,大家晓得,无色界天没有这个身体,没有这个粗身,那他就没有识啦,识就是要依色根的。再说道家常讲的灵魂出窍,那么灵魂有没有色,他要没有色,怎么可以称为身呢,在佛法讲中阴身,可见得,他是有色,定功深的人,能够看得到。定功深的人,你比如现在打个妄想,想到台北火车站了,那个相就起来,定功深的人就看得到了。起心动念就有色就有相,梦里面也有色相。他要是梦到美国去了,神经系统也到美国了,没有这回事情。灵魂出窍神经系统也跟着出窍走了。从这些地方细细研究,净色根还不是神经系统,神经系统还是属于浮尘根。净色根经文里面讲的清净四大,清净四大,确确实实就是净色根。依报里头,不讲清净四大,都讲粗显的,不是讲清净,唯有清净四大才能生识。这个问题不能误会,不可以牵强附会,必须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,来求证,到了定功有了相当基础,你才能证实。现在讲的神经系统是净色根,我很难同意,确实有问题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1日11:04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56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