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 |共12集|MP3文字|jingkong法师主讲|台湾景美华藏图书

admin 净空法师评论1阅读模式

八识规矩颂 1981.3 启讲于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/ 编号:10-002 / 共 12 集

MP3下载

注:文字内容由于网络同修整理提供。
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前记:此文字材料是我听jingkong老法师音频资料后记录下来的,基本保留了老法师的讲解原文和口语风格,但有的地方作了稍微调整,以便于读者理解。由于本人是佛门初学,佛学根基非常浅薄,此文字资料肯定有诸多不妥或错谬之处,望诸位同修大德指正,阿弥陀佛。

 

《八识规矩颂》明朝广益法师纂释

 (jingkong法师.1981年.讲于台湾)

 

第一讲

 

【八识者。一眼识。二耳识。三鼻识。四舌识。五身识。六意识。七末那识。八阿赖耶识。前六从依得名。第七相应立号。第八功能受称。】

这八个识,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都有详细讲过,而且也做了相当详细的说明。前六识是依根得名,在眼就叫眼识,在耳就叫耳识。第七相应立号,第七是末那,末那是“意”,这不是依根,而是从相应里面建立名号(与四大烦恼相应)。末那是梵语,是梵文音译,意译为中文的“意”,如果用意译就会跟前面的第六意识混淆不清,所以采用梵文音译加以区别。末那识称为意识,前面第六意识为末那的作用,我们也可以说,这是能生意识的意根(前五识所依之根为色法,第六识所依之根第七识为心法),第六识就是他所起的作用。这两个关系很密切,我们可以用能所来区别。所以第六意识依根,末那就是意根。而阿赖耶识是以功能受称,这是它的功用,它自己本身的能力。阿赖耶识称藏,有能藏、所藏、执藏三个功能,所以它是从功能上建立的名号。底下解释“规矩”两个字。

【规矩者。初玄奘大师糅成唯识论就。窥基法师乃奘师弟子。因见本论十卷文广义幽。遂请奘师集此要义名集施颂。集诸法义惠施众生。】

颂文,一共十二首颂,四十八首偈,这个颂文不是翻译,而是玄奘大师所造,他自己的作品。我们晓得玄奘大师对中国佛学有很大贡献,他在印度求学17年,回来之后一生从事翻译工作,在历代译师当中没有人能超越他,他翻译的数量最多,但是他的作品一样都没有,真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述而不作。孔老夫子的作品比玄奘大师的作品还多,孔老夫子虽然述而不作,但还有易传等两部作品。《论语》是学生记录的,不算他的作品。玄奘大师的作品比他更少,除了八识规矩颂之外,还有一样东西更少,只有一首颂,那就是《真唯识量》。那是他在印度当时跟那些宗教学术家开辩论会的时候,提出的一首偈。这首偈提出十八天,五印度学者没有一个人敢跟他辩论。

初玄奘大师糅成唯识论就。这是讲翻译成唯识论圆满的时候。为什么讲“糅”,成唯识论,就是成立建立唯识这个思想体系,成唯识只有三十首颂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唯识三十颂。它是成立唯识这门学说思想的根源。这个颂是天亲菩萨造的,以后天亲菩萨十个弟子分别为三十首颂做了注解,十个弟子称为十大论师,每个人作的注解都有十卷,合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卷。他们各有见地、各有长处,玄奘大师把这一份珍贵的典籍从印度全带回来了。原先考虑准备十家注解全部翻译,窥基是玄奘大师的学生,就建议十种注解全部翻译出来分量太大,对于学习唯识的人是很大的负担,又因为里面各家见解不同,对初学唯识的人会造成障碍,让他们无所适从,可以把十家的著作综合起来,融会贯通,翻译成一个标准本子。玄奘大师考虑后,就采用这种方式翻译。但是十家注解读起来比较困难,不是一个人的注解,十个人的注解就像十大论师开会讨论唯识三十颂一样,我们听这家听那家都有不同知见。玄奘大师翻译时以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主,他的著作全部翻译,其他论师和护法论师观点一致都省略,观点不一样则保留下来。

窥基法师乃奘师弟子。因见本论十卷文广义幽。遂请奘师集此要义名集施颂。集诸法义惠施众生。因此今天我们能读到《八识规矩颂》要感激窥基大师,要不是窥基大师的请求,玄奘大师还没有意思要来造颂。研究成唯识论确实比较困难,但八识规矩颂就是研究成唯识论的一把钥匙,拿到这把钥匙,唯识之门就可以打开了。因此这门课程跟《百法明门论》性质有些不同,百法明门论和五蕴论是入门,到八识规矩颂这是已经入门了,不但入门,还进一步要求登堂入室。整个唯识学,不外乎把一切法分为三大类:境行果。《百法明门论》和《五蕴论》宗旨是让我们认识境,而八识规矩颂是我们认识境后要修行证果,这里面义趣有点不同。我们不要以为八识规矩颂简单,只有四十八句文,认为这是初学。它不是初学,那么这个地方简明扼要,为我们说明玄奘大师造这个论的因缘。

集此要义。此就是指成唯识论,成唯识论的精要义理,如果把他扩大,就是整个唯识学,不仅包括唯识学还包括整个大乘佛法。

【将八个识分为四章。每章作颂一十二句。将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识位下。有多寡之不同。条然不紊故称规矩。】

每章作颂一十二句,也就是每章有三首颂,那么大师以偈颂写了这篇文章,后人给它做了一个表解,《唯识易简》后面附了那个表。同学们可以多看看,你一看之后,才晓得规矩怎么来的,确确实实有条理,有层次,有条不紊。不依规矩,不成方圆,初学一定要遵循规矩。这是把缘起简单介绍过了。

然论虽十卷。其义尽此四十八句包括无遗。可谓最简最要。为一大藏教之关钥】

这个论就是成唯识论,成唯识论有十卷,但里面所讲的义理,这四十八句都包含尽了。圆圆满满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由此可知,八识规矩颂就像般若心经在般若经中的地位,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要义。而学佛,在过去这些学者们,大多数都是依两部大论作为大乘佛法的基础。性宗主要是《大智度论》100卷,相宗主要是《瑜伽师地论》也是100卷,这是性相两宗大论,代表了整个佛法。但是这两部书是大部头,从前大家都有悠闲的时间,分量大没有关系,有时间阅读,有时间研究,现在人事务太多,抽不出时间研究大论,所以佛教基础不稳固,没有打好基础,没有在大论上下功夫,这对我们行门、解门都有很大障碍。但是现在我们得到典籍比以前方便。这八识规矩颂确确实实最简最要,对于我们今天人来说特别需要。

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但世间法思想大混乱,佛门本身也是思想大混乱,这是过去所没有见过的。解门的混乱、行门的混乱,使我们无所适从,我们想要成就太难了。所以今天,我们无论在行门解门要记住一个原则,无论在行门、解门,我们都要精、要纯、要专一。学问要精纯专一,修行也要精纯专一。别人乱我们自己不要乱,扎稳根基,然后才能在短时间有大成就。所以我常劝同学们在一切经论当中,不可以贪多,不可以好高骛远。可以涉猎可以选择,最好一人一生中专攻一部经、一部论。像晚近江味农居士花了四十年时间专攻《金刚经》,周止庵居士一生专攻《心经》,也用了30年的时间。《心经》只有二百六十个字,他能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他,写了一部《心经诠注》,是《心经》注解的权威。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是金刚经的权威注解。

所以我劝诸位同学要专攻。在行门里面也要专,不但要专,也要简单,不要麻烦,不要被佛门许许多多的繁琐仪轨拘束了,释迦牟尼佛当时没有这些规矩,也没有这些繁琐的五堂功课。佛陀在世时,修行个人修个人,一起共修是佛教传到中国后创造的,马祖建丛林,百丈立清规,百丈大师发明五堂功课大家共修。最初简单,后来历代祖师这个加一点,那个加一点,变成现在这么复杂。所以学起来很困难,从前很简单,所以现在要求简单。像念佛,莲池大师当年在世,别人请教他怎么念佛,请教他怎样教别人念佛,他说我念佛念阿弥陀佛,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。别人问他为什么自己念四个字,却教别人念六个字。他说四个字比六个字要简单,简单才能成就。别人不见得真心求往生,南无是皈依、恭敬的意思,莲池大师说我这一生决定要去,客套就免了,可见南无二字是客套的话。没心去,客气一点,有心去就不用客气了。可见得自古以来,要想成就,就是精简。

你看中国的《易经》,易就是简易,不复杂。那么在《西方确指》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一个修行方法,非常简单,非常有效。他这一堂课用什么方法呢?《弥陀经》一遍,往生咒七遍,佛号一千声,拜一百拜佛。这是一堂功课,一堂功课大概一个多钟点就做完了。这里面有显有密、有静有动,人人都能做,简单重要啊。可以在一块共修,也可以各人修各人的,所以我们应当要提倡的。行门与解门要相应,才能真正成就。

底下说为一大藏教之关钥这一句话很重要,这个四十八句,不单单是唯识学的精要,而且是整个佛法的关键钥匙。所以四十八句要背到流利,我们考试默写,一定要背诵,你要是背熟了,以后研究成唯识论就方便了。

【不唯讲者不明难通教纲。即参禅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灭头数。所谓佛法之精髓也。】

讲者是指教下,参禅是讲宗门,宗门教下就包括佛法的所有宗派,教下不懂这个道理,就难通教学纲领。不能通达教纲,诸位想想教下大开圆解就有障碍,解门就不容易成就。参禅,重视在行门上,虽然讲参禅,念佛也包括其中,念佛参禅如果不懂这个道理,换句话说也就不知自心起灭头数,功夫就不得力。所以说八识规矩颂是佛法之精髓,这句话把八识规矩颂赞叹到了极处。

【良以一真法界圆明妙心。本无一物。了无身心世界之相。又何有根境对待妄想分别之缘影乎。】

这句话说明本源,一切万法的根源。法界本来是一,没有二。我们几时在法界看到一,不二,我们就成佛。在法界处处看到二,就没有觉悟,就是凡夫。在法界看到一、不二了,念佛就证得理一心不乱。但是千万不要误会,心清净一点就以为自己得一心,我得一心了你还没得一心,这个是二心,就是妄心了,你还有一个一心的念头,还是二心。什么时候看到是非人我都不二了,这时候才是一心哪。一切万法里头生佛不二,自他不二,这时才真正明心见性、一心不乱,才能证得一真法界,这就见到一切万法的真实相。下一句讲圆明妙境。心境之中,本无一物。这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圆明妙境没有一物,一真法界也没有一物,心境是一不是二,这是本来面目。性宗要求这个目的,法相宗要求的还是这个目的,念佛要达到的也是这个目的,决定没有第二个目的,所谓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,殊途同归而已。底下就说了哪里有什么根尘相对,哪里有什么妄想分别,这是说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。大菩萨我们一般讲是明心见性的菩萨,念佛法门讲念到理一心不乱的菩萨,念佛法门念到一心不乱就是菩萨,念到理一心不乱是大菩萨,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。

【原此心境皆因无明不觉。迷此一真法界。】

这是讲八识生起的由来,我们毛病就是发生在此地,无明不觉这是我们的病因。诸位特别看清楚这四个字,一真圆明并没有失掉,因为无明起来,我们不明白这个真相。没有觉悟到一真法界,并不是一真圆明有所改变,没有这个道理,一真永远是一真,圆明永远是圆明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不增不减。圣人觉不迷,凡夫迷而不觉,觉了之后一切都正常,迷了之后一切都不正常。

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和合变为阿赖耶识】

这个就是唯识这门学说的来源,众生迷了。不生不灭的真心永远存在,迷了之后,就生起了一个生灭的妄心。生灭妄心百法明门里面有讲过,八个识五十一心所都是生灭的妄心,完全是虚妄。百法前面九十四法,叫有为法,金刚经里说得好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所以说他们是假的,会变的,有生有灭。在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上带着一分生灭的妄心,这种情形下,佛就建立一个名字称为阿赖耶识。阿赖耶就是这么一回事,所以叫和合,是不是真和合呢,不是的,和合是随顺凡夫执着说的,哪有什么和合。《楞严经》里说得很清楚:非和合非不和合。有了和合这个念或者无和合这个念头,都是妄心,真心带妄。真心里头没有妄念,有念即妄。无念还是妄,因为他迷啊,迷的时候有念无念都妄。你几时觉悟了,有念无念都真。可见真与妄,是从觉与迷上来说的,觉了就得大自在,不觉烦恼无量无边,这是第一个不觉,一念不觉,而有无明。

【依此识变起见相二分。】

这就是迷得越来越深,从一念不觉,变现出见相两分。这里的见、相两分范围很广大,不仅是说阿赖耶识的见相二分,那就错了,因为既然说了阿赖耶,三细相也包括了,这个地方的见就是前面的七转识,从末那到前五识,这个就是“见”。“相”呢,百法里面讲的色法11种。

故见为心。相为境。】

从这两句来看,见包括七转识还有51个心所。相包括物质境界,就是所说的六尘境界。

故缘尘分别好丑取舍者。皆妄识耳】

这就是说迷了之后起什么作用呢,能见的心缘所见的尘境,在境界里面生起分别心,分别心是第六识第七识与其相应的心所的作用。但是心法及心所法他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心,只有真实的才不造业。诸佛菩萨种种教戒,就是希望我们舍妄用真,诸位要晓得,舍妄不是舍去一切事,是舍妄心,用真心。真心是清净的,真心是平等的,真心是无漏的,绝不带烦恼,这是真心。真心是无分别,真心是无执著,真心是无取舍的,一切佛法都是说明这个道理。本颂当然也不例外。

【若了心境唯识则分别不生。一心圆明永离诸相矣。】

这句把唯识修学的宗旨说出来了,宗旨是教我们破迷开悟,契入一心圆明,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啊。我们要如何下手。这不是讲空话、谈理论,要真做,要从分别执著下手。我们过去迷而不觉,在一切法里分别执着,现在我们要学觉,反其道行之,我们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,这要在日常生活练,这就叫修行。修行指我们修正我们的行为,特别是心里的行为。佛教我们修心。心正,身口行为自然就正,心邪了,身怎么装都不像。所以修行先修心。比如人家无原无故给我们一百元,我们心里有没有欢喜心,有了欢喜心,你就有了分别执著,给我就给我,我收下就是了,不生欢喜心,心里面清净如如不动。如果这一百元被别人拿走了,你生烦恼,这时候心里就有分别取舍,就迷而不觉,别人拿去若无其事。先要学一个得失不关心,从这里下手。得失念头渐渐谈了,先从小的得失不二,渐渐扩展到大的得失也就是生死也不二了,这样才能转识成智,才能做到分别不生。几时做到分别不生,心就一了。不一就起分别,分别就不一,一切不分别才一心圆明。这才生无量智慧啊。这就是慧能大师说的“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”,那个一般若就是此地一心圆明。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无量智慧。

我们现在一心是分别,不圆不明,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无量烦恼。但是诸位要晓得烦恼是假的,智慧是真的,我们本来的真心变成假的,真是诸佛所说可怜悯者。有不会用,不是你没有,整个佛法的中心就是把我们错误观念转过来,一转过来真是一了百了,得大自在。离相不离境界相,离我们心中的虚妄相,心中虚妄相离了,一切相皆是实相。

【今以未悟一心。故须先了唯识心境。则生灭心行当下消亡。一心可入耳】

成佛之道,一生可以圆满,问题就在你懂不懂道理,事实真相你了解不了解,你了解之后发心修行,时间不需要很长,境界就能转过来。再跟诸位说,六道生死道轮回确确实实可以超越,一点都不假。能够教你在一生中永远没有烦恼,在一切境缘中永远没有障碍,得大自在。除了大乘佛法外,其他学问都办不到,我们能够接触到大乘佛法,是多生多劫的大因缘、大福德、大善根。如果三者欠缺,你就没有机会遇到。所以遇到了就要珍惜,不可以轻易错过。遇到之后,真心学习,决定能够帮助你离苦得乐,决定能达到事事无碍。

凡夫哪一个不贪生怕死,你如果入了一心圆明了,生死就没有了,这个多自在,所以要用真心。这个方法道理我们也懂得一些,问题是我们没有契入。佛学就是我们的增上缘,帮助我们达到这个境界。这个方法就是先了解唯识的心境,心法与色法等境界法,色心二法把一切法都包括了,唯识所变,这就是了解唯识境界。识是什么?识是偏重在认识上说的,不是他本有的,是唯识所变的。本有的是实相境界,这个我们在百法名门论里面讲过。我们现在感受的外面境界,是唯识所变。我们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外面真实境界,唯识是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啊。换句话说,我们这个心与外面境界感触是间接的,不是直接的。诸位要晓得,直接是平等的,间接是不平等的。我们今天所感受的,是心心所的感受,不是一心圆明的感受。

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了,自自然然生灭心行当下消亡,佛门有个术语“心行处灭”,心行就是心里面的感受,心的行为不是讲身口行为。心的行为灭了,灭什么呢?灭心心所。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起作用,那就是真心。心行处灭,就是这里讲的一心圆明,这就是佛心,佛与大菩萨的心。换句话说,心行处有,有是我们凡夫,有八识五十一心所,这个麻烦就大了。这个地方讲生灭心行当下消亡,就是心行处灭。心行处灭,一心就现前,由此可知念佛念不到一心,是因为你的生灭心行没有消亡,所以你不能证得一心,所以你见不了阿弥陀佛。念佛不懂这个道理,就障碍你得一心不乱,几时你得到一心了,极乐世界就现前。换句话说,西方净土,你眼睛可以看得到,身体可以接触到,这个一点不假啊。你不到一心,佛示现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,可见一心是关键,一心才能入一真法界,净土讲的常寂光净土。这几句话不但说明了本论的旨趣要领,这个旨趣要领通达一切大乘佛法。

【此颂大纲单举八识心王缘境之时。境有好丑故心所从之执取。起憎爱取舍。故作善作恶。善恶为因故感苦乐二报为果。然此八识心王本无善恶。而能造业者乃五十一心所助成心王以造善恶之业。则业力牵引受苦受乐。众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。】

这段话也不必细说,我们在百法里面也讨论到了。这段说明六道凡夫生死的真相,也显示修学功德利益,底下几行说得很清楚。那么这段里面,就说明本颂的大纲,着重在八识。八识心王缘境,在第一章里面说的很清楚,它里面有简有略,我们不要以为省略了,里头就有欠缺,要知道字字句句都是圆明,必须要能融会贯通。心王缘境界的时候,境界本身没有好丑,好丑是从心里面生出来的。这个心不是本性,是习性。孔老夫子讲的性相近,习相远。性是真心,真心大家都一样,习性是大家养成的习惯,这个不一样,这是妄心。孔老夫子说的笼统,说的简单,佛说的详细。八个识都有他的习性,每一个人的习性都不相同。那么顺带的五十一个心所,这个习性差距就更大。同样一个境界,有人看到以为是好的,善的,有人见到以为不好,恶的,那么这是一个境界一个像,这个是非好丑标准从哪里定,没有标准,标准在各个人的心,而各个人的标准又不相同。纵然佛法讲有共同,楞严经里面讲的 “同分见妄”,是不是真的相同,不是,是比较接近,绝对不会有真正相同。去了妄才真正相同。所以说佛佛道同,没有说菩萨道同。等觉菩萨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那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还是不相同。到了佛的境界,习气不在了,这才完全相同。所以说佛法对心行的真相分析得精密、周详。

因为有了习气,才能感觉到境界里面的好丑,于是心所从之执取。心王虽有感觉,但感觉非常轻微,可是心所就严重了,它对于好的境界就执取,丑的境界也执取,执取是两边都有的意思。好的境界就爱,丑的境界就嗔,嗔爱全是心所的作用,心王里面没有的。有了取舍,就有善恶,有善恶就造业了。无取无舍不造业,有取有舍就造业了。我们在佛法十四讲里面讲的,给诸位讲的十二因缘爱、取、有。爱是有分别,还没有造业,虽然也有业,但很轻微,不感果报,有了取舍就麻烦,后头就有果报了,有了造作了。这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。再说到善恶都不造,造无记业,有无记的果报,总而言之,里面有迷悟之分。悟了之后真不造业,迷了不造,还是造业,你看这里迷悟差距多大。悟了的人作善作恶都没有果报。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心,他就没有果报,作恶作善都是利益众生。

我举个例子跟大家说明,学佛的人看东西跟世间人看东西不一样。我是在刚刚学佛不久的时候,还没有出家以前,有人讨论讲历史,讲岳飞。岳飞的忠大家敬仰,秦桧的恶大家怨恨,那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民族英雄,功劳一样大,岳飞升天了,秦桧也升天了,这不公平呀?为什么不公平?公平!岳飞教你忠,正面的,他们两个在演戏,一个演正面,一个演反面,秦桧教你不要作恶,作恶他就现这个样子这个下场给你看。功劳一样大,菩萨心造善造恶都是为众生,绝对不会在六道轮回里受果报。凡夫有心就有果报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无心就没有果报。我们看四十华严里面菩萨示现,有正面有反面,有无恶不作,那都是法身大士,全都是教化众生。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种种恶行,最后落到悲惨下场,我们想有很多是佛菩萨示现的。让我们警觉这个坏事不能做啊,菩萨教化众生。

真正造善造恶是心所,心所从中执持,这个就麻烦了,我们现在学不从中执持,对于四十华严,善财童子示现榜样,叫我们如何看法呢?善人恶人都是菩萨,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,我们在这里面修清净平等心,在这里面去知见,去障碍,修一心不乱。这才能成就自己,成就了自己才能利益众生,是非好恶得失分别心重这就是烦恼,这就是业障,这就是大障碍。什么叫业力,牵引你在六道受报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所以众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。中国的文章就这么几个字,就把道理说的这么透彻,所以诸位要注意啦,好好的学文言文。再看底下一段,这是修学的功德利益。

【此中开列八识。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。造业有强弱之不一。分别皎然。使学者究心了知起灭下落。易于调治耳。】

这句话很重要,此中,就是指这四十八句颂文,里面每一个心王和他相应心所有多寡不同,最少的阿赖耶识只有五个心所,最多第六意识有五十一个心所,所以相应心所有多寡不同。凡是多的造业力量就强,少的造业力量就弱,强弱不一就看它相应心所的不同,跟我们分得清清楚楚,为什么给我们这样分别详细的讲呢,底下说明了使学者究心,这个究,查究,也就是反省我们的心理,了知起灭下落。我们的心凡是一起心一动念自己就觉悟,知道哪一个心所起作用,这就是觉而不迷,哪一个识哪一个心所起作用,你这一觉就不迷了,纵然起作用,不生烦恼,没有过错,怕的是你不觉。【易于调治耳】调治到一心,调治到大定。这就是修学的功德利益所在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1日11:04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556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