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集
文字版点击加号
第十一讲
颂文:八大遍行别境慧,贪痴我见慢相随。
【此颂七识所具相应心所也。谓大随八。遍行五。别境中之慧。根本惑中贪痴见慢。共十八心所也。问。此识何与八大相应耶。答。若无昏沉应不定有无堪任性。掉举若无应无嚣动。便是善等。非染污位。若染心中无散乱者。应非流荡非染污心。若无失念不正知者。如何能起烦恼现前。若无不信懈怠放逸。如何论说此三心所染心相应。故染污意决定皆与八大随烦恼相应而生。问。此识何与五遍行相应耶。答。此五法遍一切识与诸心等。故七识应具也。问。何与别境中之慧相应耶。答。慧与我见为体性故。故亦宜有。问。何与根惑中之贪痴见慢四烦恼相应耶。答。一我贪者。谓此识一向贪爱第八见分。执之以为我则耽染爱着不暂舍故。二我痴者。即无明。谓此识不了第八之体本无实我。妄计为实。迷无我理。故名我痴。三我见者。谓不了第八本非是彼之我。而起我见。妄认为我故。四我慢者。由执为我。遂令骄倨自大贡高飞举故。问。根本六中开见成十。此识何独具四耶。答。以有我见故余诸见不生。问。何故此识不与疑.嗔二烦恼相应耶。答。由我见故。审详明决疑无容起。故不与疑相应。由我爱故。深生耽着。嗔不得生。故不与嗔相应。问。何故不与别境四法相应耶。答。谓欲是希望。未遂合事。此识恒与第八和合。缘以为境。更无希望。故不与欲相应。解者。于事尚在未定。起决定解印证持守。此识决定恒执第八为自内我。更无异念不烦印持。故不与胜解相应。念唯记忆过去所习事业。此识恒缘第八现境。不烦记忆。故不与念相应。定唯一意专注境。此识任运。刹那念念别缘。不专不一。故不与定相应也。问。何故此识不与善十一心所相应耶。答。善是净故。此识染污。故不与善相应。问。何故不与十小随相应耶。答。以忿等十法行相粗动。此识审细。故不与相应。又无惭.无愧唯是不善。此识唯无记。故亦不与相应。问。何故不与四不定相应耶。答。恶作是追悔过去所作事业。此识恒缘第八。无有疑悔。故不与恶作相应。睡眠是藉外缘辛苦勤劳。身不自在。心睡昧劣。有时暂现。此识一类内执第八为我。不假外缘。故不与睡眠相应。寻伺者。寻谓寻求。令心匇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。伺谓伺察。令心匇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。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。不假寻伺。故非七识所具耳。】
这是说第七识相应心所,有大随烦恼八个(大随烦恼只有八种,第七识完全具足了)、遍行五心所,别境五心所里的慧心所(其余四心所不相应)、根本烦恼里的贪、痴、我慢、我见(六个根本烦恼有四个与第七识相应)。合起来,与他相应的心所有18个。第二首颂讲第七识的作用。
颂文:恒审思量我相随。有情日夜镇昏迷。
【此颂七识自性行相皆是思量。故恒相随第八见分执之为我。论云。思量为性相者。双显此识自性行相也。意以思量为自性故。即复用彼为行相故。由斯兼释所立别名。以能恒审思量名末那故。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。已转依位亦恒审思量无我相故。恒之与审于八识中有四句分别。八识恒而非审。谓不执我。无间断故。六识审而非恒。谓执我。有间断故。五识非恒非审。不执我。有间断故。七识亦恒亦审。执我。无间断故。不恒则与八识血脉断矣。不审则与六识血脉断矣。以七识无本位。故护法云。五八无法亦无人。六七二识甚均平。五八无执。六七有执。是均平义。五八一恒一非恒。六七一恒一非恒。亦是均平也。有情日夜镇昏迷者。镇。常也。谓第七识恒常思量审察。一向执我。故令诸有情恒处生死之中。常于长夜昏迷而不自觉者。以七识执我之过也。】
第一句是说明第七识的行相。八个识里面都有思量的意思,可是八识思量能力最强的是第七识。这首颂特别说明它思量的意思特别重,就是恒审这两个字。我们以这两个字来拣别。恒是永恒、不间断。审是思量、审查的意思。第一种,恒而非审是第八识,因为阿赖耶识不间断,就是恒,可是他没有思量,他属于无覆无记性,他不执着我,所以与他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(五遍行),其余的心所通通不相应,可见他是恒而非审。第二种,审而非恒,也就是说他有分别有执著,但他常常间断,并不是永恒的,这是第六识。第三种,非恒非审,并没有恒常,也并没有思量,这是前五识。前面我们说过,前五识自己本身不思量,受第六第七识拐带,他的思量是跟着别人走的。第四种,亦恒亦审,就是第七识。第七识的思量范围很窄小,他只思量执着我,可以说是纯粹自私的观念。他不起心动念则已,一起心动念就是自私自利,而且他的我执,这种自私自利从不间断,这正是我们迷惑的根源。
这个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,第七识是能思量,所思量的就是第八识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因为他痴,他迷,他并没有得到阿赖耶识的真实相,他所思所量只是阿赖耶识当中的一小部分,见分当中的一分,执著为我相,也就是有情日夜镇昏迷。这个我相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,属于真带质境,中间相分两头生。这个我相,是第七识和第八识两头产生的抽象概念,不是事实。这个概念要是去不掉,就不能见性。坛经里面所讲的境界就是要把这个虚妄抽象的东西拿掉,才能够见到自性,而后才能够自性起用。所以佛法教学当中,归根结论,无非是除二执、破二障而已。二执与二障有密切的关系。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,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,这个二障二执要不除,一切真相决定见不到,说到这个地方,就讲到修行功夫。
刚才有个同学来问我,他说他做早晚课,有个现象,会做到身上发冷。他问这是怎么一回事情。我就问他,你为什么要做早晚课,你做早晚课的目的何在?这个要搞清楚,不搞清楚,你要去干这个事情,那是迷信哪。所以我常常说你们这一代的小孩很乖,理论没有搞通,你们就照做,这个很难得。我学佛的时候,我比你们顽固多了,我要不把理论事实搞清楚,我决定不干。你们学佛什么都不懂,叫你拜佛,就拜得那么虔诚,我学佛学了三年之后才肯拜佛。没那么简单。人家叫我拜,我就问为什么要拜佛,我见了总统也不过行三鞠躬礼,为什么要我趴在地上磕头呢?理论不通达我决定做不到。你叫我做早晚课,为什么要做早晚课,我会问问题。所以我看到你们这些学生,我很佩服,什么都不懂,叫你怎么干你就肯干,难能而可贵啊!可是这里头障碍多。必须晓得早晚课颂是要做的,也是因人而异啊。
我问他怎么做法。他念大悲咒、十小咒,持咒。这咒什么意思呢?不晓得,为什么要念这个咒呢?也不晓得。我记得我刚刚学佛,我第一次见章嘉大师,他教我念咒,教我常常持那个咒,当是见面礼送给我,就是六字大明咒,“唵嘛呢呗咪吽”,教我持这个咒。他把咒的意思讲给我听,这个咒是梵语,“唵”是身的意思,“嘛呢”是莲花的意思, “呗咪”是保持,“吽”是心意。印度文是倒装句,用我们中国的文法,意思是说,保持你的身心像莲花一样,出淤泥而不染。不但染都不染,净也不染。莲花开在水面上,泥代表染,水代表净,染净都不染。他把咒的意思讲给我听,我们才会念,他要不讲意思,意思我不懂,我不念哪。这一解释,这个意思太好了。所以念这个咒的时候,就是提醒自己保持自己身心像莲花一样洁净。你念大悲咒,大悲咒是什么意思,念有什么好处,念的目的何在,都得要搞清楚啊,哪里能囫囵颠倒去修行啊。都不知道,那叫瞒修瞎练,修的不如法,就会着魔,麻烦就来了。
我从小学东西,要不把那个东西搞得清清楚楚,决定不会去干。在宗教来讲,我头一个接触的是基督教,大概我18岁的时候接触的,我学习的时候很用功,新旧约从头到尾翻过四遍,提出70多个问题,牧师不能解答,不能答也就算了,他还说我太顽固了,所以我没法受洗。伊斯兰教,我们叫他回教,我在里面呆了一年,有的地方我很佩服它,我对他的教义也懂得很多,甚至于很多回教徒都不如我。不能到我心服口服我是不会干的。你们同学要像我这样的时候,就决定不入邪道。为什么呢?理论没搞清楚,不是心悦诚服,我不轻易相信。你要变魔术、弄一点神通,我也不相信。我会问你这个魔术神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,没有搞清楚叫我相信那太困难了。凡事都有一个理,有理必有事,有事必有理,要搞得清清楚楚。这个东西值不值得相信,值不值得学习,要不把底细摸清楚,就相信,那是十足的迷信。说你迷信你还不高兴,你听起来不舒服,可是我说的句句都是真话。
那么这个早晚课颂是真正的修行。修行,给诸位说,行是行为,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。我们动一个念头,这是心的行为。身的一举一动,这是身的行为,口的言语,这是口的行为。佛法讲三业,业就是造作,造作的时候叫事,果报就叫业,所以业他是一个行动。如果这个行不正确,偏差了,偏差了就出毛病,要把他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换句话说,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,这叫修正意业。修正我们身体不正当的行为,修正我们不正当的言语,这叫修行。早晚课诵,是修行里面主要的一个方法。因此自己一定要明白,我的毛病固然很多,但是哪一种毛病最重,要从最重最容易犯的毛病先修起,你才会有受用啊。如果学佛与自己的生活行为毫不相关,这个怎么行?那个早晚课诵就像幼稚园小孩念儿歌一样,有口无心啊。每个人的毛病习气不一样,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修行方法也不相同。贪心重的,我要采用那些经典,对治我的贪心。嗔恚重的,我采取另一些经典对治我的嗔恚心。怎么会一样呢?不相同啊!同样是贪心,贪的对象不一样,有人贪色、有人贪财、有人贪名,又不相同啊。选择这个经典是针对我的毛病,早上念这个经典,是要提醒我,今天一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为不要再犯这个毛病,提醒自己今天照这个方法来做,晚上做晚课再念一遍是反省,好好想一想,我今天一天是不是遵照佛菩萨教训去做的,这叫早晚课啊。那个早晚课绝不是说,我念你的经,我念了这么多,你该高兴了,你要保佑我啦。这个就太离谱了。
供上佛菩萨的形象是教我们尊师重道,是这个意思,不是把他当成神看待,而是叫我们不忘本。这种教学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,一代一代传下来,教我们不忘本,返本报施,就像我们不忘祖先一样不忘老师。老师的恩德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。我们的智慧,我们的做人做事,这些智慧能力得自于老师。所以父母之恩与老师之恩是同等的。老师去世了,心丧三年,就是没有孝服而已。老师的子女,就像我的亲兄弟,要终身照顾。
现在没有了,师道荡然无存了,想要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。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,建国君民教学为先。你要建一个国家,领导全国人民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,从什么地方做起,不是武力不是法律不是警察,是教育。大家读历史就知道,历朝历代中央行政部门里面,教育排在第一,各部部长里面,教育部长排第一位,就是礼部尚书,礼部就是教育部,教师在社会上是最受尊重的。天子可以对面见任何人,但老师来的时候,天子不能坐在对面了,方向要改变,天子坐东面,老师坐在西面。为什么呢?尊师。当老师都穷啊,老师都清高,清一定贫,浊才富啊,所以老师过的是精神生活,不是物质上享受,是精神上的享受,这是师道。老师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是牺牲奉献,就像父母之心照顾子女一样,自己怎样牺牲都可以,就是希望下一代好,全心全力培养好下一代。所以帝王不能不尊敬。你要不敬,换句话说,你要不要底下一代?没有下一代,你的国家要亡了。国家的命脉寄托在老师身上,寄托在教育。我们几千年文明能绵延到现在,就是凭借这个力量。现在我们废除了,不重视了,老师在社会上没有地位。以前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宴会当中,如果里面有个教书的,首席一定是老师坐,无论你官多大、你有多大地位、你有多少财富,你都不够资格坐首席。他虽然是个穷秀才、穷教书匠,什么也没有,那个首席必定是他的。尊师才能够孝顺父母,才能够忠于国家。老师都不要了,父母也可以不要了,国家也可以不要了,那么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。修行在教育里面是最重要的一环,儒家讲修心养性称之为修养,在佛法里称之为修行,修行和修养是一个意思。
唯识这门学问就是为我们解释真与妄,一切法哪些是真的,哪些是妄的。一开始学习的时候,要离开妄,要取真。到最后的境界、最高的境界才明了,真妄是一,不是二。大乘法里面还有缺失,一乘法里没有缺陷,晓得真妄不二,这才到究极圆满。昨天晚上我们讲到万法一如,一切法不生不灭,不但法性不生不灭,法相也不生不灭。我讲完之后,香港妙莲法师问我,性是平等,这个理上讲的通,相怎么能平等,怎么能不生不灭呢?我回答如果相不平等,法华经上怎么能说如是相呢,如字就讲不上了,是字也讲不上了。所以相也是平等的,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。
我简单的解释一下,诸位能不能入这个境界,能不能够体会到几分,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。金刚经上说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诸位想想是不是平等的?后面又说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你看,是不是平等的,是不是不生不灭的?唯识里面讲一切有为法,分析得清清楚楚的,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不相应行法,通通是有为法。有为法的本质是什么?梦幻泡影,如梦如幻,如泡如影,要是用觉悟用智慧去观察,不生不灭啊,平等一如啊。如果落在分别度量里面,那就是生死轮回,烦恼无边。而生死轮回、无边的烦恼是假的,不是真的,不是事实,事实真相里面没有这些,没有生死,也没有轮回,也没有烦恼。所以佛法教学,至始至终是叫我们明白事实真相,然后真心用事,不要用妄心,真心用事得大自在。这正是儒家教我们的诚意正心。诚意正心在大乘佛法就是菩提心,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所以这个教育就是教我们改变心理。转烦恼心为真实心,转痴迷心为智慧心。
这首颂是说我们昏迷在哪里,就在我们有一种虚幻的情执,感情的执著,不是事实真相。我说到这个地方,同时也答复了诸位怎样去做早晚课,怎样去修行。我们早晚课诵就像我们有病吃药一样,药一定要对症嘛,药到病除嘛。如果吃这个药不对症,你吃他不但没有好处,反而还有害处。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道理,然后在一切经典里,你去选择,选择正对治我毛病的经典来修学、来作为课诵。
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第七识虚妄执着,产生虚伪不实的我相。一切有情,有情就是迷了,诸位要知道,情不是好东西,多情的人就是多迷的人,迷惑颠倒哇。佛法是讲理智,理智能够胜过感情,这就叫菩萨,感情胜过理智就叫众生,完全理智没有感情就叫做佛。这个话跟诸位说明白,佛没有感情,不要想用感情去跟佛打交道、套交情,佛不会理你这一套的。佛怎么样呢,情完全转化成智慧。再给诸位说,情跟智是一,不是二,迷的时候智叫作情,悟的时候情变成智,就这么回事情。情与智体是一,迷悟不同的话,它的相和用就不一样。悟的时候,情变成智,就有乐无苦,没有烦恼。迷的时候,智变成情,就带来许许多多烦恼痛苦。到了最高峰的时候才晓得,情和智是一不是二,烦恼即菩提,不二啊,是一如啊,这是达到最高的境界。
菩萨,这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话,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。再说得方便一点,就是理性超过感情的众生。你的理智超过感情,你就是菩萨。你能够修慈悲,你就是观世音菩萨。你能够孝养父母尊敬师长,你就是地藏菩萨。你能够在一切事理当中智慧主宰,不受感情干扰,你就是文殊菩萨。菩萨之所以多,多即是一,一即是多,一多不二啊。所有佛的名号代表我们的性德(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),所有菩萨的名号代表我们的修德,我们现在所讲的多才多艺啊。一个名号不能表现你所有的才艺,所以用许许多多名号把你各方面的才艺显露出来,是这个意思啊。菩萨名号代表因地上的才艺。佛的名号代表果地上的才艺。所以佛名号无量无边,菩萨名号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都是自己一个人,绝不是身心之外,是自己一个人啊!所以诸位从佛法里面这些名词这些称呼,你也能够觉悟啊。为什么还迷呢?佛门里面称和尚,和尚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意思是老师,而且这个老师是直接教我的老师,没有直接教的老师不是这个称呼,所以“和尚”的中文意思是亲教师,他曾经亲自传授给我学问、智慧、技能。和尚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。在一个学校里能够称作和尚的,除了亲自教我课的老师外,还有校长。虽然校长没有亲自教我,但是他是主持教学,他也是亲教师。教员教授科目是受校长之命,等于说是代校长来教学,所以严格来说校长才是真正的亲教师,直接上课的老师可以称为阿阇梨。阿阇梨是轨范师,是我们的典型,是我们的模范。我们自称为弟子,弟子是学生,所以我们与佛是师生关系,跟菩萨是同学关系,前后期同学关系而已,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啊。所以这些要搞清楚,佛法你才能成就。都没有搞清楚,只是一味的迷信,这个当然不会有成就。不但没有成就,一定会有很深的误会,曲解了教义。
一切有情众生,不知道我相是假的,不论昼夜啊。昏是说他们没有智慧,不能辨别,所以迷在这个假相当中。迷惑,他的心理、行为必定错误。因为我们一切行为是受思想的支配的,思想错了,行为必定会错误。错误的行为就是罪过,有心去做就是罪,无心去做就是过。罪过后面必定有果报。所谓是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说到这个地方,我这次从高雄回来,听到一桩事情。高雄有个地方叫草崖,也许你们对南部熟悉的听过这个地方,是一个小镇。草崖有个庙,叫作庙藏寺。这个庙藏寺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条小狗,这狗吃素,你给它荤的东西它不吃,它吃素的。这个庙里做早晚课的时候,小狗也会来参加。课诵进行到三皈依的时候,它就走了,每次都是这样。大家都觉得很奇怪,有一次有个外地的法师到这来,看到这个现象,他明白了。就把这个小狗叫过来,把它呵斥一顿,“你现在的身份不同啦,你不是主持了,每天课诵要做完才能走。”以后,这个小狗果然都乖乖的把课诵做完才走。这个小狗,就是这个庙里以前的主持,死了一投胎变成狗了。所以还有这个习气,主持和尚打三皈,他就先退了。所以那个法师就教训他“你现在不是主持了,你怎么可以摆个主持的架子,课诵没做完就走了呢”。这个庙里后来就打佛七,超度它,超度这个小狗。这是轮回的事实啊,而且这是最近发生的事情。这个出家人死了之后变成一只狗,还知道吃素,还没有忘掉早晚课诵,这还是个好出家人。换句话说,他还没有什么重大的罪过。但为什么会堕畜生身呢?迷惑颠倒啊。虽然一生出家,长斋供佛,心地也善良,不做坏事,但是没有悟道哇、是非不辨啊、真妄不明啊,堕落在畜生道。堕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。假如他有贪心,有嗔恚心,造作更重的罪业,早就到地狱、恶鬼道去了。这个是罪轻的,才堕畜生道。所以,理不明怎么能行呢?
我刚才给诸位说了,如果认为佛教是宗教,这是是非不辩哪。如果把寺院看作是庙,这是真假不分哪。寺院不是庙啊。我们看古书,庙是干什么的?庙是供神的,祭祀鬼神的。寺是什么?寺是国家的办事机关哪。寺怎么是庙呢?今天把寺庙混在一起,这真是是非混淆啊。所以说,名不正则言不顺哪。一打开头就错了,这就一错错到底。我们现在学佛,是昏迷在佛教之中。佛教是什么?不知道。诸位要是真正学佛,作为佛弟子,首先要把这桩大事辨别清楚。佛教不是宗教。你们在欧阳竞无大师的文章中看到,《佛教非宗教、非哲学,乃当世所必需》。佛教本身称宗教,那个意义不是现在宗教的定义。佛教称宗,主要是指禅宗,禅宗专门就教学宗旨上做功夫的。佛教称教,是指教下、教学,像贤首天台这几个宗派,他们偏重在教学。所以称之为宗,称之为教啊。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的定义完全不相同,所以它是教学的宗旨、教学的方法,它是说的这个。
如果是日夜都昏迷于其中,这就造生死业,要想醒过来、觉悟过来,不容易。所以玄奘大师才有这一句话,“有情日夜镇昏迷”。由此可知,三界轮回、生死苦海,怎么造成的呢?就是这个两头生的相分造成的。能造的是虚妄的,所造的哪里是事实呢。不是事实啊。学佛的人,我们常常听到,有所谓是发了大心了,要了生死,要出三界,要超越轮回,可是他能办得了吗?决定办不到。为什么办不了呢?他还是落在我相里头。我相就是生死轮回,不能打破我相,而想了生死、超越轮回,无有是处啊,做不到的啊。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,使我们在这里面觉悟,了解事实真相。了解之后,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第一关就要打破我相!打破我相的方法非常多,所谓是无量法门、八万四千法门。这些法门是干什么的啊?法就是方法,门就是门路啊,全是破我执、破法执的方法门路。所以告诉诸位叫就路还家啊。别人学了这个法门,我不一定要学他这个。为什么呢?他那个方法,不一定适合我,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。佛教里用法论来表法,这个法轮就像现在说的MARK一样,我们用这个标记,轮的标记就是叫你就路还家的意思。我们现在在轮的周围,轮的周边上,真如本性就是那个中心。周边任何一点直线都能通达中心,何必走迂回的路子呢,用不着走迂回的路子。别人通过这个方法到达中心,你何必跟着他拐个弯到中心。你就在自己的立足点上就可以达到圆的中心,不必跟着别人走。智慧开了,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。
要打破这一关,大乘方法比小乘巧妙。大乘方法是教你把这个我放大。我们现在这个我执太小了,执著自己这个身是我,小得太可怜了,起心动念都为这个小我。大乘的法子妙在哪里呢?它教你把我放大,你把它放大一圈,你这个小我就大一点,这一圈是什么呢?我这个家。凡是起心动念,就想到我的家,想到我的父母、想到我的兄弟、想到我的家人,不为我自己这一身,为我这一家人。这个我就大一点了,把你这一身就放大为一家了,这个比那个小我要高得多了。可是这个还不能见性,还远远不够。再放大,大到一个社会、一个国家。我所思我所做,对我这个国家、对国人同胞有没有利益,有利益的,尽义务的做,不必讲求报偿,这个我就大了,我相就大了,不是这个小我了。但是这一个国家有利益,如果别的国家有妨害,你这个国家还是不能得到安和乐利,所以这个我再放大,放大到世界、放大到一切众生。就是把小我这样逐渐放大,放大到最后,放大到无量无边,那个我执不破自然就破掉了,自然就没有了。这个方法比小乘修学高明太多了。所以诸位真正要修行的话,不动念头则已,一动念头就为一切众生,这个多自在。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,不是二体,你作如是观,你修如是行,是正确的,不是错误的。等到你这个我相破除了,你才见到万法皆如,才见到万法是一不是二,才真正懂得孔老夫子讲的“吾道一以贯之”啊,才晓得佛法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啊。这个就是修行,所有一切大乘经典都是这样的理论,都是这个心量。我们修行、读诵经典,修的什么呢?放心量啊,舍小我证大我啊。金刚经上说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那么我今天的人生观、宇宙观是不是这样的。佛法的妙处,是把宇宙人生合二为一,不是两个,所以它不是哲学。哲学里面分人生观,宇宙观,佛法里是合二为一,宇宙与人生是一不是二,所以才能得其真相,所以佛法是不二法门哪。我们所修的,所学的,是不是修这个不二法门呢?别人跟我们分二,是他迷啊,他没悟啊。我跟别人不分,是一不是二,我觉悟了。我们早晚课诵就要依这个境界修学,这才有用处啊,这是大乘佛法、一乘佛法的修学。而小乘佛法的修学执着很重,没有大我,他心之所思、心之所虑只是他这一家,这是小我。那小我怎么办呢?也不能舍弃他。教他修小乘的戒定慧,断恶修善,教你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你不作恶就不会有恶报,你能行善就得善报,小乘戒讲的是这些道理、讲的是这些修法。这些我们刚才坛经里面给诸位提到。所以说,有无量的等级,有无量的境界,各个不相同。佛法是教我们觉悟,我们今天所谓是精神生活的提升。佛法里不讲提升,为什么呢?提升里头着相,有迹象,佛法里头没有迹象。因此要觉悟,要省察。真正要了生死,不为了生死,生死就了了。你心里面还有个生死,生死就出不了。几时你把生死丢掉了,生死自然就没有了,哪里还需要了生死呢。
所以佛常常劝告我们,要为他,不要为自己。为他,给诸位说,就不疲倦,不辛苦,不累。为自,就会辛苦,劳累。为什么呢?因为里面有个我,有我才会疲倦,才会辛劳。为他,就没有我了。没有我了,那个辛劳,谁来承受呢?所以佛法讲不疲不厌哪,没有厌倦,没有疲劳,为什么呢?因为他无我。他自己身心跟整个宇宙万物合二为一,是一体的。证到一体,才真正证到不生不灭。那么换句话说,一有我执,就叫堕落昏迷。破我执,我执里面有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,法执里面也有分别法执和俱生法执。大乘法子妙处在哪里呢?他是同时破我法二执,不像小乘,小乘先是破我执,法执没破,所以他不能见性,不能大彻大悟。小乘还是有迷,还是有执著,但是他的迷跟我们的迷不一样,他是迷在法里头,执着在法里头,对于我他不执著了。这一层意思,刚才坛经末后这个四句偈,志诚禅师这四句偈,我们下一次可以讨论到这个问题。你看他是如何把我法二执突破了,他入了这个境界。再给诸位说,他能办得到,我们也能办得到,怕的是你对这个理论了解不够透彻,理论不透彻,你不能相信。透彻了,你才相信,相信了你就一定会去做。如果说,你真正透彻相信了,你不去做,没有这个道理,这个讲不通的。你之所以不能做,换句话说,你对这个道理没有十分透彻。在佛法教学里头确实如此,知难行易啊,行容易啊,知太难了。转凡成圣可以说太容易了,易如反掌,可是现在问题是我们不肯干。超凡入圣太容易了,转识成智太容易了,但是你不肯转、不肯干。为什么不肯转?就是这个道理没有通达,利害没搞清楚。
这是我把这个意思给诸位说出一点点,详细的说确实说不尽,这个说明只不过是提醒诸位修学的兴趣。功夫呢,还得要深入经藏。可是深入经藏呢,问题很多,如果不得法,经藏会增加你的障碍,给你带来许多困扰。所以你越学越迷惑,越学越找不到方向。这个问题在哪里呢?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老师。欧阳大师所讲的,世间法有三个根本,佛法只有一个根本。世间法的根本是天道孝道师道,所以江南一带供祖先的牌位,供的都是天地君亲师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天地君亲师是一体,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。在佛法里面只有一个师道,师就代表了一切,最重视师承的最尊敬师道的是佛法。那我们学佛法,如果没有老师,这怎么能成就呢?可是今天,我们要去找老师,到哪里去找呢,已经找不到了。纵然你找到了老师,说老实话,我们自己做学生的资格也没有。这个是实在话,好老师遇到你不肯教你。
我在南部,曾经遇到医学院几个同学,我问他们,你们学佛多久了,回答说学了两三年,曾经看过什么书,哦,说看过一大堆,这个思想就乱了,所以我就很坦白跟他们说,你们如果去台中找李老师,李老师会说:“嗯,很好很好,不错,很难得啊,回去吧”,不教你了。为什么不教你?因为你的思想已经乱了,不容易理出一个头绪,没法子教你。如果你到李老师那里,问你学佛多久了,你回答刚刚要学,问你看过什么经,回答我什么书都没有看过。“好好好,你跟我学”。为什么呢?你是一张白纸,你没有受过染污,你能够接受。这是讲我们今天做学生的资格都很难。我之所以幸运,比你们好一点的地方,就是我遇到好老师,我发心学这个东西,没有听过经,自己看了一点,没有跟任何人学过,所以那个老师看到我很欢喜,所以我学佛就跟一个老师,自始至终听他的教诲。一个人给我带路,走的是一条路啊。你听两个人的呢,那是两条路。听三个人的呢,就是三条路。听四个人的呢,就是四条路。到底哪个路正确呢?我们就会无所适从。所以你们今天看东西,每一家的东西都看,这个麻烦大了,这就是一开头就错了。
在佛法,在我们中国过去教学,不是如此的,一开头一定是师承,师承里最重要的就是启蒙老师,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小学老师。你看从前读书人,中了状元了,他回家去拜谢老师,头一个拜谢的就是启蒙老师,不是拜他以后学习中指导的老师。今天你们想想,你们要是高考考了第一名,博士学位毕业了,你们会不会回来拜谢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和小学校长?你早就忘掉了。从前人不忘本,社会风气才那样的淳厚啊。如果功成名就,去拜小学一年级老师校长,那就是把后面所有老师都拜到了,那就是把你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时候的老师都礼敬到了。因为启蒙老师是根,根本在那个地方,以后都是枝叶,返本报施啊。没有这个开始,你以后怎么会有成就?所以求学,不找一个老师怎么行。老师怎么个找法呢?我常常在外头劝别人。今天要是找老师,哪个是真正的好老师,我们不晓得。你要跟着一个邪师,那你这一辈子就走错了,他走错了你也走错了。如果跟到一个好老师那就走对了。所以实在遇不到老师的话,就找古人。不找今人,我找古人。古人已经有成就大德,找一个这样的老师。这种师承的方法,在古时候就有。比如藕益大师,藕益大师就是私淑莲池大师。他在求学的时候,莲池大师已经不在人间了,但是其著作在。所以,藕益大师的修学,就是以莲池大师的著作为中心,接受他一个人的教诲。藕益大师的成就,藕益大师的基础,奠定在莲池大师全集上。他有几十种著作,是一个人写的,你看这几十种注疏,是一个老师指导的,不是两条路,是一条路。必须要这样子,下至少十年的功夫,有这一家做基础,你那个根底深厚,就好像树一样,你有根了,然后才能生枝叶。这个时候,任何一家著作都可以看、都可以听、都可以参考,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了。我们现在没有根、没有本,一开始就要去参访,到处去乱听乱看,看得头脑一塌糊涂,满脑子浆糊,你怎么开智慧嘛?你怎么会有受用嘛?所以今天我奉劝诸位学一家之言。
你比如莲池大师全集,我们今天到处都可以找得到,藕益大师的全集,这都是比较近一点的人,他们的文字还不太古,我们还能够看得懂,这是明朝末年的人,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五百年。如果再近一点,真正有成就的,你比如清朝灌顶法师,他的著作也有三十几种,他是乾隆年间人。再晚近一点的,像民国初年,圆瑛法师,有成就的,谛闲法师,有成就的,他们都有全集在台湾流通。诸位要学,就得学一家,我学谛闲的,专门就看谛闲法师全集,在这个全集上用十年的功夫,把别的都放下,跟一个老师学十年,然后才看其他各家的东西,你才会有受用,你才会像金刚经上所说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你所见所闻一切明了,不会被境界所转,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。可是,古来注师虽然著作很多,要是通通都学,也很困难,也不容易,要在他所有著作当中选一门,这一门为主修,其余的做助修,正助双修才好。香港过去海仁和尚,我在香港讲经,去拜访过他,那个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,好像是在前年圆寂的。他是专攻藕益大师的著作,而且在藕益大师三十多种著作里面专门攻楞严,藕益大师楞严经的注解他完全能背诵,在香港有首楞严王之称,可见得人家造诣之深。他不搞其他东西,他就搞一家的,一生受持一家的。诸位你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,从这个地方奠定自己的根基,你们会有成就,你一定有成就。千万不要这个也不错,那个也很好,好奇心,好奇心害死了自己,不老实啊。老老实实守一家,才管用啊。我比你们幸运,就是一开端,我到台湾来,就三个老师。我的哲学,是方东美先生一个人指导的,跟他一个人学的。一入到佛门,就是章嘉大师。章嘉大师走了之后,我跟李炳南老师。跟了他十年,跟章嘉大师三年。所以不要多,多就麻烦了。你们今天修学,章嘉大师已经不在了,李老师已经93岁了,你们找他已经不行了,我那个时候去还算是很好,我跟他的时候,他70岁。现在93岁了,93岁了还能讲经,可是教学他已经不愿意做了。所以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师法古人,师法前贤。你看哪个大德的思想跟您比较接近,你对他很尊敬,他的著作你念起来很有兴趣,你就选择这一门,下十年功夫,把自己的基础打好。
颂文:四惑八大相应起。六转呼为染净依。
【此牒前染所与识相应。故令有情日夜昏迷。障真义智。蔽圣慧眼。其由烦恼为害耳。转者不定义。即三性.三量.三境易脱不定。名为转识。前七皆名转识。唯第八名不转识。第六转识呼第七为染净依者。谓此识有漏。内常执我。故令第六念念成染。由此识无漏。恒思无我。故令第六念念成净。七识为所依。六识为能依。依即根也。是以第六成染成净皆由第七识。故云六转呼为染净依。有漏章竟。】
那么这个第三句,说明第七识有我爱这四种烦恼、思惑以及八大烦恼与它相应而起,前面已经都讲过了。在此地的意思也就是说有情为什么终日昏迷,就是因为带着这几个烦恼。末后一句是说,前面六识的转染、转净通通都是以第七识为根本。第七识转净了,前六识都净,第七识染,前六识都染。换句话说,第七识执著我,前六识通通是染,如果第七识转识成智,前六识通通是清净无漏。主要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,注解大家仔细去看,我们就不多说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