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 |共12集|MP3文字|jingkong法师主讲|台湾景美华藏图书

admin 净空法师评论1阅读模式

第12集

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第十二讲

 

颂文:极喜初心平等性。无功用行我恒摧。

此颂七识下品中品转智义也。凡一地具初中后三心。即入住出。故有三品。今谓末那识于初地初心即当转平等性智。以地前六识作生空观。到初地初心即破分别二障。故曰分别二障极喜无。而平等性智方才现前。此乃下品初转也。以俱生二执全未破故。曰六七俱生地地除。故从二地作双空观断俱生二执起。至第七无功用行破藏识方断俱生我执。故云我恒摧。良由第六识入生空观。碍此七识。俱生我执不生。俱生法执犹存。故云单执末那居种位。平等性智不现前。不现前者但未圆满。乃中品转也。故曰第七修道除种现。由第六识入生法二空观故。碍此七识俱生我法二执不起。故云双执末那归种位。平等性智方现前。直至等觉后心。二执方才破净。此智方得圆满。乃上品转也。故曰金刚道后总皆无。言居者居住。归者归藏。问。第七转智何由第六入双空观耶。答。第七乃有覆无记。唯俱生无分别惑。故以无分别于缘境时。唯任运转。无力断惑。故登地时自不能转。由六识断分别二障。转二空智。故第七仗之得初下品转也。至八地无功用道。乃破俱生我执。俱生法执犹存。故云我恒摧。此但我执摧落。乃中品转耳。

这首颂是说第七识的转智,转为平等性智。什么时候转呢,玄奘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清楚,是欢喜地,欢喜地也叫极喜地,也就是初地菩萨。初地菩萨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。转识最要紧的,是般若智慧的观照,照见自他有情的平等。这种功夫,我们要是学会了,现在就可以用,千万不要等着,我现在还没有初地嘛,初地菩萨这些道理这些方法,我们现在就可以修。怎么个修法呢?就是要看自他平等,常常以平等心待一切众生,这就是破烦恼障。同时还要观诸法平等,法法平等,这样才能破法执,也就是破所知障,所以才能够证得平等性智。由于我执断了,自他真正平等,不会再有自他这个念头了。由于法我执断了,才见到诸法平等,再不会在万法里面起一念执着,起一念分别,这个叫物我平等。我们在前一节说过,这个时候一定与大慈悲心相应,就是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一定生起来。因为见到他人、见到万物跟自己是无二无别。换句话说,就是把你关怀自己的心、爱护自己的心遍及一切,自自然然的,没有一丝毫的勉强,所谓是法尔如是啊,这个时候才是平等性智现前。

第二句大意说,要到第八识不动地,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究竟转智。由此可知,开始转的时候,是在初地菩萨。从初地到七地,这七个位次,这个时候虽然转成平等性智了,但有时候还会起念,但这个念是很微细的。为什么呢?我执与法执都有分别、俱生两种。七地菩萨以前,俱生我执与法执没有断,分别我执与法执已经断了,因为俱生这个烦恼还没有断,所以有时候还会起现行。到第八地,不动地,无功用行我恒摧,俱生我执法执都断掉了,所以究竟断执,这是我执法执现行种子通通都断了。

 

颂文:如来现起他受用。十地菩萨所被机。

此颂七识上品转智义也。以前初地初心但下品转。俱生我执但伏而未断。俱生法执犹存。至七地无功用行名中品转。但我恒摧。从八地起但伏俱生法执而犹间起。皆非最极。直至如来究竟位中。烦恼.所知二障种现俱尽。平等性智方得圆满。名上品转也。故此智圆时则能现他受用微妙报身。住华藏界。为十地菩萨说大法也。此佛说法。二乘绝分。故言十地菩萨所被机耳。故曰于如来究竟位中转成无漏。则能现前他受用身。即能被之佛。十地菩萨乃所被之机也。报身有二。一自受用。乃自受用广大法乐。与法身同体。唯佛与佛乃能知之。十地菩萨可见者。乃他受用耳。

这两句是说,到了如来地的时候,就现起他受用的报身,像我们赞佛偈里念的“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”,这样的大身的相。这是微妙净功德身,居纯净土。这个身能为登地的菩萨所受用,也就是这个身能为地上菩萨说法,利益地上菩萨的众生。第七识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。下面我们再看最后的一章第八识。

第八识叫阿赖耶,阿赖耶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藏,它有三个意思,所以我们也称为“三藏”,这个三藏不是经律论,是说他有能藏、所藏、执藏这三个意思。那么他是能藏一切法的种子,同时又为一切众生的根本。这个众生是广义的,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,都叫做众生,因此这个众生包括了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乃至于包括一切心理现象、自然现象,通通都叫众生,他是一切万法的根本,也是前七识的根本,所以在唯识里称第八识为根本识。

 

颂文:性唯无覆五遍行

此颂八识性与心所也。此识于四性中唯是无覆无记性。问。何以知是无覆无记耶。答。以此识是异熟性故。异熟者。异谓别异。即因果性别。熟谓成熟。此唯属果。因果合说名为异熟。既是异熟。定非善染二性所摄。若此识是善染者。流转还灭应不得成。以非善染故。能随善染而成流转还灭。此约异熟显无记也。此识是善染依而非善染。此若是善。应非染依。此若是染。应非善依。由非善染。故能为善染依。此约善染所依显无记也。此识是所熏性。以非善染而能受善染熏。若是善染应非受熏。若不受熏则应善染。因果皆成断灭。此约所熏显无记也。具上三义。证知第八唯是无覆无记性摄。言无覆者。覆谓染法。有障碍义。有盖蔽义。障碍圣道不得生起。盖蔽真心不得清净。此识无此二义。故名无覆。言无记者。谓善因感可爱之果。恶因感非爱之果。彼二皆有殊胜强盛之体可记可别。此识无此二义。故名无记。如镜体光明。本非青黄。故能现青黄耳。问。此识与几心所相应耶。答。恒与作意触受想思相应。识论云。阿赖耶识无始时来。乃至未转于一切位。恒与此五心所相应。以是遍行摄故。正是楞伽经中流注生住灭也。问。此识何故不与别境五法相应。答。互相违故。曰如何相违。谓别境之欲希望所好乐事。此识任彼善恶业转无所好乐。故不与欲相应。胜解是印证守持决定之事。此识任运不能印持亦无决定。故不与胜解相应。念是明记过去曾习之事使不忘失。此识昧劣不能明记。故不与念相应。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无有异缘。此识任运刹那别缘三类。故不与定相应。慧唯简择得非得事。此识微细昧略不能简择。故不与慧相应。且别境者别别缘境而得生故。此识唯是一类相续。故不与别境相应也。问。此识何故不与善所相应耶。答。此识唯是异熟无记。非善性故。故不与善十一相应。问。此识何不具染所耶。答。此识非恶性故。故不与根.随烦恼相应。问。此识何不具四不定耶。答。恶作等四虽通无记。非一切时常相续。故不与异熟相应。是故第八识唯具遍行五心所耳。】

第一句是说第八识的自体,他是属于无覆无记性,与他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。第八识是无记性,第七识也是无记性,但第七识有四大烦恼常相随,因此第七识是有覆,就是有烦恼障碍了本性,他是有覆无记。阿赖耶识没有烦恼与他相应,善心所没有,恶心所也没有,与他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,因此他是属于无覆无记性。它只随业生而不造业,这个随业生,我们现在在人道,就拿人道来说,阿赖耶是总报主,我们六道轮回就是它做主宰,舍身受身都是他。他是随着业力在六道里面轮回,但是他本身不造业,为什么本身不造业呢?因为他是无覆无记,善恶心所都没有,所以他本身不造业。他在境界里面不迷,也不执著。因为他不迷不执著,是无覆无记性,所以他是属于性境,是属于现量。

 

颂文:界地随他业力生

此颂第八识本无生死。但随业力而转也。谓由前六所造善恶业力。牵引此识往来于三界九地五趣四生九中受异熟果。为总报主。以为体故。以与前七色心等法为依止故。问。何偏为体。答。具三义故名真异熟。一遍义。谓此识遍三界。简前五识不遍无色界等。二常相续。简第六有间断故。三业招。简第七全无业招。自是有覆。非他业故。具此三义故能为体。言受异熟果者。谓由前六造善恶业。牵引第八受善恶报相续不断。名异熟果。言引业者。引谓牵引。谓业有力能引第八受总报故。满业者。满谓满足。谓满别报。即前六识造善恶业。能满第八善恶二果。以一业引一果。多业能圆满故。第八名总报主。而前六名别报主也。然前转识之无记性者。乃从异熟识起。名异熟生。非真异熟。有间断故。以此第八当体虽无善恶。而被他六识造善恶之业力而牵引于三界九地受生死者。乃前六识之过也。故前六识颂云。引满能招业力牵者。此也。】

第二句,是说他的界地,他通于三界九地。他随业力界地的差别生于三界九地。比如说造了人的业因,就到人道来受身。如果造了天道的业因,就到天道去受身。如果是造饿鬼道业因,他就到饿鬼道去受身。他是随着业力,在三界九地受身。业力如果尽了,他的报也尽了。我们现前就是在这个位置上。你要是果然明白这个事理的究竟,你就晓得三界六道里面有轮回没有生死。生死是我们虚妄的概念,这是六道业力的消长变化。我们讲人的寿命实际是讲人道业力的长短,逐渐报尽,报尽就舍了人道。如果底下业力是天道,就到天道去了,天道业力长短就是天人的寿命,报尽了天道也就舍掉,所以轮回是业力支配的啊。那我们造业就要慎重了。所以不懂佛法道理的人他不晓得,他迷惑啊,懂得这个道理了,我们要想我们自己的果报殊胜,这是讲三界之内,唯有造善业果报才殊胜,恶业所感果报在三途,地狱恶鬼畜生三途的业因很复杂,这不是几句话能够说得尽的。而佛在一切经里面说得特别详细,那就是教给我们要认识三途,要避免造三恶道的业因。这样我们才不堕恶道受苦。三恶道的业因归纳起来就是三毒烦恼。贪欲所感的是饿鬼道,嗔恚嫉妒所感的是地狱道,愚痴、邪正是非不分所感的是畜生道。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,三毒烦恼之严重,要我们觉悟。离开贪嗔痴,就是离开三恶道。我们讲离开三恶道,人人都愿意,但你如果不离开贪嗔痴,怎么能离开三恶道呢?所以一定要学到不贪不嗔不痴。不贪不嗔不痴叫三善根啊,是三善道的根本。这是说明阿赖耶识在六道里头受报的因缘。

 

颂文:二乘不了因迷执。由此能兴论主诤。

【此颂第八深密义。言二乘者。简非大乘。谓小乘不知者。以世尊一向未曾显说故。二乘人不信有此识。所以不说者。以此识甚深微细。非思量所知。非二乘智慧所觉。在菩萨地尽亦不能尽知。唯佛与佛乃能究尽。故不说耳。故云。陀那微细识。习气成暴流。真非真恐迷。我常不开演。陀那此云执持。此识之体深隐精微。故曰微细识。习气即所持种子。谓识中无始微细生灭念念受熏。以此习种能发现行引生诸趣。于根身器界流转无停。故如暴流。真非真恐迷。言我若说为真。其奈带持种子妄习不除。众生将迷妄为真。未免瀑流漂转。我若说为非真。其奈体即真如。离此无真。众生将弃真为妄。未免向外驰求。由此真与非真二俱难言。是故非时非机故我常不开演。以不令众生堕彼二种之迷故也。以世尊寻常但为小根说六识。建立染净根本。故二乘一向未闻。以浅智难知故不了耳。又云我于凡愚不开演。恐彼分别执为我。故曰因迷执。以小乘不信有此识故。大乘论师引三经四颂四教十理证有此识。故云由此能兴论主诤。引证之义。识论广明。文繁不引。】

这两句是说明第八识非常的幽微深细啊。佛在小乘经不讲阿赖耶识不,纵然说,也是轻描淡写,一两句就带过,不深说。为什么不深说呢?小乘人,他有疑惑,他有执著,对于迷执的人你给他讲这些幽深的大道理他不能接受。即使你给他讲了,他也不相信,所以佛就很少讲。小乘人没有听佛说这些道理,自己又不能证得这个境界,于是对于大乘经中所讲的事他们不承认,于是小乘和大乘经常发生争论。

这些事情在我们中国少见。为什么呢?中国是大乘佛法,中国人在整个世界上来说,智慧确确实实比人家高,烦恼障与所知障都薄,比起世界其他民族来说,我们的薄。你看我中国自古以来,我们的思想,对宇宙人生的看法,我们的生活,我们的教育决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能够比拟的。我们从三代开始,不用再往上推了,这是今天展开二十五史,大家能够看到有记载的,我们中国人所走的道路,我们讲的“道”,这个道路是什么呢?伦常大道啊,天经地义的啊。夫妇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四海之内皆朋友。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伦常之道,今天来讲真正是合乎天理、国法、人情,是一个圆圆满满的大道啊!这真正是美满幸福的生活啊。我们的人生宇宙观、我们的教学,全是依这个道。这个道并不是哪个人发明的,依佛法来说,是称性之道,是从心性里面自自然然显露出来的。我们在三代之前这些圣哲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,就教我们这样做。在五伦的社会里面,诸位要知道,团结两个字说不上,这个词用不上,五伦本身就是团结,已经团结了再叫团结就是多余的啦。五伦要是破坏了,这才说要团结啊。五伦是天下一家人哪,父子、兄弟这是天然的集合,夫妇、朋友这是道义的集合,这是一个整体啊,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是一家人,就是一个整体。我们的文化能够绵延五千年,这样的古国还能存在到今天,能够维系到今天,其力量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,这个是大道。佛法也是这个大道,所以一到中国来就汇合成一个道了,变成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。所以这些争论在我们中国看不到。

但在诸位如果读印度佛教史,就能看到大小乘之间的争论,而且争论得非常激烈。像大乘论师,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里面,都有很长很长的文字来叙述古印度大小乘的争论,大乘论师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的,绝不是假的,来驳斥这些小乘人。这两句说的是这桩事情。佛在《解深密经》所讲的,“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,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”,可见得释迦摩尼佛对小乘人不讲这个事情,也是慈悲,也是苦心。为什么呢?这个道理太深细了,讲出来之后,如果他要是曲解误会了,反而增长了执著,可见得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,也是老师的一番苦心。

颂文:浩浩三藏不可穷。渊深七浪境为风

【此颂八识体性渊微随缘生识之义也。浩浩者。广大无涯之貌。谓如来藏性海由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。故此识体广大无涯。以具三藏义故名为藏识。三藏者。一能藏。即是能持义。犹如库藏。能藏一切宝贝等物。谓无量劫来所作一切善恶种子。唯此识能藏。此约持种边说。二所藏。即是所依义。犹如库藏是宝贝等所依故。此识是一切善染法所依处。故名所藏。此约受熏边说。又能藏义者。谓根身等法唯此识能含藏故。如像在珠。故曰。欲灭一切法。总在赖耶中。欲觅一切像。总在摩尼内。次所藏义者。谓此识体即以色心等为所藏处。以色心等是此识之相见二分。故如珠在像内。故曰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。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。所谓能藏自体于诸法中。又能藏诸法于自体内也。三执藏。即坚守不舍义。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。此识为染污末那坚执为自内我。故名执藏。以有此三义故。令积劫因果不失不坏。故云不可穷。此识本是湛渊之心。为四缘等境风鼓动故。生起七识波浪。造种种业。故经云。藏识海常住。境界风所动。洪波鼓冥壑。无有断绝时。故云渊深七浪境为风也。】

第二首颂是讲的阿赖耶识的自相,就是他的相状。第一句是辨别阿赖耶识的三个意思。第一个就是能藏,是说他能藏一切法的现行与种子,他有能力来藏。能藏就像仓库一样,阿赖耶像个大仓库,一切善恶无记种子他都能藏,他不挑拣,他不分别。第二个讲所藏,所藏就是指前面七个识所熏习的这些种子,一切的善恶种子。就好比仓库里头所收藏的种种物品一样,种种物品是他所藏的,仓库的本身叫能藏。第三个执藏,就好比看守仓库的人,什么人在看守呢?看守的人就是第七识,末那识就是那个看守之人。第八识行相广大,没有边际,遍诸法界,不可穷尽。所以大师在此地用“浩浩”两个字来形容,就像那个大海一样,广无边际,不可以穷尽。

第二句是说,阿赖耶识像一个既深又广的大海,前七识的现行,这讲种子遇到缘起现行的时候,就如大海里面海水遇到风就掀起波涛大浪一样,起浪就是前面七识,前五识第六识和末那识,那么说前七识,当然与前七识相应的心所通通包括在里面,这是讲我们的心动了。大家要晓得,阿赖耶本身是不动的,本身像个仓库一样不动。谁在动呢?仓库里头装的这些东西,今天搬进来,明天搬出去,在那里移动位置,动的是那些东西。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有染净两分,染的是动的那一分,从他本身来说,仓库他动什么,他不动的。为什么会动呢?受外面境界的干扰。境为风,境是什么?六尘境界,色声香味触法。前面七个识,在六尘境界里面,做不了主宰,常常被引诱造业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比喻,是把阿赖耶比喻作大海,一切种比喻作水(七个识都有他自己的种子,每个心所也有他自己的种子),把六尘境界比喻作风,而把识起现行比喻作波浪。因此我们不可以说八识自己起识浪,应该说,由他所含的种子起识浪,这个才是对的。

阿赖耶识转识成智,是在果地上转。为什么呢?因为动的不是阿赖耶本身,而是他里面所含藏的种子起现行,所以我们修行用功用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要平息波浪。平息波浪先要平息大的,把这个大浪平息下来,平息成小浪,平息成无浪。浪最大的,也就是最容易为境界风所掀起的,就是第六识,其次就是第七识。前五识所掀起的那个浪,是小浪。只要大浪没有了,小浪自然就息掉了。因此在转识的时候,先要从第六第七识转。换句话说,要让第六第七识在境界里面不被境界所动,这个叫真正用功啊。我们的意识心,在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当中,要练习不动心。见色不动心、闻声不动心,学着如如不动。不是叫你不见色、不闻声哪,前面六祖在坛经里面说见色闻声是游戏,不动心是三昧,这个就叫修行,这是真修啊。

这个妄识的种子就是生灭心,就是此地讲的七浪。几时我们真正能够做到境界风吹不动的时候,七浪自然就平息了。学佛的人,尤其是不能为法尘所动,一般功夫很好的人,在五欲五尘里他不动心了,但五欲的范围窄小,财色名食睡里面不动心是小定,果报可以生到色界天。但是色界无色界还是在轮回之中。一定要到闻法也不动心,佛说种种法,你见佛闻法,也能如如不动,这才能够转识成智。见佛生欢喜心,心动了,闻法生欢喜心,心也动了,你还是为法尘所转哪,你没能转境界啊,你为境界所转啊。由此可知,见佛闻法都不动心,何况其余呢?见佛闻法,你要动心了,都是虚妄的,都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,何况其余境界之中,你要是起心动念,如何能够得到解脱呢,如何能见性,如何能得一心不乱呢,这是很要紧的修学原则。

 

颂文:受熏持种根身器。去后来先作主公。

【此颂八识之力用也。言此识既能受熏。复能执持种子根身器界。以是无记性。故能受善染熏。以其体广大。故能持种。又能持根身器界令一期不散坏。为所缘境。以此故能为三界总报主也。故往来六道。死时后去。投胎先来。为众生之命根。故云作主公。依经论而辨此识舍出之处。瑜伽云。善业从下冷。恶业从上冷。二皆至于心。一处同时舍。杂宝藏经云。顶圣眼生天。人心饿鬼腹。旁生膝盖离。地狱脚板出。然经论异者。经明六趣差别。论明善恶两途。其义一也。有漏章竟。】

这两句是讲阿赖耶识的业用。这个识的作用可以分为五种:受熏、持种、根、身、器。这就是说,阿赖耶识他接受前七识之所熏,这叫受熏。前七识是能熏,阿赖耶识是所熏。为什么呢?因为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,就像这个人太随便了,他自己没有主意,张三给他说,嗯好,李四给他说,嗯也好,你给他说善的他也好,你给他说恶的他也好,他没有主见,所以他能受熏。如果自己性是善的,那么善的它能够接受,他能够受熏,恶的他就不能受熏,他就要排斥了。假如性是恶的,他能够接受恶,那善的来了,他要排斥。阿赖耶善恶都没有,所以一切习气他都能受熏。熏习他的时候,他自己还是无所谓,他还是非善非恶,所以称他无覆无记性。八个识当中,只有他的性质是这样。八个识里头,讲到受熏的只有阿赖耶,为什么呢?其他七个识都有执著,都有善恶,都没有办法无条件的来接受这个熏习。这是他的第一个业用。

第二个业用,是持种。持是保持,种是种子。也就是说,前七识所熏的种子,他有能力保持而不失去。正因为他有这个能力,所以我们才有记忆。诸位要晓得,前面七识是刹那生灭的,刹那生灭就没有办法保持,而阿赖耶可以说他是不生不灭的,我们常讲生灭与不生灭和合,这个话怎么说呢?刚才比喻阿赖耶像个仓库一样,仓库不生不灭,里面所装的东西有来来去去,有生有灭,所以物品来来去去有生灭,仓库如如不动啊。所以他是不生不灭,因此他能保持种子习气。我们昨天的事情一想就能想起来,去年的事情一想也能想起来,这就是阿赖耶识把我们前七识所造作的熏成种子保存而没有失去,所以你才有记忆。如果你的心细,也就是境界风不太大的话,前生的事情你也能记得,所以阿罗汉他能够记得五百世啊。为什么呢?他那个心比我们平静得多,所以阿赖耶识的种子,五百世的,他一想很容易就能想得起来。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受境界风影响,波浪太大了,这个心动得太厉害了。我们如果见性了,无量劫以前的事情就像在眼前一样,生生世世的事情都能明了啊,原因呢,就是因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不消灭,他有这个能力。

转识成智要到最究竟,是在如来地。由此可知,到等觉菩萨,还受阿赖耶的支配。无量劫前的事情,等觉菩萨晓得,不仅知道他自己的事情,而且还知道我们的事情。为什么我们的事情他也晓得?因为一切众生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变现的,同在一个仓库里头,他怎么会不知道呢。我们晓得自己前年去年的事情,你的事情我就不晓得了。为什么呢?是我们自己有障碍,我执没有打破。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,我们每个人的第七识就像海里的水泡一样,你起了一个水泡,水泡就有界限,你把这个水泡执着为我,这就是我执,而把大海里其它的水泡看作他,水泡与水泡是有界限的,有自有他就有了界限。所以你不能够知道别人的事情。如果你的水泡破了,破了就跟整个大海融成一片,我执就断了,那么所有大海的水泡就跟你是同一体,一切众生的心行造作你就通通明了,所以这个事情是本能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这个在佛法里叫他心通、叫宿命通。实际上他心、宿命都是我们的本能,不是外来的。只要你把你的水泡打破,我执打破,一切就明了。你才真正晓得,自他不二啊,万法一如啊。当你没有打破的时候,你只是听佛这么讲自他不二万法一如,自己怎么样呢?自他还是二,万法还是不如。就是这个水泡没打破啊,我执法执没打破啊。那么由此可知,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恶诸业,你要想蒙蔽别人,叫别人不知道,没有这回事情。凡是破了我执的人都知道,诸佛菩萨、阿罗汉们都知道,没有不晓得的。所以我们要想蒙蔽别人,说个实在话那是假的,骗自己是真的,只有自欺而不能欺人啊。自欺是真的,欺人是假的,没有能够欺骗到别人。我们何苦去做自欺欺人的事情呢。这是说它第二个作用。

第三个作用,种子起现行变成根身器界,根是讲六根,身指身体。我们这个身体、我们的六根,是阿赖耶变现的。不但我们根身是阿赖耶变现的,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也是阿赖耶变现的。变现根身就是一般我们讲的正报。如果离开能变的阿赖耶识,就没有根身。

第四个作用,就是他能变现器世界,就是我们讲的依报,乃至于虚空、山河大地、一切众生。诸位要知道,我们讲正报,只讲我们自己,自己以外的别人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就是我们讲的人事环境,植物矿物是我们讲的物质环境。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也是阿赖耶识变现的,离开阿赖耶识没有环境。由此可知,我们自己的根、身、外面整个的世界,通通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,阿赖耶是一不是二。这个变现的情形、经过非常复杂,虽然复杂但是它有条理,他一点都不乱,他有层次,诸位要想了解这个情形、这个事实的真相,你就可以研究唯识经论,说的非常周详。唯识经论说明这个事实真相,他的目的是叫你开悟,是叫你了解事实真相后一切都放下,原来人我是一,万法与我也是一,就是自己的一个整体。你明了这个事实真相,你才能放下妄念哪。放下了分别执著,不再起一个妄念了,这个时候就叫作如如佛,实在说到这个时候连个如如佛的名字也没有了。

来先去后做主公,这就是讲,六道里面这种相续、去后来先,是一个真的异熟识,为一切善恶果报的主体。他是主体。做善得的是三善道的根身器界,造恶得的是三恶道的根身器界。所以大家要是真正把这个意思觉悟到了、肯定了,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就会生活得很自在。你的环境好你也很自在,你的环境不好你也很自在。为什么呢?你晓得这个环境是自己业力变现的,你就不会怨天尤人了,你在这个环境里面就能心平气和。诸位要晓得,一个人在环境里心是平静的,就容易开悟。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,刚才讲的,是被境界风吹动了,遇到顺境就喜欢得不得了,遇到逆境就悲哀得不得了,这不行啊,自己做不了主宰啊。在境界里面,境界做了主宰。这就很冤枉了。所以,你要晓得一切境界不是外面来的,是自己变现出来的。那么有人问,既然是我自己变现的,为什么不变现好境界来受用呢,要变现冤家对头来找麻烦呢?还变现出原子弹来炸自己呢?你不通达佛法,没有办法理解,通达之后就恍然大悟啊。现在这个变现,自己做不了主啊,自己要能做得了主,尽变好的自己受用,绝不变坏的。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了主呢?转识成智就做得了主了。所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变现得自在,他绝不变现原子弹,他绝不变现三恶道。为什么?他自己做得了主。你看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那么庄严,他做得了主。这就是说,圣人觉悟的人,他自己做得了主,自己变现殊胜庄严的境界自己受用。这就好像做梦一样,如果我们做梦能做得了主,为什么不天天做好梦呢,何必要做噩梦呢。诸佛菩萨做梦能自己做主,天天做好梦。我们凡夫做梦,梦到老虎要吃自己,吓得一身冷汗醒过来。就是这个事情啊,所以六道凡夫迷,不能主宰啊。四圣法界悟,他能做主宰。那么这就说明他是总报主,这是阿赖耶识的作用,大致可以分为五类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阿赖耶是万法所凭依,是前七识心心所的根本。阿赖耶的业力无量无边,确实说不尽。末后这一首颂讲转识成智。

 

颂文:不动地前才舍藏。金刚道后异熟空。大圆无垢同时发。普照十方尘刹中。

【此颂八识次第舍名乃至究竟转智之义也。此第八识具三种名。一阿赖耶识。二异熟识。三庵摩罗识。一名阿赖耶识。此云无没。以真如随生死而不失不坏。故云无没。又云藏识。以具三藏义故。谓此识因七识念念执为我故。从无始来长劫相续沉沦生死。别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。历过三贤登地以去。至第七地破俱生我执。烦恼永断不受彼熏。七识不执我。三藏之名从此才舍。显过最重。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也。二名异熟识。谓八地以后尚有微细俱生法执及有漏善种。尚引后果。亦从无始至等觉位。名异熟识亦具三义。一变异而熟。因种变异果方熟故。二异时而熟。因灭果生定异时故。三异类而熟。以善恶因至果方熟故。具此三义名异熟识。至金刚道后等觉后心证解脱道。异熟方空。一念顿断最初生相无明。为入妙觉。因亡果丧。此异熟识方断。故云金刚道后异熟空也。三名庵摩罗。此云白净无垢识。谓如来藏清净真心虽在生死。本来无染。返流还净。从证佛果。尽未来际。名无垢识。本如来藏以有鉴机照用无思而应。故亦名识。此识与大圆镜智同时发起。相续执持无漏种故。故云大圆无垢同时发。到此境智相应法身显现。圆明普照十方尘刹。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。良由始以一念不觉之无明。迷此一心。遂将真如理体变而为妄相。本有智光变而为妄见。今返妄归真则泯见相而归一心。理智一如方极一心之源。此唯识之极则。乃如来之极果也。】

这就是讲转阿赖耶识成大圆境智。那么这个第八识一共有三个层次,我们也叫做三位,三个地位。第一位,就叫做阿赖耶,藏识,这是在凡夫位,俱生我执没有断以前都可以叫他作阿赖耶。假如俱生我执要是断了,就不能叫阿赖耶。阿赖耶这个名字就没有了,那叫什么呢?叫异熟识。所谓异熟,是说业果生死相续,就叫异熟。异熟要到什么地位呢?异熟要到大乘十地菩萨(初地至十地),都在异熟位。因为这十地菩萨,还有变易生死(分段生死是没有了)。金刚道,这是成佛了,如来位了,这个时候异熟也没有了,不叫异熟了,为什么呢?因为变异生死也尽了,异熟这个名字也安不上了,这个时候叫什么呢?叫无垢识。垢是染污,完全没有染污了,也叫作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跟无垢识是同时的,没有先后的,所以叫同时发。发就是发明,就是现前。就像经里面所说的,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,是真正清净,无漏法界,这个时候我们就叫他作一真法界,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,在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,不是实报庄严土。实报庄严土还在异熟识这个阶段,还不到无垢识。常寂光这个才是究竟圆满。常寂光净土也就是大圆境智,寂就是无垢的意思,光就是大圆镜智的意思。所以寂光净土就是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同时发的时候。普照十方尘刹中,这是讲他的大用,普是普遍,一个也不会漏掉。十方尘尘刹刹,都照在其中,清清楚楚,这个时候才是究竟解脱一切障碍,这是与大圆镜智相应的时候。这个后面,因为时间的关系,不能像前面那么详细的说明,前面细说了,有什么名词、意义、境界,后面也都能够用得上。今天这个课程到此地就圆满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1日11:04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.wmfjt.com/556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