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 |共12集|MP3文字|jingkong法师主讲|台湾景美华藏图书

admin 净空法师评论1阅读模式

第3集

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第三讲

 

【独影有二。谓有质.无质。其意识缘五尘过去落谢影子。名有质独影。亦名似带质。】

未入颂文之前,讲八识所缘的境界能缘的心,单独提出来介绍,那么所缘的境界,前面我们讲过性境、带质境,带质境有真有似,前面我们讲到似带质,真带质在后面讲,诸位记住一个纲领。以心缘色似带质。中间相分一头生。诸位记得这两句话就行了。今天我们讨论独影,独影有二,谓有质无质。五尘是六尘里面除了法尘,声色香味触,那么这是指过去,不是现前,如果是在现前,那就是性境,不是带质境。这是缘过去,过去是回忆,回忆以前的事情,过去一般讲印象,印象在佛法里面称落谢影子,落在阿赖耶识里面,这个称作独影镜,因为他不带质,不能叫带质境。虽然是独影境,他有质,为什么有质,因为有过去落谢影子,它不是妄想不是幻想,例如想昨天的事情,确实好像在眼前一样,或者想去年的事情,也想得很真切,都是落谢种子,这种性质叫做有质。还有一种现象,也称为有质独影,我们常讲镜花水月,我们看镜子里的花,水中的月亮,这个也是有质独影,他不是叫带质,是独影的。这个亦名似带质,这就看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界,这里面非常的复杂,也有似带质的条件在里面,那么这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。

【若意识缘空华兔角等事。名无质独影。】

空中有花,你想象空中有花,这是独影境,不但独影境而且没有质,不带质,并没有五尘落谢种子。兔子没有角,对你说兔角,你就想象兔子头上有一对角,兔角你没看过,完全是凭空想象而有,那么这就是无质独影。除此之外,像梦境也可以称为无质独影,还有幻境,也是属于无质独影。这是解释独影境有两种,说明独影境的虚幻,比带质境还要虚幻。

【此似带质。并有无质独影皆从能缘见分所变假相分。故曰独影唯从见。】

这是说明独影境的虚妄,因为他从第六意识能缘的见分变现出来,完全是假象,意识的想象,不是真的事情。独影唯从见,独影境是第六意识见分的产物。

【此三以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故。】

这句话说得更明白了,此三,就是前面似带质、有质独影、无质独影。这三种性质都相同,都是第六意识见分所变得,决定不是事实。

【真带质境者。即以心缘心。故云。以心缘心真带质。中间相分两头生。】

下面我们讲真带质,真带质可以说是实在的,但比性境又隔了一层。真带质境者。即以心缘心。它是专指第七识缘第八识而说,第七识是心,第八识也是心,故云以心缘心真带质,中间相分两头生。这是真带质境的定义。

【谓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时。其相分无别种生。一半与第八所缘本质同种生。一半与第七能缘见分同种生。】

   这是解释心缘心,中间相分两头生。古人的注子确实简单明了。这是说什么呢?说什么相?就是我相,一般讲我执,我是假的,决定没有。但一切有情众生,都有“我”的概念,“我”的概念怎么生的?就是这么来的。第八识是本体,本质。带质是什么,带的这个本质,第八识本身无质,第七识带的第八识之质。第八识不带质,第八识是他自己他还带什么。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见分一分。第八识相分尽虚空遍法界,第八识见分也是尽虚空遍法界。广大无边,但是第七识末那他的量就很小了。我们假如说阿赖耶像大海一样,那末那就像海里的一个水泡,就有这个意思。但水泡不承认自己是水泡,认为自己是大海,造成一个幻相,那么这个幻相就是我执,我相。可见我相的造成一半是阿赖耶的本质相,一半是第七识见分。八识也是心,见分是心,相分是相,见相都是本体,所以坛经讲到性相如如,是一不是二。这个我相,是从哪生出来的呢,就是第七识末那和第八识这个两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,这是真带质。从第八识来说,不带质,从第七识来说带质。第八识是无质的。

诸位《唯识易简》里面附有一个八识总表,这个八识总表就是八识规矩颂,你看这个规矩排列得确确实实有条不紊。那么我们想从下个学期呢,我们教材重新编排一下,重新印出来,把百法和八识规矩颂和这个表解一起印出来,大家一看就能够一目了然。本质的本,就是他确实有种子,它是实在的,不是虚幻的,第七识见分也有种子,从第八识本质种子与第七识见分种子生起的,所以,“我”决定不存在,这是世间人所执著的我,是假我。

但是诸位要晓得,有真我!真我就是阿赖耶。换句话说,你把假我破掉了,真我就现前,就好像真我是大海,假我好像大海里的水泡,水泡是大海所生的,水泡一破就成了大海。由此可知真我太大了,佛法讲真心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这是讲心相。身相也是如此,也是尽虚空遍法界,我们哪里晓得呢。你说我的身只有这么一点大,没有尽虚空遍法界啊?那是因为你迷,执著那个水泡当做是我,错了!你既然晓得阿赖耶的本体是我,那么阿赖耶的相分不是自己的相是谁的相,要悟这个啊。这个事理不但佛悟了,我们中国圣人也到了这个境界。你看道家讲,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,是不是这个境界,太接近了。我们现在几个人能够承认万物与我是一体,你要承认万物与我一体,你还会跟谁分家呢?还有什么纷争呢?还有什么得失呢?大家得不就是我得吗?大家失不就是我失吗?我们现在人我界限上分的太清楚,金刚经上讲的我相、人相、寿者相、众生相,划分得清清楚楚,才有了争端,才生迷惑颠倒错乱,如果事实真相果然认识了,一切妄念都没有了,才能做到如如不动。

【从本质生者即无覆性。从能缘见分生者即有覆性。以两头摄不定。故曰带质通情本。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故。名真带质。此心境之辨也。】

那么接着说明有覆跟无覆,这是三性里面特别提出来的无记性。善性、恶性好懂,无记性里面,有有覆无记、无覆无记两种。 这两种是第七、八识所有,第六识跟前五识都没有。从本质生者即无覆性。本质是阿赖耶,阿赖耶的体,不是误会的,这是讲他的理体。它也不会隐伏真实的境相,不会隐藏,因为阿赖耶识是平等的。百法里面讲阿赖耶三藏,能藏、所藏、执藏,所以他不分善恶、不分好坏、不分邪正,一切的种子它都能含藏,所以他是无覆无记性,没有覆盖的。第七识也是无记性,但是第七识是有覆盖的。为什么呢?第七识的体是染污的,我们讲染污意。阿赖耶是心,不染污。意染污,意里面有分别,因为他有四大烦恼常相随。我们看八个识,唯独阿赖耶里面没有烦恼心所,它也没有善心所也没有恶心所,所以善恶都没有,与阿赖耶相应只有五遍行心所。那末那呢,确实与烦恼相应。因此,他的体不是清净的,所以他既然是无记,他能够隐伏真实的境界,只要他一起来,真相我们就看不到了。这一点关系很大,我们要把他看清楚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要不懂这个道理,学佛常讲要见诸法实相,他有覆有障碍,就把诸法实相给覆盖住了,我们就见不到诸法实相。阿赖耶不碍事,不碍诸法实相,也不碍虚幻相,可是末那是个虚幻相,他会障碍真实相。

诸位要是看看相应心所,末那相应的心所都是烦恼,没有一个善心所,所以意不是好东西。第六意识有善有恶,第七末那是唯恶无善,它的相应根本烦恼四个,贪痴慢我见,大随烦恼八个,这个后面会跟大家说到。这些事实真相明了之后,我们才能转识成智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。末那头一个就是我执,其余那个叫法执,有我就不平等。八个识能缘的心,我们讲三量,第七识只有非量,可见得他是真正的虚妄,我们无始劫来所吃的亏,就是吃他的亏。换句话说,这是一种错觉,是一种非常大的误会,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误会。这就是一个假我,妄我,不是一个真我,这个道理明白了,所以佛才跟我们讲,凡夫没有常乐我净,而自以为有常乐我净,叫四颠倒。换句话说,迷里面绝对没有,迷里面常乐我净都不真实。

佛教初学者,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条第一科就是“四念处”,“四念处”就是破这个错误的观念。四念处是修慧,就是以智慧去观照,教我们真正了解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乐是坏苦,不是真乐,不苦不乐叫行苦,三界之内唯苦无乐,乐只是苦暂时停一停。我们一天吃三顿饭,一顿不吃饭就很苦,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苦暂停一下,可见身确实是苦,喝一点水解除渴的苦,吃饭是解除饿的苦,所以我们要觉悟啊。就像有病的人吃药,药不吃病就发作,药到病并没有除,只是暂时伏一伏,没除啊!哪有乐!佛法是叫我们离苦得乐,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三界之苦,然后才有这个念头,发起舍离三界的心,你要是不觉,不觉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出离苦的境界,换句话说苦你永远摆脱不了。观身不净,身不是清净身,我们身上排泄出来物体你就知道净不净。观心无常,心里面一个念头生,一个念头灭,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,那是无常,所以通通是虚情假意。为什么呢?因为是无常?不定的。观法无我,一切法没有主宰。“四念处”是佛教给我们的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的最初方便。我们怎么转法,就从这个地方起步。阿罗汉也有四颠倒,阿罗汉的四颠倒跟我们恰恰相反,他认为说无常、无乐、无我、无净,他认为这四个都没有,阿罗汉执著没有也是颠倒。为什呢?见了性之后,转八识成智之后,确确实实有常乐我净,那是真的常乐我净,常乐我净是涅槃里面的四净德。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,般若里面有常乐我净,解脱里面有常乐我净,不是没有,是真有,真的是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。虚妄的是一种错觉,是一种误会,不是真实的。

以两头摄不定。故曰带质通情本。就是前面讲的真带质境,一半是八识一半是第七识,是两头生的,并没有定在一头上。故曰带质通情本。带质,指真带质,通就是通达,情是说能缘的心,本就是阿赖耶的本质。通情本在《相宗纲要》里面讲的详细,这是唯识初学非常好的一本书,对于研究佛学很重要。里面通情本讲了三桩事情,第一讲性,第二讲种子,第三讲他的界属,这三方面都通情与本质。这是说明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的时候,这时候所缘的相分要论其性呢,是本质,就是此地讲的无覆无记性,从本质上来讲是无覆无记性。如果从情上讲,情是第七识,能缘的心,他是有覆无记性。有覆性无覆性摆在此地,都安置的非常好。这是从性上来讲是通情本。那么种子上说呢,也是如此,这是说,现行的相分既然可以随末那的见分叫做有覆性,又可以随着阿赖耶的本质称作无覆性,相既然如此,能生相的那个种子当然也是一样的,所以种子也通情本。第三讲界属,就是讲他的系属。讲他的相分多半是讲我相,因为第七识执著末那所产生就是我执,我执里面有人我执法我执,人法都叫做我,那么也应该是取阿赖耶的本质,取末那见分,并不是属于一边,中间相分两头生,所以从界系上来说,他也是通情本。诸位可以参考相宗纲要,当然更详细的在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里面。

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故。名真带质。此心境之辨也。能变与所变是同一见分,所以叫做真带质。心境之辩就说到此。什么是心,什么是境界,心是能变,境界是所变,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,下面呢,都是讲作用,非常重要。

【以心境对待。境有逆顺好丑。则能缘之心依之而起憎爱取舍等。故起惑造业染成善恶二性。所感将来受苦乐二报。故心王则有苦受乐受。若不起善恶属无记性。则平平受。因此受亦有三。】

以心境对待。通通是讲我们凡心,我们迷惑了真相所产生的种种错误,业因的果报。境有逆顺好丑。实在来说,境要从阿赖耶识来说,是本质的,本质境里哪有好丑顺逆,没有的,可是我们看这个境界有顺境有逆境,有好丑。这从哪里来的,佛法常说,境随心转,哪有顺逆境标准,哪有好丑的标准?是我们的心在转,这个心很微细,有无始劫以来的习气。你要不相信,你一个人可以自己测验。例如我们见到一个不认识的人,从来没有过见面,有的一见面就很欢喜,好像一见如故。有的从来没见面,一见就冤家对头。一句话都没说,刚刚一见面,怎么会有这种感觉?这只能用前后世才能解释得通。一见面就欢喜,因为过去世就有交情,一见如故,真是故人啊,前世的故人。一见面就讨厌,因为前世闹的不快,这世的冤家聚会。境界里头逆顺好丑就是这么来的,并不是境界里头真有顺逆好丑,这是诸位要记住的。所以明了真相的人,一真法界,性境啊,是现量,不是比量跟非量。你们有顺逆好丑都是落在比量、非量,决定不是现量的境界,现量的境界一定是性境,没有分别心。我们凡夫确实无始劫来有这个习气。

则能缘之心依之而起憎爱取舍等。换句话说,根尘一接触,立刻第六意识就起作用,五俱起意识,这个意识起,前五识同时就起,我们常讲第二念。前五识虽然缘的是性境,前五识第一念,我们底下讲的五识颂,是性境,现量通三性,所以前五识的时候他是性境,是第一念。第二念就是意识,意识和前五识联合起作用,俱起了,这是第二念。第二念的时候,就从性境降到带质境了,从现量降到比量和非量。因为这个速度太快了,所以性境现量不易察觉到,他这个速度比电流还快,就是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俱起。所以我们这个心,心王一觉,心所就起作用。那么在好的境界起贪心,这就造业,染成善恶二性,这就是业习种子,这个业习种子就是将来受果报的业因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,所感将来受苦乐二报,善因感受的是乐报,恶因感受的是苦报。诸位要晓得,当我们起惑造业的时候,善恶都有,所以我们果报一天当中苦乐都有,有时候一笑,有时候愁眉苦脸,为什么,业力很复杂,所以果报复杂,确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。我们要了解真相,真相了解之后怎么样,最高明的就是不造业,不造业就不受果报。不造业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,什么事都不做,那是无记业,那还是不行。佛教给我们不造一切恶业,造一切善业,虽然断恶修善,没有断恶修善的心,没有这个念头,心地清净,这个造作就叫做净业。你们诸位学净土法门,修净业,净业怎么个修法?要晓得这个道理,一切恶业要断,一切善业要修,三轮体空,心地清净。诸佛菩萨在世间,示现八现成道度化众生,那是净业,你看释迦摩尼佛住世的时候,一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,到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我们打开地图看看,几乎印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,他都走遍了,可是心里面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,无做而做,做而无做,这就叫净业,这个是没有果报的。他不造一切恶,虽造一切善,但是心里面不动心,三界里面找不到他住的地方,三善道造善业果报的地方,三恶道是造恶业果报的地方,他不动心,动静无心,他无心,所以三界之内没有他住的,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。

故心王则有苦受乐受。若不起善恶属无记性。则平平受。因此受亦有三。一切的感受苦乐忧喜舍,都是心在受,身不受。比如说人死了,第八识离开了,心王没有了,你打他,他也不痛,换句话说晓得痛痒的是心,不是身,苦受乐受统统是心,一切的感受都是心,不是身。你的身有苦受,乐受,实际上是你的心,所以严格上来讲,只有三受,苦乐舍受。我们一般通俗讲五受,身有苦乐,心有忧喜,身心都有舍受。我们讲五类,这是随顺我们凡夫粗浅的见解来讲的。

【所以三界众生上下升沉轮回苦乐不忘者。皆由唯识内习熏变发起心境。由是三量.三境.三性.三受。】

这句话诸位要记住,这是说明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真相,轮回就是这么来的,轮回的真相就是这样。三界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上指诸天,下指阿鼻地狱,只要你不出轮回,往上升的机会小、时间短,往下沉的机会多、时间也长。你看相应心所就晓得,往上升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,往下沉的二十六个烦恼心所,所以在两个比重之下,往下沉的机会大,众生恶的习气确实比善的习气更多,力量要强。古人晓得这个道理,所以用种种方法,防微杜渐,做有效的防止,把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,也就是说我们觉悟的机会提升。现在的教育,疏忽这一点,不知道防范,开放的社会,开放的社会不得了,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可以毫无拘束的扩张,十一个善心所就显得更没有力量,这个世界怎么会不大乱呢,人心怎么会不坏呢。那么诸位稍稍留心时事,美苏核子大战,确实一天比一天接近,加速度的接近,决定不能避免啊,这个灾难是空前的浩劫。我们要觉悟啊,觉悟能够自救,真正彻底觉悟了,核子战争爆发的时候,你也不在乎,为什么呢,那是阿赖耶种子的亲相分,没有善恶,没有好丑,你在这个境界也能如如不动,不但如如不动,人我是一,不是二。到了这个境界,那么核子战争爆发对你是什么作用,发生一真的作用,不二的作用,这多妙啊。我们讲解脱了,连解脱这两个字都是废话,多余的,所以佛法有真用处啊,一点都不假,自觉而后才能觉他,自觉就是自度,那么众生轮回生死,全是唯识所变。三界六道的心与境,是唯识的心。

皆由唯识内习熏变发起心境。内,是内心。熏是熏习,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,变现出来的境界,发起心境,这是说种现互相熏习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看穿了,什么也没有,不过是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而已,如此而已,除这个之外,什么都没有,所以才叫唯识。觉悟的人看三界六道就是唯识而已,除这个之外,什么也没有。能变所变全是识,觉悟的人晓得这个真相,迷惑的人不了解真相,所以觉悟的人没有苦乐受,不但没有苦乐受,舍受也没有,这个才叫正受,正常的受,苦乐忧喜受都没有了,才叫正受,正受也叫三昧,又叫禅定,又叫智,转识成智,智也是这个意思。由是三量.三境.三性.三受。这个三受展开来就是五受,归纳起来是三受。

【故不能出离生死。皆心意识之过也。故论云。众生依心意意识转。

如果诸位晓得这个道理,如果能够摆脱掉依心依意识转,就是佛菩萨了,佛菩萨跟众生不同的地方就在此,一个是依心意识转,一个是不依心意识转,所以大乘佛法里面他的大前提,就是要我们离心意识,离心意识就是不为心意识转。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,禅要你离心意识,教也教你离心意识,念佛也要离心意识,这才能圆满。不离就不能出离生死,不能出离生死,你要追究祸患的根源,就是心意识,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真相认识清楚。唯识的宗旨就是说明这个真相,说明之后,要我们离开他。真正明了了,不必人家劝,自然就会离开。你看楞严里面交光大师教我们舍识用根,识就是心意识。一般称作开智慧的楞严,如果读楞严经不能舍心意识,那智慧从哪里生?没地方生啊。离了心意识,智慧就现前,智慧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不是修来的,不是外来的。所以只要离心意识,一切智、无师智、自然智一时现前。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,就是被心意识障碍住。,我们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、常乐我净四净德,全部被心意识覆盖了,就好像浮云遮住了太阳一样。去了浮云,光明遍照,无所不照。底下这一段,解释佛说唯识的旨趣。

【今唯识宗因凡夫日用。不知苦乐谁作谁受。外道妄立神我。二乘心外取法。故佛说万法唯识。使知唯识则不出自心。以心不见心。无相可取。正是要学者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。】

一些科学家,看见宇宙这样奇妙,想到一定有个神,有个神创造,安排。神从哪里来的?神从妄想里头来的,这是他们概念里面的神。佛法讲的神,不是从妄想里面来的,神是众生,不是造物主,也不是万能。我们将天人称天神,鬼里面有福德的称鬼神,它们都是众生,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,他也不能支配我们的命运,所以佛法里面的神,跟宗教一般概念的神完全不一样,他们好像认为神是宇宙的主宰,自己一生荣辱的主宰,佛法没有这个说法。

外道妄立神我。这个讲印度高明的外道,他们确实有相当的定功。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到那个地方去,什么东西都见不到了,所以他们把那个地方叫冥地,那是他们的境界。能见到的那个是神我,神我是中国人俗话讲的灵魂。他们认为身是有生灭的,神我不生灭,灵魂不生灭,为什么呢?他可以投胎,你看人家那个功夫,可以看见自己灵魂在六道投胎,以为那个是真的自己,身是假的,身既然是假的,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说了,这是印度高明外道。可是这不是事实真相,所谓的神我,就是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见分的一分,我执,他见到的是这个东西,他不明白事实真相,他以为那个是自己的我,这是一个绝大的误会。因此,虽然有了这么高的功夫,依旧摆脱不了轮回,见到了,误会,不认识。

二乘心外取法。二乘,楞严经上讲二乘人,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,他还在分别法尘,心外之法,没有见性,也不了解事实真相。我们讲障碍有两种,两大类,一种叫烦恼障,一种叫所知障,破烦恼障是要定,破所知障要慧,二乘人有定没有慧,所以他可以破烦恼障,不能破所知障,这个在楞严经里面有个很显著的例子。楞严经里面第三卷末后阿难开悟了,而富楼那尊者没有开悟,仍然迷惑,阿难才只是初果,富楼那尊者是四果罗汉,为什么初果已经开悟了,四果罗汉还没有开悟呢?诸位要晓得他们两个人障不同,阿难是烦恼障重,所知障轻,所以他听经闻法他能开悟,不能证果。富楼那尊者是烦恼障轻,他容易断证、得定,但他所知障重,听佛说法,不懂意思。所以不一定阿罗汉他的程度高,应该什么都懂得,甚至阿罗汉懂的东西还没有诸位多,你们今天懂得东西阿罗汉不晓得,为什么,你们见闻多知道的多,阿罗汉没见过这个东西,他不晓得,可是你们心里有烦恼,有喜怒哀乐,阿罗汉心里平平的,没有烦恼,没有喜怒哀乐,这点功夫比你高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为什么佛跟我们讲明心见性是要定慧均等,这个很有道理。定慧均等才能烦恼跟所知同时断,才能见性。定比慧多,慧比定多,都不能见性,所以禅定叫调智定,就是要把定慧调到均等。我也给诸位做个比喻,就像保险柜开号码锁一样,一定要对准,不能偏一点点,那么这个门一打就开。明心见性,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,都是这个功夫。念佛法门里面定多慧少,是事一心不乱,慧多定少,连功夫成片都做不到,这是我们要晓得。定慧均等,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乱。你看这多重要,二乘是这么一个境界。

故佛说万法唯识。佛跟我讲唯识,就是让我们确确实实了知一切法唯识。

使知唯识则不出自心。以心不见心。无相可取。正是要学者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。佛说唯识的意思在此地,说唯识对我们的期望也就在此地。通通说清楚了,说明白了,才告诉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,这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心恢复清净了,恢复到正常。我们现在讲放不下,是不晓得事实真相,晓得事实真相,心里头确实一丝不挂,这个我给诸位说真正的话。心里头还有牵挂,他在迷,他不觉。觉得时候,一天到晚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,心像一面镜子一样,外面境界来了,就现境界,你来问长问短他都跟你说,你去了之后干干净净,不但去了之后干干净净,正在问答的时候也干干净净,决定一尘不染。所以是无说而说,无做而做,正是六祖前面所讲的动静无心,有没有动静?有,动静就是做,无心就是无做,做与无做同时,做与无做不二。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,我们现在就是二,我们不晓得一切法不二,所以做不到不二。那么唯识跟我们这样分析,详加解释,就是说明一切法不二,目的就是让学者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。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这个时候的心就是佛心,这个时候的事都叫佛事,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叫佛事,佛事就叫无心的动静,完全在大觉之中,一丝毫都不迷惑,这是讲唯识的目的,所以唯识绝不是叫你记住这些名相,死在名相里头,那就与目的大大相违背了,名相要知道,真是无所不知,但心里面没有一个“知”的念头,没有一个“知”的相,心才清净,有知有觉就坏了,这就着了相。

【今八识颂而称规矩者。】

这是简单解题,这一句诸位一看这个表就晓得,一看就明白了,什么叫规矩。

【只是发明心境。其所作善作恶皆是心所助成。】

这句话很重要,心王不造业,心所造业。所以第八识第七识无记性,只是有覆、无覆而已。那么第六意识和前五识虽然讲三性,他是受连带关系,受心所的连带关系,如果离开心所,那他也是无记,所以心所助成。

以各具多寡之不一,故力有强弱之不等。】

这是讲造业,阿赖耶相应心所最少,所以阿赖耶造业的力量最弱,第六意识相应心所最多,所以第六意识造业的能力最强,这个我们一看就晓得。

此唯识之大纲也,这八识规矩颂是整个唯识的纲要。

其心所法已见百法】。我们上次已经把百法讲了一遍。

今预列心境。则临文不必繁解。恐碍观心耳。】

在入颂文之前先把心境做一个交代,还是叫你提起般若观照的功夫,我们念了才会入境界,才有受用,这东西不是学问,而实际上是我们心行生活的指导,是把我们从凡领到圣人境界,超凡入圣的一个指导原则,所以不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学术,不能当宗教、哲学看,佛法就是佛法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1日11:04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56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