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 |共12集|MP3文字|jingkong法师主讲|台湾景美华藏图书

admin 净空法师评论1阅读模式

第4集

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第四讲

 

这个规矩颂的第一章,就是前五识,十二组颂一共分四章,四个部分,每一章里面有三首颂,前五识是一章,第六识是一章,第七识是一章,第八识是一章。很显然第六、七、八识都是单独一章,前五识把他合起来为一章。为什么前五识不各个独立,都成一章呢?这里要作一个简单说明。第一,前五识性质相同,他是以净色根为所依,前五识得名是从根而建立,在眼叫眼识,在耳叫耳识,是由于耳根、眼根而得名,这是说前五识同以净色根为所依。第二,前五识同以五尘境界为他的所缘,色身香味触,这是五尘。第三,同缘现在所有的境界,它不能缘过去。眼看只能看现在,昨天我们看不到,明天也看不到,他方也看不到,只能看现前。耳听也只能听现前,不能听过去,不能听未来,也不能听他方,一定是缘现前的境界。第四,同是现量所生,他不是非量,也不是比量。第五,同是向外面转的,只缘外境,不能缘内。眼不能见眼,眼能见色,耳闻声,而不能闻耳,鼻能嗅香鼻不能嗅鼻,舌能尝味舌不能自尝,所以它同是向外转。第六,同是有间断而不相继,五识是有间断,是缘生之法,眼识九缘生,耳识八缘生,缺一个缘就会间断。这个唯识易简有个表,一看就晓得,他是俱缘,所有条件都要具足,少一个都不行,这个他有断有续,他不是相续相,他是间断相,这是讲我们凡夫位。第七,到圣人位这五个识同一转成成所作智。因为他有这么许多相同的性质,就不必分开了,合在一起道理就在此地。诸位看经文,这四章每一章都可以分为两段,一段是讲有漏杂染识,这是我们凡夫的境界,后一半是讲转识成智后清净的境界,就是一个凡,一个圣,这在规矩表里也是看得很清楚。

 

颂文:性境现量通三性

【此下十二句。颂眼.耳.鼻.舌.身等五转识也。首句先颂五识境量与三性。】五识的境量三性都是相同的,都是缘性境,所缘的境界是性境,能缘的心是现量,他的性别三性都有,善恶无记通通都有,下面用一个问答来解释。

【问。前五转识未转依位。于三量中定属何量。于三境中定属何境。】未转依位,依是什么呢?五识同以净色根为所依。未转依就是凡夫位,还没能转染成净,这个时候在凡夫现前这个情况下,在三量当中,量就是能缘的心。定属何量。定就是确定,不是不一定。在所缘的境界当中,他是属于哪一种境。

答。前五识量属现量。境属性境。以五识与八同体故。缘境之时单属现量,前五转识乃八识精明之体映在五根门头。了境之用。】

这是经论当中常说的,元以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。楞严经上说的好,所谓六根互用,道理就在此地。六根互用在理上决定能讲的通。因此,只要你真正能转染成净,眼能见色也能闻声,耳能闻声也能见色,六根每一个根就不是一个单独的用处,可以互用,根根都是通的,没有障碍。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通,我们举一个比喻,我们把“元以一精明”比作电流,电流到灯的时候放光,在扩音器上它传声,把声音扩大,诸位想这个电是一样的,为什么作用现的不一样?那是因为工具不一样,受工具的障碍,实际上电是一样的,我们八识精明就像电一样。眼睛像个灯,耳朵像个收音机,它在哪起作用不一样,换句话说,我们在器用上有障碍,不是精明之体有障碍,精明之体没有障碍,是器用上有障碍。如果我们把这个器用转过来,舍离了他,精明之体原来是万德万能,原本是事事无碍,所以才有六根互用的现象。诸位要是明了这个道理,六根互用也不稀奇。六根互用,原是本能哪。在没有障碍下就能互用。那么我们凡夫日用不晓得这个理体,不晓得事实真相。学佛之所以可贵,贵在什么地方,就是晓得这个事实真相。

尤其是交光大师在《楞严正脉》主张舍识用根,这种修法,是相当高明的修法,是一种接近圆顿的修法,虽然不是真正圆顿,但是他是走圆教顿超这条路,决定没错。那么舍识用根用的是什么呢,你把这一章搞清楚就可以了。舍识就是舍第六、七识,就是我的第二章、第三章,把他搞清楚了,不用了。把阿赖耶识、前五识我们搞清楚了,我们用它,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说的舍识用根。果然这样用法,你现在烦恼就没有了,就自在了。我们小册子讲的清清楚楚,贵在能相信,信不过就没有办法,信得过,你这一生就会快快乐乐,无忧无虑,一生就得到受用。更高的受用,就是修行证果,最浅的受用,也是你这一生快快乐乐,无忧无虑,所谓人生最高享受,就能得到。理上讲,是八识精明之体,精明之体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常讲的阿赖耶识的见分,阿赖耶识见分在五根上起作用,用在五根门头,了境的作用,了别外面五尘境界的作用,这个就是前五识,所以前五识与阿赖耶识是同体。那么底下,这几句话就非常重要了,我们要用根,根怎么个用法,我们凡夫用根在第六、七识联合起作用,修行人不叫他联合起作用。我们只要阿赖耶识和前五识起作用,我们把意识与末那放在一边,这个就是舍识用根。

【以初映境时当第一念。未起分别。不带名言。无筹度心。故名现量。】

我们再讲,什么是现量,现量就是讲能缘的心。这个心我们可以讲真心,虽然真心,带妄的真心,不是纯真,能用这个就非常非常好。换句话说,你能保持第一念。参禅的人参话头,有话头就有话尾巴,你要参话头,你落到话尾巴,那你就完了,永远不能开悟,话头是第一念,第二念就落到话尾巴去了。换句话说,参禅的人参话头,也就是能永远保持第一念。为什么?第一念里没有分别,一有了分别,就落到第二念,第二念是第六意识当家,他夺权了,他做主了,名言名字言说都是第二念以后的事情。筹度是第七意识,就是执著,有筹划,有度量。由此可知,所谓现量,就是不用第六、七意识,以及第六、七意识相应的心所,全都不用这叫现量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大家要用现量的心,保持这个现量。我们讲五尘,五尘境界是平等的。我们要分别好与丑,分别心起来,才有这个概念,分别心不起来,现量境界没有什么好与丑,平等的,我们常讲平等心,现量就是平等心,现量就是清净心,现量就是慈悲心,一有分别心一有筹度心就不平等,就不清净。纵然是慈悲,也是假慈悲。为什么?他有分别心,对这个慈悲,对那个不慈悲,对这个喜欢,对那个讨厌,不平等不清净,所以佛法讲慈悲跟世间讲爱不同。慈悲确实是爱,但慈悲是平等的爱,世间讲的那个爱不平等。我们也可以说,平等的爱叫慈悲,不平等的慈悲叫爱。你用阿赖耶识的见分,用前五识的这个现量,非常接近平等,非常接近清净,我们修行真正下手,就从这个地方下手,从这个地方下手,这个是带妄之真,这是一条正大光明的道路,这个是讲能缘的心,再看所缘的境界。

【所缘之境即属性境。性者实也。即实根尘相分境有实种生。】

能缘的心是真心,所缘的境界也是真的。

【性者实也。即实根尘相分境有实种生。】

那么这里跟诸位说一说,什么样的境才叫性境?所谓性境,就是能见与所见各有各的种子,不是同一个种子。比如,我们说眼识有眼识的种子,色相有色相的种子,这都是真实的种子,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叫他性境。性境唯别种,能见所见有不同的种子,这都是真实。

而独影为同种,独影境是怎么样,那个相分见分是同一个种子,诸位就晓得,这个不是真实,那个见分种子真实,那个相分种子是变现出来,这个变,叫分别变,没有真实的东西。我们现在看的这个外面境界相,有山有树看到种种人物,这些相是真实种子所生,是实在的。我们打妄想,龟毛兔角,我们想兔子头上长了角,兔子头上实在没有角,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,兔角这个相分是第六意识见分变现出来的,所以他是同一个种子生的,他不是有单独一个种子,不是有独立的种子,这叫独影境。那么带质境呢,半真半假。

假如见相两种种子完全没有,离开了,那就好了,纯真无妄,那就是真如本性里的本俱圆如如,这个就是常寂光土的境界,这是纯真不带妄。而我们讲阿赖耶的见分,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带妄显真,这个带妄显真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,纯真无妄确实不是我们现前能办到的。诸位要晓得,真如不从见分生,它没有种子,阿赖耶有种子,所以他是有为法,无为法没有种子,所以是非同种。真如当体是无为法,但因证才能够显得,所以他没有生因,决定不是生因所生,生因就是种子,所以他非同种生又非别种生,这是讲俱非啊。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,楞严经里面所说“见与见缘,并所想相,如虚空花”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,俱非就是本质缘真如的境界,连性境都说不上。这个诸位要晓得。但我们今天所讲的最高境界,在唯识里面性境现量比较接近,带妄显真,落在这个以下,要想证得真如就难了。为什么呢?方向不一样,道路不相同,可以说没有办法证得,那与真如完全相违背,这是说明三境为什么叫性境、独影境、带质境,此地做个简单补充说明,因为我们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。实根尘相分境有实种生。实根,因为我们五根确确实实有实在的种子,五根的相。外面五尘境界,在阿赖耶识里面也是有实在种子,变现为五尘的相,所以他就是由实种生,能见的见分由实种生,所缘的相分也是实种生,这个就叫做性境。

【以现量具三义。一现在简过未。二显现简种子。三现有简无体。】

这个再解释现量的三个意思,现量是能缘的心。现量,第一个是现在,简过未,是现在的意思,简别不是过去的事情,也不是未来的事情,这个事情就是现在,现在五根对现在五尘。第二意思是显现,能见跟所见都非常的明显,并不是隐藏在哪里我们见不到,所以说简别种子,种子是隐藏的,隐藏在阿赖耶,不现行,种子是存在的,但是它是隐藏的,不显现,但五尘的相分是显现的,我们能缘的五识也是显现的。第三个意思是现有,现在就是有实体,他是实种所生,不是龟毛兔角我们想象的境界不是真实境界,所以简别无体法,无体法就是龟毛兔角,或者我们梦中的境界,这是无体法尘,这是把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这个性质说出来了。

【护法云。五识唯缘实五尘境。即不缘假相分。故名性境。】

护法是印度十大论师之一,这个起讲的时候,跟诸位作了简单介绍。这个八识规矩颂的来源,是玄奘大师应窥基大师之请求而作。而窥基大师之请求,是将成唯识论翻译完成之后,由于这部大论义理相当深,解说曲折迂回,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当困难,窥基心地很慈悲,便利于后来初学的人,求玄奘大师做一个提纲,八识规矩颂就是成唯识论的纲领,这是做这个颂的因缘。那么成唯识论本论三十颂,天亲菩萨造,古印度有个习惯,这些大师,他们讲经说法,乃至于著述,都是先造偈颂,那个偈颂就好像我们现在人讲演一样,先列个提纲,然后依照这个大纲发挥,所以古印度论师菩萨都是先把偈颂造好,然后再加以解释,天亲菩萨也是这样,但天亲菩萨三十首偈颂造完以后,他老人家就圆寂了,还没有能够加以解释,于是以后解释就是他的弟子学生来完成,学生有十个著名,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注解,而且都说我这个注解最正确,十个人都是这个说法,可是讲起来都有出入,这样给后人就造成困难,到底哪一个注解才是天亲菩萨的意思呢。玄奘大师把十大论师注解全都带回来了,每个注子十卷,十个人就一百卷。最初想法是打算把这十种通通翻译出来,窥基大师提出意见,通通翻译出来会给后人带来许多困扰,同时必定带来很多争论,大家会产生门户之见,互相攻击,于是建议玄奘大师,能不能把十家注解揉和成一种注解,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成唯识论,玄奘大师接受了这个意见。十种当然要以一家为主,玄奘大师就取护法论师为主,与护法讲的相同就通通不要,与护法论师讲的不相同,就保留下来,给后人作参考。所以护法为唯识的正统。那么护法是戒贤的老师,戒贤是玄奘的老师,等于护法是玄奘的祖师,这也是一脉相传,但是护法所讲的确实比较圆满,讲的很周详。八识规矩颂可以说是成唯识论的导论。那么我们把八识规矩颂搞清楚,以后再读成唯识论,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否则,这一部大论展开的时候我们确实不得其门而入。这个地方是引用护法论师的说法。

五识唯缘实五尘境。不缘假相分。假相分就是同种生的独影境,或者是同种别种参半的带质境,这两种五识都不缘。五识唯缘实种生的性境。底下几句要注意,是讲它所缘的形象,或者说它起作用的样子。

【但任运缘。不作行解。不带名言。得法自相。故名现量。】

任运就是随意,没有任何拘束,不受任何限制,这个叫任运,眼睛随你看,没有任何限制,这个可以看,那个也可以看,耳朵都可以听,这叫任运。不作行解。不带名言。得法自相。故名现量。什么都可以看,什么都可以听,什么都可以接触,里面没有解,不起念。我们有知,有所不知,他不起心不动念,样样明了,样样自在,他得的是真相,是真实相。不作行解就是心行处灭,不带名言就是言语道断,也是六祖所说动静无心。这时候,你得一切法的自相,也就是真相,可是说自相比说真相来的圆满,还要好。为什么呢?自相是带妄之真,不是纯真。我们说的真相里面纯真之相,那就是非别种非同种,那完全真如,是见了性的菩萨的境界,没有见性菩萨,最高程度就到这个境界,我们讲权教菩萨,他到这个程度,他能够做到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真的能够得到一切法的自相,故名现量。

【且如眼识缘青黄赤白四般实色时。其实色上长短方圆假色虽不离实色。有眼识但缘青等实色不缘长短假色。长短假色唯意识作长短分别缘。】

见到青,知道青,见到黄,知道黄,见到红,晓得是红,他清清楚楚,这个境界是实的,实种所生的相分,长短方圆假色虽不离实色,但你要没有比较,哪里有长短方圆好丑呢?长短方圆好丑是分别心里面才有的。假色是分别有的。眼识但缘青等实色不缘长短假色,长短假色唯意识作长短分别缘。我们见色有好丑长短,有大有小全都落到第六意识,如果里面起爱憎,合心意不合心意就落到心所里面去,越落越虚妄。诸位想想,这些事实真相如果我们不能很清楚的了解,你想想对用功怎么会不障碍呢?无论参禅学密念佛,通通用不上力。为什么呢?重重是障碍,行门障碍,解门也障碍,你研究一切经典,乃至世间的学术经典都有障碍,没有障碍一看,就晓得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,它对在哪里毛病在哪里,一看一听就明白了,没有障碍。这种障碍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成见,先入为主,他自己立了个标准,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法,接近这个标准就正确,违背这个标准就不正确,通通是虚妄。而我们现在修行往哪里修?就是在见色闻声,五根接触五尘境界里面修,修如如不动,如如不动,就是修不用第六第七意识,动的是第六第七意识,他在那里妄动,第八识和前五识确实是如如不动。

俱舍云。眼色但能了青。不能了是青。意识了青亦能了是青故。】

了青,它是一个青色的,一切明了,见到事相是青,这是第六意识的事情,名言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前五识不带名言。名是假名,不得自相。正如老子所说,名可名,非常名。离了名言,才得实相。所以眼见色是了别,不是分别。【又眼识缘青境自相时。得青色之自相。若后念分别意识才作解心。即带名言。便是共相。属比量也。】第六意识能缘的心,有现量有比量,也有非量,他是三量都有,而且是混合联合起来起作用,同一个时候三量都有。这就把事情误会了,看错了。前面讲的第一念,是现量性境,第二念是分别意识,五俱起意识起作用,对这个境界他理解了,再加以名词,加以标识,这就变为了共相。本来很单纯的性境,就变得很复杂的带质境,本来很单纯的现量之心,就变成了很不单纯的比量之心。

【故假智诠不得自相。唯于诸法共相而转】

假智是什么,就是分别智,缘虑智,这个不是真智慧。这两句话为什么很重要。我们做世间学问用假智还可以,因为通通都在假的里面转嘛。你要学佛,佛搞真的不搞假的,你要在宇宙人生中得真相,假智就得不到真相。诸位研究经典,要想求真智慧,你在读经看经听经还用分别心还用思维推敲,那就是假智,不得实相,不要说真如,带妄之真的这个相你就得不到,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,但是谈何容易,这个东西分别不得,推敲不得,所以只讲悟与不悟,没有居中。不悟,就是功夫不够,功夫还要加深,还常常被第六、七意识心心所干扰就不悟。第六、七意识心心所不干扰了,就会开悟了。所以诸位只要常住在这个境界,住在这个带妄之真。你看《六祖坛经》里的智隍禅师,他可以说是带妄之真,六七心心所干扰幅度不大,所以他在听了玄策法师一番开导之后,他就能放下,就能改过。到六祖那里一指点就恍然大悟,就是说玄策一番开导之后,他就不受干扰了,在六祖会下,他入的是什么境界?别种同种通通离开,纯真无妄,就超越性境现量,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。可见彻悟之人,前面都做这个功夫,不管学那宗哪门,原理原则都不变,都是用这个方法。假智,佛法讲世智辩聪,决定不能得到宇宙人生真相,他的作用,就是在诸法共相就是真妄和合里头转,那里头转是很苦的,转不出真实来。

【唯五识缘五境时。具四义故。得法自相。一任运。二现量。三不带名言。四唯缘现在境。故名得法自相也。】

这里头就是五识,当然八识是根本依,跟八识起联合作用,决不附带第六第七。唯独五识,他具足四义,第一个他具足任运,所以可以得到诸法真相,没有任何约束,没有任何限制。二是现量。三不带名言。四唯缘现在境。这个四句要记住,这是能得真相之所以啊!故名得法自相。

问。五根依何教理证是现量。】

五根依据哪一种教、什么理论,来证明是现量呢?这是学佛人往往很严格遵守的,因为佛灭度后,四依法教我们依法不依人,守住这四义,即使末法时期,也跟佛住世时候一样,不会有差入。这是问,你说的这个道理,是依据什么经论讲的?

【答。圆觉经云。譬如眼光照了前境。其光圆满得无憎爱。可证五根现量不生分别。其眼光到处无有前后。终不舍怨取亲爱妍憎丑。】

圆觉经是佛说的,在大乘教义里面也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。这部经典非常好,因为经文短,意识非常圆满。里面讲的和楞严差不多,可以当做小本楞严来看。把眼光比作灯光,灯光开了,整个讲堂就照亮了,照的时候不分好丑,憎恶,可见光明是平等的。我们前五识起作用,就是这样。我们眼见一切色,都是平等,如同灯光。一切境界起不平等的是第六第七意识,他们混杂在里头扰乱,把真相隐蔽。我们一定要得其真,才能够了解妄境。不但学道如是,世间法也是这样。如果世间法样样得真相,一点都不迷惑,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是圆满成功,都不发生错误。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,还受第六第七意识混淆,让他们来喧宾夺主,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很可怜,自己失去了主宰,被烦恼心所做了主,这个多可怜,正是佛在经上讲的可怜悯者。第六第七识是虚妄,不是真实的,我们一生生命怎么能够被虚妄不实的心心所支配,堕落在六道生死轮回,受冤枉苦,真正不值得。可是哪一个人觉悟呢?佛菩萨祖师不是不慈悲,把事实真相说的那么清楚,我们要是不肯相信不能理解,只能怪我们自己,不可以责怪善知识,不可以埋怨佛菩萨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,是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,这就是用功,这就是观照。念是什么?妄念。憎爱之心、怨亲之心、好恶之心,这是讲念,妄念。这个念一起,立刻就觉悟,你一觉悟他是虚妄的,虚妄就不起作用了,心就恢复到真实了,还是性境现量,不会落在比量非量,不会落在带质境,独影境,这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行人,才算得上是一个佛弟子。日常生活起心动念处去用功夫,念佛这样念,参禅这样参,才会成就,否则都叫错用了心,用第六、七识心心所参禅念佛,不会开悟,不会得一心,用那个心待人处事,有无边无量的烦恼,舍弃掉,你用这个现量、性境,一切自在,可以达到相似的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你才能体会到生命意义和价值,才能够法喜充满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1日11:04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56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