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识规矩颂 |共12集|MP3文字|jingkong法师主讲|台湾景美华藏图书

admin 净空法师评论1阅读模式

第2集

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第二讲

 

【以众生日用见闻觉知不离心境。其能缘之心具有三量。谓现量.比量.非量。】

它这个本子,是把这些规矩提在前面跟我们说明,他也有个用意,就是入文之后,尽可能不扰乱我们观照,用意在这里。今人的注解不是如此,今人把这些名相都放在颂文里面讲,他不是预先来解释。从这里我们就看到古人的用心。接触颂文以后,教我们修行,偏重在行门,便利提起观照。从这里看,我们就可以显著看得出来。古人学佛的目的,是学着作佛,以成佛为目的。今人的目的是佛学,懂得这个学问,自己没有心成佛。这个不相同的地方,想成佛人的想法做法不一样。我们今天学佛,不能搞学术,要着重在开悟,重在一心。我们藏经里面有经、有律、有论。论是古大德的论文,《大智度论》是论文,龙树菩萨研究《大般若经》的论文、《瑜伽师地论》是论文,弥勒菩萨研究唯识的论文。学佛人的论文,是你悟道之后,证得一心之后的体会。不是收集一些资料东凑西凑,做一个杂菜汤拿出来,这是真拿不出来。所以我们着重在开悟,着重在一心。八识规矩颂也是论文,十二首颂四十八句,非常圆满。表面上看,是《成唯识论》的论文,扩大起来看,是整个唯识宗的论文,再扩大一点看,就是整个大乘佛法的论文。可见文字数量不重要,不需要几十万字,让别人花费太多时间还找不到宗旨,自己也写得很辛苦,自害害人哪。应当要自利利人,让别人一看就明白,古人的优点我们要学。前面最后四句话,使学者究心了知起灭下落。易于调治耳。可见唯识的目的,也在悟道,调治生灭心。也是叫我们离生灭心,并不是增加我们的执著分别妄想。

【以众生日用见闻觉知不离心境】

见闻觉知不离心境,这个心,是唯识讲的八个心。境是底下讲三种境,性境、带质境、独影境,这是把境界归纳为三大类。先说能缘的心(境是所缘的),这就是说明我们眼前的事实真相,能缘的心,就是八识,八识规矩我们接着百法明门来讲有方便的地方,因为许多的法相名词我们就不用再重新解释了。《唯识易简》后面的附表很重要,一目了然,纲领很清楚,那是唯识学里面最重要的部分。能缘的心具有三量,量是度量,我们现在讲的度量衡,我们量距离长短,用尺码来量,我们看重量轻重,我们用镑来量,是度量的意思。那么量有三。

【言现量者。现谓显现。量谓量度。】

现谓显现,非常明显,现在我们眼前。换句话说我们看得见,听得到,摸得到,接触到,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,这是现量。实际上我们现在用心,三量是同时的。圣人只有现量,没有比量、没有非量,就是悟了道的人。诸位几时证到无分别心,平等心现前,就是一个量,现量。平等心不能现前的时候,就会有三量。可以这样讲,现量是正确,其他两量都不正确。佛与诸大菩萨,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,为什么是真呢,因为它是现量的,现量是真实,而众生所见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为什么呢?比量非量所生。

【以第一念现前明了。不起分别。不带名言。无筹度心。亲得法体。如镜现像。又如见山便知是山。见水便知是水。不假分别。故名现量。】

这个讲唯识,唯识讲八个心王,是第一念,第一念是阿赖耶的念和前五识。前五识和阿赖耶是同一个性质。落到第二念,就是第六意识,就落到比量、非量。第一念,一接触就明了,就像镜子里照东西,一照就现在里面。

不起分别,不带名言。没有分别心、没有名相、没有言语。我举一个杯子,大家看,一看就明了,它也没有名字,也没有话说,每个人心里明明白白。这是第一念。如果说这个是茶杯,就落到第二念,第二念里面带有名相。老子说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,道家求常,常住,不生不灭。求常,也要离名言,离言说,因为言说和名相都是第二义以后的产物。第一义没有它。

无筹度心。筹度心就是第七意识,分别心是第六意识。第六、七意识不起作用,这时候亲得法体。跟诸位说是阿赖耶见分缘阿赖耶相分,这个境界是实相的境界。一起名言,一起分别,万法就不平等。如果我们看一切法,心像镜子一样,像止水一样,不起一念,那是佛。佛看众生,不起一念,清静平等。禅宗勘验学人,那个手段有时很特别,有人来请教一来就考你,问“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”,或者伸出脚,问“我这个脚,像不像驴脚”。他怎么一会跟佛比,一会又跟畜生比呢。他是教导学人生佛不二。自己上与诸佛平等,下与畜生平等,没两样。诸位想想,生佛都能平等,人与人还会不平等吗?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,人与人都不能相容,这一生就悟不了道,成不了佛,为什么呢?自己障碍了自己。诸位要想真正成就,要从平等心下手。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,别人都不如我,也不要太低,我不如人,那都错了,都是障碍。用功夫就从这里用,修行就从这里修,修心里的行为,心的生灭,心的动态。

佛菩萨行正行,正行不起分别,一切明了,如镜现像。又如见山便知是山。见水便知是水。不加分别,故名现量。但是这个话一说就分别了,它意思是说见到山没有山的念头,见到水没有水的念头,一切清清楚楚,事实在不在,事实在,但说不出。为什么?一说出就有名就有相嘛,事实存在,并不是说离开了现实的境界,去叫你离名言相,只有这样才能见到真实境界。你说这是茶杯,不是真的,为什么,我再拿一个其他东西也可以叫茶杯,不是真的。从这个地方去体会,教我们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。一切法的真实相,就是离开名言,离开分别,离开筹度,一切法就真实摆在我们面前,你就能见到一真法界。为什么呢?一切法平等,万法就是一法,以一心见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法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一法,因为我们用分别心,无量的分别心,见到无边无量的法,那个无量无边的法不能归到一法。这说的是现量。

【言比量者。比拟量度而知其然。如隔墙见角知彼有牛。隔山见烟知彼有火。以同时率尔意识随见随即分别即属比量。以有比度故名比量】

比量,用现在的话来说,是一种联想,一种推理,实际上境界并不在我们眼前。实际上讲,量只有这两种,比量现量。我们说这是茶杯,这是比量,以前说茶杯,现在也叫茶杯,这是从前面联想。这个境界底下还会讲到,此地我们讲的相比较粗,不讲的这么微细。这就是比拟量度,而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。尤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能够发现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存在,那么这些都是比量,墙外面看不到里面,但看到墙上有烟,就知道底下有人纵火,没有火怎么会有烟呢?生火没有看到,人也没有看到,推想有人生火,凡是这一类都叫做比量。

【言非量者。若心缘境时。于境错谬虚妄分别不能正知。境不称心名为非量。此三量乃能缘之心也。】

非量是一切错误的认识,看错了,认识错误了,这个叫做非量。所谓非量,就是一切不正常的认识,一切错误的认识,或者事实摆在你面前或者推理也好,结论与事实不相应。能缘的心有这三类,叫做三量。初学唯识的同修,有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叫《相宗纲要》,这是民国初年,相宗专家梅光曦居士编写的,它相当于唯识学的小辞典。这里先说能缘的心,再说所缘的三个境界。

【而所缘之境亦有三。谓性境.带质境.独影境。性境者。乃现量所缘。言性者实也。谓根尘实法本是真如妙性。】

性境,谓根尘实法,实跟诸位说,也不是真的,为什么?对凡夫来说是真,对明心见性的人来说就是假有,妙有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花,实在有,但见性的人看来五蕴本空,六尘非有。在他们眼睛里,空跟有是一,不是二。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唯识讲的性境还是凡夫,圣人随顺凡夫,随顺我们的见解,所以这个地方不能误会。根是六根,尘是六尘,通通属于色法,前面三量是心法,这里讲色法。刚才讲五蕴皆空,根是空的,六尘非有,色声香味触法是假的,所以此处的“实”是凡夫的实,是圣者的妙有。这在唯识里面讲,是阿赖耶里面的亲相分,就是性境。那么我们上学期百法讲八识讲阿赖耶时说的很清楚。我们现在心缘一切境界,是不是缘到了真实的境界?有真实的境界,虽有但我们不觉,自己能够觉的、缘的是虚幻的,不是第一个见,我们现在缘的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乱七八糟。为什么呢?假如我们缘的是第一个见,楞严经里面十番显见里面带妄显真,那是阿赖耶的见分。阿赖耶的见分缘阿赖耶的相分,那我们可以勉强说是第一个见,前面讲的现量、性境。这个里面就是离开分别心,离开名相,离开执着,就是此处说的“真如妙性”。因为阿赖耶就是真如妙性,带了一分无明。无明不觉生三细,这个无明我们叫他根本无明,也叫生相无明。相从哪里来,叫生相,生出宇宙万有现象,生什么相?生的三细相:业相、转相、境界相。所以我们如果真正用现量、性境,一切境界里无美无恶,诸位要记住,美与恶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相对,一切境界没有相对,有相对就落到第二念去了。阿赖耶见分缘阿赖耶相分,没有相对,境界是平等的,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缘,没有一刻离开,我们身有生死,心缘境没有生死,它不会随我们生死改变,他的功能是永远不会中断,如果中断了,六道轮回就没有了。

以能缘之心无分别故。】

阿赖耶见分无分别,后面会讲到,阿赖耶是无覆无记性,末那是有覆无记性,因为他有分别、有执着,后面会说到。学佛人对这些事实真相要了解,了解之后,我们才知道怎样用功,怎样我们功夫才会得力。晓得这个道理,一闻千悟。纵然一闻不能千悟,能够悟入几分,就晓得真正的功夫就是在境界里面不起分别心。也许诸位说我一切都不执着、不分别,那我什么事都不用做了。我坐计程车,把一千块当一百块用,我不分别了。如果你这么想,就错会了意思,落入了非量。不分别,自己心中决定不分别,对人分别,随顺别人,他怎么分别,我随着分别,自己内心如如不动,没有分别。所以我们心是清净,没有烦恼,一个自受用,一个他受用。如果佛没有他受用,不随我们分别,佛还讲什么经,一句话都没有了。佛我为我们讲经,建立这些修行方法,是随我们分别,佛有没有方法,佛没有,佛一个方法也没有,一句话也没有。我们要学佛一天到晚心清净,一个妄念都没有,与一切众生接触,就跟镜子一样,镜子本身没有分别,胡来现胡,汉来现汉,你什么境界来我就什么境界对你。有体有用,体是湛然寂静,用是大用无方,活活泼泼的,绝不是呆板,这就是学佛,恒顺一切众生。

初学要从得失上下手,先把得失那个念头,分别执着放下,佛法里面没有得失念头。所以怕的是诸位有疑虑,怕都失去后以后怎么生活,得失念头虽放一些,但还要保持一些,保持一些就是障碍,总是不能够彻底放下,说明你对事实真相没有了解到相当程度。最低限度的了解,我们完全讲世间粗浅的境界,我们看了凡先生,了凡先生晓得因果,懂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,你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,你就可以舍,为什么呢?命里有的,这边舍那边又来了,丢都丢不掉,来得比舍的还要多。历史上的范蠡,三聚三散就是例子啊。他后来被尊为财神。世间名闻利养、功名富贵都是命里有的。有的,不求也来‘没有的,求也求不到。真正明了这个道理,得失的心没有了,你就肯放下了。真正可以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,身心自在啊。这是我们学佛的起点。修行的基本原理原则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心无分别,对人对事恒顺众生,《楞严经》里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不是随自己,自己永远是清净心、至诚心、慈悲心这就是佛心,这才是真正学佛。

故境无美恶是为性境】一切境界是平等相,一切有情众生,森罗万象,我们用清净心看一切众生,都是清净相,我们用平等心看一切众生,都是平等相,我们用慈悲心看一切众生,都是慈悲相,对恶人魔鬼也是慈悲。境随心转,这个功夫绝对真实,心随境转是假的,绝对不真实。这个能够真正得受用。

颂云。性境不随心。谓此根尘等相分皆有实种生。不随能缘见分种生。故此性境以实五尘为体。具能所八法成故。】

性境不随心,这个心是分别心,六根除了意根,因为意根是心,百法里面色法11个,五根六尘,性境就是以这个为体,五根六尘在阿赖耶识里面各有种子,所以他是由实种所生,他不是见分变现出来的,见分变现出来是妄相,是假相,不是实在的,所以性境以实五尘为体。实五尘里面,六尘里面有法尘,它一半属于心一半属于色,属于色的,在实五尘之内,属于心的,就不在这之内。什么叫能所八法呢?能是能生,所是所生,能生的四法,就是地水火风,我们讲四大。所生的四法,色香味触,这叫四微,四大四微,能所八法。四大是什么,现代科学发现,基本粒子元素有100多种,一切物质都是这几种元素组合,黄金是单独一个元素,水有两个元素合起来,一切万物都是这几个基本元素。这些科学家能分别物质自以为非常了不起,但是再详细观察就不晓得,佛法讲的圆满,如果科学家不执著,学习佛法会比一般人聪明,进步更快。佛法讲基本讲四大,四大是一,不是四,这妙极了,一就具备四种性质。地是物体,水有湿度,火有温度。现在我们讲带电,带有阴电阳电,名词不一样,事实是一样的。风是动的,不是静的,这个基本元素它是动的,什么时候再把基本粒子再分析,原来这一百多种粒子还是组合的,还是单一元素组成,单一一定有这四个现象,这个叫四大。宇宙一切万法我们讲色法物质统统是基本元素组合,这个组合就牵涉到无量的因缘。这是能生的四法。所生的四法,色香味触。但佛法讲有狭义有广义,我们要合起来看,不能呆板来看,那是错误的。佛法里面重提示,提示就叫你觉悟,悟明事实的真相,不是一个呆板的方法。这是说明性境。这是我们凡夫佛以下的这些有情众生,包括菩萨,认为这是阿赖耶识实种所生,确实是实种所生变现出这些现象,下面呢讲带质境。

【带质境者。乃比量所缘。其带质境有真有似。以六七二识各有所缘故。若六识外缘五尘。比度长短方圆美恶等相。属第二念意识分别。故为比量。以此长短等相是带彼外境本质。变带生起。名似带质。以是假故。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。中间相分一头生。谓单从能缘见分起故。】

讲到带质境,底下讲到独影境,带质境有两种,真带质和似带质,独影境也有两种:有质独影和无质独影。这个基本名词概念定义,我们一定要清楚,以后入了唯识之门就不会有障碍,不会有困难。那么在此地,我们先离开这个文,用最简单的比喻来说明真带质和似带质。带质境讲心缘境界,诸位要晓得,心他能缘心。比如说第七识和第八识是互缘,这在百法里面讲到,第八识能缘第七识,第七识也能缘第八识,可以说,阿赖耶识是怎么形成的,就是第七第八互缘而现的。尤其是我们讲到四分:见分、相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。我们讲到,自证分、证自证分是互缘的。比如说,见分能缘相分,也能够缘自证分,但不能缘证自证分,那么相分不能缘,但是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,自证分上面能缘证自证分,下面可以缘见分。这个四分说,护法菩萨说得很圆满,那么心法缘心法,这个叫真带质,心法缘色法,这个叫似带质。

换句话说,第六意识缘外面五尘落谢影子,五尘落谢影子是带质,虽然是带质,它是影相,它不是真实的,所以他的相分一头生,怎么一头生呢?变现的,我们用一个粗浅的比喻来说,我们说拿照相机照外面的影像,我们这一照,照相机就落了一个印象,这个印象是一头生的,不是另外一头生出来的,所以照相影像是似带质,不是真的,与真的不相关。所以他不同于阿赖耶,阿赖耶是性境,真带质。真带质以心缘心,真带质只有一种情形,第七识缘第八识,因为第七识第八识都是心,只有心缘心,那个相分两头生。诸位要晓得,能生的是心,那个相分是怎么生的,第八识和第七识共同生的。此处先说似带质境。第六意识单缘外面五尘,它不能直接缘到,而缘到五根接触外面五尘的影像,第六意识缘五根的影像。好像我们看电视,看不到现场,看的是电视荧幕,所以是比量不是现量,现量是现场,荧幕里是比量。我们心里面生起的种种相,是这个相里面再起的相,我们心里的相不是直接,但是他是带质,所以起了长短方圆美恶相对的,起了好恶之心。第一念性境是平等的,无分别,第二念有意识有分别,所以知道长短美恶好丑,都是第六意识作用,阿赖耶没有这个,这个叫带质境,带质境里面的似带质,为什么,假的不是真的。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,你对外面的境相,生起欢喜心,顺心欢喜,不顺心就讨厌,你要真正懂得唯识你就明白这是笑话嘛。为什么,事实不是如此嘛,自己心里面虚妄妄想在作祟,唯识教你认识真相,起心动念自己都明了,明了后自己一笑了之。不造业了,这才得真正受用,不了解这个真相怎么样,造业!造业后面就有果报。真正认识宇宙万有的实相,是一真,是平等清净的,无美恶好丑,没有相对,这个境界跟诸佛菩萨入佛知见,不仅法华经入佛知见,唯识也入佛知见。不入佛知见,怎么称法身菩萨,这个东西不是叫我们去分别,去研究,我们用分别心去研究这个法相名词怎么解释,那个怎么讲法。学唯识是让我们的心清净平等,才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,法喜充满,那个欢喜,确实是充满尽虚空遍法界,这种受用才是真实,佛要这样子学。今天讲了带境里面似带质,真带质底下一段讲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1日11:04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56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