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6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譬如说,举个例子很简单。佛法上讲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这是四大根本戒,你持不杀生戒。有一天你在森林裡面看到有猎人来追这个兔子。兔子跑了,从这条路跑了,然后猎人追着来的时候问你:兔子往哪个方向跑了?你不能杀生,你要说兔子往那个方向跑了,那猎人抓到、逮到兔子,等于你有杀生了。但是我要告诉这个猎人说,从那条路跑了,骗他,这等于犯了妄语。四大根本戒,杀生是,妄语也是。那我倒是持不杀生,还是持不妄语?这时候你要懂得出入,就是开缘。开缘必定是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为自己,持戒都是错误;为众生,开戒也是对的。这时候就怎麽样?应该说兔子从那边跑了,骗那个猎人,赶快从那边追去。猎人就跑到那边追,追不到。追不到,你两条命都救了,第一条你救了兔子的命,第二个也救了猎人的命,猎人杀生将来得偿命,你不就等于化解两个命桉了吗?这个妄语打了,打了妄语是开缘,这个叫小节,这叫小德。小德要出入、要活动,不能死在那,死在戒律的条文上活不起来,那往往会损了大节。

 

再讲一个故事。孔老夫子过去在卫国的时候,他是因为周游列国,见了卫灵公,后来在卫国也不能够做事,离开了。发现卫国的边境上,他那个臣子正在密谋造反。孔子看到之后,赶紧要回去报告卫国的卫灵公,要把这个叛乱赶紧化解于无形,要不然国家动乱起来,民不聊生,遭殃的是百姓。结果那个臣子很聪明,他看到了孔子走,知道他想回去报告卫灵公,派兵把他拦截下来,不让孔子走。说你必须得发誓,你回去不是去见卫灵公,你到其他地方我不管你,但是你不能回去见卫灵公,你要肯发誓我让你走,不肯发誓那不能让你走。当时孔子的好几个弟子,像子路,那些都是很英勇的,拔刀起来就要跟他对抗,当然是寡不敌众。孔子马上制止,说:可以,我发誓。于是对天发誓,我此行不会回去见卫灵公。孔子是圣人,大家都知道,这德行大家是有口皆碑,他对天发誓不会有假的,有假他自己名节就可以说是扫地了。所以叛臣心也就安了,收兵回去了。结果兵一退了,孔子立刻告诉弟子们说:走,我们去见卫灵公。弟子们就不解了,你刚对天发誓,你怎麽能打妄语,这不是骗人吗?君子不能为,不可以做这些事。孔子很坦然的说:在被逼的时候发誓,不能够算数,更何况我们此行真正是为卫国的安定,为百姓。所以孔子这个做法就是开缘,他就有出入,不能够死在教条上。死在教条上,你为了自己不打妄语,然后让全国动乱,民不聊生,你这个不妄语代价是让众生受到这样的苦难,这跟持戒的精神就违背了。持戒的精神是断恶修善,你不是修善,那是修恶了。从这裡可以看到,夫子也是不拘在这些小节上,去死在教条下。

 

但是,如果不是像这种情形,关係到众生、关係到国家安危的,只是对自己的,那就不可以开。譬如说,我自己很想吃糖,然后骗了父母,把这糖骗来自己吃了。父母问你有没有吃?没吃。这是打妄语,这是为自己,虽然是小节,但是不能犯,犯了那就损大德。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事虽小,勿擅为,苟擅为,子道亏。物虽小,勿私藏,苟私藏,亲心伤」,虽然那个事和物都是很小的,小节,但是不能擅为、私藏。为什麽?这损大德,损什麽?损孝道,损了孝道就是损大德。再小的事情都要注意到,关係到自己的大德。

 

刚才讲的孝道,师道也是这样。譬如说,我们在听讲的时候,听讲认真、专注,对老师的恭敬,尊师就是重道。那我要是坐得扭扭歪歪的,我过去在美国教书,就发现美国的学生不如中国学生学得好。不是因为中国学生智商高,不一定,美国学生也很聪明。我发现什麽?因为中国学生比较尊师重道。美国学生他没有把老师当老师,顶多能把你当朋友算不错了。在课室裡听,有的人吃东西,嘴裡嚼着,拿着可乐,甚至还有双脚搭在前面椅背上的,躺着听,这完全就没有尊师重道,他根本学不到东西。这是小节,上课吃点东西、喝点可乐,小节,小节影响到大德,大德就是尊师重道。这个就不可以开,这随便开缘就有大害了。所以朱子在这讲,「小节虽或未尽合理,亦无害也」,这就不对了,云何便说未尽合理?所以这个出入的理解上,不是讲说那个未尽合理的意思,还是要合理,还是要合法度,要丝毫不可亏缺。真正青天白日的气节,那是从临渊履薄中修出来的,每天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,那个诚敬心是这样养成。

 

蕅益大师又引「方外史曰」,方外史,我们想这应该是指憨山大师。他说,「若不合理,何名小德?」这也是在纠正《朱子集注》的过错。因为四书的注解上,《朱子集注》是最权威的,自南宋以来最权威的注解。但是因为朱子本身见地不圆,境界还没有到究竟,往往很多自己的知见,没有体会得圣贤的心法,所以他的注解上是有一些偏缺的地方。蕅益大师在这裡做了纠正,非常的好,若不合理,何名小德?所以德就应该合理,不合理就不能叫德,不论大小。说大小,只是说事上讲,事无大小都要合理,那方名曰德。所以从这裡等于说把这个道理给我们澄清了,我们得有正确的理解。那关键的是什麽?对自己,我们要严格要求,严以律己,小节都不亏失,这才成就大德;而对别人,就不能求全责备,要宽以待人,只看大节。他的一些小节,或许是我们没留意到他的存心,或者是他的修行确实可能因为功夫未纯,还有习气,那我们不能够以他的这个小节来否定他的整个人格,更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来给人做评判。应该很客观、很合理的,以天理做标准去量度人。

 

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,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59:1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4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