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6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「未信,则以为谤己」,如果君主对我们不信赖,他会以为是谤他自己,这个己是对君主而言。蕅益大师在注解中说,「小心天下去得」,这是在这裡点醒我们注意。在位者,如果得不到民众的信赖,失了民心,就会失天下了。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,所以在位之君要力修德行,以修身为本,要为政以德,这才可以安坐太平。稍有德行上的亏缺,那往往就是动乱之始,自己要谨慎、要小心。为臣者要修德,得到君主的信赖。这个信赖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,不是靠阿谀奉承、熘鬚拍马,那种信赖祸国殃民。一个君主要是信赖这种人,这个君主一定是败国亡身,他喜欢听谗言。那麽遇到了这些明君,自己要有德行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,自己才能够施展抱负,帮助君主治国平天下。假如我们自己没有好好的修,而空怀有天下之志,但是因为德行学问不够,帮助领导可能帮助错了,或者出现很多偏差,事与愿违,这往往有之。不是自己不想做好事,想做好事,但是德行学问不够,或者是习气烦恼很重,就会把这个事情做偏了,这个往往有之。

 

一开始做的时候发大心,简直是菩萨了,做着做着烦恼习气起来了,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执着自己的意思,非得要按我的意思去做,不按我的意思去做,那我就跟他对立。对立不了,我就撂挑子,不干了。这都不是真正的帮助君主、帮助天下,这样反而是造罪业了。本来一桩好事能成就,那是无量功德,但是因为自己有习气、有毛病,做到半路中途而废,天下之民不能得到这样的恩惠,这是谁的罪业?谁得负责任,谁得背这个因果?自己想想很可怕。所以为什麽说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,你要修身,修身以德,要养自己的德行。德修得愈厚,你成就的事业才愈大。这个跟才干都不是太大的关係,你要成就大事业,最重要的根本就是德,其次才是才干。因为你有厚德,即使你没有才干,也会有贤才出来帮助你,因为你能包容,你有智慧,善用人。像刘备,论才干、论武艺都不太行,武艺抵不过关公、张飞、赵云,才干抵不上诸葛亮、姜维,可是他能够建立蜀汉帝国。靠什麽?想想还是因为有容乃大,他有着包容心,能包容这就是德,所以有贤才来投靠他,人民百姓信赖他,称他是明君,能够死心塌地给他卖命。

 

要从事弘扬正法教育的工作,这个更需要德。我们现在学习了圣贤之道,知道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不是政治为先、不是军事为先、不是科技为先、不是经济为先,是教学为先。什麽教学?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圣哲的教学。我们把这个教学能复兴起来,真正帮助国家、帮助世界,也是帮助领导人。但是我们对政治毫没有兴趣,我们很希望像孔老夫子所说的,「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」,希望这种生活。我们的教学就希望什麽?有这些远程的教学工具,现场人不需要多,但是能够通过传媒送到千家万户。这个事情要做不难,但是也要有人去做。那人怎麽来?感召来的。用什麽感召?用德行感召。所以你要想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,还是先修德,德积得愈厚,你将来教育的影响力愈大,你觉悟的众生愈多。

 

像我们恩师上人,那德积得太厚了!六十年的学习,五十多年的弘扬正法,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念头,只有一个念头,悲天悯人,弘扬圣贤教育。所以你看看,为什麽老人家的影响力这麽大?听他讲经的人那叫不计其数,数以亿计。每个人把他简直是当作活佛一样看了,虽然没见到面,但是那种恭敬,我听说,听他老人家讲经的时候,不少人都是跪着听的,这是真正诚敬。大家的敬意是基于老人家自己厚德,所以,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」,这个土可以说是全世界。全世界的人都有在听我们老恩师的经教,每个国家,每个地区,有华人的地方,正法能到达的地方都会有人听,通过网路来学习,通过卫星来学习,那是真正不可计数的。所以德之厚,感得这教学影响力之广,这是给我们做最好的示现。所以我们要成就一桩好事也好,成就为天下万世开太平的大好事也好,都是以德为本。下面一章,第十一章:

 

【子夏曰。大德不踰闲。小德出入可也。】

 

『不踰闲』,就是守得住,「闲」是指门栏,它可以防守,有这个意思。不踰闲,就是不超越门栏,也就是守得住,防守而不失这个意思。『小德出入可也』,「小德」,这裡讲虽有出入,有变动,但是这个人还算是可以的,也算是一个很健全的人。

 

荀子也记录过类似的话,大概这两句话属于古语、成语,不是子夏自己说的。《荀子》裡头记载的不是讲大德小德,他是大节、小节,节操这个意思。所以大德在这裡也可以当作大节讲,意思大同小异。这两句话用意是在对人不要求全责备,只要大节不亏就可以了,至于说小节,寻常那些小的规矩礼貌,有时候开缘,这个没有关係。大节是什麽意思?父慈子孝,君仁臣忠,这都是伦常大道,这个要守得住。大孝大忠,尊师重道,这是大节,这个不可以失,一失了,这个人他的德行就亏了,这种人也不能用。所以用人,首先看他是不是孝顺父母,能不能够孝亲尊师,他能孝亲尊师,他才能够敬长忠君,从这大节方面来看。至于小的方面他可以装出来,譬如说待人很有礼貌,见到人九十度鞠躬,说话让你觉得听起来很舒服,那些小动作他可以装出来,他可以临时表演出来,你不能从这小节上看。这主要是从观人、用人上来说。

 

这两句的意思上开解,先儒有两种不同的说法,这两种说法是属于相反的说法,那我们比较比较,更能够领会其深义,而採取正确的说法。第一种是属于《朱子集注》当中,朱熹说的。朱熹讲大德小德就是讲大节小节,他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,「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,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,亦无害也」。这种说法说自己做人,不是讲观人、看人,那个意思就不同了。刚才我所说的,李炳南老先生讲的,那是讲看别人、用别人的时候要看大节,不要拘泥于小节。对人不要求全责备,偶尔忘了给你鞠个九十度躬,你可不要耿耿于怀,对这个人就整个全面否定,这就错误,要看他是不是大节上面有问题。可是对自己修身而言,那大节小节都得注意。朱子在这说言人能先立乎其大,大节上要立起来,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,亦无害也,这是讲小节可以不用那麽拘泥了,这是对自己。这样说法有问题了,为什麽?对自己修身而言,不可忽视小节,如果忽视小节了,不能成就大德。大德怎麽来的?所有这些小节上都能做得很好,那才是能够成就大德。

 

所以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就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纠正,他引了卓吾先生的话,「卓吾曰:最方而最圆。出入,形容其活动耳。云何便说未尽合理?」这是针对朱子的话,说小节未尽合理也没关係,不是这样。最方最圆,方是自己心中要方正,正直,无有邪曲,至诚至敬;圆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圆融,对人不求全责备,能够宽容、包容,这都是圆,看人大节,不拘人小节,这都是圆。所以小节上出入,如果是对自己而言,这个出入就不能够说不在乎。出入不是不在乎,是形容其活动耳。活动是什麽?有一个开合,就像佛门裡讲的持戒,有开遮持犯,开缘,该开缘的时候应该开,那不是犯戒,如果该开的时候不开,反而是犯戒了。这是什麽?懂得出入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59:1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4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