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44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还要「依于仁」,依也是依据,仁的心。我们的存心是什麽?我们不能没有思想,如果到没有思想了,那是什麽?你就归于道了。没有思想不是说什麽都不知道、麻木,一个木头似的,不是。是你有充分的见闻觉知的功能、圆圆满满的功能,宇宙任何一处的地方、任何的众生,有任何的波动现象,你立刻感知到,你是跟宇宙合而为一的;但是你自己没有妄想,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是没有思、没有想。但是我们现在是凡人,做不到这一点,做不到,依于仁,思想要讲求仁爱。仁是什麽?仁者爱人,人都爱自己,不爱别人,现在叫你爱别人,爱人如己,这叫「依于仁」。

 

所以这是什麽?帮助我们学圣学贤,这是己欲立。「己如是立,亦如是立人」,你这样立了,就是你能志于道、据于德、依于仁,那你也要帮助别人也如此做去,这叫己立立人。己达达人,达的境界就比立的境界高了。「立后则言达,达者通达」,你通达了,已经有成果了,你已经可以说是圆满了,那叫达,通达无碍。通达到哪?通达到自性,通达到道,达道,那麽你就成圣。我们做为仁者,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达而达人,这个「欲」是说明什麽?我们有这样的欲望,我们有这样的愿望,可能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得到,但是要有这个愿望,而且已经在力行。虽然没成功,但是已经有这样的一个志向,这是欲的意思。如果没有这个愿望,不能叫仁者。有这个愿望,你才能称为仁者,而且你这个愿望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真的是什麽?你付诸于行动,真干,你真的在立,而且一点一点的在通达。

 

底下又说,「举凡天地人三才之道,以至六艺百工,皆须求其通达」。刚才讲到的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」,底下还有一句「游于艺」,艺就是六艺百工,这些我们都要通达。不仅通达六艺百工,还有前面的「举凡天地人三才之道」,你都要通达。换句话说你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,这才叫达,就是你已经成了圣果。这能吗?能,因为我们每个人自性当中本来具有这些德能,它是本自具足的,不是说靠你学而学到的。要学,你学这麽多,你怎麽能学得来?学不来。它本来具足,现在只是被障碍住了。什麽东西障碍?自私自利障碍、烦恼障碍、分别执着障碍、起心动念障碍,这些东西都障碍了自性,使自性这些圆满的德能不能显现。所以,真正学问没有别的,去障碍而已。不是让你真正从外面增加点什麽,你把障碍去除掉就行,这些德能、能力圆满恢复,你就通达了。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得到,因为圣人他把所有障碍都去乾淨了,真正自性圆满的德能现前,所以「游于艺」他也做圆满了。

 

「己欲通达,亦教他人通达」,我们知道有这样的境界,不能说「这个境界是圣人的境界,我做不到,不想做了」,那不行,你还要欲通达。虽然很难、很高远,但是一定有这个愿望,而且相信自己一定有一天能够做到。为什麽?因为你本来具有的,这才是你本来面目。如果你本来没有,像你这样做,你很难,我也承认可能你做不到。但你现在本来是这样的,让你恢复你本来的面目,这有何难?这是求自己的事情,不是求别人。关键是你肯不肯做,你有没有这个欲望要做。仁者是有这个欲望,己欲达而达人,不仅对自己有这样的愿望,要恢复自己自性圆满的德能,而且还要教别人也这麽做,鼓励别人也这麽做,让别人也有一天圆满的恢复他自性本具的德能,这才是仁者。虽然他没有成功,但是他已经有了坚定的志向,而且在努力的做当中。

 

「自己与人既立既达,博济之事自能为矣」,这样他能够既立既达,「既」就是你已经做到了,成功了。立、达都成功了之后,「博济之事自能为矣」,自是自然,自然你就能做到了。为什麽?博济的事情也是你本来具有的德能,自性中本具。所以,你只要能够立、达,你成就圣人的境界,你就自然做到了。子贡问是从果上问,「我怎麽做到博济?」孔子给他讲的是从因上讲,教你为仁之方,方法是这样的。

 

我们来看《朱子集注》当中对这一段的解释。他讲到『能近取譬』,「譬,喻也」,譬喻;「方,术也」。『仁之方』,方就是仁之术,就是你这个方法、这个技术。「近取诸身,以己所欲,譬之他人,知其所欲亦犹是也,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,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。于此勉焉,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,而全其天理之公矣」。这个「能近取譬」,朱子在这裡讲到,是什麽意思?近取诸身,诸是之于的合音。近,最近的就是自己的身,远的是别人、他人,从自己身下手。我要有这个所欲,就是己欲立,然后譬之他人,当然你想到自己欲立,别人也欲立;自己欲达,别人也应该欲达;己所欲也要施于人,己所不欲就勿施于人。所以这裡讲到的是,自己既然有这样的志愿,也应该同样使他人有这样的志愿。

 

「知其所欲亦犹是也」,其是他人,知道他人所欲的也跟我一样,然后推自己的所欲以及于人,推己及人,这叫「恕」,恕道。恕之事就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而己所欲施于人,这叫恕,想到自己必定想到别人。所以「恕之事而仁之术也」,这就是仁的方法。从哪下手?从恕道下手,这个恕道就是推己及人,这是为仁的方法。「于此勉焉」,我们从这裡努力的去力行,「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」,有一天我们就可以战胜我们人欲之私,就是把自私自利放下、把五欲六尘这个贪着放下。有人欲、有自私,天理就难以着脚了;能够胜人欲、放下自私,就能「全其天理之公」,天理是为公,大公无私。为什麽?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,所以大公无私是真理。你在这一体当中割裂出「这是我的,那是你的」,产生自私自利,那不符合天理,不符合宇宙的真相,你跟宇宙的真理是背道而驰。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自私自利,你才能够证悟宇宙的真理、天理。所以最重要的,战胜自己的人欲,自己的自私,这就是《大学》讲的「格物」,这是下手处,否则仁的境界做不到,你有私,你永远做不到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:26:2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8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