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45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四十五集)  2010/6/10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07-0045

 
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!大家请坐。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,请看第七篇,「述而第七」。我们来看这篇,根据朱子《论语集注》(《四书集注》)说,「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,及其容貌行事之实」。这篇很多章都是记录圣人的言语,圣人的言语是谦己诲人,自己谦卑,对人是有启发,是一种教导,让人能够提升。谦己是自行,诲人是化他,自行化他。虽然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,但是也不敢以老师的身分自居,这是谦己。永远谦虚,永远知自己不足,这个就是教诲人,「学问深处意气平」,谦虚是非常重要的德行。此篇也记录了圣人容貌、行事这些情形。我们来认真学习,请看第一章。

 

【子曰。述而不作。信而好古。窃比于我老彭。】

 

我们先看《雪公讲要》裡头注解,「老彭,先儒注说不一」。老彭一定是个人,但是因为很难找到历史的考据,所以众说不一,「或以为一人,或以为二人,或二说并存,然多数主张为一人」。李炳南老先生对《论语》文字训诂、内容考证下了很深的功夫,他的《论语讲要》是他一个非常精简、浓缩的《论语》学习报告。他考证了先儒众解(众注解),有的说是一个人,老彭是指一人,有的说是有两个人,有的说两个都可以,但是多数是讲一个人。这个人是谁?「若依包咸、朱子所据《大戴礼》」,包咸是东汉经学家,朱子是南宋的朱熹,他们根据《大戴礼记》,《礼记》有大戴、小戴《礼记》两个版本,根据《大戴礼记》,「则老彭为殷之贤大夫」,殷朝,就是商朝,这一位贤者大夫是朝廷做官的人。

 

「若依杨慎《丹铅总录》所据《三教论》及《庄子》所引」。杨慎是明朝人,曾经是明武宗时的状元,也是非常有学问的,也做过大官,他着了不少着作,《丹铅总录》是他其中的一部。他是四川成都人,他的《丹铅总录》就根据《三教论》及《庄子》所引的这些历史考证说,「老子为尹喜谈容成氏所说五千文,证明述而不作,则老彭当为老子」。所以杨慎引经据典说是老子,这个老彭就是老子。老子是跟孔子同一时代的人,他比孔子年长二十岁,后来西出函谷关隐居去了。孔子曾经去拜会过老子,向老子求教。孔子是入世,老子是出世,他是归隐。传说中,当老子西出函谷关,函谷关把守的官员是尹喜,他见到紫气东来,知道有圣人出现,一看原来是老子骑着牛来,于是就礼请他在函谷关住下来,向老子请教。老子很慈悲,跟他说出「五千文」,这个就是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这裡面讲到的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哲理,八十一章,它是道家思想精华的经典,要想学道家,一定得读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是精华,它的根在《太上感应篇》,《太上感应篇》相传也是老子留下来的教诲,太上就是老子,它是讲因果报应的这些理论、事实,让人深明因果,之后他才有可能悟道、证道。

 

我们恩师鼓励我们深入传统文化,这三家,儒、释、道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,三个主流。不管你选哪一门,你只要一门深入,最后你也能够悟道、证道。儒家精华可以说是四书,我们现在正在学习;道家的精华是《道德经》;佛家的精华,当然每个宗不一样,我们恩师是推崇《华严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。《华严经》叫做佛法根本法轮,经中之王,所有的佛法都从这个根本产生、发生出来,所以《华严经》叫根本法轮;而《无量寿经》被古德誉为是中本《华严》,它是《华严经》的浓缩,我们跟随恩师主修、主学这两部。儒家四书、道家《道德经》,跟《华严经》义理都是相同的,所谓是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。你要是能够融会贯通,像蕅益大师解四书,完全是用佛法一乘教义,《华严》奥藏、义理全都贯通在四书裡面。我们正在学习,也参考他的注解,这是把我们对四书的理解提升了。《道德经》,佛家也有位祖师曾经做过注解,明朝的憨山大师,他注解过《道德经》。憨山大师是蕅益大师的老师,也是一位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祖师大德,他注解《道德经》也完全是跟佛法贯通起来,也是精彩绝伦。

 

真的,你不管在哪一部经上下功夫,都能够豁然贯通,一贯通,看到儒释道三家,完全是「理同出于一原,道并行而不悖」,这是雍正皇帝写的「上谕」裡面讲的。理都是同出一个源头,源头就是自性,道是修学的方法,并行而不互相冲突,不悖。学儒释道三家,不管你主修哪一科,都要扎根。这个根,儒释道三个根,儒的根是《弟子规》,《弟子规》是将四书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。如果你没有《弟子规》,你学四书,学来学去都学皮毛,为什麽?你不会用,你只学了个语言文字,你在生活上用不上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你就得不到。因为,学了要习,习就是实习,你得用,所以《弟子规》是把四书落实。儒家抓住这两头够了,一个是《弟子规》,行门,四书是解门,解行并重。像《弟子规》裡讲的,学文和力行并进,「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?」如果光力行,光学《弟子规》,不学四书,也不对,要学四书。为什麽?因为「但力行,不学文」,就「任己见,昧理真」;光学四书,不学《弟子规》也不对,这长浮华,所以解行要并重。道家两头,根在《感应篇》,精华在《道德经》,你要是真正想要专道家的经典,这两个也是要解行并重。佛家根在《十善业道经》,你要求解门,《华严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足够了,这是我们这一生修学的大致内容。

 

真正把儒释道三家抓住两头,解行并重,你能深入,你对所有文化的典籍都能贯通,为什麽?因为你通到自性。所有的神圣教诲,包括《新旧约》、包括《古兰经》,所有宗教的经典都不出自性,都是自性流露,你贯通到自性了,什麽都能够贯通。我们读蕅益大师的传记,看到他老人家过去对基督教都有很深的研究(那时候基督教传到中国来了,他是明末清初的人),为什麽?他已经贯通了,对任何宗教他都能贯通。像我们恩师,你看他可以到天主教讲《玫瑰经》,跟伊斯兰教徒讲《古兰经》,他通了。

 

为什麽通?因为都是由自性流露出这些圣贤教诲,你只要通了自性,圣贤教诲没有说不明瞭的。而你所说的真的都是『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』,你不会说得比圣贤要多一分,也不会少一分。为什麽?你跟圣贤的见解完全一致,圣贤的教诲从自性中流出来,你证得自性了,你的教诲也是从自性中流出来,没有创作,不必要创作,你们说的完全一样。孔子也是证得自性,所以他也能做到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老子讲《道德经》,原来也是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这裡就有考据,这是老子为尹喜所谈的,是容成氏所说五千文,这不是老子自己发明创造的,他只是什麽?转述圣人的教诲,只是把它做一个归纳总结,表达出来。述就是归纳总结,把它叙述出来,没有创作,述而不作。有创作就变成你自己的意思了,不是古圣先贤的意思,是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裡面产生的东西,不是自性流露。所以真正通了自性的人,他一定是述而不作,他只有转述前人所说,没有自己创作;他一定是信古人的教诲,好古人朴实的作风,他所行的跟古人一样,这叫信而好古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:28:4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9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