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45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底下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,「学不厌,诲不倦,孔子亦曾承当之矣。只一默而识之,真实难到,宜其直心直口说出」。李炳南老先生已经给我们说出蕅益大师这个意思了,我们读了《雪公讲要》之后,理解蕅益大师的就不难了。他说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,孔子也曾经承担过,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。《论语》裡面有讲到,孔子自己说自己做到了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《论语》裡面有,《孟子》裡也有。这一点还不足以当作圣人,我们现在也在学习「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」,我们离圣人还很远,但是这两条我们能够做到几分,孔子当然完全做到了。「只一默而识之,真实难到」,这一条难做到。默而识之是你,刚才雪公解释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你在大定当中智慧现前,你的大定是「默」,寂而不动,这叫根本智,你得到了;「识之」是凡遇到境界,你立刻明瞭,智慧朗照,这是后得智。根本智、后得智都现前,这个圣人才做得到,所以「真实难到」,这个不容易做。

 

「宜其直心直口说出」,所以孔子讲的都是实话,没有说真正是谦辞。他的谦虚都是真实的,不是故作谦虚,只是直心直口说出来。心是直心,没有弯曲、没有念头叫直心;如果有念头,即使是善念,譬如说谦虚是善念,「我要谦虚,我故意这麽说」,就不叫直心直口。这个完全是心清淨,他说出来都是符合事实真相。所以说出一个「何有于我哉」,真正做到了「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」,自己证得了自性。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这是自性的作用,示现出来的样子是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。学而不厌是身教,诲人不倦是言教、也有身教,这是慈悲,自度度他,自利利他,为什麽能这麽做到?因为自他同体,自他不二,圣人证得这个境界,自然就说出这一句「何有于我哉?」哪有你我之分?只有一个法身而已。众生与我同体,哪有个我?

 

江谦补注当中把意思说得更明显了,「此即孔子之无我。有我相,则有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必不能默而识之、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矣」。孔子到了无我的境界,没有我这个相,就当然没有跟我对立的人相,有我才有人。无我,讲人也就没有意义,人和我是一不是二。众生相是包括人,包括一切,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而产生的现象,一切的现象都是众缘和合。我们说缘是条件,条件组合成的,山河大地、动物植物哪个不是众缘和合?我们说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,这是众缘和合,动物植物也是;山河大地,分子原子组成的,都是众缘和合。这个相不是真相,都是我们虚妄的念头所变现的相,「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」,所以众生相也没有了。

 

寿者相是讲时间的观念,时空都是虚幻抽象的概念,不是真的。爱因斯坦也说过,时间、空间是人类的错觉,不是真的。他用相对论给证明的,证明没有寿者相。所以这四相完全是你的妄念,把它放下了,你就离四相;离四相,你立刻证入圣贤境界,那就无我;无我,你得到真我。有我,则必不能默而识之,心是虚浮的。因为你有我,就有我的见解,我的所有,身体是我所有,我执、我爱、我慢(傲慢)、我见,统统都来了。这是烦恼,这是迷惑颠倒,心是波动不清淨,他跟人交往肯定计较人我。因为他有私在,私心不清淨,他的心是浮躁的,心浮气躁不能默而识之。所以你要真想求学,先放下自私自利,你的心才能够定下来。有自私自利,这个心就是心浮气躁,他也就不能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。最简单的,学了就累了,为什麽累?有我、有身,就累了。无我的人不累,天天都在法喜充满当中。所谓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天天都是干劲十足,所以,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,我们要学习先从放下自私自利开始,一切为众生着想,才有可能这一生入境界。

 

今天的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,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:28:4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9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