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45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诸佛与圣人都是述而不作,何况凡夫,有什麽资格去创作?没证得自性之前没有资格创作,只有学习的分,证得自性了也不需要创作,所以自始至终都述而不作。只是愚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「纷纷而妄作」,妄作就是胡作,后面还有个非为,胡作非为;他讲的就是胡言乱语。这叫「拉二胡」,说出来的胡言乱语、做出来的胡作非为,不是事实真相。「厌故喜新」,故是什麽?故是古圣先贤所说的教诲。愚人不了解,说传统文化都是老旧的、过时的,厌故;喜新,喜现代人的创作,喜欢妄作,说「能懂得创作,是有艺术细胞」,全是他胡思乱想裡面产生。「不知妄语罪」,妄语罪是什麽?把真的东西说成是老旧的、过时的,把自己妄想分别执着裡面说出来的东西当作是创新、是真理,妄语。尤其是什麽?自己没入圣贤境界,他说自己是圣贤了,甚至说自己比圣贤还高了,这个叫大妄语,大妄语死了之后堕拔舌地狱,舌头拔出来拿刀来切、拿犁来耕,那可痛苦了,可不戒哉!一定要戒除。所以心一定要厚道、老实,真正学颜回「不违如愚」,你这生一定成就。我们再看《论语.述而第七》,第二章。

 

【子曰。默而识之。学而不厌。诲人不倦。何有于我哉。】

 

这一章孔子讲求学修道的方法,讲了三条,第一是默而识之,第二是学而不厌,第三是诲人不倦。他很谦虚,何有于我哉?这三条说自己没有。

 

我们来看《雪公讲要》,雪公讲,「求学修道之法」,首先默识之,一般来讲,『默而识之』就是把所学的默记在心,这个识是当记来讲,你所学的要记在心裡,这是最重要的。记都记不住,你怎麽能用?学了要记住,怎麽才能记住?这一定是要专心的学,你才能记住,心要是杂乱了,你很难记得住。所以修学要懂得专精,专是专心,精是精进,一门深入,精进,心力不分散。平时不要打妄想,如果平时念头很多,思虑很多,这个人记忆力一定衰退。为什麽?我们看孩子孩提时代记忆力强,年纪愈大,记忆力都在衰退,什麽道理?因为年纪大了,想的东西多了,脑子裡头很多胡思乱想,心力不集中,这个心不单纯,複杂了,搞到最后就像一团浆煳一样,根本没有办法再学新的东西,都记不住。所以要真正要做到「默而识之」,没有别的,把心空掉,平时尽量不要打妄想、不要起念头,才能做到默而识之。生活愈单纯愈好、愈简单愈好,就像颜回,你看箪食、瓢饮、居陋巷,这麽单纯的生活、这麽清淨的生活,他当然就能做到默而识之,老师的教诲他记得住,他不会忘,境界现前他就能用到。所以心要清淨,清淨才能够成一个法器,你能接受大法,这是「默而识之」。

 

其次,要知道学无止境,所以要『学而不厌』。厌是厌足、满足,自满了。一自满就不想再学了,就到头了,你的境界就到这裡,不能再提升了。所以,你厌足了,不肯再学了,当然你就不会默而识之。你要默而识之,你要有好学之心,把学圣贤之道当作你人生最重要的事情。工作、生活、赚钱都不重要,那个当然不能没有,但不是最重要,生活,我钱少,可以简单一点。你看像颜回,他箪食瓢饮陋巷,他也自得其乐。他的心、他的志不在衣食饱暖,君子谋道不谋食、忧道不忧贫,生活再简单、再朴素都无所谓,他的欢喜来自于求学。学而有得于心,所以他不亦悦乎,他法喜充满。有法喜,他就学而不厌,愈学愈欢喜,愈学他愈精进、愈努力。所以真学的人是入了门,他能够学而不厌;如果是满足了,那个人说老实话他都没入门。入门的人自然就学而不厌,真正好学,像颜回一样,那是好学。

 

而学不是只学知识、文字,那个学可能会厌。像现在很多的孩子厌学,为什麽厌学?学了觉得不欢喜,没有得到受用,他所学的也不是圣贤之道,学知识、学科技、学技术,塞得脑子裡满满的。你看孩子,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的时候要苦,上学揹的书包特别大、特别重,裡面的书很多,除了课内的还有课外。学校老师为了争取升学率,进行强压,让孩子基本是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,觉得压力很重。甚至还有些孩子听说都自杀了,他不好学,学得厌了,不仅厌,他都恨了。这样的学法真的怎麽会有不亦悦乎?我看这样的学法是「不亦苦乎!」为什麽?他所学的跟他的生活完全脱节,没用,没用当然就厌。所以学以致用重要,学习传统文化,你学了要用,天天我们都有生活,都有待人处事接物,我们要用。看看夫子是怎麽存心的,我也怎样存心,学夫子,把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真正做出来,学一条做一条。《论语》,你看每章我们都在学,而且我们学,强调用、强调落实,这样我们在用的过程中自然就生法喜,一点一点契入圣贤境界,学而不厌。

 

『诲人不倦』是他所学要跟别人分享,这个人所学的因为他能用,能用的就不是记问之学。孔子讲,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,那就不能够诲人。什麽人能够有资格教诲人?他真正学而有心得,他用上了,那就不是记问之学,这是他真实的学问,他可以教诲人了。当然教诲人要有耐心,你想想我们求学,跟着恩师学了十几年,才到达这样的境界,这境界也不高。学了十几年,恩师天天讲、天天教,我们天天听,才有一点点心得;如果是只学个一、二天,怎麽可能成就?所以做老师的就得诲人不倦。像我们恩师,你看他教学教了五十多年,真的是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。一定要把学生教成圣人而后止,他这一天没成圣人,我这教学不能间断,这是诲人不倦。他没有厌倦,不疲不厌,这是他的仁慈,真的是毫无所求,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同成圣贤。

 

孔子对我们一无所求,老子、释迦牟尼佛也是对我们一无所求,他们对我们的教诲无私。这当中,释迦牟尼佛做得是最究竟圆满,他教了多少年?整整四十九年,从三十岁悟道开始,到他七十九岁灭度,整整四十九年的教学,真正是诲人不倦。我们再看看各大宗教的创始人,都是圣贤,他们也是这样诲人不倦。像耶稣教人,他命短,只教了三年,但也是天天教;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,教了二十七年,都是诲人不倦,所有的圣贤都是从事教学的。为什麽?只有教学才真正能改变一个人。改变人,第一个层次先让他断恶修善,第二个层次是破迷开悟。他断恶修善成为一个善人,但是还有很多迷惑,不能够开悟,要让他开悟。要开悟就是夫子讲的性与天道,要跟他讲这个,要讲自性。天道是讲自性的道理,让他悟入圣贤的境界,悟入之后,他就转凡成圣,不再是凡夫,是圣人了。到这个地步,他的教诲才叫到了画句号的时候。

 

世出世间的圣贤,可以说都是在默而识之、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上下功夫。恩师也鼓励我这一生从事圣贤教育工作,这三条就是应该做为我们的座右铭。对于圣贤道理默而识之,虚心学习、认真体会、努力落实,这是默而识之;学而不厌,天天学;诲人不倦,天天讲。现在我们恩师八十四高龄,还是天天讲学不间断。你看我刚刚跟着他去意大利访问归来,昨天晚上才到,今天他老人家就要开始教学。一回来我问他老人家,「您什麽时候开始讲课?」他说「明天」,我这一听,他老人家都明天讲课,我还能够懒吗?所以就开始讲了,今天就讲四小时。这是什麽?恩师给我们做好榜样,他五十九年深入学习传统文化,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,这给我们指示出一条路子了。我们这一生也是如此做下去,这叫信而好古,我们就学古人。最近的就是我们的恩师,远一点的,古人,孔子、释迦牟尼佛这是古人,他们都是这样做的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:28:4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9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