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44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布施,三种布施,这是讲的大类。每一种裡面都是无量无边的,这是博施、广施。三种布施裡面,哪一种最为殊胜?法施。因为人听了正法之后,他能觉悟;觉悟了,有智慧,他就能够知道该怎麽过日子,怎麽做人,怎麽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,怎麽得到快乐。这是法给他带来的利益,这个是金钱都买不到的,金钱只能够满足暂时的要求,但是他听了法之后、听了圣贤教育之后,他能改变他的人生观,从此以后他能够真正解脱烦恼(解脱烦恼也是无畏施),而且不仅这一生他得到利益,生生世世都得到利益。人决定不是就这一世,孔子都承认人有轮迴的。你看孔子提倡祭祀祖先,《孝经》裡面讲的,「春秋祭祀」,「以鬼享之」,当我们在春秋祭祀的时候,祖先的魂就来享受我们的祭祀。这个鬼就是祖先的魂,他的神识来。如果没有鬼、没有祖先这些灵魂,《孝经》就不会这样讲了。证明什麽?人不是死了之后就没有了,真有,还有来世。我们学了法,明白道理了,不仅这一生得利,这个人生观、世界观跟着你的神识到下一生,它不中断,这叫慧命。身命是有一定时期的,人生七十古来稀,你七十岁,你断气了,你走了,你身命就此完结,可是慧命是永恆的。所以法施的功德比财施要大,财施只能够养活他的身命,法施是滋养他的慧命,所以法施比财施殊胜。

 

法施裡头必定含有财施,也必定含有无畏施。譬如说,你跟人讲法,你就得备课,你得花这个时间、花这个精力,用你的身体去做这项事情,用你的脑力、体力去工作。你的脑力、体力的布施就是财施,这个财叫内财,它不是外财。外财是身外之物,内财是你的体力、你的精神,这个布施比布施外财又更加难得可贵,这裡面含有财施。当然,如果你不讲课,你不跟人讲法,但是你送一个光盘给人家,「这是《弟子规》,你们回去好好听听」,「这是《论语》,你们回去好好听听」。不用你自己讲,但是你送了光盘,向人推荐,这光盘也是你自己掏钱请来的,这也是财施,也是法施,而且你还不用自己去备课、去讲,不累,直接送光盘,这个聪明。你看这裡头有财施、有法施。他听了这个光盘,或者读了你这本书,他就能够解脱烦恼,他苦恼没有了,这就无畏施。我们真学会了,我们就应该懂得时时处处留这个心,这叫广施恩惠,可以说这种恩惠是给人民最大的恩惠。所以有的同仁确实很有智慧,他们专门做光盘流通,或者是整理书籍,把它整理成文字,然后印刷去赠送给别人,这就是你的法施,这裡面也含有你的内财、外财布施,也有无畏布施的效果。

 

我们知道布施是因,果报是什麽?你如果财施,你得到的是财富;法施,你得到的是聪明智慧;无畏施,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,如是因得如是果。《易经》,孔子说「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」。积善就体现在你能够广施恩惠,这是积善。积善之家必有馀庆,庆就是福,这个馀福是给你子孙的,子孙享着你的馀福,你自己的本福是你自己享。所以你看孔子讲的这个很有味道,他说积善之家,这家是指你的家族,享受你的馀福。讲到馀福肯定有本福,本比馀要更大,本是你自己享的,自己享受。你人都不在了,在哪享受?你还有来世,你有轮迴,你下辈子能享受。如果作恶,子孙所遭受的是馀殃,本殃是自己遭受,下辈子得受苦了。有六道,三恶道是受苦的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是受苦的。说老实话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三恶道,他们真正是在大患难当中,你怎样去救济他们?这裡面最重要的不是财施,是法施。要知道他为什麽会堕落到恶道裡面?因为他的心恶,如是恶因招感的如是恶果,真正是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」。他一念贪心起来,这个心变现的是饿鬼道;一念瞋恚心起来,他变现了地狱道;一念愚痴心起来,变现的是畜生道。三恶道是自己心变现的,就好像人作梦一样,你堕了三恶道等于做恶梦了,恶梦是谁造的?还不是你自己造的?你自己作梦的心变现的。所以要改变恶道这个环境,得先改变你自己的心。怎麽改?必须通过教育,法布施,把那些患难众生的心,通过教育把它扭转过来,改恶迁善。他恶心变成善心了,这三恶道就没有了,就变成三善道了,这是真正的济众于患难。

 

讲到布施,这裡头的事相、道理是无限的深广。在对象上来讲,不仅是本国民众要布施,还有各国民众,还有,此世界之外还有他世界,世界是什麽?星球。这个星球以外还有其他星球,也有生命,虚空当中不同维次空间都有生命,推之无穷。所以你看,子贡问的这个问题十分广大,我们怎麽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?我们的货财有限。子贡是一位大富之人,钱财很多,当然他也是一位喜欢布施的人,如果他不喜欢布施,说老实话他不可能有这样的钱财。财布施是因,财富是果报,他这一生有这麽大的财富,前生施财施得多,所以他这一生还有这样的习气,很喜欢布施,他观念当中以为仁就是以财布施为主,博施于民。但是财有限,博施救济又怎麽能周遍?所以这个境界太深、太广,我们这点财富怎麽可能都照顾得了?

 

底下《雪公讲要》又说,「虽然,仁不可不学,善事不可不作」,虽然这个境界很深广,但是还是要学仁,还是要做善事,就是要尽量的去行布施。可是子贡问这是不是仁,我们看孔子讲,『何事于仁?必也圣乎』。真正做到了像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包括此世界和他世界一切众生你都能够普施、广济,那何止是仁?「何事于仁」,就是何止是仁,「必也圣乎」,你一定能够成大圣人。你要能做到真正的博施,你就是大圣人。不仅是财施,法施、无畏施,你都能够圆圆满满的做到这些,你就是大圣人。大圣人连尧舜都做不到,『尧舜其犹病诸』,以此为病,「诸」就是之于,尧舜其犹病之于,就是以此为病,做不到。做不到是不是就不做?不行,还得做。仁要学,善事要做,博施我们也要去行,但是要有方法。

 

雪公在这裡讲到,「故结示学仁之方」。孔子讲到「必也圣乎,尧舜其犹病诸」,不是让子贡打退堂鼓,而是告诉他下面重要的开示。这个是结示,结是末后、结尾,给他开示出学仁之方,方是方法,我们怎样学仁,用什麽方法学。「即是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」,这是学仁的方法。太广博的境界你找不到入手处,这就是入手处,『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』。「立」,它是第一层境界。立的意思实际上也是相当深广的,立什麽?首先我们要立志,这裡底下讲的「己欲立者」,我们己欲立,立什麽?「自己先志于道」,自己志于道,就是立志成圣人,这是志于道;然后要立人,帮助别人也志于道,这是第一步。但是立又不光是立志,还包括你要力行,立定了志向,你得力行,所以志于道了,「再据于德,再依于仁」。下一篇《论语》我们会讲到这章,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。这四条,道、德、仁、艺(艺是艺术的艺、技艺的艺),雪公说是整个圣贤的修学总纲领,总纲。

 

这个「据于德」,据是依据;「志于道」的道是无形无相,不可名,甚至是不可说、不可思、不可议。老子讲的「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」,大道无形,生养万物。这个道,实际上它已经指的是宇宙的本体,我们要回归到宇宙本体上,这就做圣人了。跟宇宙合而为一,这是我们的志向。为什麽要学圣、学贤?这是我们最高目标。道确实很难描述,因为它无形无相,可是它又无所不在,我们从哪裡去体会道?从德上体会道,道德道德,所以要据于德,依据的是德。德是有相,一般我们讲八德,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」,这有相,你可以感知的。道,你是感知不了,说老实话它是超越语言,甚至超越思惟。你思惟都不能达到,那你只能是思惟德,可以。你能修德,这就是顺道,你始终就能够归于道,德很重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:26:2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8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