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44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底下朱子又引程子的话,「程子曰:医书以手足痿痺为不仁,此言最善名状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也。认德为己,何所不至;若不属己,自与己不相干。如手足之不仁,气已不贯,皆不属己。故博施济众,乃圣人之功用。仁至难言,故止曰,『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』。欲令如是观仁,可以得仁之体」。程子说这番话也是相当有水平,不愧是大家之言。他举了一个比喻,是医书上讲到手足痿痺,就是手足麻痺,可能中风偏瘫,手足不能动弹、不能控制,医书上讲这属于不仁,麻木不仁,手脚麻木就不仁了。这个说法「最善名状」,很容易让我们体会意思,什麽叫仁?从手足麻痺我们就能够体会仁的道理。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」,仁就是一体。你看人字旁一个二字,就是二人,二人在一起叫仁。这二人,一个是我;第二个,凡是不属于我的,就是他,自他不二,这叫仁。自他是什麽?自己跟天地万物是一体的,这叫仁。所以天地万物「莫非己也」,全都是一个自己,没有说自己以外还有一物,没有了。整个天下,实际上程子讲天下、天地万物都是说得不够大,应该说宇宙万物就对了,不同的星球、不同的星系。现在我们科学家能够观测到的宇宙,最远是二百亿光年,这也不大。二百亿光年以外也包括在内,没有遗漏的,全是一个自己,那就是自己,就是我,这是真我,这才是仁的境界,不二了。所以宇宙当中的万物都好像我人体上的细胞一样,无量无边的细胞,全是组成一个自己。

 

你能够认得这个道理,「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」你要知道那全是一个自己,宇宙没有一个地方你不能够感通。无所不至,是你没有到不了的地方。这个到是什麽到?你的感觉到了,你的见闻觉知的功能到了,没有不到的地方。如果不到,那就还是仁没做到圆满。「若不属己,自与己不相干」,如果你把它割裂了,本来整个宇宙是一个自己,你把它割裂,这部分不是我,那部分才是我,那你只能感知属于我的部分,不属于我的那部分就感觉不到,跟自己不相干了,这自然是这样的,全是你那个观念。你要放下自私自利的观念之后,你看整个宇宙是自己,自然什麽东西都跟你相关,没有不相干的。你说「火星上有生命,他跟我相关吗?」跟我相关,太相关了,是一体的。他有患难、他有痛苦就是我的痛苦,我也要博施济众,不能分远近。譬如说我这身体,近的,我的心脏有毛病,我能感受到;远的,最远的,最底下脚趾头要有毛病了,那我也能感知,跟我是一体,我也要去帮助它解决患难,要治疗它。

 

所以中医讲的,用身体做比喻这个讲得很好,不管是哪裡的部位、哪裡的细胞都是跟你一体。假如你要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那你叫做麻痺,麻木就不仁了。「如手足之不仁,气已不贯,皆不属己」,你如果手足麻痺,偏瘫动不了,没有感觉了,这叫不仁。这是什麽?你的气贯不到那。中医讲的气,你的气贯通到那裡,你就能感觉到;贯通不到那裡,你就感通不到,说老实话,感通不到的那部分就不属于你。所以,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了解,真正要达到仁的境界、达到圆满,必定是你自性的德能全面恢复。就是你是个健康人,你手足也不麻痺,你能感觉到宇宙当中每一个角落任何众生他们的疾苦、他们的需要,然后你也能够帮助他们。否则,你没有达到真正的圣人的境界,为什麽?你还有那部分、那个角落的众生,属于你感觉麻木的那个体位、那个部位,那还是不仁,跟手足之不仁是一个道理。

 

「故博施济众,乃圣人之功用」,所以到了这样的境界,你就是圣人了。你能够这样博施济众,整个宇宙法界任何众生,没有说帮助不了的、没有说感通不了的,这是圣人的大功用。所以「仁至难言」,这个仁要讲起来,境界太广博、太深远了,不容易讲。孔子在这裡只是跟子贡这样说,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」,因为什麽?子贡到不了这个境界,说了,子贡也未必能够听得懂,这是果地上,圣人果地上的境界,可能只有颜回能够承当这样的境界,子贡不行。所以孔子只跟他讲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」,你先立志,志于道、据于德、依于仁、游于艺,你好好的去力行,你这麽做,也帮助别人这麽做。你要先要有个欲、有个愿,有立志,而且你要真干,这样子贡听起来他能够受用,很实在,从这下手。

 

「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」,这是什麽?我这一身,近于自身,我要想这麽做,也希望别人也这麽做。这个「譬」是以自己譬喻人,既然自己想这麽做,别人也应该是这麽做的,所以己欲立则立人、己欲达则达人,这就是仁之方,这是学仁的下手处。「欲令如是观仁,可以得仁之体」,这是孔子想让子贡如是观仁,这样去观察仁的这种境界、这种因果、这种方法,领会仁之体,这个体是本体。仁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理解,你要得到它的本体,确实,没有基础他都领会不了。子贡是能领会,所以孔子跟他这样讲。仁之体是什麽?就是自性。你证得自性,性德圆满现前了,你才能真正做到仁。仁之体就是自性,仁之相就是这裡讲的民、众,博施于民的民,而能济众的众,就是宇宙一切众生,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。什麽叫众生?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,这叫众生。不一定是指有感情、有生命的那种才叫众生,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它都是众缘和合,各种因缘、条件合起来的,它就是众生。也就是宇宙一切现象都是属于仁之相,广博无际。仁之用,用,大用无方,广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用,博施济众就是用,是性德起用,这是一个用,还有其馀。

 

雪公还有一段话讲到,「立达皆非易事,要在能近取譬」。这是又补充刚才《集注》裡面讲到的,还没有完全讲透。雪公在这裡讲要立、要达,己立立人、己达达人,这不是一种容易事,关键在于能近取譬。这裡的「能近取譬」跟程子和朱子所说的有一些意思上的差别。程子、朱子所说的能近取譬是推己及人,由自己推到别人,这叫能近取譬。雪公这裡补充的是由近及远。如《礼记.中庸》裡面说的,「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」。什麽是仁?仁就是讲人(人民那个人),而做人亲亲为大。亲亲就是孝敬父母亲,第一个亲是动词,第二个亲是名词。孝敬父母这是最根本的、最首要的,这叫大。《论语.学而篇》裡面就讲到,「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」,孝悌是为仁的根本。《孟子.梁惠王篇》说到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。「老吾老」的第一个老字是动词,是尊敬、是孝敬,吾老是我的老人、我的父母,孝敬我的父母以推及别人的父母,天下一切的父母。「幼吾幼」,第一个幼是动词,就是爱护,第二个幼是名词,儿女,爱护我的儿女以推及别人的儿女,爱天下儿女。「此皆由近及远以行仁」,这是讲的由近及远。所以「能近取譬」是由近及远的意思。

 

「『子罕篇』颜渊喟歎」,在「子罕篇」裡面颜回长歎,歎什麽?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」,「即是能近取譬」。颜回讚歎自己的老师是循循然善诱人,循循善诱,很会教人。「博我以文」,学文就是研究如何成圣成贤,这个学习要深入、广博,多研究、多了解,你才不会迷惑。知道的要广博,但是「约我以礼」,约这个是简约,礼是你去实行的。你要真正实行、要践行圣贤之道,你只能够依一门,这是简约。所谓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这是你真正去力行,不能够学两门,学两门心力就分散了。所以博学是你要懂得多,但是你真正选择一个门路,一门深入下去,直达自性,你就能够成圣成贤。这是颜回总结出来的,这个也是「能近取譬」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09:26:2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8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