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9集 视频 文字)中国云南晚晴轩

 

佛陀和他的弟子们过着这麽清苦的生活,比颜回的箪食瓢饮居陋巷更要清贫,他们都没有住房子,住在野外,树下一宿;他们饮食一天就吃一顿,真正做到君子「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」,忧道不忧贫、谋道不谋食,真的完全做到了。古代出家人是真修行,为了证道,为了明明德。出家人必须要持戒,以戒为师。刚出家是沙弥,沙弥有沙弥戒,受沙弥戒至少两年以后,又是年满二十岁以上,才能够有资格受比丘戒、菩萨戒,这个戒律很不容易持。「具戒」就是具足了这些戒律,威仪没有丝毫破损,这是真正出家人,叫天人师,不仅人恭敬他,天都恭敬他。固然这是真正合格的、优秀的佛弟子,他们就能够绍隆佛种,弘法利生,恢复圣教。

 

没有戒了,佛法也变成形式。正所谓毗尼寿命,佛法寿命,这个毗尼是戒。有戒才有真正的佛法(正如有礼才有真正的儒,礼没有了,儒也就没有,只留个形式)。但是现在真正找到具戒比丘太难了,蕅益大师自己都做不到。他自己非常坦白的说,自己只能是做为菩萨戒沙弥,他具足沙弥戒,也能够具有菩萨戒,但是比丘戒他自己做不到。蕅益大师是专门研究戒律,当时人们都把他称为律师,专门研究戒律,他自己考证了戒律、佛法的历史,也很感慨说,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比丘。为什麽?得不到具足戒了。虽然是不具足戒,或者甚至破戒,甚至有的没有受过戒,只是剃了髮,穿上出家人的衣服,没去受,他有这个形式在,这是属于佛弟子相,他这种相就是佛法的载体。所谓「法赖僧传」,这个载体就很重要,他就代表了佛法,这是佛法的形象,所以决定不可以毁辱,毁是毁谤,辱是侮辱。所以见到出家人,即使是他再不如法,他是破戒的,他连一般人都不如的,也不可以去批评毁谤他。为什麽?因为他这个形像就代表了佛法,批评他就等于批评佛法,这个因果罪业就太大了。

 

《十轮经》、《佛藏经》都讲到这个问题,警示末世学佛人不可轻易毁辱佛门特别是出家人,对出家人要恭敬。有这个形像在,有这种形式保留下来,或许将来在佛门裡面也有圣人出现,可以继承佛陀时代的风范,把戒律重新复兴起来,真正做出如法的样子,也还是可以恢复圣教,这就是所谓的绍隆佛种。所以,形式保留还是重要的,给未来复兴留下这麽一个机缘;如果形式都没有了,说「现在人都做不到了,还要它干什麽?」就把它给废弃掉了,废弃了,那以后永远不能再恢复,这是让佛门祖师大德最为痛心的事情。

 

学佛弟子念念希望正法久住,对佛门裡面一切传统我们都要尊重、都要保留,而且从我做起,自己要真干。不仅说只要形式,还真正要做到实质,如理如法的修行,这才是真正光大佛法。佛门如此,儒家亦如此、道家亦如此,甚至一切宗教都如此,这些都是圣贤创立下来的教育,它的传统必有道理,不可随便废弃。这裡我们也看出蕅益大师这个苦心。然后大师又引李卓吾先生说,「留之,则为礼。去之,则为羊。故云,其羊、其礼」,子贡爱其羊,孔子爱其礼。所以,把羊留下来,这个礼还能存在;把羊去掉了,那头羊也只是羊而已,牠不代表礼。所以,其羊、其礼,让我们要反覆的去玩味,去体会圣人的苦心。下面我们再看底下第十八章。

 

【子曰。事君尽礼。人以为谄也。】

 

孔安国注解说,「时,事君者多无礼,故以有礼者为谄也」。这是讲到鲁国当时的状况,臣子事奉国君都傲慢无礼。当时鲁国是君弱臣强,三家专权,三家没有把国君放在眼裡,对国君很简慢,没有礼。而且三家还常常违越礼仪,用天子的礼乐,这是孔子非常痛斥的。这是「八佾第三」前面就讲到的,「八佾舞于庭」,是可忍,孰不可忍;「三家者,以雍彻」,用天子的礼乐来做祭祀,这都是严重的违礼行为。结果一看,大家都这麽做了,三家带头,全国百姓都跟着违礼。所谓积非成是,不对的大家都在做,做到最后好像不对的都变成对了;反过来看这对的,人家都觉得是不对了。所以,事君尽礼,对国君要尽礼、要恭敬,这本身是对的,反倒别人认为是谄媚、巴结国君,就不合礼了。这是什麽?大家积非成是。可是孔子坚持正道,他还是事君尽礼。

 

《朱子集注》引程子的话说,「圣人事君尽礼,当时以为谄。若他人言之,必曰我事君尽礼,小人以为谄,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。圣人道大德宏,此亦可见」。圣人就是讲孔子,事君以礼,就是对君王非常恭敬,别人反倒讥笑他说「你是谄媚」。但孔子没有管别人怎麽说,自己还是事君尽礼,可是孔子讲的话非常温和。如果别人要像孔子说这个话,一定会说,「我事君尽礼,只有小人会以为我在谄媚」。你看一开口就对别人批评,把自己捧高。但是孔子讲话怎麽说?『事君尽礼,人以为谄也』,他没有说「小人以为谄」,也没有说「我事君尽礼」,这就看出圣人道大德宏,道德之高尚,他的温良恭俭让,谦虚温和。所以圣人的道德,表现出来的必定是质直柔和,质就是他心地正直,虽然别人都不事君尽礼,可是他自己事君尽礼,不受别人影响,他行的是正道,心地正直。但是,别人不这麽做,他也不会去攻击他、狠狠批评他,没有,很柔和,只是把正道说出来,把这现象说出来,让你自己去思考,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。

 

蕅益大师在这裡有一句评点,「于三宝境,广修供养,人亦以为靡费者,多矣,哀哉」。三宝是佛法僧,佛法僧有自性三宝,有住持三宝。自性三宝,佛代表觉悟,法代表正知正见,僧代表清淨和合。但是要有住持三宝的形像,有佛像,这是佛宝;有经典,这是法宝;有出家人,这是僧宝,这个形像代表着佛法自性三宝。所以我们广修供养,供养三宝,虽然在形式上供养,可是这可以帮助我们唤起自性三宝。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,看见别人去非常恭敬至诚的广修供养,供养得很多,这些供品摆得很多,这是代表他的诚敬心。可是,如果不懂这个道理,可能会讲,「这麽浪费,供这麽多有什麽用?你心到就好了」。可是不通过广修供养,你又怎麽可能有真正的至诚恭敬心能够表现出来?久而久之这个心就会退堕。正如孔子在这裡的说法,「事君尽礼」从表面上是个形式,但是形式裡体现了他的恭敬心,如果一味的去批评这种形式,这就把真正的实质精神都给废弃掉了,这才是令人哀痛的。

 

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先休息。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:49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0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