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9集 视频 文字)中国云南晚晴轩

 

「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」,这是子贡想把在告朔礼裡面供的这个羊给拿掉。为什麽他要这麽做?这也是有历史原因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周朝在幽王、厉王的时候,天子和诸侯都没有行这个告朔礼了。当时因为幽王、厉王昏庸,所以也就使得天下大乱。在鲁国,根据孔子作的《春秋》记载,到鲁文公六年,他每逢闰月都不行告朔礼。闰月就比一般的月份要特殊一点,一年多出这麽一个月。到了鲁文公十六年,鲁文公因为疾病,他四次没有去参加告朔礼。结果鲁文公死了以后,这种告朔礼就慢慢每况愈下,最后就被废弃掉。诸侯、鲁君都不去行这个告朔礼了,只是什麽?到每月初一,在形式上派人送一隻饩羊去供奉祖庙,只搞个形式,他们鲁君自己都不来参加。我们想到,这种礼是令诸侯(国君)生起对天子的敬仰,以及对政令的重视,这个精神非常重要。一国之君能够这样谨慎恭敬,所谓「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」去治国,当然也能够使国家大治;当国君把这种礼废弃了,就可见得他那种恭谨之心已经没有了,所以礼是一种恭敬心的表现。孔子非常感慨,礼废弃掉,实际上是感慨恭敬心失掉了。人没有恭敬心,做什麽事都做不好,古德所谓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所以孔子当年是极力想要恢复周礼,也就是希望用周礼的这种形式把人的恭敬心唤回来,这是圣人一片苦心。要是礼没有了,这恭敬心就没有载体了。

 

子贡看到,既然国君都没有真正在实行告朔之礼,只是形式上去供一头羊,他觉得这个没有用,所以他要把这个羊也废弃掉。废弃原因之一,刚才讲到的,这个礼只有这麽个形式,完全没有内容,子贡认为不必要;还有一层原因,因为要做这个礼必须要杀羊,如果,活的羊把牠杀掉,为了这个礼还值得,现在礼都没有了,杀这个羊是杀生。孟子讲的,「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」,这是人的一种天性的仁心。所以,子贡爱惜这头羊,他就认为应该把羊也去掉,当然他是站在羊的角度来看,为保全这头羊的身命。这固然也是难得,子贡也是跟孔子学了很久,这种仁爱心他是有的。

 

可是孔子着眼点就比子贡要高,你看孔子怎麽说?『子曰: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』。赐就是子贡的名,孔子叫着子贡,这也是语重心长,甚至带着深深的感叹说这个话,说「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」。尔是你,你爱的是羊,这爱是当惜字讲,爱惜。你爱惜羊,可是我爱惜礼。

 

《朱子集注》裡面解释说,「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。然礼虽废,羊存,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。若并去其羊,则此礼遂亡矣,孔子所以惜之」。子贡大概爱惜那个羊,反正这个礼已经是名存实亡了,何必费这头羊?浪费国家的财产,也是伤害生命。可是子贡就没想到,把这个礼完全这样废了,真正这才是值得痛惜。现在礼虽废了,可是还有一个形式在,「羊存」,羊还在,祭品在,每个月用一头羊做祭。只要存着这个形式,即使没有内容,但总可以留给后人,知道这种传统的形式保留下来,当中一定有它的精神,所以还可以将来恢复,不至于礼断绝。如果把羊也去了,那真的形式都没有了,形式没有,礼就真的是荡然无存,一点都没有保留下来,这种精神将来也就不可能恢复。孔子为什麽痛惜,说惜礼,爱惜这个礼?就是因为希望将来能够把礼恢复起来,不仅说让这形式恢复,更重要的精神也恢复起来,所以孔子着眼点高。

 

所以传统裡面有很多好东西,它在最初制定的时候是体现圣人的用心。这个告朔之礼,是圣人希望天子、诸侯都能够恭敬以为政,这个用心一般人体会不了。大家把这个礼废了,留一个形式,后人,一般没有见地的人会觉得这种传统是古旧的传统,这些老东西现在都没用了,过时了,留着它有什麽用?子贡大概当时也是这个观点,就想把它给格除掉。可是这个轻率的格除传统,代价太大!为什麽?古圣先贤的东西就完全没有任何保留了,连痕迹都找不到,这就太可惜了。传统,特别是经过长期历史的筛选留下来的这些传统,都有它的道理,不能随随便便把它给抛弃掉,用「过时」这个帽子一套,然后就把它打入地牢,那是让孔子觉得痛心疾首。我们应该什麽态度?对于传统保留下来的东西,虽然不能完全理解,但是可以存疑,慢慢的去考究、去思惟到底这个意义在哪裡,这就不枉古圣先贤制定这个传统礼节的存心,这分苦心。

 

蕅益大师在注解裡面说,「子贡见得是羊,孔子见即是礼。推此苦心,便可与读《十轮》、《佛藏》二经。二经明剃髮染衣者,不论具戒破戒,乃至不曾受戒,亦是佛弟子相,决定不可毁辱」。蕅益大师从孔子的这种感叹进行引申,扩展到佛门裡面,佛门也有它的礼仪制度,蕅益大师也发出跟孔子一样的感慨。大师说,「子贡见得是羊」,他没有看到羊背后有什麽样的精神。羊是个祭品,它是个形式,形式后面有什麽内容,子贡没见到,所以他就很肤浅的说要去除掉。可是孔子见得就深了,孔子见到羊的背后是礼,礼更可贵,这礼的精神在于道德仁义。孔子、孟子这些圣人为了道德仁义可以献身,所谓「杀身成仁,捨生取义」,自己的身命都可以抛弃掉,为了护这正道,道德仁义礼,更何况是羊?所以孔子看得深。圣人的苦心是维护这种道统,虽然这个内容暂时已经没有了,还有个形式在,形式将来可以做为一个载体,做一种因缘,把内容也恢复起来。所以孔子为什麽要保存这个礼,用心在此。

 

蕅益大师对佛门裡的现象,也看到这一点。他引《十轮》、《佛藏》两部经典。《十轮经》是《地藏十轮经》,属于地藏菩萨三经之一。地藏三经是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、《地藏十轮经》、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。《佛藏经》也是一本经典,大乘经典。这两本经典当中都提到,出家人「剃髮染衣」,剃髮是剃度,把头髮都剃掉,穿上染衣,染衣是袈裟。为什麽叫染衣?佛陀时代,他们这些出家苦行僧抛弃了世间荣华富贵,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。吃饭,日中一食,而且吃这一顿饭还要去乞讨,讨饭讨来的。这个染衣是什麽?他们穿的衣服是在垃圾堆那裡捡来的,人家穿旧、穿破的这些衣服捡回来,看看那衣服上还有哪一块还能用,就把它剪下来。不同的衣服都剪成一块块的,把它拼起来,拼成一块大的布。因为印度当时热带,他们这个衣服很简单,就是身上一块布,把身上一裹这就可以了。因为这拼起来的布质地、颜色都不一样,为了要庄严一些,就用染料把它染成同一色,一般是染成咖啡色,不染正色。什麽是正色?红、白、蓝、黄、黑,这是属于正色,它不能用正色。染成这种颜色,当然我们想像,是最便宜的那种染料染的,这是叫染衣,这就叫袈裟。所以袈裟你看到有二十五条衣,有七条衣、九条衣,这是什麽?每一条布不一样,有多少条布把它拼在一起,上面是一块块的,那就是不同的布缝起来的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:49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0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