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学习心得 |第5集|钟茂森博士主讲|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身心淨洁 与善相应—《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》学习心得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五集)  2010/11/7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38-0005

 

尊敬的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,大家晚上好!我们今晚继续来学习老子的「说百病崇百药」,我们看讲义第五行第三句:

【曲人自直是一病。】

这一句是说,如果是片面的去歪曲别人,讲别人的错误、指责别人,而显示自己是正确的,这个是大病。正人君子都能够做到一切要求自己,要求自己行得正,绝对不会要求别人。即使跟别人有一些矛盾、有一些过节,可能是被别人误解了,可能是被别人冤枉了,但是君子都是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他会反省自己究竟哪裡做得不对、哪裡有错误。所以他能够改过自新、能够提升自己,绝对不会去指责他人,这个就跟『曲人自直』刚好相反。其实正直的人本来就正直,他不需要通过歪曲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直;如果通过歪曲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直的,这种人,说白一点是没良心,这种心态他不会得福,只有得祸。

在明朝,有一位很有名的宰相叫做于谦,他曾经举荐过一个人,叫做王伟,举荐他做侍郎,侍郎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副部长。这位王伟不只没有感恩,他反而处处想找于谦的不是。于谦为人忠直,他是一位忠臣,当然很容易会得罪一些同朝的大臣。于是,有一天王伟找到了于谦的一个过错,他祕密的上了一个奏章,去皇上那裡诋毁于谦,而显示自己很正直,揭发同朝大臣不对的地方,来显示自己正直。当时的皇帝召于谦进见,就将王伟的这个奏章拿给于谦看,于谦看了之后,立即就跪下来叩头认罪。皇帝就安慰他说:「其实我对你非常了解,这个奏章其实我知道不是真实的,你不需要放在心上。」然后于谦就谢主隆恩,出去了。出去之后,刚刚遇到王伟要入朝见驾,他看到于谦从裡面出来,立即迎上去,故意装作什麽都不知道的问:「皇上跟你说了些什麽?」于谦不说话。他一看,为什麽不说话,是不是有什麽不对劲?继续问。于谦笑了,跟他说:「老夫如果有什麽不对的地方,你跟我直言就是了,为什麽你要拿奏章参我一本?」于是他从衣袖裡面拿出奏章,正是王伟写给皇上的奏章。王伟一听、一看,羞愧满面,知道自己确实做了小人。于谦大人有大量,反而安慰王伟:「其实不要紧,下不为例就可以了。」从这裡我们可以看到,于谦为人忠直,对王伟这样来诋毁他,他都不会去反咬一口。其实他在皇上那裡只要讲两句他的坏话,可能王伟就官职不保了,因为皇帝对他很信任。但是于谦没有那样做,这是真正的正人君子。自己正直,哪用靠诋毁别人来显示自己正直?反而显出王伟是个小人。

于谦还有一件事,这件事就逃不过去了,可能忠臣往往都是遇到很多坎坷。在明朝正统十四年的时候,当时英宗皇帝亲自带兵去打蒙古,蒙古叫做瓦剌,首领叫做也先。打了之后,在土木堡一仗竟然被俘虏了。皇帝竟然被俘虏,这件事可大了。消息传到朝廷,当时皇太后就立即做主,召集文武大臣,跟大家商议大事,最后决定将英宗的弟弟立为皇帝。当时蒙古也先企图想要胁明朝,抓了皇帝来要胁,但是,当时皇太后、于谦等人力主立新皇帝,于是立了皇帝,就是代宗。这个举措确实是为国为民,为什麽?因为国不能一日无君,所以上一个皇帝给人俘虏了,就马上立一个新皇帝,可以稳定民心,也可以抵抗外敌的侵略,令蒙古当时的少数民族也先他们不能得逞,他们想要胁不能够得逞。新皇帝代宗于是拜英宗皇帝为太上皇,自己就做了皇帝。为了显示仁义之心,就将英宗皇帝的儿子立为太子。立太子很重要,为什麽?如果皇帝死了,太子继位就做皇帝。这个举动当然很显然是为安慰前面英宗皇帝的心,这些事情其实做得很妥当。偏偏过了三年之后,这个代宗皇帝想,「我怎麽可以立我哥哥的儿子为太子?我自己做皇帝,应该立我的儿子为太子才对」。于是出其不意,突然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,把原来的太子废了。

这件事确实为以后埋下祸根,你想想前一个皇帝心裡面会有多生气?你现在做了皇帝,等于是将我的皇位全部夺了,不给我的儿子做太子,反而立你的儿子为太子。代宗皇帝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之后,这个儿子没福报享受,第二年就死了。后来又过了五年,跟蒙古作战,最后明朝佔了上风,将英宗皇帝接了回来。当时接皇帝回来还有石亨和徐有贞、曹吉祥这些奸臣。接回来就麻烦了,英宗皇帝是原来的皇帝,现在是代宗皇帝,一山不能藏两虎,一国不能有两君,怎麽办?最后英宗皇帝还是把皇位抢回来,代宗皇帝就被囚禁,最后软禁气死。英宗皇帝当然不会放过他这个弟弟,因为毕竟不是圣人,还有这些奸臣在怂恿。可能同朝的时候,石亨、徐有贞、曹吉祥这些人本来就对于谦很不满,现在看到机会来了,所以就奏请皇上定于谦的罪,诬赖于谦,说他造反。所以小人兴事,忠臣就会受侮辱,结果就判了死刑。当时英宗皇帝还有些犹豫,因为确实于谦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忠臣,很有功劳。但是那个徐有贞就跟皇上讲:「现在不杀于谦,你想恢复你的皇位是出师无名。一定要定他谋反之罪,你拿回皇位才是天经地义。」最后皇帝就下定决心,于是将于谦斩了。这个是天下一个大冤桉,好像岳飞一样,忠臣被人杀了。于谦给杀了之后,按照惯例是要抄家,皇帝派人去抄家,抄家的官员回来说,这件事很简单,一下子就做完了。为什麽?于谦家裡什麽都没有。于谦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,从来不贪财、不受贿,连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非常简单,所以家无馀财。

事情过了一段时间,不到一年,谋害于谦的那些奸臣一个个开始有报应了,这些叫做「曲人自直」的报应。首先是石亨,他的一个党羽叫做陈汝言,任兵部尚书,兵部尚书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国防部长。结果犯了事,就被抄家,发现他贪赃竟然贪了很多,数以万计的银两。皇帝很生气,就呵骂石亨:「你举荐这个人贪了这麽多钱财。你看于谦,他受朝廷重用,竟然死的时候连一点馀财都没有!」石亨就低下头不敢出声。正在这个时候,边境有警报,蒙古族也先又带兵打过来了,皇帝满面愁容,该怎麽办好?旁边有一个臣子说:「如果于谦在这裡,一定不会让敌人得逞。」皇帝就觉得非常懊悔,错杀了忠臣。就在这一年,徐有贞就被石亨诋毁中伤,这个叫做狗咬狗,结果徐有贞被发落充军,去了远方。又过了几年,石亨就被逮捕入狱,死在监狱裡面。还有另外一个谋杀于谦的奸臣曹吉祥,最后竟然谋反,就被灭族了。所以,这三个人最后的下场没有一个好死,曲人自直就是这种下场。于谦的事情大白于天下,皇帝追封他为「忠肃公」,给他平反。我们看到这一个桉例,历史的真人真事,但凡为了一己之私,谋害忠良、曲人自直,这种人必定招致天怒人怨,后果就是不得其死。这句我们就讲到这裡,下面看第二十句:

【以直伤人是一病。】

这一句是讲自以为自己很正直,有意无意当中就伤害了别人。可能你的一个举动,可能你一句话伤了别人的心,或者伤了别人的体面。自己正直就好,还要伤人,无意中就会结怨。我们为人处事要懂得宽容,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个个都是正人君子,不是个个都是圣人。《弟子规》上讲「流俗众,仁者希」,一般的凡夫俗子还是佔大多数,正人君子毕竟是少数,我们怎麽可以对每一个都用正人君子的标准来衡量、来要求他们?虽然自己做得很正直,你要求自己就好了,要求自己做正人君子就最好,千万不要『以直伤人』。如果是跟别人有口角、有矛盾了,千万不可以得理不饶人。自己虽然有道理,但是死抓着别人不放,好像要把别人逼到墙角不得翻身为止,这个心就不仁厚了。这样别人有时候可能会狗急跳墙,所以不饶人处也是不饶自己;能饶人处就是饶恕自己,对人宽厚就是对自己的仁慈,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不难懂。如果是傲气不能容人就更惨了,自己觉得自己很好,所谓自我欣赏、自命清高的这种人,看个个都不顺眼的,看不起别人,不能够容人之过,甚至有意无意还要揭发别人的阴私,这种人往往会招致灾害,灾祸都是这样来的,所谓祸从口出。

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,你们就明白了。不知道大家看过《红楼梦》这本小说没有?《红楼梦》是清朝曹雪芹先生写的一本名作,裡面描写人物非常细腻,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心理刻画得非常有深度。譬如说裡面有一个片段,是说「晴雯之死」,晴雯是什麽人?晴雯是贾宝玉房裡面的一个丫鬟。我们知道,贾宝玉是贾府裡面的大公子,大家都宠爱他。大观园裡面个个都知道贾宝玉是了不得的,贾母喜欢他,王夫人又疼爱他,所以个个对他都很尊敬。他房间裡面的丫鬟也有不少,其中有一个叫做晴雯,有一个叫做袭人,这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。袭人是很成熟、很有心机的人,我们说是城府很深,表面看不出她心裡想些什麽;晴雯就刚好相反,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姑娘,什麽事她都不放在心上,也没有那种城府,不会考虑那麽多,很正直,但是讲话就不会遮拦三分,往往因此而得罪了人。所以贾母、王夫人对她并不是非常欣赏,但是因为她长得很好看,贾宝玉就非常喜欢她。袭人她自己的心思没有说给别人听,但是她自己心裡面是很想将来做贾宝玉的姨娘。什麽叫姨娘?就是做妾。古时候可以娶妻、娶妾,但像这些丫鬟就不可能做为正妻,因为社会地位在那裡摆着,她不可能做正室,只能做偏房。做妾就不是奴婢,就是主人,地位就升高了。袭人很想将来做贾宝玉的妾,提升自己的地位。这些其实明白的人都知道,只不过大家不说,不伤体面。

偏偏有一次,晴雯跟袭人起了口角,吵起来,这个晴雯讲话一点也不注意遮拦,她就说了一句这样的话,她说:「就是你们鬼鬼祟祟、偷偷摸摸做的这些事,妳都瞒不过我的,妳连姑娘都没有挣上去。」意思就是说,妳想将来做一个主人,妳的这个用心就有点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,妳是痴心妄想。妳跟贾宝玉做那些偷偷摸摸的事,妳以为我不知道?」讲这些虽然是气话,一讲竟然讲中了袭人的大忌。《红楼梦》小说裡面讲了贾宝玉跟袭人是确实曾经有染,这些事情在古时候怎麽可以曝光?偏偏晴雯竟然把它说了出来,这个事情就大了。袭人就怀恨在心,心裡面就想除掉这个晴雯。所以人如果讲话不注意,讲者无心,听者有意,无意中你得罪了别人,别人怀恨在心,将来报复的时候自己就惨了。果然,晴雯最后还是被王夫人她们赶出了大观园。赶出大观园的导火线,就是有一个人叫做王善保,他们家裡趁势告倒了晴雯,可能他跟晴雯也有些小过节。告倒她之后,就被赶出去了,死在外面。死之前贾宝玉还看了一下她,这一段描述得相当悲惨。

这个虽然是小说,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、现实生活中一定都会发生。晴雯的过错就在「以直伤人」,不注意口德。《红楼梦》裡面说的「风流灵巧招人怨」,终不免「寿夭多因毁谤生」,被人毁谤。为什麽被人毁谤?因为之前造了一个恶因,你曾经讥毁过别人。你看《无量寿经》上讲「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」,我们的口业很容易犯。最容易犯是什麽?有意无意讲别人的过失、讲别人不喜欢听的,甚至揭发别人的阴私,这个伤了自己的德行,也是损自己的福报。所以晴雯的死,基本上我们看她的性格就知道她是这个下场。我们读这些小说不是看热闹,最重要从这裡面学一些人生哲学,知道改自己的毛病。假如这个病自己有,一定要改过来;如果不改,将来的祸患可能很多,甚至遭受祸患的时候还不知道为什麽会这样。这一句我们就讲到这裡,下面我们看第二十一句:

【恶人自喜是一病。】

这个『恶』就是厌恶、讨厌的意思。厌恶别人,自己还要沾沾自喜,这又是一个大病。老子在这裡讲的百病,样样都是大病,全部都是我们的心病,我们对照之后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厌恶别人,自己还要沾沾自喜,他就不知道厌恶别人是很大的一个过错。蕅益大师,在明朝时代,蕅益大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,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」,外面的人、外面的事,这个是境缘,境缘有什麽好坏之分?其实无好坏之分,好坏就是你自己心裡面分别执着而已。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有些难明白,为什麽我明明看到他是一个坏人,难道是我心裡造成他是坏人?他是坏,我明明看到他就是坏,怎麽可以说好坏在我们的心?我举一个例子给你听,你大概就能够明白了。这也是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我相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都会遇到的,并不是一个非常难遇到的状况。譬如说我们香港,大家都住高层楼(公寓),因为地很少,寸土寸金。有一天,公寓大楼裡面搬进来一个女子,这个女子是白领阶层,她上班工作,条件也算不错,自己一个人,所谓单身贵族,她自己心志也很高。搬入这栋楼之后,她发现一个邻居是单亲家庭,一个母亲带着几个子女,生活过得很一般,可以讲比较贫穷。这个女子看不起这个家庭,觉得这个家庭那麽贫穷,一定是很想佔别人便宜,所以处处防范着她,怕她佔了自己的便宜。有什麽事就往往看她不顺眼,甚至家裡即使丢了什麽东西,首先第一念怀疑是不是那个家庭偷的。

有一天晚上,大楼突然停了电,停了电之后她在家裡没办法做事,电视不能看,电脑又不能上,怎麽办?没事在家裡正在发闷的时候,突然听见有人在敲门。她一听半夜三更有人敲门,又停了电,有些怕。为了壮胆,她就大声的问:「哪位?」在门外有一个男孩子的声音传进来:「姐姐,是我。」一听这个声音很熟悉,原来是邻居家裡的儿子。她就问一句:「干什麽?」那个男孩子又说:「姐姐,我妈妈想问一下妳家裡有没有蜡烛?」停了电就要蜡烛,她第一念就想到,「这家人竟然穷到连蜡烛都买不起,我即使有都不可以给他们,更何况我没有;如果这一次说有,他另外一次就不是来借蜡烛了,可能借一部电视机!愈借就愈厉害,那我岂不被困住了?」所以她就大声喝:「没有!」很没有礼貌。这个男孩子还是那麽柔和的声音继续说:「姐姐,我妈妈就是担心妳家裡没有蜡烛,叫我送两支给妳。」这个女子一听,觉得无地自容,自己竟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别人是给妳送蜡烛的,不是找妳要蜡烛。这个女子打开门,非常惭愧,接受了他蜡烛的供养。从此以后,这个女子就跟这家人成为了好朋友,觉得这家人真是好人,怎麽看怎麽顺眼。你看,这家人没有什麽变化,在那一晚之前,这个女子看他,怎麽看怎麽不顺眼;这个晚上之后,就怎麽看怎麽顺眼。这家人有没有好丑之分?无好丑之分,好丑在于心。你是怎样想他、留什麽印象,你的分别执着在起作用,不是外界环境有什麽好丑,所谓好丑是你自己的分别执着而已。

你懂得这个故事,你就能够明白蕅益大师讲的话。其实看到别人有错、看别人不顺眼,正是自己有问题。像一个人照镜子一样,我们鼻子上如果有一个墨点(这是弘一大师举的例子),我们鼻子上有一个墨点,好难看,你去照镜子,看到镜裡面的人怎麽那麽难看,鼻子上面有一个墨点都不知道,于是拿毛巾还想擦了它。你怎样擦都擦不掉,在镜子上你怎能把它擦掉?所以这个是愚痴的人。有智慧的人会回光返照,反省自己,镜子裡人的墨点正是自己的一个反映。所以他拿起毛巾擦自己鼻子上的墨点,擦完之后一看,镜子裡面的人乾淨了。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是这个道理,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错、看见别人不对、看见这件事不顺,说明我们内心有了墨点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。所以见人之过就是自己的过。真正修行人应该怎样?把心收摄回来,自己去观察自己内心有什麽过,他不会去看外面的过。

六祖惠能大师就说过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真正修道的人就不会看世间人有什麽过错。看见别人有过错,你要立即想到正是自己有过错。譬如说你看见某一个人跟你很有矛盾,你跟他怎样都不能相融,你就说,「这个人心量好小,不能够包容,连我都不能包容」。他自己不知道,正是他自己不能够包容别人,才说别人心量小,其实就是自己心量小。你自己如果心量大,你就能够包容他,你怎麽会看到他有什麽过错?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。因此菩萨戒裡面,真正的修行人,菩萨,一个重戒叫做「自讚毁他」,自己讚歎自己,毁谤他人,这个是重戒。为什麽是重戒?因为完全跟修行相背离。修行是修我们自心,怎麽会修外面的环境?修外面的环境,不修自己的心,这个是愚痴的人、煳涂人;真正有智慧的人修自己内心,他不理外面的环境。其实境由心造、境随心转,你的心转过来了,外面的环境自然就转过来。你的心善,你看见外面环境,无论是人、是事还是物,统统都是善的;如果我们自己心裡面有恶念,心裡面不能够包容,看见外面的境界肯定都是恶的。为什麽?心恶,你是什麽心,真是现什麽环境。你看到个个都是好人,那你就是好人;你看到个个都是坏人,那对不起,你自己也是一样;如果你看到每个都是菩萨,那恭喜你,你就是菩萨。有一天,如果你看见一切众生皆是佛,你就成佛了!

你看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,成佛之后他说了什麽话?他说:「奇哉、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」这句话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参透?你看佛成佛之后,他是什麽境界?他看到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佛,都有如来的智慧、如来的德能、如来的相好,所以他感叹:「奇哉、奇哉!」奇是奇妙,原来那麽奇妙!自己成佛了才知道,众生原来都是佛,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佛。为什麽我以前看他们不是佛,成了佛才看到他们是佛?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原来我们看他不是佛,因为我自己有妄想、有执着,自己的毛病,不是众生的毛病,众生本来是佛。这个道理很深,大家要反覆去参究。真正明白了,你要学着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萨,这个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「礼敬诸佛」。这个诸佛,不只包括已经成就的佛,过去佛、现在佛,更加包括未来佛,未来佛就是现在一切众生,这个人就是真正修行人。所以『恶人自喜』,这个是大的病根。在世间我们看到,但凡能够降伏自己的这个烦恼,就是不会厌恶别人,常常反省自己,这个人就一定能够成为正人君子,成为一个有作为、有成就的人。

在唐朝,唐太宗,我们都知道,他是非常有名的,他治理国家很有一手,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,所以叫做「贞观之治」。唐太宗有一个很好的优点,就是能够接受大臣对他的劝谏。其中有一位大臣叫做魏徵,是很有名的谏臣,经常劝谏皇上。皇上一有什麽错误,这位魏徵就犯颜直谏,一点都不留情面,甚至有时惹得皇帝很生气,魏徵都绝不让步,所以皇帝对他都有点怕,有敬畏之心。很难得,皇上心量很大,能够容人,绝对不会因此而厌恶魏徵,甚至能做到闻过则喜,自己有过错自己还欢喜。你看他不是厌恶他人自喜,他是因为听了过错而自喜,这种人真的有成就。举一个例子跟你们说,有一次唐太宗在宫裡面觉得很闷,想去玩一下。古时候没有那麽多玩乐的项目,不像现在,你可以打下高尔夫,或者你可以上网,那时候最享受的就是出去打猎。唐太宗以前经常领兵打仗,十六岁就带军,所以很喜欢骑马打猎。他有一天想去秦岭山裡面打猎,行装都准备妥当了,正准备出行的时候,忽然想起,「魏徵如果知道我出去打猎享乐,一定不高兴,肯定会来劝谏我」。所以想想算了,忍一下,就不出去打猎了。后来魏徵知道这件事,就问唐太宗,「为什麽你那时候改变主意不出去打猎?」唐太宗笑着说,「其实我很想去打猎的,不过就是怕你跟我直言劝谏,所以后来还是改变了主意」。你看唐太宗真的很可爱,他能够做到对魏徵这种直言劝谏的人不仅包容,还非常尊敬他,差不多当他做老师一样,绝对不会说厌恶、讨厌魏徵。

一般人都喜欢听顺耳的话,不喜欢听逆耳忠言,忠言都逆耳。如果一个人在你旁边常常都说你的错,常常都批评你,你是不是会觉得很烦?皇帝觉得你烦就麻烦了,「伴君如伴虎」,可能杀了你都不知道。但是唐太宗最难得就是这裡,他就是喜欢别人对他批评过错,他自己说,「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」,古时候的镜是用铜来做的,不是用玻璃,那时没有玻璃,拿铜来照镜可以正自己的衣冠,庄严自身;「以古为镜」,读历史可以参照,「可以知兴替」,这个朝代的兴替关键成败在哪裡,他知道,所以读史可以明智;「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」,知道自己有什麽错、有些什麽优缺点,有优点应该保持,有缺点就应该改过。以人为镜就很重要,唐太宗一生以魏徵为镜,所以魏徵死了之后,唐太宗非常伤心,就说自己失去一面镜子。这个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我们看下面一条:

【喜怒自伐是一病。】

这个『喜』跟『怒』是人之常情,一般凡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、有发怒的时候,这些其实都是烦恼。佛家要我们把这些烦恼都要断了才可以;儒家就没说得那麽彻底,说你的喜怒,你发出的这些情志,可以发,但是发要中节,所谓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」。人要心平气和,有些什麽喜怒不要发得太过分,所以要有中庸的限制,不可以太过分;如果是纵容自己的喜怒,那就叫做『自伐』。自伐是什麽意思?自己损伤自己,自己害了自己。我们知道,大喜大怒确实是伤身体,我们之前有讲过,人有五种情志,所谓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,这五种情绪会伤害我们的五脏。

譬如说,如果我们常常发怒、生气,伤我们的肝,所谓怒火烧肝,肝在五行当中属于木(树木的木),木最怕火烧的,人一发火就把肝烧得很惨,肝就有毛病。所以脾气不好的人往往出现肝有毛病,肝炎、肝硬化、肝腹水,甚至肝癌。现在的西医,肝有毛病就切了肝去换,还移植一个肝,这个都是治标不治本,为什麽?他脾气不肯改,就算再移植一个肝,他还是把它烧了,移植两个烧两个,移植一百个都会全烧了,那不是根本解决方法。根本解决方法是你自己改变你的心态,心才是根本。所以我们观察,如果有人脾气不好,你要提醒他,「大哥,你要注意你的肝」。往往上了年纪的人,譬如说四十岁左右,这个是非常准确的,如果这个人常常都发脾气,一定是肝不好。像我们有时遇到些企业家、老闆,做老闆的人脾气都比较大,为什麽?底下的员工都不听话,不听话就常常教,怎麽教都不听,所以就常常发脾气。但是你知道发脾气也不是办法,如果是靠发脾气就可以办好事情、可以教好别人,你可以天天都发。问题是你发脾气不仅教不好他,还令他逆反,不仅办不了事,事情还愈办愈糟糕。最重要是心平气和。发脾气,你自己还伤害自己,肝不好。肝不好一个现象是眼睛就不行,所以你看那些人,如果说常常眼睛眨来眨去,或者是眼睛视力弱,或者突然有些模模煳煳,甚至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有白内障,这个眼出了毛病,根源在肝那裡。所以你养眼睛、养目,是要养肝。一般中医叫你吃一点菊花就可以清肝明目了;喝点枸杞子水,每天泡一杯枸杞子,放些冰糖。很多人都可以这样做,确实有些营养、有些帮助,但那些是治标不治本。你清了肝、养了目,结果一出去就发火,立即受损,这些补的都不够你发,所以一定要明白道理,要从根本上改。

喜怒,刚才说怒,喜,喜是伤心。肝心脾肺肾是五脏,我们的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就伤这五脏,喜是伤心,所以过喜、大喜的人心跳加速,往往心会受损伤。我们师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,这个是真人真事。他年轻的时候,认识一个朋友的朋友,是一个少将,将军,官很大,一颗星。听说军队裡面准备要提升他为两颗星,做中将,消息还没有发出来,还是机密,但是他自己通过内部的渠道知道这个好消息了,非常高兴。于是提前就大摆宴席,请他的亲友来赴宴,来庆祝他荣升成中将。那天晚上大家就非常开心,又喝酒又吃肉。结果就在席间,这一位将要升中将的人突然心肌梗塞,死了,一命呜呼!所以大家都很叹息,这个人只有一颗星的命,两颗星就把他压死了。这个是什麽?大喜伤心,高兴过头,再加上喝了点酒,心肌梗塞。所以从中医的角度,大喜确实对心不好,人笑都可以笑死,笑死的往往是因为心出了毛病,心梗。真正修行修什麽?修心平气和,保持我们心态永远是平静的,不要大喜大乐,过怒过喜都不对。

思伤脾胃,这个以前我们说过了,现在就提醒一下、温习一下,常常思考你就伤脾胃。我以前就是脾胃不怎麽好,为什麽?做知识分子,这个职业病,常常喜欢思考,无事就想东西,想得多其实就自己伤了脾胃。伤脾胃有什麽症状?有事无事就打嗝,甚至胃口不是那麽好,脾胃伤了之后,人就胖不起来,一定是瘦的,为什麽?脾胃,饮食都要靠它来消化,营养是从它那裡来的。脾胃不好,消化能力弱,吸收就弱,人怎麽能胖得起来?你想你的脾胃好,要知道脾是后天之本(肾是先天之本,一个肾、一个脾,都很重要),脾胃好的人就会长命,能吃他就有寿命,不能吃的人你就知道差不多了。你看垂死的病人,都是吃不下东西,脾胃都已经伤到、弱到没得救了。怎样养你的脾胃?不是说你吃些什麽。吃淮山等,那些当然可以补一下,不是反对,中医是讲求那些。其实最重要是你的心态,你的清淨心是最好的营养、最好的补给。平时有什麽好想的?想那麽多没用,你要知道,一饮一啄莫非前定,你吃多少饭、喝多少水、有多少功名利禄,全部都是命中带来,注定的,想也想不来,该来的它会来,不该来的想也想不来。「命裡有时终须有,命裡无时莫强求」,不是有这首歌吗?这首歌唱的挺好,提醒人,多唱一下有好处,「命裡有时……」多唱唱提醒自己,确实自己就不用想那麽多;想那麽多只有一个后果,就是伤脾胃,其他什麽好处都没有。

忧伤肺,这个也是跟大家温习一下。忧,经常忧虑事情就伤你的肺,肺伤了之后人就很鬱闷,好像没什麽正气,常常呼吸道都会有炎症,很容易感冒。肺气不够的人很容易伤风感冒,一变天他就会打喷嚏、喉咙痛,这样那样的病都来了,肺气不够。补肺气不是叫你天天在跑步机上面跑上十公里,不是那个,那个是治标。治本是什麽?放下忧虑,这个重要。你看《红楼梦》裡面的林黛玉,她是怎样死的?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得了肺结核,肺痨。肺痨以前是没得治,现在有青霉素,一针打下去还有得救。肺痨怎样来的?林黛玉常常都忧,没事就哭哭啼啼,见到月亮也想很多东西,见到花也想很多东西,忧这样、忧那样,多愁善感,所以她不得肺病哪个得?还有恐伤肾,常常都恐惧的人伤肾。恐惧这种情志怎样来的?不明真相,其实没什麽好恐惧的,人生来这裡就是还债,该还的就去还,恐惧有什麽用?千万不要恐惧。小朋友,从小就要告诉他因果的道理,他就没什麽恐惧;再加上你恐惧的时候就念观世音菩萨,可以帮助你,立即就解脱你的恐惧。小朋友一恐惧很麻烦,为什麽?因为小朋友的肾气还没有成熟,一恐惧,我们说吓也会吓死。吓死是怎样?就是吓得很厉害、恐惧得厉害,就伤了肾,肾是先天之本,伤了肾人就完了。所以学佛、学圣贤之道有好处,是什麽?可以无有恐惧、无有恐怖,《心经》裡面说的「无有恐怖」。为什麽?明白真相。情志,所谓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,统统我们都要澹化,如果过了分就是自己伤害自己。人的修养功夫就是从这裡看,如果一个人情绪化,经常都情绪用事、感情用事,这种人修养就差,他的身体一定有很多病,因为他自伐、自伤。

我再跟大家讲两个唐太宗的故事,他是怎样能够控制自己的喜怒。他是一般凡人,他不是什麽圣人,他能够做到,我们个个都能够做到。曾经有一次,唐太宗的皇后,叫长孙皇后,很贤慧的,她为唐太宗选了一个美女,十六、七岁,才貌出众,为唐太宗选了这个女子入宫,准备聘为嫔妃,妃子(古时候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)。这件事就传到了魏徵那裡,魏徵常常都是扮黑脸,立即入宫见驾,就跟唐太宗说,「陛下,你知不知道这个女子已经许配了陆家(姓陆的人家)?你怎麽能够将她再聘为妃子?皇上你有三宫六院,你要知道百姓也需要有家室之欢,怎麽可以以强凌弱?」皇上听了,对!就非常内疚,立即收回成命,就不想聘这位女子为妃子了。这件事给当时的宰相房玄龄听到,他也是一位很贤良的宰相,大家都是为皇帝着想。他跟皇帝说,「其实这件事不像魏徵说的那麽真实,其实许聘陆家的事不是真的,陆家没有说真正跟她订婚。这个女子家是姓郑,郑家跟陆家只不过是有来往,是世家,但没有说订婚」。讲的时候还将陆家的家人特别写给皇上的一个奏章送给皇上看,「你看陆家自己都声明根本没有订亲这件事」。皇上看了之后,正在那裡半信半疑,正在犹豫着,魏徵进来,就说,「这件事不用想那麽多,你想想,你是皇上,想要聘请这位女子做为妃子。陆家即使订了亲也不敢认,怕您什麽时候不高兴了就加罪于他,他是受不了的」。皇上一想,是呀。于是就将诏令收回了。你看,唐太宗难得的是什麽?一切都是以大义为重。这位女子长得很漂亮,才貌出众,美色是人之所欲,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,唐太宗能够听魏徵的劝谏收回成命,他不会放纵自己的喜欲,这个就是难得的地方。所以有「贞观之治」,这个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再说他能够克制自己愤怒的一个故事。当时唐太宗有个官员就向皇上上书,说修建洛阳宫劳民伤财,而且现在朝廷收地租收得太多了。皇帝看了这个上书之后非常生气,他说,「难道我们国家就不可以去役使百姓?不收地租,我们朝廷的开支怎麽办?」当时就想加罪于这个上书的人。魏徵立即出来劝谏,他说,「陛下,自古以来,如果上书的人不写得偏激一点,就不可能触动皇帝的心。如果这个上书的人写的奏章写得太过,皇上可以不用採纳,只不过是择善从之就可以了,何必要给他定罪?」皇上想了一下,「是,如果我给他定了罪,以后可能没有人敢跟我上书、讲真实话了」。因此皇帝转怒为喜,不只没有治他的罪,反而还提升了他。这个是在愤怒的时候能够克制。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,他就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。一个人有命运,一个国家也有国运,尤其是国家领导人,皇上,他的一个决定影响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。他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情绪,这样不但为自己添福报,也是为国家造福。这些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。

所以唐太宗确实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。你看他自己也很好学,他是十六岁领兵打仗,读的书肯定不是很多。做了皇帝之后,他就很想读书,于是他叫了魏徵和一帮文武大臣,一起去将儒家所有古圣先贤的经典,抽取那些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经文,把它会集成一本书,书名叫做《群书治要》,「群书」就是所有的这些经典,治国平天下之要,重要的部分。这本书我们师父最近在台湾印了三千本发给大家。因为这本书在中国已经失传了,幸亏当时日本人请了回去,几百年之后再流传入中国,所以中国人都不知道有这一本书留下来,是日本人传回来的。我们师父一看,这本书真是好书!凡是做老闆的、做领导的,去治理国家也好,治理企业也好,治理家庭也好,这本书必读。我们师父就印了三千本准备分送给大家,还希望我们有时间将《群书治要》翻译成白话文,加上注解、拼音,这样便于现代人阅读,因为古时候的文言文现代人未必会读。如果大家有发心,有这些文字功夫的,对文言文也算不错的,欢迎大家一起来参与做这件事。下面我们再看第二十三句:

【愚人自贤是一病。】

这句讲的意思是愚弄他人,还自以为自己很有才华,这一种人的心态就非常恶劣。其实我也要忏悔自己,过去小的时候也有这些思想,常常喜欢恶作剧。我自己小的时候,有一点小聪明,这个聪明经常不用在正道上的,常常想去捉弄人。譬如说我以前读中学的时候,在宿舍裡面,大家八个人一间房,住上下床,在整个宿舍裡面我是最调皮捣蛋,很活跃。有时候捉弄室友,在门上面放一个塑料罐,装着水,门半掩着,他一推门进来时,那罐水就淋下来,从头到脚都淋湿了,经常搞这些古怪的事情。这是什麽?愚弄别人,自己还以为很了不起,想这些方法,『愚人自贤』,现在才知道这个是大病。以后学了圣贤文化、学了佛之后,改了这个心。

我跟大家再讲一个故事,这个都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。不只是小孩子有这些「愚人自贤」的思想,即使是大儒,他们可能也有这些思想。凡是想要愚人自贤的人,往往是自愚。譬如说在东汉时代,有一位大儒叫做马融,马融当时做了高官,学问也很不错,注解了不少经典。像现在我们讲的《论语》,是用我们师公李炳南先生的《论语讲要》,经常都有引用过马融的注解。马融有一个习气,是很喜欢听歌享受。他在家裡开班教学,学的人也很多。毕竟当时学术上他是最有威势的,个个都比不上他,学术方面他第一,所以来拜师求学的人很多。他很喜欢听歌、听弹琴,所以叫那些年轻美貌的少女在屏风后面唱歌弹琴,自己一边听,一边教学,那些学生当然个个都忍不住想偷看几眼。唯独学生裡面有一个人,三年裡面目不邪视,哪一个?是郑康成,郑玄。所以三年之后,马融知道郑康成把他自己平生学问全部都学会了,甚至已经超过了自己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凡人都会有妒忌心的,马融虽然是大儒,他搞儒学,没有真正学儒,学儒是什麽?学做圣人、学做君子。他竟然对自己的学生都生起妒忌心,知道郑康成将来肯定超越他,所以他想除掉这个学生,暗暗下了杀机。郑康成学成要辞别老师的时候,马融就装着非常高兴,带着所有的学生,当时一百多人,一起为郑康成送行,每人敬三杯酒,马融叫大家每个人敬酒,结果一百多人就三百杯酒。这个郑康成不得了,海量!三百杯酒下肚,竟然一点礼节都没有失,不只没有醉,还是那麽清醒。李白有一首诗叫做《将进酒》,裡面有一句话「会须一饮三百杯」,讲的就是他这个事。

郑康成喝完酒,辞别老师,要告别走人。他自己知道这个老师肯定想要对他下毒手,所以他故意说「我从大路走」,走了小半截,立即绕道小路走了。果然马融派了杀手在大路拦截他,想要杀了郑康成,但是郑康成已经逃之夭夭,走了。从这裡看到马融这个手段实在太卑鄙了,假如他不这样谋害他自己的学生,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老师是很高兴才对,这个是教学的成就。他自己反而心量狭窄,想要将郑康成除掉,他以为自己得逞,没想到郑康成智高一筹。甚至据说马融很会算卦,因为儒家都要学《易经》,学《易经》就很懂算卦。算卦之后,他派了杀手去追赶,然后他就算郑康成会不会死。郑康成当时就非常聪明,他知道自己的老师会算卦,自己也很会算卦,他怎样?他走到一座桥底下,就在水裡面垫一块木板,接着坐在桥下。马融拿个转盘一算卦,起卦之后发现这个卦象是说,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,这一卦是必死无疑的,不知道郑玄其实是虚晃一枪,他的卦象果然没错。马融也很厉害,真是算出那个卦象来,但是这个是郑康成自己捣鼓出来的。这个是马融愚人自贤,以为别人很愚蠢,自己很聪明,其实聪明不过郑康成。郑康成到最后果然成为了大成就者,在儒家注解了很多的经典。郑康成也是很清高的,他不出来做官。因为当时东汉末年是乱世,乱世他就不出来做官,一生自学,隐居,所以留下很多经典的注解。我们再看下面一条:

【以功自与是一病。】

这句话是说将功劳归到自己名下,这个心态也是大病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裡面有一句这样的经文,「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」,这裡讲的自伐是自己夸耀自己,讲自己的功劳,自己讲自己功劳反而就等于没了功劳,为什麽?别人都不会稀罕你。功劳应该是由别人来说的,别人夸耀可以,自己夸耀自己功劳反而会贬低自己。你自己夸耀自己,别人就不会夸耀你,反而你就算有很大的功劳,别人都看不起你,自伐者无功。自矜者是自己骄傲自满的人,骄傲自满的人就做不了长者,长者是领袖。所以做领袖、做领导的人,一定要有广大的心量,虚怀若谷,对一切人都能够恭敬,才有人帮你的忙。德,最重要的是谦德、谦虚,所谓「谦受益,满招损」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裡面,唯有一卦是六爻皆吉。每一个卦都有六个爻,每一个爻都是吉祥的,唯有一个,是「谦卦」,可见得谦虚多麽重要。做领导的人,如果你能够谦虚,往往你就得人,有人来帮助你。譬如说三国时代的刘备,刘备其实论才华、论武功都是一般般。文,论谋略他不如诸葛亮;论武,武艺,张飞、关公、赵云、黄忠个个都超过他。但这些人竟然死心塌地为刘备服务,为什麽?刘备有德行,他能够谦虚。你看对诸葛亮的恭敬,「三顾茅庐」请人家出来,这个德行自然就会有能人来服务。懂做领袖的人,不需要很有才华、很有能力,事情有人去做,你自己好好修养自己的德行就可以了;你如果很有能力,你看不起别人,没人帮你忙,那就样样都是你自己做,你怎麽做都不会大。所以千万要懂得谦虚,即使有功劳,都不要将功劳归于自己名下,应该怎样?将功劳推给别人,过错才归到自己,推功归过,这才是大德,你周边的人个个都会敬服你。

在《感应篇彙编》上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,说兴山那裡有一个这样的县官,这个人很喜欢『以功自与』,喜欢把功劳都归于自己,凡是好事都要拉到自己头上,好胜贪功。甚至不是他做的他都要包揽,当自己的功劳。当时他的上司经常有一些政策可以利益百姓,凡是有一个政策下来之后,当然百姓都很喜欢。这个官员就跟大家说,这些全部都是我做的建议,我建议我的上司这样做的。你看,将这些功劳全部归到自己。大家不知道究竟,个个都非常感恩戴德,说这个官员确实是有旋转乾坤之力,很有能力,上司都全听他的。结果好景不长,有一次,他的上司因为犯了罪,犯了罪很多官员都要株连,这个人就逃不掉了,为什麽?大家一说起这个人,经常都建议上司,原来上司所做的事全部都是他建议的。上司犯了罪,当然他是首当其冲,他就被抓入狱,被乱棍打死。你看,将功劳归到自己,如果不是自己的功劳,贪功、冒认功劳的话,那个不是福,是祸害。往往能够反过来,将过错归到自己,这个才有福,即使被别人冤枉都不要紧,冤枉给我们加福。在明朝,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儒,叫王阳明,王守仁,阳明先生,我们如果对于儒家有一点了解都知道他的名字。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,他提出的心学跟南宋时期朱熹提倡的理学可以说是分庭抗礼,一样兴盛。王阳明非常了不起,他是能文能武。武,他可以带兵打仗,能打赢,立了很多战功;文,你看他写了很多着作,而且在学术上非常成就,也做了大官。那麽大福报的人,其实都有祖上的阴德。

王阳明的父亲叫做王华,王华是一个状元,所以他们都是书香门第。王华很有修养,有一次被他的一个同事诬告,这件事王华完全可以辩白的,可以得到水落石出,就无需要受委屈、受侮辱。很多人就劝他,你可以澄清一下、辩白一下,不要让他那样诬陷你。王华就说,「这个讲我的人是我多年的朋友,我不忍心来辩白,令他反而受到侮辱。因为,如果我一辩白,朝廷就会治他的罪,我不忍心那样做」。后来他的儿子王阳明做了官,知道了这件事,是他父亲曾经过去受过诬告,所以他想上书给朝廷,澄清这件事情,帮他父亲平反。他父亲听了这件事情,立即写了一封信,叫人急忙送过来,告诉他儿子,「你以为这件事为父是耻辱吗?我没做错事,没什麽耻辱。但是你现在想要告发我的朋友,反而是我的大耻辱!」你看这位父亲真的了不起,本来他是受别人的诬告,他不只不去申辩,还能够逆来顺受;他的儿子为他申辩,他也制止他的儿子,这个阴德就大了。他的儿子能够有这麽大的成就不是没有原因的,往往是无缘无故受人委屈、受人侮辱、受人误解,你自己将来子孙就会大发,为什麽?这个是阴德。

所以遇到别人的侮辱、陷害,我们需不需要发火,需不需要去跟别人对立、去澄清?你看一下是什麽情况,如果只是关係到自己个人的事,无需要澄清,叫做闻谤不辩,这个是真正的修养;当然,如果是关係到国家大事、关係到公众利益,那就要申辩、就要澄清,只是关係到自己就无所谓。而你不去澄清、不去辩白,这个就转成你的阴德,你将来可能突然大发,或者是你的子孙就会非常飞黄腾达,很有福报。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就不需要对那些侮辱自己、陷害自己的人咬牙切齿。反而你应该要生感恩心,感恩他们。这种人都要感恩?没错,正是因为他这样陷害你、侮辱你,加你的福,要不然你怎麽会有福?他这样造恶业,将来会受恶报,可能会堕三恶道。你看,他以此为代价来给你加福,这个不就是叫做捨己为人?你是不是应该要感恩他才对?转念头一想,你就不会发脾气了,无需要发怒,永远感恩。修养是你有智慧,你看明白真相了,自然你就有这种修养。我们师父常常提醒我们,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面,好人、善人固然我们应该要感恩;坏人、恶人,对不起我们的,我们也要感恩他。为什麽?他们帮我们消业障、增福慧。过可以归自己,代人受过,这个就是阴德,你就会增福报。功归于自己,你有功劳,别人都讚歎你,「你真好,你是一个大善人,做了那麽多好事」,讚歎你,这个也是福报,你所做的如果真的是好事,福就马上报销,没有了,没后福了。所以,即使做了好事,也不要给别人知道,你才会有后福无穷。我们再看下面一句,第二十五:

【名人有非是一病。】

『名人』就是帮助别人成名,就是说你扶植一个人、提拔一个人,帮他出了名。但是,这个人如果并不是有德行的,或者是有名无实的,他就会招来非议。『有非』就是非议,往往是因为没有德行,所以他招致非议,或者是没有才干他招致非议。或者你提拔他是为了自私自利,他对你好、他对你有帮助,所以你提拔他,你让他出了名,你也会遭到非议。这种做法、这种想法都是病。我跟大家讲一个故事,这个也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。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是谁,他是国民党前主席,中华民国(解放之前民国)的总统。蒋介石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,他一手培植、提拔了一个人,叫做戴笠。戴笠是军统的头子,军统特务头子,军统组织是一个特工组织、特务组织。蒋介石用军统组织来监督所有他手下的将领,哪个如果有什麽图谋不轨就立即干掉,当时也有很多的暗杀事件都是戴笠一手策划的。戴笠深得蒋介石的宠信,所以戴笠就被提拔起来,他的势力发展得很快。当时军统渗透到军事部门、党务部门(就是国民党)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警察、交通、财政、税务、外交等等,每一个部门都有军统的势力。而且军统的装备都是非常精良,完全是美式装备,这个装备胜过蒋介石任何一支正规的军队。这麽大的名气、这麽大的势力,连蒋介石本人都有点觉得不妥当了。蒋介石下面的将领和各派的势力,没一个对戴笠是有好感的,因为军统可以说无恶不作,到处都结怨。有一次,在国民党中央的党员会议当中,大家竟然不谋而合,联合一起来反对军统、反对戴笠。蒋介石也因为戴笠的势力很大,就对他有些防备的心理。

戴笠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,他知道自古以来都是有这样的现象,所谓「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」,烹,烹饪的烹。就是说,良弓是拿来射那些飞鸟的,飞鸟都射完了,良弓就没用了;打猎的时候,带猎狗出去是追兔子的,兔子都没有了,那狗就要被烹饪吃了。戴笠也知道蒋介石是一个那样的人,但自己当然没有能力可以对付蒋介石,所以自己还是忠心耿耿跟着他。毕竟他名气、势力太大,大家非议很多,当时也没把他怎麽样。可是后来戴笠真的死了,飞机失事死的。究竟是谁策划飞机失事这个事件?众说纷纭,就不知道了。是不是蒋介石策划的?也可能不是,也可能是戴笠其他的死对头策划的。根据比较一致的说法,是这样说的,当时军统,戴笠手下有一个人叫做马汉三,曾经叛变投降过日本。投降日本这件事是大事,在军统裡面一定是处死的,后来马汉三甚至被发现有贪污。当时戴笠非常气愤,就想杀了马汉三。但是他因为当时忙于其他事务,都已经焦头烂额,所以还没有时间要处理马汉三这件事,才故意安抚着他。用一条计,就在外面放出风声,说将来要重用这个马汉三,令他没有防备心。马汉三这个人也是一个精明人,他早已经知道军统这些手法,知道自己将来肯定是必死无疑,不如先下手为强,一不做二不休,先杀了这个戴笠,他就策划了这一次飞机失事的事件。有一次戴笠去青岛,从青岛要回来上海。马汉三有一个亲信叫做刘玉珠,在青岛的时候就以军统特务的身分,藉口要上戴笠的飞机上面检查安全问题,结果在飞机上面放了一个定时炸弹,戴笠自己都不知道。起飞之后又遇上大雾,上海没办法降落,直接飞到南京,在南京上空这个炸弹就爆炸了,飞机就坠落于南京江陵板桥镇戴山,全部机上人员都遇难。这个是比较一致的讲法。

『名人有非』,我们看蒋介石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个亲信,最后就死于非命,为什麽?作恶多端。人作恶,恶贯满盈的时候,天就会收拾他,或者他的死对头就会收拾他。这裡面就有一个有非常奇怪的现象,可能是偶然巧合,也可能是天意,怎样?这个戴笠年轻的时候算过八字,说他是火旺之相,需要水来相济,火太多,要水来克制一下,这样才好,所以他一生需要很多水。他自己有时候给自己取一个别名,他曾经取过一个别名,叫做江汉津,江河的江,汉是汉朝的汉,津是天津的津,都有三点水,都要水,所以他确实在仕途上面飞黄腾达。偏偏在他最后上飞机那时候,神差鬼使他就取了另一个化名,叫做高耸岳,耸高的耸,岳是山岳的岳、岳飞的岳。见山不见水,在他八字裡面是个大忌,他当时没有想到这裡。果然飞机失事,坠落戴山,戴刚好是他的姓,戴笠的戴,坠毁在戴山上面。飞机的残骸跌入了困雨沟,困雨,雨是雨水,雨水受困,本来他命中需要水,结果受困。这些可能都是巧合,但是也可能是天意,戴笠就死在戴山,那个戴山好像为他准备好的。

《太上感应篇》有这样一句话,「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,依人所犯轻重,以夺人算。算减则贫耗,多逢忧患;人皆恶之,刑祸随之,吉庆避之,恶星灾之;算尽则死」。这句话是说天地鬼神都是监察我们善恶的。有司过之神,司就是掌管,掌管我们有什麽过错。如果我们犯了过错,天地鬼神记录下来,这个是司过之神所做的事。依据我们人所犯罪恶的轻重,夺去我们人的寿算(人的寿命)。如果犯了一个小过错,就要夺一算,一算就是一百天;如果犯了大罪,就要夺去十二年,叫做一纪。一直去减寿命,「算减则贫耗」,贫穷耗散,人经常会有很多失盗的这些现象,做事都不顺。「多逢忧患」,很多忧虑,或者身体不好,很多祸患出来了,这个是什麽?开始没福报。「人皆恶之」,人都讨厌他,好像戴笠,你看当时所有国民党的人,除了蒋介石之外,都讨厌戴笠,恨不得要将他除掉。「刑祸随之」,可能就要刑罚加身,如果戴笠不死,我想蒋介石最后都要给他定罪,都要刑祸随之了。「吉庆避之」,没福了。「恶星灾之」,天地都有这些凶神恶煞,他们加给人灾难。「算尽则死」,人的福被折损完了,最后就会死。所以名太过、势力太强大,而没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持,这种人必定会有祸害。

《了凡四训》上有一句这样的话,说得非常经典,它说「名亦福也」。一个人出名是享福,你名气大就是福;如果名过其实,这个就不是福了。为什麽?「名者造物所忌」,造物是天地,天地都忌人出名。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,多有其祸」,世间都是享有盛名,「这个人真是好人,大慈善家,做了很多很多好事,捐了很多钱」,有这样的人。你发现他最后竟然是车祸死了,即使是很有名的慈善家都死于非命,为什麽?享盛名,但是名不副实,别人讚歎过了头。他不是那麽好的德,过度的讚歎消了他的福。甚至可能他做慈善是什麽?自己有私心,想自己沽名钓誉,自己想出名,做些慈善做为一个手段。更有甚者是什麽?所谓「慈善家,慈善家,慈善起家」,什麽意思?办一个慈善基金,大家都来捐钱到这个基金裡面,我帮你去做好事。人家捐了一千万,他拿一百万去做好事,然后报纸新闻全都说这个是大慈善家,自己九百万可能都「袋袋平安」了,这种人多有奇祸。所以下面说「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,子孙往往骤发」,人如果没有过错,无缘无故被别人陷害、被人诬告,横被恶名,就像刚才我们讲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一样,子孙往往就会骤发,他会发起来。这个世界绝对不会说有冤枉的事情,也不会有给你佔便宜的事情。被人冤枉往往有后福,佔便宜反而吃了亏,所以很公道。我们再看下面一条:

 

【以劳自怨是一病。】

这个是什麽?自己有劳苦、有功劳,得不到别人的承认,就产生了怨恨心,这个也是大病,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就可以说明。(今天晚上我们经常讲故事,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听?)话说在三国时代,我们知道在蜀国,刘备、诸葛亮下面有一个大将叫做魏延,这个人是英勇善战的,也立了很多战功,深受刘备的信任,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封魏延为镇远大将军。这个人性格比较高傲,甚至有些叛逆。所谓叛逆就是他经常对父母有点叛逆,不听父母,不听父母当然就不容易听主上的意思。这个就是诸葛亮说「魏延脑后有反骨」,我们说叛徒就是叛逆的性格。这个魏延有一次跟诸葛亮去打仗,我们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打曹魏、打曹操,但六次都没有战胜。其中有一次,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兵,经过一个叫子午谷的地方,魏延就出了一条计策,建议诸葛亮兵分两路,诸葛亮带兵走大路,他自己带一队精兵走小路。当时在长安的太守叫做夏候懋,这个人不是将才,所以魏延就说,「这个人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搞定他,你只要给我一队精兵,我们可以杀他一个措手不及」。但诸葛亮用兵非常谨慎,没有同意魏延的这个计策,还是从大路出发,魏延因此非常不满。后来,我们看《三国演义》就知道,诸葛亮到最后寿命差不多终了的时候,他不是用七星灯在祈寿吗?祈祷上天为他延长寿命。他祈祷了几天之后(他祈祷七天),结果到第七天,魏延这个时候正好要进军帐裡面报告军情,一下子不小心将七星灯撞到,诸葛亮的祈祷失败了,最后还是英年早逝。这可能是一个巧合,也有这个现象。诸葛亮就认定这个魏延有反骨,将来一定叛乱。所以在临死之前安排了锦囊妙计,请杨仪统兵,告诉杨仪,将来如果魏延反叛,你怎样收拾他。杨仪领了兵权,魏延当然很不满,因为魏延立过很多战功,而且他的英勇绝对不在杨仪之下,甚至超过杨仪。但是诸葛亮竟然没有让他去统兵,还要自己服务于杨仪手下,很不满,结果后来真的叛乱。在战场上,魏延真的反攻杨仪,窝裡斗,自己打自己。杨仪当时用诸葛亮的妙计,就挑衅魏延说,你敢不敢说「哪个敢杀我?」魏延看不起杨仪,他很高傲,就哈哈大笑说:「有什麽不敢说?」就大喝一声,说:「哪个敢来杀我?」马岱将军早已经得到诸葛亮的临终遗言,说假如有人讲这句「哪个敢杀我」的时候,你就将他杀了。马岱一看,魏延现在反叛了,于是从身后突然出其不意冲出来,手起刀落就将魏延斩落马下。所以魏延最后得了这样的下场,我们分析他的原因,无他,就是最初的这个念头,『以劳自怨』,自己有了功劳就有抱怨心。这个就是反叛的心理、叛逆的心理,最后的下场一定是不好。
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先说到这裡,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,请大家多批评指正。阿弥陀佛。

 

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 学习心得 |第5集|钟茂森博士主讲|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8日22:00:3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69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